【历史】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通远堡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通远堡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通远堡高级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1.“出奔”是被迫从一国出逃到另一国寻求政治庇护或援助的一种行为。春秋时的“出奔”多是集团性的,有族人或家臣跟随,到了战国时期,“出奔”则成为一种个人行为。这种变化反映了 A. 血缘宗法制受到冲击 B. 贵族政治已经被取代 C. 政治叛变现象缓解 D. 士阶层已经实现独立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春秋时“出奔”多是集团性的,有族人或家臣跟随,这体现了血缘宗亲关系;到了战国时期,“出奔”则成为一种个人行为。据此可知,出奔由春秋时期的血缘宗亲集团关系到战国时期的个人行为,这说明宗法制受到了冲击,A正确;据所学可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材料没有涉及,B错误;据材料“出奔”是被迫从一国出逃到另一国寻求政治庇护或援助的一种行为,可知“出奔”是被迫的,而叛变是背叛自己的阶级或集团而采取敌对行动或投到敌对的一方去,二者不同,C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士的独立,而且战国时期士阶层没有实现独立,D错误。‎ ‎【点睛】叛变是背叛自己阶级或集团而采取敌对行动或投到敌对的一方去;“出奔”是被迫从一国出逃到另一国寻求政治庇护或援助的一种行为。同时注意从血缘宗亲集团关系到个人行为的变化。‎ ‎2.西汉刘向作《列女传》,其立传的标准相对宽泛,贞顺节义和仁智才华并存,且后者占据大部分篇幅:东汉武梁祠列女画像以刘向《列女传》为文本,立传的标准则强调贞顺节义,其他因素则退居其次。这一变化说明 A. 东汉教育水平的下降 B. 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C. 儒家伦理影响的扩大 D. 妇德的标准日益宽松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西汉刘向作《列女传》,其立传的标准相对宽泛,贞顺节义和仁智才华并存,且仁智才华占据大部分篇幅”可知,西汉列女的标准主要强调仁智才华;而东汉立传的标准则强调贞顺节义,这说明东汉时期儒家伦理影响到列女主要标准的变化,C正确;据所学可知,两汉时期的官立学校以教儒学为内容,不能说明东汉教育水平的下降,A错误;据材料对列女立传,说明了儒学对人性的压抑,这是对妇女人性的束缚,B错误;据材料两汉列女的标准的变化,这是对妇女的严格束缚,而不是标准日益宽松,D错误。‎ ‎3.明初收取润笔(文酬)为个别现象,至中后期收取润笔的现象十分普遍,价格也贵。这一时期,一些士大夫的润笔收入已十分可观。这反映出 A. 文人社会地位的没落 B. 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C. 社会传统义利观瓦解 D. 士大夫迎合市民阶层品味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明初收取润笔(文酬)为个别现象,至中后期收取润笔的现象十分普遍,价格也贵”可知,明朝收取润笔由个别现象到普遍,这反映了当时收取润笔已经成为一种商业行为,B正确;据材料反映的现象没有涉及文人社会地位,A错误;收取润笔是正当的劳动报酬,这不能说明社会传统义利观瓦解,因此C说法错误;据材料收取润笔是为人代笔的文酬,不是迎合市民阶层,D说法错误。‎ ‎【点睛】润笔,是指拿毛笔泡水这个动作,使用毛笔时通常会先用水泡一泡,把笔毛泡开、泡软,这样毛笔较容易吸收墨汁,写字时会感觉比较圆润。因此,后来“润笔”被泛指为请人家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 ‎4.清朝的“引见制度”创立于顺治年间,康雍乾三朝不断完善。该制度规定,凡四品以下、七品以上官员,以及部分八品以下、未入流官员在任用、提升、调动、处分之际,由皇帝亲自接见,予以勖勉和教导。据此可知 A. 专制皇权得以加强 B. 低品官员更受青睐 C. 官僚腐败现象严重 D. 官吏考核日益规范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清朝的“引见制度”创立于顺治年间,康雍乾三朝不断完善。……未入流官员在任用、提升、调动、处分之际,由皇帝亲自接见,予以勖勉和教导。”可知,低品级官员的任用、提升、调动、处分都有来自皇帝的鼓励或教导,这是专制皇权得以加强的体现,A正确;据材料反映了低品级官员的任用、提升、调动、处分都有来自皇帝的鼓励或教导,不是更受青睐,B错误;据材料没有涉及官僚腐败问题,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官吏考核,D错误。‎ ‎5.19世纪中叶,对于洋务派追求的国家富强,以清流派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则从传统的民生和道义立场对此大加批评。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清流也彻底衰落,之后经世和富强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爱国主义成为最高评价,爱民主义从此鲜有人提。这反映了 A. 洋务派自强求富之路的破产 B. 清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裂 C. 生存危机加剧了救亡的紧迫 D. 民生主义得不到世人的认同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清流也彻底衰落,之后经世和富强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爱国主义成为最高评价,爱民主义从此鲜有人提”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人们认为只有富强才能救国,国存民在,国亡民亡,因此生存危机加剧了救亡的紧迫,C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经世和富强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故A错误;据材料早在洋务运动兴起时清统治集团内部就出现了分裂,故B错误;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题,与民生主义无关,D错误。‎ ‎【点睛】解题时紧扣材料信息“甲午战争的失败……之后经世和富强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爱国主义成为最高评价”,认识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的时代背景,再结合爱国主义与救亡图存的关系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6.