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14讲1894—1919年列强侵华及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14讲1894—1919年列强侵华及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作业

第14讲 1894—1919年列强侵华及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东营模拟)关于丰岛海战的发生时间,据日本海军司令部编写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载:“七时五十二分……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应战。”我国史学研究者根据中文记载,尤其是《济远航海日志》,考定:首先发炮的是吉野,时间为七时四十五分,济远发炮时间虽然确是七时五十二分,却是为了自卫还击。我国史学界的这一考定(  )‎ A.揭示了日本蓄谋已久的侵华企图 B.说明了日本是甲午战争的真正挑起者 C.反映出中国是甲午战争的受害者 D.论证了日本在海战中占据优势的原因 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中国史学界考定认为,日军首先开炮,证明日本是甲午战争的真正挑起者,故B项正确。‎ ‎2.(2018东北三省三校一模)1894年7月,日本《朝日新闻》发表连续报道:《清国商人归国》(11日)、《袁世凯归国》(21日)、《有七十一名支那人回国》(27日)、《清国公使馆员回国》(28日)、《支那人归国》(29日)、《清国公使馆和领事家族归国》(31日),这一系列报道(  )‎ A.预示中日大战迫在眉睫 B.宣传日本政府亲善外交 C.渲染清人仓皇逃离日本 D.传达中日已经断绝邦交 答案  A 1894年7月,中国商人、民众、领事等相继离开日本归国,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朝鲜国内政治局势紧张,日本加紧增兵朝鲜,中日大战迫在眉睫,故A项正确。这些报道未体现日本政府的外交态度,故B项错误;这些报道反映了战前中国人离开日本的事实,并不能体现中国人仓皇逃离,故C项错误;这些报道无法说明中日已经断交,故D项错误。‎ ‎3.(2019广东汕头模拟)1899年,在清政府拒绝意大利租借浙江三门湾的要求后,意大利向清政府下达最后通牒并派遣军舰来华威胁。清政府严令沿海各省加强海 防并调派北洋水师铁甲巡洋舰南下与之对峙。最后意大利宣布放弃对中国沿海的任何要求。这反映了当时(  )‎ A.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 B.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政治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D.战争失利并未中断近代化进程 答案  D 根据“清政府严令沿海各省加强海防并调派北洋水师铁甲巡洋舰南下与之对峙”,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争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开始重建,说明战争失利并未中断中国近代化进程,故D项正确。材料仅提到意大利提出无理要求遭拒,无法体现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A项错误;19世纪末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国际地位下降,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军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故C项错误。‎ ‎4.(2018河南郑州质检一)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门户开放”只是一项原则宣言,美国既不打算也没有力量强制推行。但奇怪的是,在美国宣布这项政策后,其他各国瓜分中国的趋势确实缓和了下来,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清政府对义和团由扶持到绞杀 ‎ B.美国的军事威慑迫使各国让步 C.列强希望清政府平稳地推行改革 D.列强在华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 答案  D “门户开放”政策使西方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各国纷纷接受“门户开放”政策,使列强在华的矛盾暂时缓和,这从侧面反映了列强在华存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故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义和团,故A项错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欧洲强国相比,美国不具有军事优势,故B项错误;各国瓜分中国的趋势缓和与清政府的改革无关,故C项错误。‎ ‎5.(2018福建厦门质检)‎ 年份 民间 清政府 ‎1906‎ 立宪派积极宣传立宪,要求迅速加以实行 宣布预备立宪 ‎1908‎ 各省政团纷纷上书请速开国会 定以九年为实行之期 ‎1910‎ 各省组织国会请愿同志会进京请愿 许三年后开设国会 上表为清末立宪进程概况。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立宪派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 ‎ B.民众普遍参与清末民主运动 C.立宪风潮客观上推动了革命形势 D.清政府积极推动立宪的进程 答案  C 针对立宪派呼吁的立宪、开国会,清政府推出了“皇族内阁”,导致立宪派与清政府离心离德,立宪派反对清朝专制统治,客观上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故C项正确。立宪派采用的是“积极宣传”“上书”“请愿”等有节制的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民众普遍参与,故B项错误;清政府立宪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消弭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本身是被动的,故D项错误。‎ ‎6.(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李鸿章在马关谈判时曾对日方说:“这次战争证明,欧洲海战陆战的方法不仅白人能用,黄人也能用;贵国非常之进步,最使我惊醒,我们中国长夜迷梦,会因为贵国打击而破灭,然后大步进入醒悟阶段。”这说明李鸿章(  )‎ A.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迷梦 B.开始认识到西方的优势 C.丧失了对日本的优越感 D.改变了学习西方的方向 答案  C 材料中李鸿章认可日本的先进,C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天朝上国的观念,A项错误;洋务运动前李鸿章就开始认识到西方的优势,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李鸿章改变学习西方的方向,D项错误。‎ ‎7.(2018湖南郴州模拟)下图是1900年法国发行的绘有“联军合力让中国巨人四分五裂”的漫画明信片。在其反映的历史事件之后(  )‎ A.清政府被迫割让大片领土 B.