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西藏拉萨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西藏拉萨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试题(解析版)

西藏拉萨市 2019-2020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联考试题 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B. 洋务运动兴起 C.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 D.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列强经济侵略,我国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故 C 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不够发达,故 A 不符合题意;我国自然经济 是在鸦片战争后逐渐解体的,不是洋务运动兴起,故 B 不符合题意;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 起是在自然经济逐渐瓦解的环境下诞生的,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2.1845 年,清朝福建官员奏称: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棉者,十室而 九”。然而,19 世纪 50 年代初期,物美价廉、颇为畅销的洋布却开始滞销。产生上述变化 的主要原因 A. 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B. 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C. 洋务企业对外国经济的抵制 D. 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答案】B 【解析】从材料“19 世纪 50 年代初期,物美价廉、颇为畅销的洋布却开始滞销”,这是因 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顽强抵抗,B 正确。实业救国思想出现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A错误。洋务企业从 19 世纪 60 年代开始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C 错误。 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兴起不能推动 19 世纪五十年代经济的发 展,D 错误。 3.1872 年起,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幼童赴美留学。由于留美幼童逐渐接受西方文化熏陶, 清政府于 1881 年将留美幼童召回。《纽约时报》对此发表社论称:“中国不能只从我们这里 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模式……否则,它将什么也得不到。”据此可知,洋务运动失败的主 要原因是 A. 固守封建制度 B. 排斥美式教育 C. 缺乏领导核心 D. 忽视国防建设 【答案】A 【解析】派遣留美幼童作为洋务运动内容之一,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召回留美幼童的原因是 “留美幼童逐渐接受西方文化熏陶”,在结合《纽约时报》的评论,分析可知洋务运动失败 的主要原因在于固守封建制度,选项 A 正确;幼童赴美就说明并不排斥美式教育,选项 B 排 除;洋务运动有领导核心,选项 C 排除;洋务运动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通过学习西方加强国防 力量,选项 D 排除。 4.20 世纪初,在“洋烟”进入中国并不断扩张直至逐渐垄断中国市场的背景下,中国的民 族卷烟生产企业兴起并开始参与市场竞争。据有关史料载,当时,我国共开办了 30 余家卷 烟厂,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创办时 A. 是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阶段 B. 是中国民族工业的起步阶段 C. 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阶段 D. 是中国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阶段 【答案】C 【解析】由材料“20 世纪初”,结合所学,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创办于 1905 年,正处于中国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阶段,故 C 符合题意;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阶段大致是第一次世界 大战期间,故 A 不符合题意;中国民族工业的起步阶段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故 B 不符合 题意;中国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阶段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5.如下图是民国初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产品销售量示意图,出现这一现象的国际因素是 A.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B. 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C. 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 D.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答案】A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这是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 暂春天”的国际因素,故 A 符合题意;B 是国内因素,C 是表现,当时清王朝已经被推翻了, 故 B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 6.如下图所示是 1920 年的一则报纸广告,文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 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 五四运动的发生 B. 中国共产党诞生 C. 实业救国思潮 D. 局部抗战开展 【答案】C 【解析】材料内容是提倡大家都用国货,体现实业救国的思潮的影响,答案为 C。五四运动 是 1919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中国共产党建立于 1921 年,局部抗战开始于 1931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D。 7.1927—1936 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 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清政府放宽民间对办厂的限制 D. 新中国对民族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A 【解析】1927 年到 1936 年,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 业和交通运输业,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故 A 符合题意;B 是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 出现“短暂春天”的国际因素,故 B 不符合题意;C 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 展的原因,故 C 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于 1949 年,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 8.1937 年,日本扶植的伪满洲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始投资 26 亿“满洲国元”。1938 年又扩充至 50 亿“满洲国元”,使得伪满洲国的生铁产量达到 500 万吨、钢材产量 200 万吨、 电力 260 万千瓦。日本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 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B. 转移本土过剩的产能 C. 掠夺沦陷区战略资源 D. 消耗伪满政权的实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伪满洲国的生铁产量达到 500 万吨、钢材产量 200 万吨、电力 260 万千 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通过掠夺沦陷区各种战略资源,扶持发展各项重工业,满足 日本战争机器侵略中国乃至在世界范围内发动更大规模侵略战争的需求。故本题答案选 C 项。 材料没有体现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排除 A 项;日本经略中国东北旨在侵略掠夺,B 项违背 基本史实,排除;D 项不符合本题题意,排除。 