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4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魏晋、隋唐、宋元(课件)(41张)
第 2 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 —— 魏晋、隋唐、宋元 一 、 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589 年) 二、隋唐时期( 581—907 年) 三、宋元时期( 960—1368 年) 核心目录 考向一 唐宋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考向二 唐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与特点 考向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考向四 宋明理学的特点 考向目录 考向五 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封建文明繁荣与成熟的时代特色 魏晋、隋唐、宋元时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公元1368年元朝灭 亡)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初步发展到全面繁荣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时 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 的繁荣时期,宋元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的时期。此时中国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 阶段特征 • 通史概述 总体特征 中国农耕文明初步发展到全面繁荣 政治 从魏晋时期国家分裂到隋唐时期第二个大一统的形成,从宋代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元代实现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隋唐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最终在宋元时期该制度进一步加强,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南方得到全面开发。隋唐和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中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海路和陆路的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文化 思想上,在社会的剧变中,儒学完成复兴,建立了全新的理学体系;科技上,火药、活字印刷术等发明的应用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文艺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使文艺逐渐平民化和大众化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1.政治 (1)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 门第 即可步入仕途,世家大族垄断 仕途。 (3)北魏孝文帝通过改革,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 核心提炼 ▪归纳提升 2.经济 (1)农业:北魏实行 均田制 ,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受田的农民必须 交租、调和服役,其性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庄园经济占主体地位。 (2)手工业:出现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3)商业: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 3.思想文化 (1)思想:佛教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时道教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佛 道盛行,冲击了传统儒学,使儒学面临危机。 (2)农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 科学著作。 (3)书法和绘画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 圣;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突出。 二、隋唐时期(581—907年) 1.政治 (1)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该制度确立并得以完善,分割了相权,加强了 皇 权 ,提高了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继承并完善。通过 考试 选官取代了按门第选 官的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3)地方行政区划:变为道、州、县三级,唐朝后期地方设置节度使,导致 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2.经济 (1)农业: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将中国的耕作技术推向成熟;出现了筒车。 (2)手工业: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商业: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草市)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 3.文化 (1)思想:佛道盛行,形成“三教合一”的局面。 (2)科技: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 唐朝 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唐代医 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3)文学艺术 ①诗歌:诗体完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 表;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②绘画: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 天王图》。 ③书法:风格多样,楷书和草书最为盛行。楷书——欧阳询、颜真卿、 柳公权等;草书——张旭、怀素等。 三、宋元时期(960—1368年) 1.政治 (1)宋代:中央增设 参知政事 、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 权和财权;地方设置知州、通判、转运使,分割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加 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强化了 中央集权。造成“三冗”“两积”的局面。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 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最终失败。 (2)元代:中央以 中书省 为最高行政机构并直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 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 行省 制度,加强了中 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经济 (1)农业: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佃关系有了较 大发展,自耕小农进一步衰退。 (2)手工业:宋代制瓷业发展,出现五大瓷窑;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 织技术。 (3)商业:城市商业突破 时间 和空间限制,出现繁荣局面;出现世界上最早 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港口。 (4)经济重心南移: 南宋 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浙地区成为我国 的经济重心。 3.思想文化 (1)思想:理学逐渐发展为官方哲学 ①程朱理学: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主张“存 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重视人的 伦理道德 修养。 ②陆九渊心学: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 心即理也 ”“发 明本心”,进一步完善了封建伦理体系。 (2)科技 ①宋代: 活字印刷术 、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进一步完善和西传。 ②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的《农书》是古代 四大农书之一。 (3)文艺 ①文学: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杂剧兴起,表 明中国古代戏曲走向成熟。 ②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③绘画: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描绘市井生活,代表作是《 清明上河 图 》。 考向一 唐宋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考向专练 (2017黑龙江哈师大附中四模,26)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 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 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免外放。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 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这表明宋代 ( ) A.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 B.官场争斗十分激烈 C.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 D.文臣注重道德操守 考向探究▪考点突破 答案 C 从材料来看,“刘保衡鬻卖房产案”反映出的是宋代官员任免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遭到弹劾,而进行弹劾的官员是有监察职责的,所以C项为正确答案;A项错在绝对化词语“杜绝”;B项和D项不是材料主旨。 考点深化 唐朝和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异同 相同点 : 通过分割相权 , 加强皇权。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 相权被一分 为三 ; 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 ,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 设参知 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不同点 (1) 三省设置 : 唐朝加强了三省的职能 ; 宋朝三省有名无实 , 相权被进一步 分割,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 (2)最高行政机构: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 高行政机构。 