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最新版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答案(四)
2019-2020 学年高一历史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及 答案(四) 评卷 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汉·晁错 )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 鬻子孙以偿责 (债 )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 以家庭为单位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D.分散性 2.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武帝时得到迅速推广。其主 要原因在于 A. 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 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水排的推广 D.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3.下列图片能够反映汉代农耕方式特点的是 A. B. C. D. 4.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 “恣行吞并 ,莫惧章程 ”和 “口分永业 (国 家授予的田地 ),违法卖买 ”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 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恢复 C.均田制受到破坏 D.“市 ”突破空间限制 5.“宋代瓷器是中国陶瓷业大放异彩的时代 ”,其中 “胎质坚细, 釉薄,色白滋润,所烧多碗、盘等,常用铜或金、银镶口装饰, 多印花、刻花和划花 ”的瓷器应产自 A. 河北定窑 B.河南汝窑 C.浙江哥窑 D.河南钧窑 6.据研究 ,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 棉布 9.09便士,而中国 是 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 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7.下图反映的是鸦片战争后,从事对华贸易的机构 ——洋行在各 通商口岸设立的情况。该图反映了 ①清政府企图加强对外贸的控制 ②外国的商业势力进一步侵入中国 ③帝国主义列强经济扩张性加剧 ④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得到缓解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8.《剑桥中华民国史》载, (辛亥)革命后 10 年,⋯⋯民族资本主 义开足了马力 ⋯⋯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 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 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一战” 是 “经济奇迹 ” 的主要原因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很高 D.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毫无益处 9.南京国民政府开展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的根本目的是 A. 改善人民生活 B.巩固政府统治 C.发展官僚资本 D.增加财政收入 10.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大量内迁,主要是因为 ①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大量爱国人士迫于战争需要呼吁东部工厂内迁 ③保护民族工业的需要 ④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需要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④ 11.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是 ①恶性通货膨胀政策 ②官僚资本的压迫 ③繁重的捐税负担 ④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2.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资金少,技术弱 B.重工业发展突出 C.主要集中在沿江沿海 D.受制于西方列强 13.1958 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时自豪地说: “到 现在, 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 ‘不正规 ’,贬为 ‘农村作 风 ’‘游击习气 ’,这显然是不对的。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大跃进 ”导致了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对 1958年开始的 “大跃进 ”,人们有不同的态度 C.经济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右倾错误 D.毛泽东认为在工业战线搞群众运动是不对的 14.下表反映了 1978—198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所 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经济成分 1978年 1987 年 全民所有制企业 77.6% 59.7% 集体经济 22.4% 34.6%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三 资 ”企业和其他非公有制 经济 几乎为 0 5.6% 造成表中我国所有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 ②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外 资企业落户中国 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 确立 A. 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5.1979 年,深圳的一家 5 口每月可凭猪肉票买 6.80元的肉,凭 豆腐票买 0.64元的豆腐,可凭鱼票买 3.20元的鱼,可凭海味票买 0.70元的海鲜。这一现象可以印证当时 A. 人们的饮食结构非常合理 B.我国已完全打破计划经济体制 C.政府给予深圳特区特殊的经济政策 D.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 要性 16.阅读下图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阶段出现的原因是 A. 改革开放刚刚起步 B.城乡改革进度不同 C.开放格局尚未形成 D.市场经济尚未实行 17.1957 年毛泽东提出 “赶英超美 “的口号; 1978年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提出 “发展是硬道理 ”的主张;十六大后,党中央提出科学 发展观;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 中国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18.有人把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概括为 “分田在家单干 ”、“离土 不离乡 ”和 “离土又离乡 ”等三个阶段。其中 “离土不离乡 ”指的是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D.农民进城务工 19.1992 年 4 月 8 日,《一九九二春邓小平与深圳》一书问世并在 社会上引起轰动。不单是深圳人民争相购买阅读 ,全国各地很多人 也都托深圳的亲友购买本书。