如图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信谊化学制药厂刊登在报纸上的牙膏广告。这反映出 A. 广告宣传促进了民族品牌壮大 B. 国货需要利用外国人才能畅销 C. 民族工业在竞争中的营销策略 D. 国产牙膏深受中外民众的赞美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这是中国信谊化学制药厂刊登在报纸上的牙膏广告“外国人用中国牙膏毫不稀奇”可知,这是信谊化学制药厂刊登在报纸上的牙膏广告以促进销售,反映了民族工业在竞争中的营销策略,C正确;据材料没有反映民族品牌壮大,A错误;“国货需要利用外国人才能畅销”说法过于绝对,B错误;据材料的信息,不能说明国产牙膏深受中外民众的赞美,D错误。‎ ‎7.1942年1月,日本华北方面军制定了“陕西省进攻战”计划,意图攻占西安。对此,日军内部许多人认为“进攻西安反而对华北的主要敌人中共军队有利”,最终日本并没有实行该计划。据此可知,当时 A. 西安事变瓦解日军侵华计划 B. 国民党正面战场消极抗战 C. 敌后战场抗战减轻正面战场压力 D. 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只进攻西安反而对华北的主要敌人中共军队有利”,可知进攻西安的应该是国民党军,日军内部有担忧,最终放弃该计划,这说明敌后战场抗战减轻正面战场压力,故选C项;西安事变变发生在1936年,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正面战场的抗战情况,排除B项;根据材料“对华北的主要敌人中共军队有利”可知,华北战场敌后战场可以说是主战场,但其他战场的情况材料不能体现,故无法判断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战的主战场,排除D项。‎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只进攻西安反而对华北的主要敌人中共军队有利”,联系所学抗战期间敌后战场抗战的意义分析解答。‎ ‎8.下表所示为1978~1979年一些党报关于商品展销会的最早报道,据此可知 A. 党报办报方针发生了转变 B. 轻工业开启经济体制改革 C. 沿海地区改革意识更突出 D. 计划经济体制出现了松动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1978~1979年一些党报关于商品展销会的最早报道”并结合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开始,但是一些城市也举办了商品展销会,这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探索经济发展模式的体现,有利于经济发展,D正确;办报方针体现报纸的性质、立场、指导思想等,决定报纸的风格和编排特点,材料没有涉及,A错误;据所学可知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开始,B错误;据材料信息可知,不仅是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如武汉也有报道,C错误。‎ ‎【点睛】解题时紧扣材料信息“1978~1979年一些党报关于商品展销会的最早报道”,结合所学知识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变化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答案。‎ ‎9.关于“债”,早期的文书契约规定只有当事人合意的内容载入各自的家庭收支簿并取得债务人的认同后,方为有效。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成立契约的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只是当事人之间的合意。这反映了罗马法 A. 形式主义已经消失 B.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权 C. 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D. 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早期的文书契约不仅要当事人同意,还要与与债务人的财产相联系;而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成立契约的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只是当事人之间的合意;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罗马发展壮大,国内各地区和不同民族之间商品贸易活动增加,契约形式的简化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D正确;据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形式主义已经消失,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保护私有财产权,B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契约签订条件的变化,没有涉及广泛的适用性,C错误。‎ ‎10.在《十日谈》中,薄伽丘通过一个个故事来讴歌自由的爱情和婚姻,即使是婚外恋或私情,只要是人本身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他就予以支持和歌颂。这反映了薄伽丘 A. 以婚恋为其作品主题 B. 倡导理性主义精神 C. 追求自由平等的权利 D. 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薄伽丘通过一个个故事来讴歌自由的爱情和婚姻,即使是婚外恋或私情,只要是人本身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他就予以支持和歌颂。”可知,在《十日谈》中,薄伽丘讴歌自然的人性,歌颂人对现世生活的追求,D正确;据所学可知,在《十日谈》中,薄伽丘虽然通过一个个故事来讴歌自由的爱情和婚姻,但其目的是讴歌自然的人性,倡导对现世幸福的追求,A错误;据上分析可知,其不倡导理性主义,B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追求爱情自由,没有涉及平等,C错误。‎ ‎11.1920年冬,苏俄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粮食人民委员部建议由国家直接组织农业生产,向农民发放种子和征收农产品,同时取消商业,打击农村集市贸易。这一建议 A. 成为国家调整政策的依据 B. 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进程 C. 忽略了社会形势的新变化 D. 