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重庆专用):第一单元第1讲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作业)
第1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选择题 1.(2018河南洛阳三模)与商朝相比,西周时期很多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虽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受天子册封的上层管理者。这一变化( ) A.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B.建立起周天子的集权政治 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D.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范围 1.答案 A 商朝时期,商王与地方封国间的关系比较松散。从材料信息可知,西周时期,地方封国的上层管理者受周天子册封,即周天子是“天下共主”,这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故选A项。西周时期,周天子并未建立集权政治,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只涉及周天子与地方封国的关系,无法说明统治集团内部是否稳定,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周天子统治范围的扩大,故D项错误。 2.(2020山东淄博3月考试)周幽王当政时,为博宠妃褒姒一笑,竟在没有寇敌的情况下,命令城防举烽火。结果,诸侯以为自己的天子遇到了大敌,纷纷率兵援助君王。即使到了春秋中叶,还出现过“诸侯城周”的勤王举动。这反映了( ) A.周王地位至高无上 B.宗法等级秩序森严 C.周朝实现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 D.分封制使“共主观念”成为共识 2.答案 D 从材料信息看,“诸侯城周”的勤王举动反映了诸侯对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的认可,即分封制使“共主观念”成为共识,故选D项。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周王地位动摇,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宗法等级秩序森严,故B项错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周王室并不能有效控制边疆地区,故C项错误。 3.(2020山东滨州月考)春秋初年,会盟的主持者、参与者多为各诸侯国国君。诸侯之间的会盟不再经过周王的批准,没有周王主持或参加的盟会几乎连年不断。这表明,此时( ) A.诸侯间统一趋势加强 B.宗法分封制走向崩溃 C.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完全丧失 D.贵族统治新秩序亟待构建 3.答案 D 由材料“会盟的主持者、参与者多为各诸侯国国君。诸侯之间的会盟不再经过周王的批准,没有周王主持或参加的盟会几乎连年不断”可知分封制遭到破坏,急需建立新的统治秩序,故选D项;春秋初年诸侯会盟加剧了诸侯间的争霸战争,排除A项;诸侯会盟进一步瓦解了宗法分封制,排除B项;“完全丧失”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4.(2020山东威海质检)在周代,卜、巫、史、祝等神职人员的工作由商代的“祭天”“问天”转变为以“服务于人事”来诠释天子的祭祀活动。这一变化体现了( ) A.神权政治日益完善 B.宗法制已经确立 C.世俗王权得到加强 D.政教合一得以实现 4.答案 C 根据材料“在周代,卜、巫、史、祝等神职人员的工作由商代的 ‘祭天’‘问天’转变为以‘服务于人事’来诠释天子的祭祀活动”可知,王权得到加强,故选C项;根据材料“在周代,卜、巫、史、祝等神职人员的工作由商代的 ‘祭天’‘问天’转变为以‘服务于人事’来诠释天子的祭祀活动”可知,王权得到加强,神权政治衰落,排除A项;宗法制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5.(2018福建莆田一模)春秋时期,晋国小宗曲沃伯经过长期战争推翻了晋国大宗翼侯,被周天子策命为晋侯,“曲沃代翼”最终完成。这表明( ) A.争霸战争的成败改变血缘亲疏 B.策命晋侯凸显君主的集权统治 C.血缘纽带对政治的束缚被冲破 D.宗法分封的原则遭到完全破坏 5.答案 C 按照宗法制原则,小宗应该服从大宗。从材料信息看,“曲沃代翼”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纽带对政治的束缚被冲破,故选C项。争霸战争的成败并不能改变血缘亲疏关系,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不可能实行集权统治,故B项错误;D项中“完全破坏”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6.(2020山东济南质检)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负责皇室宗族事务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 少府 负责皇家财政 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主管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 负责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负责国家财政和租税 奉常 负责宗庙、礼仪和教化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6.答案 D 九卿是国家的行政机构,但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等都是主要处理皇家事务的,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色彩,故选D项;从九卿的职责分工表看不出国家是否统一,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 7.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 ) A.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血缘政治的影响深远 C.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 D.民主思潮的逐渐兴起 7.答案 C 材料中的“封建时代”即分封时代,这一时代实行贵族政治,而郡县时代实行官僚政治。“封建的四次反动”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贵族政治逆历史潮流,官僚政治符合历史趋势,故B项错误,C项正确。从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而非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主思潮,故D项错误。 8.著名史学家钱穆认为:“秦之富强,得东方游士之力为多,如商鞅、张仪、公孙衍、甘茂、范雎、蔡泽、吕不韦,皆东方人也,彼辈皆不抱狭义的国家观念。若使东方贵族机体不推翻,当国者尽如平原、信陵、屈原、韩非之徒,平民学者不出头,游士不发迹,一般民众尽受狭义的贵族政体之支配,则秦人力量便不够并吞东方。”钱穆意在说明( ) A.秦之人才资源远弱于东方六国 B.天下观念推动了统一国家形成 C.秦之富强得益于平民取代贵族 D.东方六国保留大量贵族制残余 8.答案 B 钱穆先生的意思是说秦并六国,中国第一次走上全国大一统的路。此不仅仅是由于秦国地势之险塞及其兵力之强盛,最重要的还是当时的一般意向。这一般意向使东方六国众多平民学者、游士能够超越狭隘的诸侯国之观念,而有天下大一统之观念。这样一种观念对当时秦并吞六国,完成统一有促进作用。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均是对材料的表层解读。 9.钱穆认为,“周人的第二次封建,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这一分封布局( ) A.促进西周政治中心的东移 B.有利于经济中心的东移 C.加强周王室对东方的控制 D.有效防止殷商遗民叛变 9.