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诊断性检测(二)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诊断性检测(二)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诊断性检测(二)试题 一、选择题 ‎1.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这主要是因为 A. 农耕和畜牧经济发展的局限 B. 各大文明小国寡民状态 C. 大河与高山阻隔了文明交流 D. 自然环境和历史的不同 ‎【答案】D ‎【解析】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的不同,所以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格局,故选D;A属于自然环境不同造成的,排除;中国不符合“小国寡民”,排除B;C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 ‎2.在雅典公民生活的公共空间中,市政广场周围会聚了议事大厅、公民法庭、公民大会广场等众多市政建筑,从而成为雅典公民政治生活的核心区域。这有利于 A. 宣扬法律至上的理念 B. 扩大公民的参政权利 C. 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 D. 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答案】C ‎【解析】题干显示雅典市政广场作为政治生活的核心,周围建造了众多市政建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城市布局有利于培养公民参政意识,C选项正确;以市政广场作为城市建设和公民政治生活的核心区域,与宣扬“法律至上”理念、“扩大公民权利”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等无关,ABD三选项不符合题意。‎ ‎3.罗马帝国的边界是英国和德国共同申请的世界文化遗产。1987年英国的哈德良长城首先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5年增加了德国的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墙,2008年增加了英国安东尼长城。这一文化遗产见证了 A. 英德两国社会转型 B. 英德两国世代友好 C. 罗马帝国的扩张 D. 罗马外贸的兴盛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哈德良长城位于英国的不列颠岛上,是罗马帝国在占领不列颠时修建的,从建成后到弃守,它一直是罗马帝国的西北边界;德国的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墙是罗马帝国在日耳曼行省和雷蒂安行省内修建的一段边境防御工事;英国安东尼长城也是罗马人在英国修筑的边境城墙,因此材料所述的文化遗产见证了 ‎ 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征服,故C选项正确;材料所述的英国哈德良长城、安东尼长城及德国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墙与英德两国社会转型无关,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罗马帝国的扩张,没有体现英德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故B选项错误;材料所述的英国哈德良长城、安东尼长城及德国北日耳曼——雷蒂恩界墙主要见证了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征服,与罗马奥外贸无关,故D选项错误。‎ ‎4.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阿拉伯文化的西传,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A. 决定了西方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 B. 直接促成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 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影响深远 D. 在沟通东西方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的到来”可知,阿拉伯文化保存了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重新回到欧洲后,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故C项正确;决定西方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是经济因素,而非文化因素,A项错误;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西欧近代社会的转型,阿拉伯文化促进了文艺复兴运动,“直接促成”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是体现阿拉伯文化在保存和传播西方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D项说法错误。故选C。‎ ‎5.16世纪中期,英国大部分的呢绒、德国的金属制品和织物、德法两国的酒、西班牙的羊毛、葡萄牙和意大利来自东方的香料以及波罗的海地区的小麦,都运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这反映出 A. 西欧国家商业繁荣 B. 新航路开辟推高了欧洲的物价 C. 荷兰贸易出现顺差 D. 世界贸易中心移至大西洋沿岸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商品贸易都运到尼德兰(荷兰)的安特卫普(港口城市)成交,表明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移至大西洋沿岸,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 ‎6.俗语即方言。但丁认为拉丁语是人工的,而俗语是自然的,俗语要比拉丁语高贵。但是,但丁认可的“光辉的俗语”必须是中枢的、宫廷的,而下层人民的俗语则是低劣的。材料说明 A. 俗语成为思想解放重要依托 B. 人文主义开始广泛传播 C. 拉丁语成为斗争的主要矛头 D. 文艺复兴带有阶级局限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但丁认为中枢的、宫廷的俗语是光辉的,下层人民的俗语则是低劣的,说明其思想具有阶级局限性,故D选项正确;俗语不是思想解放重要依托,材料并未体现,故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文主义的传播,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文艺复兴的局限性,而不是体现拉丁语成为斗争的主要矛头,故C选项错误。