有利于摆脱经济的困境 ‎【答案】C ‎【解析】‎ 据材料“1920年冬,苏俄出现严重的粮食危机”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导致经济困难;而材料粮食委员会面对粮食危机主张取消商业,打击农村集市贸易,这一建议忽略了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已经挫伤了人们的积极性,C正确;据所学可知,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实行自由贸易,与材料无关,A错误;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于1928年,与材料不符,B错误;据所学可知,这一政策基本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因此不利于摆脱经济困境,D错误。‎ ‎12.法国前总理米歇尔·罗卡尔认为,开放两个德国之间的边界是“非常巨大的事件”,“如果柏林墙倒了,那就再也不会交战了”。据此可知,柏林墙的倒塌 A. 受到法国的影响和推动 B. 有利于缓和世界局势 C. 是德国民心所向的结果 D. 标志着德国最终统一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法国前总理米歇尔·罗卡尔认为,“如果柏林墙倒了,那就再也不会交战了”可知,米歇尔·罗卡尔认为柏林墙倒了,就再也不会交战了,故有利于缓和世界局势,B正确;据材料没有体现受到法国的影响,A错误;据材料体现的是法国前总理米歇尔·罗卡尔的个人认识,故C错误;据材料体现的是假设,不是现实,D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春秋战国时的竞争环境,强化了人们对各自国家的认同。秦统一中国使一统天下的国家观获得政治上的实现。到了西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更进一步地被意识形态化。自汉魏之际开始,对国家忠诚被凸显出来,唐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的很多例证,也证明了这。两宋士人基本达成一种道德共识:凡沾旧国一命之恩者,不应再改仕新朝。面对金兵的南下,华北民间自发组织的“民兵”、“忠义军”等抗金武装表现突出。清代在修撰《明史》时也专设《贰臣传》以待明朝降臣,这可看作是加强国家认同的一种举措。‎ ‎——摘编自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材料二 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后来,同盟会在政纲中又阐述了排满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之间的逻辑。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中庄严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随后,在清帝退位诏书中也承认:“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位共和立宪国体。”这表达出满洲人对新国家的认同。‎ ‎——据《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清帝退位诏》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传统国家观的变化趋势,并简析这些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国家观相比,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国家观有何发展,并对其予以简要评价。‎ ‎【答案】(1)趋势:从对地方政权的认同发展为对大一统国家的认同;从政治上的认同到意识形态的认同;从上层统治者的认同逐渐向社会下层百姓的认同扩展;对本朝的认同逐步强化。‎ 原因: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或“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统治者强化集权统治的影响;客观社会环境因素(如民族对立、政权并存等)的推动等。‎ ‎(2)发展:突出主权在民;认同共和国,反对封建专制;强调对不同族群利益的尊重;平等对待各民族。‎ 评价:立足于救亡的现实需要;代表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或“推动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强化了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有利于保证我国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 ‎【解析】‎ 本题根据材料一“一统天下的国家观……大一统……对国家忠诚被凸显出来”,据材料二“排满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民族之统一……共和立宪国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主权在民、认同共和国、平等对待各民族等方面指出与传统国家观相比,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国家观有何发展。再从救亡的现实需要、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 各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等方面对其予以简要评价。‎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轴心政治制度是政治体系中居于核心主导位置的制度。构建一个政治体系内部具有强大而高效整合功能的轴心政治制度对于完成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轴心制度的形成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制度之间的竞争与博弈的过程。并且,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化,轴心制度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与更新,否则就有被替代的可能。‎ ‎——摘编自谷宇、王竟晗《轴心制度与政治体系——现代国家建设研究新视角》‎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答案】论题:英国代议制的形成和完善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阐述:17世纪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1689年,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逐步确立,到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正式形成,国王成为“虚君”,统而不治。