9.1937 年国民政府对民营工商业的贷款为 14.71 亿元,1939 年增至 25.78 亿元。政府还从 国外购得五金、化学、电气等器材,以低价供给民营厂矿。国民政府扶持民营工矿业的主要 目的是 A. 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 服务战时形势的需要 C. 抑制官僚资本的膨胀 D. 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答案】B 【解析】材料中 1937 年到 1939 年“国民政府对民营工商业的贷款增加至 25.78 亿元”并且 “政府还从国外购得五金、化学、电气等器材,以低价供给民营厂矿”明显可知,政府扶持 民营工商业、工矿业。联系所学可知,1937 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增加对民营工矿业 的支持力度是为了满足战争对工业的需要。故答案为 B 项。A 项,根据所学可知,1935 年南 京国民政府开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材料体现的是 1937 年以后的贷款扶持,排除;C 项, 材料中增加对民族工商业的贷款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民族资本的增加,与抑制官僚资本的膨 胀无关,排除;D 项,材料反映的是国民政府对民营工矿业的扶持,体现不出对轻工业的扶 持,完整的工业体系无从谈起,排除。 10.绘画作品能反映一定 时代特征。如图是画家朱宣咸在 1956 年创作的速写作品《集体农 庄喜报代表团》,它主要反映了 A. 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废除 B. 农民对“大跃进”运动的支持 C.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D.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行 【答案】C 【解析】从 1953 年到 1956 年,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 体化道路,故 C 符合题意;到 1952 年底,经过土地改革,我国封建土地制度的彻底废除, 故 A 不符合题意;“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 1958 年,故 BD 不符合题意。故 选 C。 11.1963~1965 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 11%;轻工业产值从 404 亿元增加到 703 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化反映了 A. 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 C. 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 1958 年开始,由于在经济工作中指导思想上的“左” 倾错误和严重的自然灾害,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了长达三年的严重困难局面。1960 年冬, 党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各 部门的比例关系,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充实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 的 到 1965 年,原定的各项调整任务均顺利完成,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因此 B 选项 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此时期农业和轻工业等经济部门的发展,并未反映经济所 有制结构的变化;C 选项错误,合作化运动发生于 1953-1956 年三大改造时期,与材料时间 不符;D 选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一直存在,并未被解决。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12.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标志着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B.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 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D.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实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表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原来的以阶级斗争为主 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故 D 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在中国确立是在 21 世纪初,故 A 项排除;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是 1956 年社 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故 B 项排除;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是在十三大,故 C 项排除。 13.下面三幅图片反映了建国后农村的发展变化。这些变化 A.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 满足了农民土地要求 C. 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D. 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 【答案】D 【解析】材料三幅图片分别显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合 所学可知这三者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选项 D 正确;人民公社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选项 A 排除;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无法掌握土地经营权,因此选项 B 排除;人民公社体制 下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农业并未得到发展,选项 C 排除。 14.1981 年 11 月 25 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 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 上述结论 A. 总结了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基本经验 B. 确定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标准 C. 反映了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 D. 巩固了经济特区逐步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果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陈云认为“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结合材料 给出的时间:1981 年,说明当时并没有真正做到平衡市场和计划的关系,这是当时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故 C 选项正确。此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并没有全面开展,A 错误;姓 “资”姓“社”的标准是在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才确定,B 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经济特区的 问题,故排除 D 项。 15.1929—1933 年,美国不少著名文化人被卷入赤贫人群。《愤怒的葡萄》的作者约翰.斯坦 连一块肥皂都买不起,只好使用猪油加草木灰和盐做肥皂洗衣服。这种现象最有可能源于 A. 世界大战 B. 环境恶化 C. 自然灾害 D. 经济大危机 【答案】D 【解析】由材料的时间信息可知,这一现象源于 1929 年—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故 D 项正 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 1914—1918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 1939—1945 年,故 A 项错误; 材料信息和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无关,故 BC 错误。 16.1932 年美国总统竞选期间,罗斯福提出了一系列有别于“自由放任”的施政主张,说明 他准备 A. 继续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 B. 运用政府权力干预经济发展 C. 通过扩军备战促进经济复苏 D. 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故 B 符合题意;由材料“有别于‘自 由放任’的施政主张”,说明罗斯福将不实行“自由放任”的政策,故 A 不符合题意;C 是 有法西斯倾向的德国等国摆脱经济危机的做法,故 C 不符合题意;面对经济危机,美国举办 救济和公共工程,甚至以工代赈,没有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17.