‎ ‎7.1651年,英国《航海条例》规定:“从欧洲国家进口产品只准英国船只或原产国船只载运;从亚洲、非洲或美洲进口的物品,只能由英国船只或有关的殖民地船只运送到英国。爱尔兰或英国的殖民地出口产品只准英国船只运送。”这一法案 A. 旨在争夺海上霸权 B. 顺应了工业革命需求 C. 利于自由贸易发展 D. 推动了各地区间联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的《航海条例》的颁布主要是为了打击荷兰的海上贸易,争夺海上霸权,故选A;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期,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重商主义思想,C错误;D与材料无关,排除。‎ ‎8.英国的选民从1688年占人口总数的2%扩大到1868年的40%;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又由上院(贵族院)转移到下院(平民院),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英国 A. 民主宪政日趋完善 B. 社会结构日趋稳定 C.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 民众民主意识提高 ‎【答案】C ‎【解析】英国选民占人口总数比重大幅上升,权力中心由国王最终转移到下院,这都体现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完善,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则在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民主宪政日趋完善是材料内容的体现,不是原因,排除A项;社会结构日趋稳定是这种变化带来的结果,排除B项;民众民主意识的提高也是得益于经济发展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排除D项。故选C。‎ ‎9.阅读如图,分析造成英国就业人口比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圈地运动的影响 B. 商业革命的影响 C. 大工厂制的确立 D. 工业革命的推动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从事工业、服务业的人口比重上升,农业人口比重下降,这是工业革命推动产业结构变化的表现,故D项正确;圈地运动、商业革命没有涉及到工业,故排除AB项;大工厂制的确立只会使要工业人口增加,但并不涉及服务业,故排除C项。‎ ‎10.(2017年江苏卷)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A. 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 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 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 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答案】C ‎【解析】“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指的是当时的俄国革命应该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指明了革命的斗争方式,故C项正确。A项应发生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之前;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和平夺权已经不可能了,故D项错误。‎ ‎11.列宁说:“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人民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觉醒的根本前提是:‎ A. 封建经济进一步崛起 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C.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D.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各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为其国家的改革提供了经济基础,同时了为改革意识的觉醒提供了物质基础,故B项符合题意;A项是传统的经济,不符合题意;C项是阶级基础,排除;D项是思想方面的内容,不是前提,排除。‎ ‎12.据统计,1924—1928年间,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在小工业中达到75%;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为70%,制鞋工业为70%,食品加工业为34%,皮革工业为27%。材料表明苏俄私人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A. 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 B. 改变苏俄资产阶级构成 C. 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 国家资本主义高度发达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可知,私人企业生产的产品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发展可以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故选A。材料涉及的是“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分析,而非阶级构成分析,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这说明苏俄并未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从5%的比重数据中可知,苏俄的国家资本主义并不发达,排除D。‎ ‎13.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这直接说明 A. 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C. 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D. 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 ‎【答案】A ‎【解析】题干中埃及总统纳赛尔认为收音机减少了埃及“政治上的文盲人数”“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据此可知收音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的民主化进程。