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中国首次允许外国人在华设厂 D.列强攫取了在华北的驻兵权 答案  D 漫画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其之后清政府没有被迫割让大片领土,故A项错误;列强开始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故B项错误;中国首次允许外国人在华设厂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故C项错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联军”可驻兵华北,故D项正确。‎ ‎8.(2018河南中原名校联考)1894年西方评论家评价道:“日本海军以其精华,突袭中国二等慢舰‘济远’舰及辅助舰,而最速之‘吉野’竟受重伤。在‘济远’舰上外籍引擎师称:日炮多不准,实非日本海军之胜。”该评论可能印证的是(  )‎ A.西方列强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B.北洋水师的军事素质较弱 C.洋务运动的自强梦已告破产 D.清政府的军力远优于日军 答案  B 材料中外籍引擎师称“日炮多不准”,但北洋水师仍然战败,说明了其军事素质较弱,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西方列强支持日本侵略中国,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的破产,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清政府的军力不及日军,故D项错误。‎ ‎9.(2019山西大同模拟)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  )‎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 B.说明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策略的转变 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势力 答案  B 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转而扶植在华代理人,B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D两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0.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稍后的中国,循序渐进的洋务新政就此终止。自1895年算起,至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这种剧烈的变化反映了(  )‎ A.甲午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B.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 C.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 D.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 答案  B 材料主旨并不是洋务运动的破产,故A项错误;“一场甲午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自1895年算起……在二十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诸如法国差不多两百年的历史”说明甲午战败引发中国人的政治激进,故B项正确;近代中国社会变革速度超过西方和革命成为社会变革唯一的主旋律不符合史实,故C、D两项错误。‎ ‎11.(2018江西重点中学联考)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财政处,全面负责筹备整顿全国财政和统一币制;1906年,设立度支部,管理全国的田赋、税收、漕运、仓储等事宜。这些措施(  )‎ A.开启了近代化的财政转型 B.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财政控制 C.加强了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D.延续同光时期集权型财政制度 答案 A  19世纪中期,受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清朝财政体制受到冲击。从材料信息可知,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设置财政处、度支部等,加强了中央对财政、金融、税收、仓储等的统一管理,这些措施开启了近代化的财政转型,故选A项。‎ ‎12.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就某一重大事件电奏清政府:“(若)辽、台并失,(则)南北皆危,并恐各国从此生心,后患不堪设想……现在各军枪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喝之言,为此迁就之计。”这表明(  )‎ A.《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重大危害 B.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 C.中日战争爆发在当时已不可避免 D.清政府在和或战问题上仍举棋不定 答案 B “辽、台并失”是指日本要求割占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刘坤一等人电奏清政府,希望不要接受日本的要求。此时《马关条约》还未签订,故A项错误;由“现在各军枪械略齐,兵勇锐气可用,似不可听其恫喝之言,为此迁就之计”可知,有识之士反对中国与日本屈辱议和,故B项正确;此时中日战争已经爆发,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清政府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  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6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9分)‎ 答案  (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14.(2019广东汕头模拟)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 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 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 ‎——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 年)‎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3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答案要点:‎ ‎(1)道路:‎ 日本:积极自救后侵略扩张。‎ 印度:不积极自救沦为殖民地。‎ 背景:遭受西方列强侵略。‎ ‎(2)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