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政治前提。18世纪中期英国爆发了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获得政治权利,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资产阶级代议制得到完善和发展。‎ ‎【解析】‎ 论题:据材料“轴心制度的形成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制度之间的竞争与博弈的过程。并且,随着时代与环境的变化,轴心制度也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与更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论题,例如:英国代议制的形成和完善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阐述:可结合英国代议制形成的背景、代议制形成的过程及对工业革命的意义、英国代议制的完善及其对的影响等方面分析阐述即可。‎ ‎ 请考生在第15.16.1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 ‎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干部制度的改革也日益迫切。……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等的制度改革,并明确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逐步形成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国家先后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了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防止和纠正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我国干部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之后,公务员制度建设依次展开,1994年建立和实施了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重点实施辞职辞退制度,畅通了公务员队伍的出口,1996年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建立了竞争上岗制度等。总之,在党中央的领导和部署下,国家的干部制度正全面推进,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摘编自王畅《新时期干部制度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90年代干部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90年代干部制度改革的意义。‎ ‎【答案】(1)国家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了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为保证公平、公正,通过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完善公务员制度。‎ ‎(2)干部制度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了社会主义方向;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了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逐步形成选贤任能的用人机制;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逐步健全完善了公务员制度。‎ ‎【解析】‎ ‎(1)据材料“国家先后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了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防止和纠正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可知,国家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了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据材料“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我国干部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可知,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据材料“公务员制度建设依次展开,1994年建立和实施了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重点实施辞职辞退制度,畅通了公务员队伍的出口,1996年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建立了竞争上岗制度等。”可知,本着公平公正原则,通过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完善公务员制度。‎ ‎(2)据材料“……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等的制度改革,……逐步形成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可知,干部制度改革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了社会主义方向;逐步形成选贤任能的用人机制;据材料“国家先后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了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防止和纠正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可知,国家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规范了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据材料“公务员制度建设依次展开,1994年建立和实施了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重点实施辞职辞退制度,畅通了公务员队伍的出口,1996年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建立了竞争上岗制度等。”