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社会热点6 立德树人——文化自信与核心价值观(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社会热点6 立德树人——文化自信与核心价值观(作业)

社会热点6 立德树人——文化自信与核心价值观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的连续性文明,几千年的连续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历史学家认为,中华文明具有如此长久的连续性,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必有一伟大的力量寓于其中。这个力量就是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它所滋养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它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我们今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这反映了此时儒家(  )‎ 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 B.追求理想的政治 C.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 D.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 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三位儒家代表人物都主张德治,但没有明确反对法治,故A项错误;他们都将德治作为理想的政治,故B项正确;德治就是他们治国的明确标准,故C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儒家的治国方略,与人伦秩序的规范无关,故D项错误。‎ ‎2.[2019·安徽蚌埠一模]《淮南子》记载, “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即六经: 《诗》、 《书》、 《易》、 《礼》、 《乐》、 《春秋》)之论”。该记载认为儒、墨两家(  )‎ A.注重传承传统文化 ‎ B.把“六艺”看作先圣之术的精华 C.主张维护礼乐制度 ‎ D.要求地主阶级重视先圣修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即六经:《诗》、《书》、《易》、《礼》、 《乐》、 《春秋》)之论”可知儒家与墨家都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故选A项;修先圣之术并不等于将“六艺”看做先圣之术的精华,排除B项;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墨家思想并不主张维护礼乐制度,排除C项;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无论是孔子还是墨子,二者都并不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排除D项。‎ ‎3.[2019·四川泸州一模]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唐宋学者把传统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融合。这体现了(  )‎ A.中国文化的发展空前成熟 ‎ B.中国文化的先进性 C.中国传统文化居主体地位 ‎ D.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传统儒家文化的特点就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包容性,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实现了“外儒内法”;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对宋明理学以深刻影响,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文化的空前成熟、先进性、主体地位,排除A、B、C三项。‎ ‎4.[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据唐释道宣统计: “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这一局面(  )‎ A.表明隋代奉行文化宽容 ‎ B.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 C.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 D.导致多元文化开始出现 答案:B 解析:“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是佛教文化的繁荣,可以促进文化的繁荣,故选B项;“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说明对佛教的重视,但无法说明对其他文化的宽容,排除A项; “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只能说明佛教的繁荣,无法得出对儒家文化的描述,排除C项; “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无法反映其他文化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5.[2019·河北唐山三模]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  )‎ 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 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 ‎ 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说明祭祀天地,体现了崇尚自然,尊奉君、亲、师,以人为本(不以鬼神为尊奉对象),故选C项;美美与共,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天下为公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天地君亲师”,体现了古代的崇奉对象,与和谐共生无关,排除D项。‎ ‎6.[2019·安徽合肥一模]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  )‎ A.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 B.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 C.对人性本善的深刻认同 ‎ D.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 答案:A 解析:题干中“人性的丰富……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和“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表达了王夫之的志愿:要总结批判传统儒家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开辟新的思路,明朝的灭亡使自己心灰意冷,乞活埋就是说不怕清政府的压迫,整体两句就是表现自己的民族气节和人生追求,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王夫之儒家思想,不是政治变革,排除B项;人性善恶一直是争议不断而莫衷一是的,且无法反映王夫之善恶思想,排除C项;题干反映不出王夫之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排除D项。‎ ‎7.[2019·鄂东南教改联盟学校高三一模]西方媒体曾评论近代中国某一事件:“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这一事件(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 B.借助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变革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B 解析:由材料“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可以推断材料中事件发生在19世纪末,联系“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及史实可知该事件为中国近代的维新变法,维新变法中借助传统儒家思想宣传变法,故选B项;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的步伐,排除A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D项。‎ ‎8.[2019·安徽蚌埠三模]有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主要来自西方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论者多将该运动以“反传统”一言以蔽之,其实,这场文化运动承袭着中华古典精神中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等要义。该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对传统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的倾向 B.