这主要是因为该书 A. 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B.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 成果 C.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D.解决了困扰改革进程的路线 问题 20.改革开放以后, 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有由穿得暖向穿得好、 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欧美文化的影响 C.“左 ”倾思想的影响 D.港台文化的影响 21.泰安纺织女工刘翠菊从 1969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 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 45年。这本普通 百姓的家庭 “豆腐帐 ”,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 来。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A. 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 B.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 迁 C.记录者是普通百姓,史料详实 D.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可信度 高 22.“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 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 ”最能 支撑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A.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C.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23.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 “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 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 ⋯⋯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 大独立的公司。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 问题是 A. 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24.《大国崛起》中说道: “在世界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 如此全面而细致地规划过自己的发展进程,这是苏联人的一个创 造。在那个时代, 所有的生产、 运输、 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 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 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其评价的是 A.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B.余粮收集政策 C.苏联的工业化 D.斯大林模式 25.1929-1933年,胡佛任总统期间,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 7 亿美元,修建了 37000英里公路,国家公园增长了 40%,森林面 积扩大了 250英亩, 1930 年胡佛水坝开工兴建。这说明面对危机 胡佛总统 A. 放弃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坚持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C.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社会经济 D.找到了使美国摆脱危机的正确 途径 26.20 世纪 50-7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 “黄金时 代”,主要在于 A. 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B.世界市场的开拓 C.第三次技术革命进行 D.大力发展知识经济 27.经历了 20 世纪 70 年代整整十年在 “滞胀”泥潭中的痛苦挣扎, 到 1981 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但与此同时 “国家 已经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彻底地向右转 ”。此处的美国经济政策 “向右转 ”是指 A.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 D.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28.下图中 1973 年苏联平均增长率高于世界增长率主要是因为 A. 赫鲁晓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 革 D.普京改革 29.1950 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 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 ,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 的机构 ,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 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 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 密 30.“关贸总协定前七轮谈判,大大降低了各缔约方的关税,促进 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从 20世纪 70 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 80 年 代以后,以政府补贴、双边数量限制、市场瓜分和各种非关税壁 垒为特征的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为此国际社会建立了 A. 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北美自由贸易区 二、综合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 之政治家, 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持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 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 “本富”,商为 “末富 ”。所谓 “崇本抑末 ”之思想, 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和商鞅对 “农商”的不同态度。 材料二 宋朝放宽抑商的政策形成了商业大发展态势, 各个阶层的 人士都被卷了进来,他们在东京城中大量经营邸店,侵街占道, 承当了街市形成的开路先锋和中流砥柱。同时,在巨大的人口压 力下,东京原有的东、西两市无法应付城市给养和物资供应,于 是首先在汴河两岸兴起的行市逐渐在全城扩展。 ——摘编自《城市发展史讲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东京市坊制度被破坏的主要因素。 