收音机的普及提高了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促进埃及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 ‎ 材料没有反映埃及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因为人民大多数还都是文盲,故B项不符合题意;根据题意可知人民的政治自觉性是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而非是自觉提高,故C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不能反映政治文明和文化水平发展的先后问题,故D项不符合题意。‎ ‎14.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非洲涌现出一批本土史学家,他们要求清除史学研究领域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学派,如伊巴丹学派和达累斯萨拉姆学派等,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历史著作。这反映出 A. 非洲历史悠久,文明绵延不断 B. 民主思想传入,融合非洲传统 C. 独立国家兴起,重构民族历史 D. 殖民统治崩溃,冷战格局形成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要求清除史学研究领域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学派”并结合世界史可知,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许多国家相继独立,进而要求重构民族历史。C正确;材料反映了某些史学家要求清除殖民的历史,但不能说明其历史悠久,A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非洲传统思想融合了民主思想,B排除;材料与冷战格局形成无关,D排除。故选C。‎ ‎15.1952年,好莱坞和FBI联合拍摄的电影《灯塔疑云》公映,影片讲述了美国士兵经历激烈战斗最终赶走入侵的苏联特工成功解救人质的故事。时任总统称赞说这是每个美国人都应看的影片,号召美国人观看这部电影。这反映了 A. 美苏争霸态势的不断加剧 B. 冷战对峙的国际政治环境 C. 美国主导世界的政治意图 D. 美国倡导国际联合反恐 ‎【答案】B ‎【解析】《灯塔疑云》播放时间是1952年,主题是赶走苏联入侵特工,美国总统号召国人观看,可见这一电影及其社会舆论氛围体现了当时冷战中美苏对峙的环境,选项B正确;电影本身无法反映出美苏争霸的发展态势,排除A;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电影主题更多的是塑造了苏联的恶和美国自卫,并未展示美国主导世界的意图,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16.对于朝鲜战争,苏联报纸说“南朝鲜军队开始了美国预谋的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侵略”;同一天的美国报纸则说“几个小时之内,北朝鲜人迫使南朝鲜边防人员丢弃了广阔的前沿地带向后撤退,美国似乎对这一进攻感到惊讶”。从双方对朝鲜战争的不同表述中可以看出,当时国际关系的显著特点是 A. 美苏媒体的对立 B. 缓和与动荡并存 C. 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和激烈斗争 D. “热战”是主要的对抗形式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双方媒体的对立只是美苏两大阵营对立的一种手段,无法体现其背后的实质与特点,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国际关系的缓和,排除B;美苏媒体对朝鲜战争的不同表述说明了政治立场的差异,也说明了其对不同政权的态度是针锋相对的,这是当时两大阵营的尖锐对立和激烈斗争在媒体上的体现,故选C;材料没有反映两极格局下“热战”是对抗的主要形式,排除D。‎ ‎17.1951年,法国、西德等6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后,欧洲联合从项目单一的煤钢联营日益发展成集政治、经济和安全为一体的“多元化联盟”。这一变化 A. 根除了法德战争的隐患 B. 促成了欧洲内部的团结 C. 加速了国际旧秩序瓦解 D. 适应了对外竞争的需要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联合从项目单一的煤钢联营日益发展成集政治、经济和安全为一体的‘多元化联盟’”,这是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故D项正确;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就消除了法德战争隐患,排除A项:此时欧洲联合指的是西欧国家的联合,不包括东欧,故B项错误;国际旧秩序是指因西方长期殖民侵略而形成的不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欧洲联合与此无关,排除C项。‎ ‎18.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日本采取了多种贸易保护措施。80年代初,日本数控机床和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喻起,里根政府对日采取了惩罚性关税、汇率、进口限制等多种经济手段。这些措施 A. 违背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B. 阻断了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升级 C. 体现区域经济集团矛盾冲突 D. 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确立 ‎【答案】A ‎【解析】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对日本采取了多种贸易保护措施,这违背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趋势,故选A;美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不可能阻断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升级,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和日本的贸易问题,与区域经济集团无关,排除C;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努力方向,D错误。‎ ‎19.下面是1988年和1993年美国3种重要刊物使用“自由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西方”(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两个词汇的情况统计。由此可知 A. 