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训练11概括、归纳类非选择题(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训练11概括、归纳类非选择题(作业)

训练11 概括、归纳类非选择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的觉醒的时期。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一些贵族因为种种原因往往离弃宗国,避入他邦,重新入仕,加入到异姓大夫的行列中。不仅贵族、游士弃宗族而不顾,就是普通民众也开始试图离开宗族和家长,他们积聚私财,分家另过,逐渐形成不同于大家族的小家庭。春秋时期,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探讨尚未达到哲学的高度,孔子本人也很少谈到人性问题,战国时期,则出现了“性善”“性恶”“性无善恶”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冯雪俊、高锦花《论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 材料二 魏晋风度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崇尚自然、超然物外而风流自赏的生活方式。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到,魏晋时期是“人的觉醒”时期。而这种觉醒带来的是自由,是对个性的张扬,是对自我意识的突出。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吴玉娟《以“人的觉醒”为主线的阮籍 玄学美学的研究》‎ 材料三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坚定地提出:“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了,然而,所有的“黑暗”与“罪恶”非但没有根除,反而卷土重来。孙中山说:“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这使孙中山从不遗余力地奔走于革命事业转而冷静地思考中西民族性的差异,探索在中国进行更为必要的“心理建设”的途径。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说道:“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 ‎——谢毓洁《试论近代中国“人的觉醒”》‎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人的觉醒”的变化。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人的觉醒”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三人的共同认识,分析近代中国“人的觉醒”的背景和意义。‎ 答案 (1)变化:①从专注于鬼神到专注于人事;②从依靠宗族国家到依靠自己生存发展;③对人性的探讨逐步深入。背景:①汉末以来的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②佛道的传播,儒学伦理受到冲击;③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下,士大夫追求个性自由和自我意识。‎ ‎(2)共同认识:都认识到人性解放对社会变革、救亡图存的重要意义。背景:(政治)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有识之士的宣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思想)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意义:(政治)有利于推动政治变革,建立民主制度;(经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思想障碍,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思想)有利于摆脱封建伦理纲常,促进西方人文精神的传播。‎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农村中失地农民大部分沦为佃农或者雇工,但在农业雇佣关系比较发达的地区,雇工家庭也不超过8%。商品经济向农村发展,江苏吴江地区“绫罗纱绸出盛泽镇,奔走衣被天下”。纺织业发展带动了桑蚕业和植棉业,湖州“以蚕为田”,苏州嘉定地区“种稻之田约止十分之一”。同时,在江南的农村开始出现一种包买制:城市商人向手工业者供给原料,收买成品。‎ ‎——据高寿仙《中国与英国的原始工业化:‎ 资本与制度问题》‎ 材料二 18世纪是英国农业革命迅猛推进的时期。1760年,议会通过法令支持圈地,掀起了“议会圈地运动”的狂潮,土地逐渐集中于大地主手中,为了适应城市工场手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很多被圈占的土地被租给大租佃农场主进行集约经营,这些农场大量雇佣农业工人进行经营,当时英国农业雇工人数大约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1/4—1/3。经营农场的地主贵族在获取巨额利润后热衷于对交通运输业、工矿企业以及地方银行进行投资,促进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据刘金源《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明清时期相比,英国18世纪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 (1)特点: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但出现分化;土地兼并加剧;农业中租佃经营为主;种植结构变化,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工商业经济有所发展;出现新的生产方式(或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2)不同:政府积极推动农业变革;以立法形式提供保障;实行大农场式集约经营;普遍存在雇佣劳动;农业资本大量向工业资本转化。‎ 影响: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本和市场,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力量发展壮大;农业变革建立在对农民的剥削基础之上。‎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统治者为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社会条件,比如在关系民生的医学、农学等方面,兴办各类学校或者以各种宣传来普及相关知识。但同时,又在天文历法等方面,一直实行严厉的垄断措施,以杜绝平民与上天交通的权力。这样,人们对于实际生活中遇到 的无法解释的问题,就没有足够的动力深入论证,反而要为之披上一层神秘的外衣。不仅在唐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努力与统治思想相吻合、相适应,从而使科学技术成为统治阶级恭顺的婢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发展的步伐。——据王颜《唐代科技与世界文明》‎ 材料二 1953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即提出技术革命思想,主张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并推广到国防建设中,以达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巩固人民政权的双重目的。他们重视工农业领域的生产技术变革,也强调理论科学研究,同时反对用行政力量强制干预学派争论,保证科学技术按照自身的规律去发展。1956年,《1956年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制定,在计算机、自动化、无线电和核技术等领域提出57项重大课题和六大紧急措施。同时在企业和农村,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活动广泛开展。‎ ‎——据刘则渊《论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政策思想》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代的科技政策并简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与唐代相比,新中国科技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 (1)唐代政策:鼓励发展科学技术,但将其限制在利于自身封建统治的范围内。‎ 历史影响:积极:有利于中国古代科技在天文学、农学、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并领先世界;有利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繁荣;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局限:使科技发展屈从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严重阻碍了古代科技的进步,造成古代科技偏于实用,缺少系统性、理论性研究。‎ ‎(2)特点:坚持人民的立场(或强调服务人民利益);应用科技和理论研究并重;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尊重科技发展的独立性和规律性;鼓励群众性科研创新;顺应第三次科技革命潮流。‎ 意义:促进新中国科技的巨大进步;推动了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工业化,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动国防建设,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促进了科技知识的普及,提高人民群众的科技意识水平。‎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奉行“大陆政策”,追求在欧洲大陆的崛起,被英国视为抑制俄法的力量。德皇深知,在成为霸权国前英国随时可以给德国以沉重打击,因此要求尽量维持与英国的良好关系。当时的欧洲大国频繁结盟与反结盟,错综复杂的条约与联盟关系造就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到20世纪初,在工业生产方面,英国已落在美德之后。对英国而言,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的德国成为其头号对手,英德之前的良好关系走到了尽头。——据张新颖《国际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及其转化》‎ 材料二 美国冷战史学家加迪斯用“漫长的和平”来形容冷战。美苏都未抱有以与对方直接发生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打算,为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避免因误判导致战争意外发生,仅在军控领域两国就进行了多轮谈判,到1987年陆续签订了《反弹道导弹条约》《美苏防止核战争协定》《中导条约》等协议。这即使并非美苏战略稳定的根本原因,至少起到了缓冲与 调和双方战略紧张关系、防止世界战争的客观效果。——据桂立《苏美关系70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德两国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苏保持“漫长的和平”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国处理相互间关系的认识。‎ 答案 (1)特点:从和平共处到战争对抗。‎ 原因:和平共处:英德间存在共同利益;欧洲大国间错综复杂外交条约关系的推动。‎ 走向战争:英德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或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国力增强,英德战略目标根本冲突);德国的军国主义传统。‎ ‎(2)原因:避免与对方发生直接战争;建立了沟通协调机制(或以国际协议互相制约);美苏势均力敌;吸取二战教训;核战争的威慑。‎ ‎(3)认识:大国关系关乎人类命运,大国在处理相互间关系时应全面考虑本国利益和国际责任;建立广泛互信机制,加强沟通协调,避免战争,实现合作共赢应是大国处理相互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