材料三 清朝奉行 “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 ⋯⋯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 尽 ”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 “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 ”, 限制商业活动 ,对 “客商资本稍多者 ”又行 “劝借 ”,稍有不从, “轻则 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 ”,最终 “多致卖 船弃业 ”。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的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 的影响?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52 年—1956年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统计表》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概括 1956 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变 化的经济 (政策 )因素。 材料二 (2)材料二中 ①所示阶段粮食产量变化的政策因素是什么?材料 ②③所示阶段苏俄 (联 )粮食产量增长的政策因素是什么?并分析 其特点? 材料三 1938年罗斯福签署了新的《农业调整法》 ,新的法案除了 继续实施耕地面积消减计划、控制农业产量外,还建立了农产品 常平仓,该法规定由新成立的商品信贷公司以略低于 1909~1914 年“平价 ”的价格标准向农民贷款,如果农产品价格下跌低于政府 定价,则农户可将剩余产品交商品信贷公司,由公司负担差价。 如果市场价高于政府定价,则农民可以在市场出售剩余农产品以 归还政府贷款。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农业调整法》的主要目的。并分析 《农业调整法》在当时所起的积极作用?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日本贸易振兴会曾做过一项调查统计,结果表明, 1996 年全世界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组织的数量是 101个,公布如下: 欧洲 南北美洲 亚洲 非洲 大洋洲 跨地区 39 个 40 个 6 个 8 个 1 个 7 个 其中, 1969 年前成立的 6 个, 1970一 1979年成立的 6 个, 1980—1989 年成立的 20 个,1990年以后成立的 69个。 ——《经济全球化、地区化与中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的特点。 材料二 下表是 1980年、1996 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 表。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材料三 综合 WTO 统计资料和国家经贸委和外经贸部的统计资 料, 从 1979 年 8 月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的糖精钠发起第一起反倾销 案件以来至 2001 年 12月初,已经有欧美等 29个国家对我国提起 共计 477起反倾销案件,我国已经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 最多的国家。 2000 年各国提起的反倾销案件总数为 251起,其中 我国遭到反倾销起诉的案件有 33起,对中国的反倾销占世界总数 的 13%以上 ⋯⋯ ——《中国如何直面反倾销》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 ? 就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提出两条 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古代的农 民由于天灾 ,受到很大的影响 ,为了缴税不得不出卖自己的田地和房屋 等,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故选 C 项,其它选项与材料意思不相 符。 2.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等经济 政策,全面控制工商业,使得官营手工业的技术更加成熟,故选 A 项。 民营手工业在汉武帝时期受到打击,无力与国家抗衡, B 项排除。东汉 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C 项排除。冶铁技术的先进才使得铁 农具广泛使用, D 项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 3.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根据题干要求 “汉代”可知选 A 项。 B 项是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 C 项出现于曹魏时期;D 项出现于唐代。 4.C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土地制度 (均田制 )的瓦解 ,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 读材料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恣行吞并 ,莫惧章程 ”“口 分永业 (国家授予的田地 ),违法卖买 ”说明当时唐代土地兼并盛行 ,致使土 地制度遭受破坏 ,即当时的均田制受到破坏 ,故 C 项正确。井田制在春秋 战国时期即已瓦解 ,A 项不符合史实。 B 项与材料无关。 D 项材料不能体 现,并且也不符合唐代城市经济发展的史实。 5.A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从题干中的 “色白滋润 ”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这种瓷器应为白瓷。河北定窑以产白瓷闻名, A 项符合题 意。河南汝窑、浙江哥窑、河南钧窑都是以出产青瓷闻名,故 B、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6.D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史料并进 行正确解读的能力。由材料可知 ,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 要大大超过中国 ,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使英 国棉纱很难迅速占据中国的市场 ,故选 D 项。 A 项从材料中得不出 ;清政 府保护本国经济的传统政策是闭关锁国 ,但是鸦片战争后这一政策已土 崩瓦解 ,故 B 项不符合史实 ;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仅就材料中的内 容看不出来 ,故排除 C 项。 7.D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从图中可以看出,鸦片战 争后,洋行的数目在 20 世纪 70 年代和 90年代迅速增长,洋行的设立, 加速了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便利了 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因此 ②③正确;洋行是外国人设立的,日益腐 朽的清政府不能够对其外贸进行控制,排除 ①;④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故选 D 项。 8.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从材料中的 “更多地 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 ”可知,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根本原因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 略,故选 B 项。 A 项与作者核心意思不符; C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 D 项 表述绝对化。 9.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国民政府发展经济 ,最根本的目的是出于稳定政 治统治的需要,故选 B 项。 