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南充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南充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南充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尝试为法治寻找“道”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兼容了儒法墨道诸家言论。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 儒家思想倍受各国重视 B. 法家道家地位急剧下降 C. 思想领域出现融合趋势 D. 儒法墨道地位趋于平衡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荀子主张礼法兼用,韩非子也尝试为法治寻找‘道’的依据,《吕氏春秋》一书则兼容了儒、墨、道、法诸家言论”可以看出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各国重视,而是法家思想受到重视,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法家地位有所下降,故B项错误;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2.郭沫若说:“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儒家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重了的”。他意在强调 A. 儒学一直是官方正统思想 B. 儒学日益僵化退出了历史舞台 C. 注疏者主观解释儒学精神 D. 儒学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帝王利用儒书,官方控制思想,导致儒学失去本真意义而服务于封建专制统治,故答案为D;儒学自汉武帝后一直是官方的正统思想,但是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A错误;儒学日益僵化但是没有退出历史舞台,B错误;材料说明儒家精神被后代的注疏夸大了作用,但不能说明注疏者主观解释儒学精神。C错误。‎ ‎3.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该材料意在强调 A. 儒学地位面临挑战 B. 佛道思想占统治地位 C. 社会传统观念改变 D. 儒释道呈现融合趋势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儒学传统中没有佛教和道教那么细密严谨的思辨理论体系,因此儒学本身存在不足,面临着挑战,故答案为A;BC与材料内容“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不相符,排除;材料没有强调儒释道呈现融合趋势,排除D。‎ ‎4.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变成以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材料表明理学 A. 溶铸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B. 已上升到哲理化高度 C. 冲破了儒家传统观念的束缚 D. 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变成以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说明理学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完成了哲学化、思辨化过程,即已经已上升到哲理化高度,答案为B;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5.学者黄仁宇认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李贽是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这表明李贽的思想 A 超越了儒家思想范畴 B. 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C. 未突破传统文化樊篱 D. 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黄仁宇更强调的是李贽思想的局限性,即没有突破传统文化樊篱,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不难看出强调的是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不难看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并不相关,故B错误;李贽思想在当时是离经叛道的,并没有形成社会思潮,故D项错 ‎6.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对火法有所记载,火法大致包括:煅(长时间高温加热)、炼(干燥物质的加热)、灸(局部烘烤)、熔(熔化)、抽(蒸馏)、飞(又叫升,就是升华)、优(加热使物质变性)。这一记载 A. 表明火药发明具有必然性 B. 说明制造火药武器方法已成熟 C. 反映火药已开始用于战争 D. 体现了古人对制造火药的认知 ‎【答案】D ‎【解析】最初的火药是指容易着火的丹药,是炼丹家炼制出来用于服用的,所以本题材料记载的“火法”包含的一系列炼制方式,体现了古人对制造火药的认知,故答案为D;材料记载不能证明火药发明具有必然性,A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晋代并没有制造火药的技术和发明,B错误;唐代火药才开始用于战争,C错误。‎ ‎7.传统华夷观念认为中国是“世界中心”,对外来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晚清以后,华夷观念发生变化,中国先是降节学习“夷”之“长技”,后又尊崇“泰西”之学。这一变化说明( )‎ A. 全盘西化成为近代中国思潮主流 B.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到重挫 C. 中国士人面对文化落差难以应对 D. 中国知识分子逐渐主动学习西方文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反映了近代国人对西方文化态度的变化,从“全盘否定”到“尊崇‘泰西’之学”,说明中国知识分子从排斥西方文化到主动学习西方文化,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从“全盘否定”西方文化到主动学习西方文化,没有强调全盘西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变化,没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竞争中受挫,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晚清以后,中国士人逐渐主动向西方学习,而不是“难以应对”,故C选项错误。‎ ‎8.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A. 托古改制是历史必然选择 B. 救国道路的探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C. 国人对西学持完全否定态度 D. 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可知体现梁启超的救国道路的探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答案为A;托古改制的思想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弱小的表现,A错误;C错误在绝对化,“完全否定”;D也是过于绝对化,不可能“彻底瓦解传统思想观念”,错误。‎ ‎9.郭嵩焘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这一观点表明 A. 清朝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B. 作者对洋务思想有了新认识 C. 中体西用思想的具体实践 D. 维新变法是救国的根本途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可知作者在批评洋务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表明了他不仅要学西方技术,又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观点,即对洋务思想有了新认识,答案为B;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是对中体西用的批判,C错误;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0.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向西方学习,改变现有制度。同时,先进知识分子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维新,历史选择了他们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这主要说明了 A. 学习西方开始上升到制度层面 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 C. 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 D. 