报界一直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B. 官方意识形态与主流民意互相背离 C. 美国报界经常变更用语与政治无关 D.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影响社会文化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这缓和了世界冲突中意识形态的对立,表现在表格中为意识形态浓厚的“自由世界”这一词汇的使用明显减少,而意识形态较为中立的“西方”这一词汇的使用则大大增加,这些说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变迁,故选D;“自由世界”这一词汇使用次数的减少,说明报界的意识形态色彩在减弱,而不是一直保持着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排除A;材料中几种报刊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无法得出互相背离的结论,排除B;材料中两种词汇使用量的变化发生于苏联解体后的,这说明美国报界用语的变化与政治有关,排除C项。‎ ‎20.“冷战的结束和1991年苏联解体改变了1945年以来国际关系赖以存在的基础……一个国际事务的新结构开始出现,但它的轮廓和美国在其中的角色都还不太清晰。”材料强调 A. 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B. 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确立 C. 美国已经建立单极世界 D.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一个国际事务的新结构开始出现,但它的轮廓和美国在其中的角色都还不太清晰”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A选项符合题意;“新结构”轮廓和“美国在其中的角色都还不太清晰”,说明没有确立新的世界格局,美国尚未建立单极世界,BC两选项不符合题意;当今时代两大主题“和平”和“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选项错误。‎ ‎21.17世纪荷兰风俗画家约翰内斯∙维米东创作的油画看上去仿佛反映了井然有序、克制内的地方风情,但如果你仔细观察画中的物——用加拿大河狸皮制作的奢华皮帽、中国的瓷盘、秘鲁白银铸造的银币、印第安人用胭脂虫染制的红色布料——就会向你展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能够 A. 体现画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B. 反映殖民扩张给荷兰带来的财富 C. 展示画家所属的印象派风格 D. 折射工业革命给西欧带来的繁荣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如果你仔细观察画中的物——用加拿大河狸皮制作的奢华皮帽、中国的瓷盘、秘鲁白银铸造的银币、印第安人用胭脂虫染制的红色布料——就会向你展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并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的荷兰是“海上的马车夫”,在世界贸易居于垄断地位,称霸海洋,从事海外殖民掠夺并给荷兰带来的巨额财富,B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约翰内斯∙维米东创作的油画是当时现实的反映,A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明显体现印象派风格,即注意“光”和“色”,C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叶,D错误。‎ ‎22.英国技术专利制度起源于12世纪。纺织业作为英国经济的排头兵和科学技术的应用集中领域,出现了很多发明专利和具有代表性的新型纺织设备。1700年到1800年期间,英国纺织业的发明数量如图所示。由此可知 A. 自然科学理论促进了纺织业的发明和革新 B. 18世纪英国是唯一确立了专利制度的国家 C. 专利制度保障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 专利制度建立是英国国力强盛的根本原因 ‎【答案】C ‎【解析】1700年到1800年,特别是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在纺织业方面的发明日益增多,说明专利制度保证了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C项正确;工业革命时期的生产技术多是工匠发明,不是由自然科学理论直接转化而来,A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英国是唯一确立了专利制度的国家,B项错误;英国国力强盛的根本原因是最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D项错误。‎ ‎23.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下表是其代表作《教育论》的课程设置方案。 ‎ 人类活动 ‎ 课程 ‎ 直接保全自己 ‎ 生理学、解剖学 ‎ 获取生活必需品、间接保全自己 ‎ 逻辑学、力学、数学、光学 ‎ 抚养子女 ‎ 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 ‎ 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 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 娱乐休闲 ‎ 文学、艺术 ‎ 该课程设置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 日益工业化的社会需要 B. 学校教育体系的成熟 C. 资产阶级利益的需求 D. 自然科学体系的完善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19世纪”可知此时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业化生产日益精细化,所以出现了不同的学科分类,从材料“直接保全自己”“间接保全自己”“抚养子女”可以看出是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发展自己的利益需求而出现的,故答案为C;从材料“直接保全自己”“间接保全自己”“抚养子女”看是为了某些人的需要,不能说是社会需要,A错误;从“人类活动”可以看出课程设置是某些人的需要,而不能说明教育体系的成熟,B错误;课程不能概括自然科学,所以D错误。‎ ‎24.如表为近代欧美工人组织建立的情况:‎ 时间 工人组织 概况 ‎1851年 英国“机械工人混合工会”‎ 英国第一个工会联合会 ‎1860年 英国“工会委员会”‎ 伦敦各业的工会联合组成 ‎1863年 法国“全法工人联合会”‎ 法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工人组织 ‎1863年 德国“全德工人联合会”‎ 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全国性的组织 ‎1864年 各国“国际工人协会”‎ 在伦敦成立的第一个国际性工人组织 据此可知 A. 