10.C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近代以来,中国的工 业发展一直处于不平衡的状态, 但与抗战时期民族工业的大量内迁没有 直接关系,故 ①错误。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时间是 1927 年至 1937年,而抗日战争发生在 1937年至 1945年,故④项错误。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由于其自身战争的需要而对占领区的经济进行大 肆破坏,所以当时的一些爱国人士呼吁民族工业内迁,这是保护民族工 业的需要,故 ②③正确。答案选 C 项。 11.D 【解析】本题考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根据所学知识, ①②③④ 都是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故 选 D 项。 12.B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虽 然在某些时期有所发展,但整体上发展缓慢,并且部门分布和地区分布 不合理,轻工业较多, 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故 B 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13.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 “大跃进 ”的评价。材料中毛泽东认为 “大跃进 ” 运动是正确的, A 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反映出毛泽东批评一些同志 对 “大跃进 ”运动持反对态度,可见人们对 “大跃进 ”有着不同的态度, B 项正确;人们对 “大跃进 ”持不同看法,并不是 “严重的右倾错误 ”,C 项 错误;毛泽东认为在工业战线搞群众运动是正确的, D 项说法错误,排 除。故答案为 B。 14.A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表中信息可知全民所有制 、 集体所有制所占比重下降,其他非公有制比重上升。这跟 1978年后我 国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有关,故 ①②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农村 经济体制改革,排除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是在 1992 年,排除 ④;故选 A 项。 15.D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题目中深圳的这户家庭每 月可买到的东西都是凭 “票”购买的,可见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所以可以印证 D 项。 16.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有 关问题。 根据题图中的数据信息可知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阶段 应该在 1981—1985年,1985 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由所 学知识可知 ,1978年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步 ,1985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 改革全面展开。答案为 B。 17.B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根据所学, 毛泽东在 1957 年提出 “赶英超美 ”的口号, 发动了 “大跃进 ”运动, 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 到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 ”。总体上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 熟。故选 B 项。 18.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分 田在家单干 ”是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 深化,调整了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这就是 “离土不离 乡”;后来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政府鼓励农民工进城打工, 这就是所谓的 “离土又离乡 ”。故选 C 项。 19.D 【解析】 1992 年初 ,邓小平先后在南方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 等地 ,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 ,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 “资 ”姓“社 ” 的标准等问题外 ,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这些谈话解放了人 们的思想。 20.C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拨乱反正, “左 ”倾思想逐步得到纠正,故 C 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21.B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 这本长达 45 年之久的百姓家庭 “豆腐账 ”,记录了家里的每一笔开销, 从 历史学角度解读主要是它记录的是百姓衣食住行的变化和进步, 它反映 了现代中国的历史变迁,故 B 项正确。 A 项说法过于绝对, C、D 两项 无法体现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价值。 22.A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题干材料中的观点强调的是西方社会既 使没有开辟新航路以及对外侵略扩张,也必然会起飞。新航路的开辟是 由其经济根源决定的, 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新 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体现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其他只是条件而已, 起到一个促进的作用,故 A 项和材料观点一致。 23.C 【解析】本题考查垄断组织的出现。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 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出现了垄断组织, 所以选 C 项。 题目要求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问题, 生产关系指的是生 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生产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品的分配问 题。选项 A、D 都是表面化理解,看到的仅仅是现象,没有深入生产关 系领域,排除 A 项和 D 项。 B 项同样没有从生产关系角度分析问题,排 除 B 项。 24.D 【解析】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材料信息 “对于苏联而言,它未来几十 年的兴衰都和这种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联系在了一起 ”说明斯大 林体制对苏联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故选 D 项, A、B、C 三项与 “高 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特征不符,均排除。 