经典再练 1.(2017江苏单科,3,3分)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 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答案 C 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题干材料显示,唐代时宰相的行 政级别有所降低,行政权力有所下降,这意味着皇权进一步打压了相权, 说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 排除。材料所述变化并不会极大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故B项错误。中 书省、门下省地位提高并不代表决策权扩大,故D项错误。 2.(2017吉林七模,26)著名学者工学泰指出,“士大夫”的含义在唐宋之 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唐朝及其以前,“士大夫”中的“大夫”和 “士”是贵族的两个阶层,宋代之后的“士大夫”的含义是“文人士大 夫”,是普通民众中的精英。唐宋之际“士大夫”含义的变化是由于 ( ) A.重文轻武政策的实行 B.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 C.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 D.理学对文化大力推崇 答案 B 从材料中“‘士大夫’中的‘大夫’和‘士’是贵族的两 个阶层”“‘文人士大夫’,是普通民众中的精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隋唐以来科举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扩大了统治基础,也使“士大 夫”的含义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 考向二 唐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与特点 考向专练 (2017河北衡水中学高考猜题卷一,26)下表是唐宋律令对丝织品输出规 定的比较。由此可知 ( ) 律令名称 时间 被禁止输出的纺织品种类 “开元二十五年令”中“关市令”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 盛唐 锦、绫、罗、绣、丝绢、丝布 “天圣令” 1032年 北宋 现已发现的宋令“天圣令”中未出现关于限制丝织品输出种类和区域的条例 A.唐宋时期对外贸易繁荣 B.宋代不再对对外贸易进行监管 C.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D.宋代丝织品质量明显下降 答案 C 据表格信息可知,唐律令对丝织品输出限制较多,宋代对丝织 品输出没有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对 外贸易的开放性更大,故C项正确;材料将唐宋丝织品输出的规定作对 比,显然不是为了说明唐宋时期对外贸易繁荣,故A项错误;宋代对丝织 品输出没有限制,但不能表明对对外贸易不再进行监管,故B项错误;材 料不能说明宋代丝织品质量下降,故D项错误。 宋元时期 16世纪的西方 表现 商业的时间、空间均不再受限制;“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纸币出现与大量使用;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出现;海外贸易发达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模式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出现;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特点 发展 水平 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没有进一步推动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的产生 促进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促进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成长 市场 范围 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对外贸易仍以官方贸易为主,官营手工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狭小 已形成区域性贸易市场,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影响 没有推动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 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迈进 使西欧封建制度瓦解;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考点深化 宋元时期和16世纪西方“商业革命”的表现、特点与影响 经典再练 (2017天津南开中学高三5月模拟,2)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 其来旧矣 …… 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以部内州军市征所 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 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这些举措 ( ) A.打破了城市的市坊界限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导致传统经济政策瓦解 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依据材料中“关市之租,其来旧矣 …… 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以部内州军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其贩夫、贩 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可知通过减少某些方面的商业交易税额, 减少了从商者的负担,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 考向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考向专练 (2017山西孝义高三下学期考前热身,25)下表摘编自《传统农业时代的 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据此可以推知,秦汉至隋唐时期 ( ) 朝代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总面积 北方 南方 秦汉 117(全国) 5.72 — — 魏晋南北朝 122(北方),215(南方) 3.85 1.925 1.925 隋唐 124(北方),328(南方) 6.42 3.21 3.21 A.南方地区逐渐开发 B.北方经济盛极而衰 C.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答案 A 从表格中粮食亩产水平来看,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有明显上 升,故A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北方经济也有发展,故北方经济盛极而衰的 说法错误,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南北经济有一定的差距,而非趋向平衡, C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经济重心有南移的趋势,还不足以说明已经南 移,D项错误。 考点深化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及反思 (1)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①交通贸易 : 促进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 , 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 很大的改善 , 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及内河、运河航运的 发展 , 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②人口分布: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 的比重不断增长。 ③人才教育:南方地区的状元人数显著增加,自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 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 ④民族关系:各民族加快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 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⑤南方环境 : 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 , 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 , 在一 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 , 影响可持续发展。 (2) 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反思 ①我国经济重心转移经历了两大趋势 :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 流域和江南一带 ; 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②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现象的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 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经典再练 1.(2017课标Ⅱ,26,4分)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 C 本题考查唐朝时期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材料表明,唐朝中期,南方茶叶在北方城市大量销售,饮茶习俗普遍化,这反映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唐中期南茶“开始”北运,A项错误;单从北方饮茶习俗普遍化无法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且这一表述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 2.(2015课标Ⅱ,26,4分)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 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 C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 成。人口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 发展,故选C项。A、D两项与题意无关。B项不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的 因素。 