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钱穆认为,西周第二次分封后,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这一分封布局旨在加强周王室对东方的控制,故选C项。西周的政治中心是镐京,并未东移,故A项错误;当时关中地区是经济中心,并未东移,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西周加强对殷商旧地的控制,但并未有效防止殷商遗民叛变,故D项错误。 10.(2019辽宁盘锦模拟)韶乐与武乐是流行于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宫廷雅乐。韶乐是虞舜太平之乐,侧重于安泰祥和、礼仪教化;武乐是武王伐纣一统天下之乐,侧重于大乱大治、述功正名。孔子认为“武乐尽美而不尽善,唯韶乐可称尽善尽美矣”。此后各代,皆将韶乐定为国家大典音乐,无出其右。这反映的古代政治理念是( ) A.注重等级 B.礼法并施 C.崇尚和谐 D.凸显皇权 10.答案 C 材料信息包括以下三层含义:韶乐侧重于安泰祥和、礼仪教化;孔子认为韶乐“尽善尽美”;后世皆将韶乐定为国家大典音乐。这说明古代注重追求安泰祥和、礼仪教化,反映了崇尚和谐的政治理念,故选C项。 11.(2020山东烟台、菏泽1月期末联考)在周代,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体现了( ) A.全社会应相亲相爱,抵御外族 B.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 C.统治者应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D.诸侯对天子应履行的义务 11.答案 B 本题考查宗法制。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周代加强家庭、部族成员的凝聚力,强化家族、部族观念,最终达到社稷(政权)巩固的目的,这说明周代族权与政权一体的观念,即家国一体,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抵御外族”的信息,排除A项;C项没有体现材料中的宗法制信息,错误;材料说诸侯的义务和天子的义务是相互的, D项只强调单方面,故错误。 12.(2019山东济宁3月考试)有学者指出:封土赐民之制,是造成春秋以来割据局面的基础。谷禄官俸制度兴起后,“臣下无土地人民以为抗上之资,任之即官,去之即民”。这一转变( ) A.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 B.巩固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C.防止了地方势力的勾结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12.答案 A 封土赐民制度下,贵族世袭统治,容易导致诸侯割据。谷禄官俸制度下,地方官员由统治者任免,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和人口,不得世袭。因此,这一转变逐渐动摇了世卿世禄制,A项正确。从材料信息看,谷禄官俸制度冲击了西周的宗法制度,故B项错误;这一转变与防止地方势力的勾结、促进小农经济发展关系不大,故C、D两项错误。 13.(2019福建福州质检)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代曾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稻谷一亩播种二又三分之二斗,麦子一亩播种一斗,大豆一亩播种半斗。这反映出秦律( ) A.重视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 B.条目繁杂琐细,刑罚极其苛酷 C.关注民生与社会实际问题 D.剥夺贵族特权,适应社会转型 13.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秦朝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以指导人民生产,说明秦律关注民生与社会实际问题,故选C项。 14.(2018河南商丘二模)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动机与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地方的各种权力都收上来,不让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积蓄出威胁中央政府和分裂统一国家的能量。这主要会导致 ( ) A.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政治稳定 B.重视血缘关系而忽视才干品德 C.重视中央集权而忽视地方分权 D.重视国家统一而忽视民族发展 14.答案 C 古代推行郡县制注重的是政治稳定而非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B项是宗法分封制导致的,故B项错误;过于重视中央集权必然会造成对地方分权的忽视,故C项正确;国家统一是民族发展的必然和前提,故D项错误。 15.(2019湖北武汉调研)有学者认为,秦汉以来的“国”与“家”是相通的,“孝”和“忠”是一致的,作为生产和生活单位以及社会细胞的“家”同作为上层建筑的统治机构的“国”,在长期的历史条件和时期内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治理模式。据此可知,该治理模式( ) A.以宗法制的存在为前提条件 B.促进了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C.有利于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延续 D.确保了皇权在基层社会的独尊地位 15.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家国一体”治理模式下,“国”与“家”是相通的,“孝”和“忠”是一致的,即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国君结合起来,形成对国君的 认同,这有利于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延续,故选C项。该模式强调“忠君”,并非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故B项错误;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二、非选择题 16.(2019山西太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朝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编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 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 ——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材料三 郡县制实行以来,历经褒贬。在第一期论争中,以唐代为高潮。柳宗元等人持完全肯定的态度;与之相反,朱敬则、孙樵等人则认为郡县制度祸害社会,流弊颇深。明末至清中叶是论争的第二期。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从天下长治久安的高度,提出了地方官专任等限制皇权的社会权力结构新模式。然而,他们仍未脱离秦代以来或言封建,或言郡县的窠臼。戊戌变法以来,论争进入了第三期,时人引入了宪政、联邦制等新型社会权力架构思想,对郡县制进行了更高层次的阐释,章太炎、梁启超、毛泽东等人提出了改造中国旧有社会行政结构的一些新思想,但因社会环境、思维角度的不断转换,他们的一些重要见解并非一成不变。 ——摘编自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不得照抄原文)(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概括郡县制度“历经褒贬”的主要原因。(10分) 16.答案 (1)影响: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 (2)作用:打破贵族领主世袭特权,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自然经济的发展。 (3)原因:对郡县制度所起的历史影响看法不一致;地方长官专任等限制皇权思想的提出;西方宪政、联邦制等思想的传入;改造中国旧社会行政结构的需要;社会环境、思维角度不断转换的影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