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废除君主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民族资本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向西方学习,改变现有制度”“先进知识分子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维新”可以看出,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他们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成为资产阶级代言人,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C正确;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上升到制度层面是以戊戌变法的开始为标志的,排除A;通过材料“民族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向西方学习,改变现有制度”可以看出,材料的主旨不是在叙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11.下表为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派与革命派之间论战的部分内容。这一论战 改良派 革命派 ‎“举国人民,其在法律上,本已平等,无别享特权者”;民族革命是“无病而学呻”,“不杀尽四万万人不止”‎ 清政府对人民“奴叱娼蓄”“敲骨吸髓”;革命只“仇一姓”,“不仇一族”,“不使少数人握我主权”‎ 人民“未有国民之资格”,只能“由开明专制以移于立宪”,“拾级而上”。‎ 自由、平等,博爱三者,人类之普通性也”,可以“一跃而为共和”;“民生主义之实行,刻不容缓”,“贫富已悬隔固不可不革命,贫富将悬隔固不可不革命 A. 使维新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 B. 激化阶级矛盾引发社会动荡 C. 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 D. 促进国人思想解放投身革命 ‎【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通过改良派与革命派之间的论战,使更多的中国人接受了革命派的主张,从而促进了国人思想解放,投身到革命的洪流,故D正确;维新思想在19世纪末得到广泛传播,与材料的20世纪初矛盾,A错误;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论战没有体现激化阶级矛盾,B错误;改良派和革命派的论证没有彻底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C错误。‎ ‎12.1930年中共机关刊物《红旗》载:“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这说明当时 A. 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B.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 C. 中国尚未找到正确革命道路 D. 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可知,反映了城市中心论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相互作用,说明当时党内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故A正确;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表明中国已经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C错误;当时经过实践证明俄国革命道路不符合中国的实际,D错误。‎ ‎13.毛泽东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观点提出的背景是 A.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B.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C.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 延安整风运动进行中 ‎【答案】C ‎【解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人民内部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答案为C;国共第二次合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主要是民族矛盾导致,A错误;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是新中国的成立,当时还有部分反动势力没有被消灭,还有阶级矛盾,B错误;延安整风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背景是民族矛盾,D错误。‎ ‎14.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 ‎,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这段话 A. 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 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 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 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邓小平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干中邓小平提到中国人“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可知该思想是正确的,遵循实事求是的路线,符合题意的是D项,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排除A项;B项中的“正式”不符合史实,C项中的“开始”表述错误。‎ ‎15.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声行内轶闻》曾记录一件事:当时北京“折唱八角鼓”演员在某印刷厂演出“折唱”前,使了传统笑料垫话《反正话》来博取掌声(如“孙猴子,猴孙子”等)结果,台下的工人提出“我们不听这些对我们没有教育意义的旧玩艺”“我们开晚会不光是为了开心、取笑、滚热闹,我还要在娱乐里领受教育”。这种现象 A. 说明当时文艺事业异常繁荣 B. 体现了“双百”方针的影响 C. 说明传统艺术已无存在必要 D. 反映了新旧文艺理念的冲突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没有教育意义的旧玩意儿”以及“使了传统笑料垫话《反正话》来博取掌声”,可以看出当时台下的工人反对旧文艺,体现新旧文艺理念存在着巨大的对立和冲突,这是由于双百方针没有提出而产生的影响,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文艺繁荣,反而体现的是一种新旧文艺理念矛盾的存在,排除A;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没有提出双百方针,排除B;传统艺术没有存在的必要,是错误的表述,排除C。‎ ‎16.1956年,邓小平指出: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在政治上已经站在工人阶级方面;……每年都有大批的农民和学生变为工人,每年都有大批的工人、农民和他们的子弟变为职员和知识分子,每年都有大批的农民、学生、工人和职员变为士兵……。由此可知邓小平认为 A. 中国阶级差别已经不复存在 B. “双百方针”执行效果明显 C. 知识分子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D. 知识分子阶层正走向消失 ‎【答案】C ‎【解析】根据“每年都有大批的农民和学生变为工人,每年都有大批的工人、农民和他们的子弟变为职员和知识分子,每年都有大批的农民、学生、工人和职员变为士兵”,表明知识分子来源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有从事工人、士兵职业的,说明知识分子结构发生重大改变,成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C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双百方针”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D表述明显错误,排除。‎ ‎17.普罗塔格拉认为,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道德是因人而异的。这说明他 A. 看重道德与修养的价值 B. 主张以教育培养道德 C. 仍从神学视角理解世界 D. 重视人的价值和作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人以自身的感觉获得知识,也以感性的欲望和私利的追求作为道德的标准,道德是因人而异的”表明普罗塔格拉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故答案为D;材料没有涉及道德与修养价值、教育培养道德和以神学视角理解世界,排除ABC。