可知,本着公平公正原则,通过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完善公务员制度。‎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着力推行经济改革。在政治上赫鲁晓夫本人发动了外交攻势,引发了新的柏林危机,苏联需要美国支持共同解决问题。1959年9月,赫鲁晓夫正式访美。访问期间,赫鲁晓夫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广泛接触美国各阶层人士,大谈苏美友好合作。同时,也加深了对美国社会多方面的了解,赫鲁晓夫惊讶美国的科学成就和经济成就,通过考察发现“美国确实是一个富裕的国家”。两国还发表了《苏美联合公报》,约定“一切悬而未决的国际问题都应该用和平手段、通过谈判来解决”。通过访美,苏联也获得了与美国对等的地位,赫鲁晓夫认为这是“苏联道义上的巨大胜利”。‎ ‎——摘编自李华《论1959年赫鲁晓夫美国之行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访美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赫鲁晓夫访美之行。‎ ‎【答案】(1)二战后美苏冷战,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鲁晓夫本人发动了外交攻势,引发了新的柏林危机,苏联需要美国支持共同解决;争取与美国合作,共同主宰世界;赫鲁晓夫的主观因素。‎ ‎(2)加深了对美国的了解;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苏联获得了与美国对等的地位,这是苏联道义上的巨大胜利;意识到自身与美国的差距,为改革提供了动力。‎ ‎【解析】‎ ‎(1)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冷战对峙,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据材料“在政治上赫鲁晓夫本人发动了外交攻势,引发了新的柏林危机,苏联需要美国支持共同解决问题。”可知,新柏林危机需要美国支持共同解决;据材料“访问期间,赫鲁晓夫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广泛接触美国各阶层人士,大谈苏美友好合作”并结合所学可知,争取与美国合作,共同主宰世界。‎ ‎(2)据材料“也加深了对美国社会多方面的了解,赫鲁晓夫惊讶美国的科学成就和经济成就,通过考察发现‘美国确实是一个富裕的国家’”可知,加深了对美国的了解;据材料“两国还发表了《苏美联合公报》,约定一切悬而未决的国际问题都应该用和平手段、通过谈判来解决”可知,《苏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发展;据材料“通过访美,苏联也获得了与美国对等的地位,赫鲁晓夫认为这是苏联道义上的巨大胜利”可知,苏联也获得了与美国对等的地位。‎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 ‎ 洪亮吉,字君直,江苏阳湖人,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幼年丧父,随母寄居外祖母家。多年屡试不中。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纂修官。嘉庆四年(1799年),上书言事,极论时弊,触怒龙颜,下狱并定死罪,后改为流放伊犁。后遇赦回乡,以游历著述为事。‎ 他认为山川、社稷、风云、雷雨皆有神的观点是无稽之谈,否定“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张人之寿天,秉于自然。他还提出人口论思想,阐述人口增长与生产增长的矛盾。在经史研究方面,于经史注疏、说文、地理,无不贯通。……他又冲破乾嘉考据局限,关心民病国事,针砭时弊,极力倡廉,认为廉耻之将,可使御敌;廉耻之吏,可使牧民;廉耻之士,可使入道。……指斥吏治腐败,造成官逼民反。喜论当世事,对后来经世思想的发展,不无前驱先路的作用。 ——摘编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洪亮吉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洪亮吉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答案】(1)无神论倡导者;提出人口论思想,阐述人口增长与生产增长的矛盾;关心时政,批评腐败,倡导廉政。‎ ‎(2)背景: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的影响;雍正时期实行“地丁银”,废除了人头税,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尖锐;康乾盛世经济繁荣,治学环境相对安定;明末清初反理学思潮的推动(顾炎武等思想家的推动);清朝后期吏治腐败,人民困苦,阶级矛盾尖锐。‎ 影响:批评时政,使黑暗的势力有所收敛;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解析】‎ ‎(1)据材料“他认为山川、社稷、风云、雷雨皆有神的观点是无稽之谈,否定“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张人之寿天,秉于自然。”可知,无神论倡导者;据材料“他还提出人口论思想,阐述人口增长与生产增长的矛盾。”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雍正时期废除了人头税,导致人口增长,提出人口论思想,阐述人口增长与生产增长的矛盾;据材料“……他又冲破乾嘉考据局限,关心民病国事,针砭时弊,极力倡廉,认为廉耻之将,可使御敌;廉耻之吏,可使牧民;廉耻之士,可使入道。”可知,关心时政,批评腐败,倡导廉政。‎ ‎(2)背景: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西学东渐,有利于人们思想的解放;雍正时期实行“地丁银”,废除了人头税,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尖锐;据材料“……指斥吏治腐败,造成官逼民反。喜论当世事,对后来经世思想的发展,不无前驱先路的作用。”可知,清朝后期吏治腐败,人民困苦,阶级矛盾尖锐;据所学可知,康乾盛世经济繁荣,治学环境相对安定;明末清初反理学思潮的推动(顾炎武等思想家的推动)。影响:据材料“……指斥吏治腐败,造成官逼民反。”可知,批评时政,有利于黑暗的势力有所收敛;据材料“喜论当世事,对后来经世思想的发展,不无前驱先路的作用。”可知,推动了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