纠结于传统与现代文化的选择问题 C.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融合 D.借助传统文化传播西方的民主思想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这场文化运动承袭着中华古典精神中的忧患意识、爱国主义等要义”等信息反映该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没有绝对地否定传统文化,而是传统和现代文化的碰撞融合,故选C项;材料观点体现新文化运动承袭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等要义,排除A项;材料对新文化运动认识的观点明确,排除B项;借助传统文化传播西方思想的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维新派的思想,排除D项。‎ ‎9.[2019·四川成都一模]清末、民国时期,星期制获得普遍推行。同时,一些人以盲目西化为由主张取缔星期制,一些人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一些人通过诉诸历史证明这一习俗在中国“古已有之”。这反映出(  )‎ A.“西学东渐”促成思想自由多元 ‎ B.大众舆论制约社会治理成效 C.新式生活排斥中国传统文化 ‎ D.国人具有文化民族主义心态 答案:D 解析:根据“盲目西化”、“试图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古已有之”可知反映了辛亥革命之后,国人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主义心态,故选D项;通过题干可知,星期制的争论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碰撞,而不是“西学东渐”带来的思想自由多元,排除A项;根据题干可知,星期制已经获得普遍推行,这反映的是社会舆论,但没有体现社会舆论对社会治理的制约,排除B项;实行星期制并不代表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排斥,排除C项。‎ ‎10.[2019·山东济宁二模]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 A.强国御侮的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西学传播彻底瓦解了传统思想观念 D. “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答案:A 解析:题干中林则徐、魏源、洋务派等或以传统思想——“经世致用”为指导,或深受其影响,梁启超强调西方民主形式——“议院”中国古代也有,故选A项;题干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向西方学习,与传统文化有区别,排除B项;题干中显示的是传统文化深深影响西学传播,排除C项;D项表述合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但不合乎历史规律,排除D项。‎ ‎11.[2019·河南洛阳、许昌二模]五四运动之前,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主要是进行观察,极少表态。五四运动之后,他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这表明孙中山(  )‎ A.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B.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 C.深刻反省辛亥革命的不足 D.反对单纯的思想革命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五四前后,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从“主要是进行观察,极少表态”到“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的变化,体现了孙中山对东西方文化独立理智的思考,故选B项;据所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要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孙中山对新文化运动的态度,不是辛亥革命,排除C项;据材料“对新文化运动持怀疑的态度”不代表反对单纯的思想革命,排除D项。‎ ‎12.1978年底,邓小平做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 D.冲破了思想樊篱 答案:D 解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使人们的思想从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使人们从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标志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从古至今,中国教育制度和内容不断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 ‎——摘编自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 材料二 国民学校修身科初级教科书《公民须知》目次 ‎(注: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商务印书馆出版,1917年1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教育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形成因素。(15分)‎ 答案:(1)特点:把教育和选拔管理人才结合起来,把读书和做官结合起来。‎ 影响: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政府官员;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有助于加强思想统一,强化中央集权。(10分)‎ ‎(2)新发展:注重公民教育,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 因素:中华民国的建立,政治体制的变革推动教科书对公民知识的介绍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主权在民”意识增强;新文化运动促使民众权利意识进一步觉醒,推动现代公民教育理念的发展;民族危机加深,“教育救国”思想兴起并发展;欧美、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教育的影响。(15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皆须太学出身”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提高官员素质、促进儒学发展、推动大一统等角度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公民须知》目次的具体内容,从公民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方面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变革的推动、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国内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国外教育体制的影响等角度概括。‎ ‎14.[2019·百校联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进一步看,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更像是“两条线”:在一条线上人们努力地追求制度的变革;而在另一条线上人们在不断地折腾“文化”,不断地在“西化”与“反西化”之间反复。‎ ‎——摘自秦晖《“西化”“反西化”还是“现代化”‎ ‎——太平天国、义和团与辛亥革命的比较》‎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三阶段”或者“两条线”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答案:示例 ‎ 观点:近代中国文化发展呈现“西化”与“反西化”的特点。(2分)‎ 论述: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企图以西方先进的科技、器物维护中国传统的“纲常名教”。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宣传西方的政治民主、宪政、人权、自由、平等理念,宣传进化论、唯物论等科学观念;同时,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以“兼容并包”为宗旨,任用新、旧各派人士任教,使中西文化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8分)‎ 结论:近代中国文化在“西化”与“反西化”的竞争和斗争中不断发展。(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近代化。根据材料表述和设问要求提出论题,之后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即可,做到语句通顺,逻辑严谨,史论结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