‎ ‎18.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是 A. 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 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 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 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苏格拉底思想理解。由材料的信息来看,A是错误的;他不是维护生存的权利。C D与材料无关。所以选B。‎ ‎19.马丁路德认为: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即得到灵魂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的规条,不在于本人的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这表明马丁·路德主张 A. 因行称义 B. 简化宗教仪式 ‎ C. 因信称义 D. 建立国家教会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要想称‘义’……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个人对上帝的信仰”表明马丁•路德否定教会的权威和教条,而主张因信称义,答案为C;因行称义是加尔文教的主张,排除A;BD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 ‎20.孟德斯鸠曾不止一次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政治自由”: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这反映了他 A. 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 B. 推崇分权制衡下的民主 C. 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 强调政治自由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孟德斯鸠认为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法律保护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即是在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分权制衡以及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信息,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强调的是人身自由而非强调政治自由,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1.卢梭曾说过:“理性欺骗我们的时候是太多了,我们有充分的权利对它表示怀疑: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一样可悲。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情感这个东西。”这表明他 A. 完全背离人文主义精神 B. 对理性主义提出了质疑 C. 已经摆脱了神学的束缚 D. 科学地道出启蒙的真谛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一样可悲,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情感这个东西”可知卢梭认为理性容易使人产生谬论,应该重视人自身的情感,是对理性主义提出了质疑,故答案为B;材料并没有背离启蒙运动的宗旨,A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神学方面的内容,C错误;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主张用理性取代专制和愚昧,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材料中卢梭的主张并不能科学地诠释启蒙思想,属于过度推断,D 错误。‎ ‎22.有学者描述说: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为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很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此描述旨在强调 A. 自然科学精神影响着社会进步 B. 宗教改革推动人文主义的发展 C. 进化论与神创论有巨大的冲突 D. 法国启蒙运动带来了思想解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8‎ 世纪后半期”、“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个统一的规律指的是牛顿科学精神也是自然科学精神,根据“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可知描述旨在强调自然科学精神对社会科学进步的影响,答案为A;宗教改革在16、17世纪,与题意不符,排除B;进化论是19世纪的,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启蒙运动的影响和作用,排除D。‎ ‎23.1861年1月,马克思在一封信中说:“达尔文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这说明达尔文进化论 A. 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B. 影响到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 C. 成为了社会革命的理论武器 D. 使科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 ‎【答案】B ‎【解析】从材料“1861年1月”“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中可以看出,达尔文的进化论对马克思研究社会科学起到了作用,故B项正确,C项错误;A项是指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故排除;第二工业革命使科学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故D项错误。‎ ‎24.某学者描述一种独特的美术风格:“热情奔放、极具冲突感,场面混乱但乱中有序。视觉上会给人造成强烈不安的感觉。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强调个人情感的真实表达。”下列绘画作品能体现上述风格的是 A. 《亚威农少女》 B.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C. 《梅杜萨之筏》 D. 《向日葵》‎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是讲的浪漫主义美术的特点,浪漫主义画派以肯定、颂扬人的精神价值,争取个性解放和人权为思想原则。结合所学可知《梅杜萨之筏》是浪漫主义绘画作品,答案为C;A是立体画派,B是现实主义画派,D是印象画派,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二、非选择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黄宗羲那里,由于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程朱理学,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开拓”出现的原因。‎ 材料二 意大利是古代罗马的故乡,意大利人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于是,一些对宗教文化钳制思想不满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找到了共鸣。他们通过欣赏、阐释古典文化充满人性的美,表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希望,从而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摘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 材料三 他们所非难本社的,无非破坏孔教,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新文化运动和文艺复兴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何不同?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答案】(1)表现:由强调道德修养转向关注社会现实;主张建立制度限制君权;科学的实证风气兴起;提出工商皆本思想。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儒学经世思想传统的影响,理学日益僵化;西学东渐的影响。