考向四 宋明理学的特点 考向专练 (2017山东烟台一模,26)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所强调的义理,表现出一 种想要摈弃汉唐训诂之学而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道的气势,颇有 一点“文艺复兴”的味道。该学者的依据是宋明理学 ( ) A.强调三纲五常的教化作用 B.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 C.注重强化封建神学思想 D.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 答案 B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三纲五常思想是汉朝董仲舒提出的,宋 明理学“直接面向经典”不是在强调三纲五常,故A项错误;宋代“义 理”是讲求儒家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直接面向经典、回复圣人之 道”是指突出儒学的伦理道德,故B项正确;封建神学不是儒家经典,故C 项错误;“束缚并压制人和人性”是儒家思想的消极作用,故D项错误。 考点深化 宋明理学的特点 (1)宋明理学是哲学化的儒学:传统儒学经由宋明时期理学家们的改造, 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仁、义、修身、和谐等)发展成哲学理论体系(如理 学的“天理论”,仁义礼智等都包含其中)。 (2)宋明理学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它以传统儒学的伦理道德为本位,与汉代董仲舒儒学相比 , 宋明理学的重点并不在政治方面 , 而在伦理道 德方面。 (3) 宋明理学是佛道化的儒学 :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佛、道三家思 想长期对立融合的产物 , 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 如把佛教的禁欲主 义思想吸收进来 , 并提出了“存天理 , 灭人欲”的主张。 经典再练 (2017江苏单科,4,3分)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 “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 欲”。这种解释 (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答案 D 本题考查朱熹的思想。孔子主张的“克己复礼”即约束自 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朱熹按照自己的理学思想将“克己”理解 为战胜自己的私欲,这种理解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与孔子的本意 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朱熹的思想正好相反。“完 全”的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 考向五 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封建文明繁荣与成熟的时代特色 考向专练 (2017山东济宁高三上学期期末,9)陈乃乾在《三国志平话》中认为:宋 元之际,市井间每有业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杂以诨语,以博笑噱; 托之因果,以寓劝惩 …… 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某种平 话。这说明宋元时期 ( ) A.市民的娱乐需求推动实用科技发展 B.城市经济发展推动市民文学发展 C.理学兴起奠定世俗文学形成的基础 D.社会变动促成主流文学形式变化 答案 B 本题考查考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平话来 自说书者,而说书者是根据市井人员的需要而形成的,故随着商品经济 的发展,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市民文学得到发展,故B项为正确答案;A 项中“实用科技发展”、C项中“理学兴起”和D项中“社会变动” 均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考点深化 宋元时期中国封建文明成熟的时代特色 (1) 政治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 , 宋代解决了中国古代地方 割据的问题 ; 元代一些制度沿用至今 , 如行省制。 (2) 经济 :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并走向繁荣 , 土地政策上采取不抑兼并的政 策 , 推动了封建租佃关系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经济格局发生根 本变化,影响至今。 (3)思想、科技、文化 ①思想: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强化的需要。 ②科技 : 三大发明的广泛使用并外传 , 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说 明当时中国科技领先世界。 ③文化 : 宋词、元曲兴盛 , 一方面反映了当时民族政权并立 , 国家分 裂 , 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 ;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宋元商品经济发展 , 市 民阶层扩大 , 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文学形式成为时代所需。 (4) 对外交流 : 三大发明外传 , 说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 海上丝绸之路 繁荣 , 拓展了对外交往空间 , 促进中外交流。 经典再练 1.(2016课标Ⅱ,26,4分)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 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 B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 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兼并更为激烈,因而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出 现了题干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租种 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坊市制度 崩溃是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D项表述本身错误。 2.(2017湖北襄阳四中高三下学期五模,26)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 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当 时的长安、洛阳等地的汉人喜欢穿回纥服装,出现了“回鹘(纥)衣装回 鹘(纥)马”的景象。这说明唐代中后期 ( ) A.社会生活开放多元 B.官营丝织业占主导 C.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D.中外交流全面深入 答案 A 从材料可知唐朝中后期,中原人特别喜欢使用西域、波斯等 地的手工业产品,体现了人们开放和开明的心态,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 体现是官营手工业,故B项错误;C项只体现民族关系,而材料还有中外交 流;D项只体现中外交流,而材料还有民族交流。 猜想解码 本阶段是中国古代历史由分裂到统一、再分裂再统一的过程,政 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均有巨大发展和辉煌成就,属高考命题密集区域。 其中,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的转移和儒学 思想的发展、科技文艺的辉煌成就都是很好的命题点。在高考备考中, 应在掌握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把握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主干知识 点,并建立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的变迁。 命题猜想▪典题演练 猜想押题 1.( 立意 : 制度创新 —— 考查唐宋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 唐初设政事堂于 门下省 , 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原仅三省长官 ( 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 射),皆为宰相。其后,皇帝又令其他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 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亦为 宰相。上述做法是为了 ( ) A.提高办事效率 B.便于决策民主 C.实现明确分工 D.加强皇帝权力 答案 D 本题考查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变。“皇帝又令其他官 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以后逐渐统一 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亦为宰相”,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D项 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立意:联系比较——考查选官制度的演变)唐代太学招生限文武官员 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这一变化有助于 ( ) 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 B.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 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 D.强化基层百姓的德行修养 答案 B 本题考查考生的比较能力。据材料“唐代太学招生限文武 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这反映了政府扩大招生范围,有利于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故B项正 确。古代皇权至上,不可能向社会基层扩展,故A项错误。扩大招生范围 与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在于 强化基层百姓的德行修养,故D项错误。 3.(立意: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能力——理学的发展和影响)唐代及以后很 长时期,人们对武则天一直持赞赏态度;到宋代以后,对武则天的丑化逐 渐突出。这一变化 ( ) A.使武则天形象更趋真实 B.逐渐渗透理学价值理念 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D.反映民众对武则天的认知 答案 B 本题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女性代表武 则天形象逐渐丑化,体现了女性地位的不断下降,其主要原因是理学思 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中,所以正确选项为B项。丑化不是真实,故A项 错误;C项的结果应是妇女地位的提高,故与材料信息不符;D项与材料信 息不符,排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