25.C 【解析】本题考查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危机期间, 胡佛总统奉行 “自由放任 ”政策,故 A 项错误;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材料信 息无关,故 B 项错误;胡佛总统加大对公共工程的投资力度,力图缓解 经济危机, 这体现出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社会经济, 故 C 项正 确;无论是自由放任还是国家干预经济,都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 本矛盾,不可能找到摆脱危机的正确途,故 D 项错误。 26.A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从二战结束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 干预经济的政策,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并取得一定成功,出现了 经济发展的 “黄金时期 ”,故选 A 项。 B 项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 C 项涉 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 术等诸多领域的技术革命,和材料关系不大; D 项是在 20 世纪 90年代 后出现的,时间不符。 27.A 【解析】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出现 “滞胀 ”的原因与二战后国家对经济的 干预过多有关,所以 1981 年美国的经济政策开始调整,减少了国家对 经济的干预,故选 A 项。 B、C、D 三项都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可排除。 28.B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根据题干的限定时间 “1973 年”可知当时苏联的执政者是勃列日涅夫,故选 B 项。其他选项的人物 都不在这一时间段内执政。 29.A 【解析】本题考查 “舒曼计划 ”的实质 ,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分析材料 ,灵活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国率先 ”是解题的关键。六国 的联合首先是以 “舒曼计划 ”为开端的 ,而“舒曼计划 ”的实质是缓和法德 之间的矛盾 ,而法德矛盾又是造成欧洲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之一 ,故选择 A 项。 30.C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从题干中 20 世纪七八十年 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变化可知, 关贸总协定虽然在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中 做出了重大贡献 ,有助于推动贸易自由化进展, 但贸易保护主义仍然存在 , 法制化、规范化的贸易体制急需建立,故选 C 项。 A、B 两项是货币金 融方面的组织, D 项是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均不符合题意。 31.(1)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2)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放宽抑商政策;城市人口增长;物资需 求压力增大 (答对任意三点即可得全分 ) (3)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另一方面阻碍了资本主义 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 第(1)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思想。 孟子和商鞅对 “农商”的态度可以依据 材料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 之主张 ”表明孟子主张农商平等; “商鞅自此视农为 ‘本富’,商为 ‘末富 ’” 可知是商鞅主张重农抑商。 第(2)题考查宋朝商业的发展。 “因素 ”可根据材料中的信息 “宋朝放宽抑 商的政策 ”“巨大的人口压力 ”“原有的 ⋯⋯市无法应付城市给养和物资供 应 ”“行市逐渐在全城扩展 ”“奢华习气 ⋯⋯成为 ⋯⋯社会时尚 ”作答。 第(3)题考查清朝的经济政策, 根据材料三可知清朝的经济政策是 “海禁 ” 政策,影响可根据所学知识辩证进行分析。 32.(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颁布; “一五 ”计划实施或国家开展有计划地工业 化建设。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目的: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收入 作用:经济复苏;社会稳定;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任意两点即可 )。 【解析】本题考查中、美、苏三国的经济发展 第(1)题考查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根据材料一中的时间信息 “1952—1956年”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可知变化的原因是过渡时期总 路线的提出和 “一五 ”计划的实施。 第(2)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 根据材料二中的时间分期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实行的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1925年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3)题考查罗斯福新政,根据材料信息 “实施耕地面积消减计划、控制 农业产量还建立了农产品常平仓 ”可知,实行《农业调整法》的目的是 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收入,作用可根据教材内容回答。 33.(1)分布不平衡,欧洲和美洲多,亚非和大洋洲少;跨地区的经济区 域集团化出现; 20 世纪 90 年代后数量剧增。 (任意两点即可 ) (2)经济全球化或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3)问题:中国成为世界反倾销浪潮的最大受害者 (或中国成为欧美反倾 销调查的最主要国家 )。 建议: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为自己争取公平待遇;走发展自主创 新之路;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开发国内市场;争取国际经济秩序的话语 权。(任意两点即可,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的表格信息可知, 20世纪 80 年代后地区经济合作 组织快速增长, 这反映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快, 根据表格可以看出, 欧洲和南北美洲数量较多,其他地区数量较少,且 1990 年以后数量增 多。 第(2)题从材料二的表格数据中可以直接得出 1980-1996年间,世界上不 同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均在增长,这直接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第(3)题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在 2001 年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 遭受反倾销调查案件最多的国家,建议可根据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回 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