在 1929 年从美国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西方各国经济停滞,物价下跌严重; 而在 197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却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经济停滞与通货胀并存。 这一现象表明 A. 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丧失 B 世界经济体系将各国经济紧密连接 C. 政府过多干预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D. 自由放任政策加剧经济领域的矛盾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国家对经济过多的干预是导致经 济滞胀出现的主要原因,后西方各国纷纷放松对经济的干预,最终促使经济的复苏,C 选项 符合题意。市场的调节机制是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A 选项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各国经济 联系密切,B 选项排除。二战后,各国的经济指导思想是凯恩斯主义,D 选项排除。 18.余粮收集制确保国家收集了大量 粮食,但也导致了农业生产生产日益萎缩。特别是在 1921 年,国内形势已转向和平,农民却还没有看到余量收集制结束的希望,于是不满情绪 便变成了绝望情绪,农民由消极对抗变成公开反抗。据此可知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该强制推行 B. 余粮收集制不符合国情 C. 苏俄社会主义道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D. 经济政策转变的迫切性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余粮收集制最终导致农民由消极对抗变成公开反抗可知该政策必须 得到转变,故选 D 项;该政策已经引起了农民的公开反抗,所以强制推行的说法有误,故排 除 A 项;余粮收集制符合了苏俄最初的战争环境,故排除 B 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情 况下的特殊政策,并没有违背马克思主义,故排除 C 项。 19.有学者指出,苏联作为当时欧洲几乎最落后的国家,又面临资本主义的包围、特别是法 的 西斯的侵略,值此生死存亡关头,很难有比斯大林模式更好的选择。这揭示出斯大林模式 A. 深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 B. 迅速壮大了苏联的工业实力 C. 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目标 D. 是适应战争形势的战时体制 【答案】A 【解析】材料“临资本主义的包围、特别是法西斯的侵略,值此生死存亡关头,很难有比斯 大林模式更好的选择”揭示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是面临外部严重威胁局面下的最佳选择,故选 A;材料没有涉及斯大林模式的效果,排除 BC;斯大林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模式, 不是战时体制,排除 D。 20.二战后,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提价收购 鼓励农民与农场开垦荒地: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文中的他是 A. 斯大林 B. 勃列日涅夫 C. 赫鲁晓夫 D. 戈尔巴乔夫 【答案】C 【解析】赫鲁晓夫改革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是农业,材料中“经济改 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符合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故 C 符合 题意;斯大林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构建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故 A 不符合题意;勃 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工业,故 B 不符合题意;戈尔巴乔夫改革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 作用,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的做法,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21.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 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的改革 A. 揭露了斯大林 个人崇拜,但将错误归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 B 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缺乏科学实验,反复折腾 C. 有开创性地冲击斯大林模式,但未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 只进行农业改革,没有涉及工业管理体制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联系史实,所谓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是指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斯大林 模式,而守墓人的含义是指他没有最终改革斯大林模式,分析选项,A 只体现了掘墓人的角 色,B 体现了守墓人的角色,D 项所述不符合史实,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和工业领域都有涉 及,答案为 C。 的 2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相继建立。下列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B.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C.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D.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表 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所以本题答案选择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 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排除 A。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的说法错误,排除 C。世界经济 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D。考点:当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重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3.目前,区域集团的各种形式中,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形势十分突出。自由贸易协定,尤其 是发达国家间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引人注目。在世界范围内,自由贸易区的数量已经达到数 十个,范围遍及各大洲。这反映出自由贸易区 A. 局限于发达国家之间 B. 是区域集团的唯一方式 C. 是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 D. 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答案】D 【解析】自由贸易区推动自由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故 D 符合题意;由材 料“范围遍及各大洲”,可见自由贸易区并不限于发达国家,故 A 不符合题意;B 中“唯一 方式”太绝对,故 B 不符合题意;自由贸易区是区域集团化的表现,不是经济全球性国际组 织,故 C 不符合题意。故选 D。 24.20 国集团(G20)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最初只是由各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参加, 自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首脑会议,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的稳定。这 些变化说明 A. 全球经济治理引起了各国高度关注 B. 经济全球化获得了迅速发展的动力 C.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趋势加强 D. 