‎ ‎(2)不同: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传统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新文化运动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同时,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原因: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思想体系还不成熟,借助传统文化便于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利于反对封建神学。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辛亥革命进一步传播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北洋军阀加强专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先进知识分子奋起反击。‎ ‎【解析】‎ ‎(1)表现: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从材料“改变君权过重……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不但是黄宗義,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中可以概括出明清时期儒学“新开拓”的表现。即由强调道德修养转向关注社会现实;主张建立制度限制君权;科学的实证风气兴起;提出工商皆本思想。原因:根据材料“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儒学经世思想传统的影响,理学日益僵化等方面来分析原因。‎ ‎(2)不同:根据材料二“意大利是古代罗马的故乡,意大利人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他们通过欣赏、阐释古典文化充满人性的美,表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希望,从而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可知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传统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根据材料三“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可知新文化运动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同时,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原因:要找出文艺复兴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截然不同的态度,要从东西方传统文化的特点,当时的具体的社会经济、阶级状况的差异去分析。‎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王国维依据甲骨文证实《史记》所载商王谱系除个别次序有误,其他非常可靠。‎ 利簋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上面的铭文记载了作者随武王伐纣,胜利后受赏的经过。历史学家根据铭文内容,结合其他传世文献计算出武王伐纣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2015年西汉海昏侯汉墓出土的竹简《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编定,开创了“直书其事,善恶自见”“乱臣贼子惧”的春秋笔法。‎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编。作者总结出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相互关联的信息,再确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信息准确,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信息: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内容主要是表彰功业;《春秋》是“直书其事,善恶自现”;《资治通鉴》则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观点:古代历史记录服务于现实需要,政治色彩浓厚。‎ 论述:西周青铜器铭文主要是表彰主人的功业,如武王伐纣的记载;孔子编订《春秋》宣传“克己复礼”,直书史实,约束统治者言行,为政治服务;官修史书《资治通鉴》为统治提供经验教训,政治色彩明显。可见,为现实服务,为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经验教训,是中国古代历史记录的一个重要特点。‎ 示例二:‎ 信息:商周时代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和青铜器上,西汉时期主要记录在竹木简上,宋代普遍用纸印刷。‎ 观点:中国古代文字书写材质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示例三:‎ 信息:甲骨文订证了《史记》关于商王谱系记录的正误,青铜器利簋铭文确定了周灭商的确切时间。‎ 观点:文物史料可以弥补文献史料的不足。‎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的论述题。根据题目要求是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相互关联的信息,再确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因此首先要观察材料所给的四幅图及其说明材料,从中找到“两条或两条以上相互关联的信息”首先容易看到的这四则材料都是反映的以年代编年体形式进行记述历史,其次可以看到记载在青铜器上的主要是歌功颂德的简单介绍,而《春秋》和《资治通鉴》则主要为统治者服务的。这样分析后就可以列出信息,得出观点,然后对照材料解析和所学内容进行论述,要做到的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外语课以英语为主。‎ ‎1933年,教育部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堂外语课仍以英语为主。‎ ‎1954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64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 ‎1984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英语热”向社会蔓延。‎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据材料概括中国现代教育方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教育方针确立的意义。‎ ‎【答案】(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堂外语课仍以英语为主;新中国成立初,面对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中国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俄语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逐渐缓和,英语又成为学校教育第一外语;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成为高考科目,出现了“英语热”现象。‎ ‎(2)特点:将德、智、体等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 意义:培养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质社会主义劳动者;为共和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提高了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解析】‎ ‎(1)题干列举了清政府开始学习外语到国民政府1933年、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1964年到1984‎ 年学习外语的变化,按照要求写出外语变化的原因,主要分析当时为什么以该门外语为主,主要从当时该种语言的地位,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国家政治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来分析。‎ ‎(2)特点:根据材料“1957年……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1995年……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总结出都以德、智、体等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育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意义:主要从“德、智、美”注重培养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教育、社会发展、全民族素质提高等几方面来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