科学理论开始指导工人运动 B. 无产阶级斗争的联动性增强 C. 英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中心 D. 工人阶级革命斗志日益高涨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工会联合会”“各业的工会联合”“全国性的工人组织”“各国‘国际工人协会’”“国际性工人组织”等信息可以看出,无产阶级的斗争从行业内联合、行业间联合、全国联合到国际联合,表明无产阶级斗争的联动性增强。故B正确。A、C、D的说法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 ‎25.《世界大历史》一书中指出:政治是为了实现理想而存在的。美国独立革命为的是宣扬个人至上的理念;法国大革命乃是为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战;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是要让工业社会的劳动阶级出人头地;纳粹德国的诉求是保护优等民族,拥护纳粹领袖希特勒。下列对于作者观点理解最正确的是 A. 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是政治行为的根源 B. 为了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都是合理的 C. 政治行为的实施体现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 D. 不同的政治理想决定世界政治制度的多样性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出行动者的追求和理想的差异带来他们的政治行为的不同,故C项正确;纳粹德国的诉求不是人民共同的政治理想,A项排除;纳粹德国为了实理理想而进行的政治行为是不合理的,B项排除;纳粹德国的政治理想是反人类的,不能体现世界政治发展的多样性,D项排除。‎ ‎26.‎‎2017年3月2日 ‎,“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其中有如图这件绘制于20世纪早期的展品。瓷盘中央是一座冒着白烟的红色工厂,周围放射出的光芒驱散了过去专制社会的黑暗。一名男性(工人)从左侧走进,他手里举着的锤子,脚边有一个齿轮。他马上就要踏上一片在石间散落着单词KAPITAL(资本)的地方。这件展品宣传的是 A. 英国革命 B. 明治维新 C. 巴黎公社 D 十月革命 ‎【答案】D ‎【解析】从材料“20世纪早期的展品”“红色工厂,周围放射出的光芒驱散了过去专制社会的黑暗”“他手里举着的锤子,脚边有一个齿轮。他马上就要踏上一片在石间散落着单词KAPITAL(资本)的地方”可知,这是20世纪初,工人阶级打破资本主义统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事件是1917年的十月革命,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材料中的“20世纪早期”。‎ ‎27.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 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 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 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 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答案】A ‎【解析】C项与题意不符。B、D两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而不是要把权力真正的下放到地方,更不是要恢复自由放任传统。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政府要减少干预国家经济,所以A项正确。‎ ‎28.世界银行‎2011年5月17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到2025年,巴西、中国、印度、印尼、韩国和俄罗斯将占全球经济增长总量的一半以上,国际货币体系也不会再由单一货币主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美元、欧元和人民币的多币种构成的国际货币体系。这表明 A. 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初步建立 B. 新兴经济体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 C. 美国已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 D. 发达经济体难以主导经济全球化 ‎【答案】B ‎【解析】国际货币体系被一个由美元、欧元和人民币的多币种构成的国际货币体系所取代,体现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故选B;国际经济新秩序还没有建立,排除A;美国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并且C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29.耶鲁大学教授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认为,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历史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下列情况,与沃勒斯坦的话相近的是 A. 警告各国不要挑战美国的地位 B. 民族主义膨胀加剧了世界动荡 C. 和平崛起是实现强国的最佳途径 D.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必然失败 ‎【答案】C ‎【解析】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认为在国家崛起的过程中,不要为了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而挑战现存的世界秩序,也不要一味逞雄,而应该努力发展,和平崛起,故选C;A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一意逞雄的国家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不是说强权主义必然失败,D说法绝对化,排除。‎ ‎30.“在1921年这一整年中间……不合作运动已经认真开始了,运动的号召达到了偏僻的乡村……国大党的工作人员无论到哪里,总是强调非暴力主义的新主张……农村中的骚动很激烈,产生农民暴动(农民)准备铤而走险。”这表明当时 A. 甘地实践了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 民族解放运动有脱离组织者本意的趋势 C. “食盐进军”引发民众反殖情绪的高涨 D. 