政治多极化影响经济全球化 【答案】A 【解析】材料“自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开始举行首脑会议,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和货币 体系的稳定”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全球经济治理引起了各国高度关注,故 A 项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故 B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 的是经济全球化问题,而非经济区域集团化,C 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全球化与 政治格局的关系,D 不符合题意。故选 A。 25.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 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A. 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B. 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 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 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的 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其关注的重点在于“人”而不是神,这种封建伦理观是封建统 治阶级治理社会的思想核心。所以这里的“理性”指的是儒家思想反对任何迷信即远离鬼神, 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说法错误,宋明理学就是儒家吸收佛道的突出表现;B 选项错误, 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不讲求民主民 权;C 选项错误,儒家重视的是人与人类社会,而不是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 年,安徽省遇到百年不遇的大旱,水库干涸,河水断流,农田龟裂,人 畜缺水。为了抗旱救灾,安徽省政府鼓励农民生产自救,开荒种粮,谁种谁收。在这种政策 推动下,1979 年春,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 18 户农民秘密协议,把生产队土地划分 到户、包干经营。经营一年后,粮食不仅没有减产,反而获得空前大丰收。1979 年的粮食 产量相当于 1966--1970 年产量的总和。油料产量超过合作化以来二十多年的总和。这个自 农业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一斤公粮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囯家交了公粮,归还了历年所 欠的贷款。 ——摘编自《安徽地方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胆子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 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 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摘编自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 材料三 “今天的西藏,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仍然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 好的地区之…70 年来,西藏产业从无到有,形成了关联度强的高原生物、旅游文化、清洁 能源等产业,建成了包含 20 多个门类的现代工业体系。”齐扎拉介绍。“如今,雪域高原 换了人间。从和平解放前没有一条公路,到如今铁路、航空、公路四通八达;从仅有一座 125 千瓦的小水电站,到 2018 年全区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 333 万千瓦:粮食产量由 1959 年的 18.29 万吨增加到 2018 年的 104.9 万吨……西藏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 性变革,一个崭新的西藏正展现在世人面前。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在全 国前列。2018 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已达到 1477.63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 1959 年增 长了 191 倍……有信心在 2020 年与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吴英杰展望。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新闻发布会《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 (1)从材料一中概括安徽省小岗村生产队率先做了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992 年前后,为继续“走出一条好路”党政府采取 了什么措施。根据材料三,如何分析改革开放对西藏经济产生的影响。 【答案】(1)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析】 (1)由材料“1979 年春……把生产队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可得出安徽省小岗村生 产队的做法。由材料“粮食……获得空前大丰收……归还了历年所欠的贷款”,可得出推动 农业经济的发展。 (2)结合所学,1992 年十四大提出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材料 “西藏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西藏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在全国前列”,可见促进西藏 社会经济的发展。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作为一个囯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 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摘编自罗斯福演说 材料三 目前世界经济正面临着衰退的风险——相比之下,近年来参与到“一带一路” 建设中的许多国家,经济发展速度逆势上扬,进出口贸易额快速上升。“一带一路”倡议目 前是全世界范围内唯一能阻止经济衰退的囯际计划。囯际社会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共同 商讨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建立新的合作机制,来抵御经济衰退,共同走出经济危机,这也是中 俄两国都希望看到的结果。 ——摘编自对(俄罗斯)国际问题专家萨洛尼科夫的采访 材料四 绵亘万里的丝绸之路,曾经成就发展与繁荣,书写和平与友谊。一带一路根 植于历史,激荡于现实,奏响 21 世纪的伟大乐章。它推进实现全方位互联互通,一带一路 正在让历史重焕光彩,让梦想照亮现实;它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创造就业与财富;它正 在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分享;人类携手共筑未来,一 带一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它推动中囯与世界,共生合作,共建繁荣,共享未来。 ——摘编自第二届"一带一路"囯际合作高峰谂坛《共筑未来》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社会具体现象有哪些。并归纳 30 年代经济危机的 特点。 (2)在材料二中,罗斯福说“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这一目标能否实现 为什么? (3)根据材料三、四,归纳“一带一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注:照抄原文 不分) 【答案】(1)现象:股市崩溃,失业增加,工人罢工,农田荒芜。特点:范围广、破坏大。 (2)这一目标不能实现,因为: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并没有从根本上改 变资本主义制度,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 危机。 (3)推进全方位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 (1)由图片来看,分别反映了股市崩溃,失业增加,工人罢工,农田荒芜。图片反映经济 危机涉及政治、经济等领域,说明范围广。由图片反映的程度来看,可见破坏力大。 (2)首先要表态不能。因为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既没有从根 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因而不能避免经 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3)由材料“推进实现全方位互联互通……它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可得出推进全方位 合作;由材料“正在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可得出促进世界 经济发展;由材料“人类携手共筑未来……它推动中囯与世界,共生合作,共建繁荣,共享 未来”,可得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