农民成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导阶级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1921年……不合作运动已经认真开始了……国大党的工作人员无论到哪里,总是强调非暴力主义的新主张”信息可知,当时国大党在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其本意是“强调非暴力主义的新主张”。而依据材料中“产生农民暴动。(农民)准确铤而走险”信息可知,民族解放运动有脱离组织者本意,发动武装起义和暴动的趋势,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属于暴力革命,而甘地主张非暴力,两者并不相同;C选项错误,“食盐进军”发生在193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莫克力图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找到古代文明的证据。他在椭圆形建筑物破损的门相上削下一些木片。莫克发现这些木片微红、芳香且不受虫蛀。他企盼这是发现的线索!“我们所得的木片竟然是雪松。”……所罗门王用许多雪松来建造神坛和王宫,示巴女王也曾访问过这里。‎ ‎——[英]彼得·加莱克《大津巴布韦》‎ 材料二 早期的英国探险家西奥多·贝特看了卫城以后认为:弯弯曲曲的走道和过于复杂的防御工事是卫城最显著的特征。他曾感叹地说:“这是我有幸能见过的最为神秘、最为复杂的建筑结构。”‎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莫克的考古结论及理由。你如何看待其结论。‎ ‎(2)材料二图片所示的是大津巴布韦遗址中的建筑物。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该建筑物主要特征。 ‎ ‎【答案】(1)结论:大津巴布韦是欧洲人创造的;理由:所罗门和示巴女王都是《圣经》中的人物。结论是不科学的。‎ ‎(2)巨石建筑,由石块垒砌而成;主要用途是防御工事,为政治统治服务。‎ ‎【解析】(1)结论:依据材料“莫克力图从(大津巴布韦)遗址中找到古代文明的证据”来看,莫克认为大津巴布韦是欧洲人创造的;理由:依据材料“所罗门王用许多雪松来建造神坛和王宫,示巴女王也曾访问过这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罗门和示巴女王是《圣经》中的人物,而这一地区留有他们的足迹,表明大津巴布韦是欧洲人创造的;看法:《圣经》不是实物证据,不是史料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因此他的结论是不科学的。‎ ‎(2)依据图片来看,该建筑是由石块垒砌而成建筑;依据材料“弯弯曲曲的走道和过于复杂的防御工事是卫城最显著的特征”来看,该建筑主要用途是防御工事,为政治统治服务。‎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明文规定外,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 ‎——《国际联盟盟约》第五条 材料二:安全理事会以联合国十五会员国组织之,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表决之;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 ‎——《联合国宪章》‎ 材料三: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力量,自己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 ‎ ‎——[美]布热津斯基《大棋局》‎ ‎(1)国联是凡尔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是雅尔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联和联合国决议所通过原则的不同及所产生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和“一股股新的力量”。‎ ‎【答案】(1)原则及影响:国联:形成决议需“全体一致”,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联合国: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2)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新的力量:欧共体形成(或欧洲国家联合);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或第三世界兴起);中国的振兴;日本崛起等。‎ ‎【解析】(1)国联:原则:由材料一“凡大会或理事会开会时之决议,应得出席会议之联盟会员国全体之同意”的描述可知,国联形成决议需“全体一致”;由材料二“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的描述可知,联合国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影响:结合所学从两者实行的不同议事原则进行简要推导即可,国联遵循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国联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无法制止战争发生,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战的爆发就是例证;而联合国遵循的“大国一致”原则则可以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2)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由材料“二战后仅25年……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的描述并结合所学可知,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指的是20世纪60年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股股新的力量:结合所学可从欧共体的形成、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日本崛起等史实进行举例说明。‎ ‎33.几个世纪以来,在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世界的经济中心随着世界各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也在变动着,大致经历了从亚洲到大西洋沿岸,再到亚太地区的演变过程。‎ 材料一 早在190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就说过这样一句话:“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而结束了.大西洋时代正处于开发的顶峰……”。‎ ‎——《亚太经济》1985年04期 材料二 战后,世界经济重心正在从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亚太地区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它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打破了二三百年来世界经济发展一向以大西洋沿岸为中心的格局。21世纪“将是太平洋世纪”。‎ ‎——《亚洲新势力——2030:世界经济重心转移》‎ 材料三 ‎ ‎(1)列举16—19世纪的史实,说明世界经济重心向“大西洋时代”转移这一观点。‎ ‎(2)结合材料二、三论证“世界经济重心正在从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的观点。‎ ‎【答案】(1)新航路开辟后,英法处于大西洋沿岸有利的地理位置;凭借其海上实力对外殖民扩张掠夺财富,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成为“世界工厂”。工业革命后通过商品输出、殖民扩张,使英法等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随着英美法等国为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大西洋时代”的到来。‎ ‎(2)19世纪末美国工业超过英国,位居世界第一位,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一战后美国纽约取代英国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通过华盛顿体系美国与英国取得相同的制海权等。日本通过一战和战后“凡--华”体系,扩大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而战后英法开始衰落。英国丧失其海上的霸主地位,并由于经济的衰落而丧失了“日不落帝国”的优势地位等。二战后,中国的发展,东盟的建立、APEC等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都提高了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影响力。‎ ‎【解析】(1)西洋时代的建立,可以从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市场的确立几个角度进行阐述。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欧殖民活动的始作俑者,它们的海洋探险与殖民扩张紧紧联系在一起。继这两个国家之后,英、荷、法等国也先后加入殖民扩张的行列。西欧早期殖民活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有力的推动了资本主乂的发展。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成为“世界工厂”。工业革命后,通过商品输出、殖民扩张,使英法等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随着英美法等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大西洋时代”的到来。‎ ‎(2)世界经济重心转移到太平洋地区,可以从英国的没落、美国的崛起、日本力量的增强、中国的发展、区域经济组织东盟与APEC的建立等方面进行论述。19世纪末,伴随工业革命的完成,美国工业超过英国,居于世界第一位;一战后,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通过华盛顿体系美国取得与英国相同的制海权。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一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扩大了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影响;战后接受美国的扶持,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二战后,中国的发展,东盟的建立、APEC等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都提高了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与政洽的影响力。‎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1948年6月24日‎: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 ‎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65千米,通称“柏林墙”。 ‎ ‎1989年11月9日下午6时57分: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聚集在柏林墙附近的德国人很快就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史称“柏林墙倒塌”。 ‎ 以上是柏林墙大事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柏林墙的构筑与倒塌”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 ‎【答案】二战后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形成冷战的局面;柏林墙的修筑加速了德国的分裂,加剧了美苏“冷战”对峙和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苏联和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加速了德国统一进程,加快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瓦解,推动了国际和平及民主力量的发展。‎ ‎【解析】由材料“苏联军队构筑封锁线把柏林一分为二,使柏林成为‘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抗的最前沿”可归纳为二战后美苏为争夺世界霸权,形成了冷战的局面;由材料“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通称‘柏林墙’”并结合所学可知,柏林墙的修筑加速了德国的分裂,加剧了美苏“冷战”对峙和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由材料“民主德国宣布从即时起开放边境……拆除了这个横在德国人中间的高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苏联和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加速了德国统一进程,加快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瓦解,推动了国际和平及民主力量的发展。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