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课时(十)宋元时期的文化【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通史版:课时(十)宋元时期的文化【作业】

课时检测(十) 宋元时期的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宋初的儒家学者以对待杨墨(杨子、墨子)的态度对待佛教,予以排斥。宋中叶以后,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的局面。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文化 B.市民兴起瓦解理学统治 C.政治稳定推动文化发展 D.儒学对佛教的吸收融合 解析:选D 根据材料信息,佛教由被排斥,到宋中期以后,出现士人“不学则已,如学焉,未有不归于禅”的崇佛的局面,这主要是由于宋代理学建立,理学是儒、佛、道三教融合的产物,D项正确;儒学是社会的主流文化,A项错误;此时是理学的建立,不是瓦解,B项错误;两宋时期处于民族政权并立时期,社会并不稳定,C项错误。‎ ‎2.宋明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的各种各样的本体论,还是“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其出发点都是(  )‎ 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探究宇宙万物本原 C.吸收佛道思想精髓 D.实现儒学的哲学化 解析:选A 理学以“三纲五常”维持封建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宋明理学是南宋以后政府的官方哲学,结合“存理去欲”“存心去欲”“格物”“格心”可知,其出发点和核心是强化儒家伦理道德,故选A项;探究宇宙万物本原是理学的本体论,是论证儒家伦理道德是天理的哲学基础,排除B项;吸收佛道思想精髓是宋明理学的学术渊源,排除C项;实现儒学的哲学化是从理学具有哲学思辨性而言的,排除D项。‎ ‎3.《朱子语类》载:“且以饮食青之,凡饥渴而欲得饮食以充其饱且足者,皆人心也。然必有义理存焉。有可以食,有不可食……”这意味着朱熹(  )‎ A.认为人性本质是恶 B.肯定人正当的欲求 C.倡导适当放纵私欲 D.特别关注百姓生计 解析:选B 材料说明人饥渴要进行饮食属于人的正常需求,体现出朱熹对于人性正当欲求的肯定,故B项正确;A、D两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材料中“有可以食,有不可食”说明可以根据人性需要进行行为调整,不是倡导放纵私欲,故C项错误。‎ ‎4.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  )‎ A.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C.明道德之善的情怀 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 解析:选B 根据所学可知,朱熹认为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其中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精神,这与材料观点一致,故B项正确;胡道静和李约瑟肯定的主要是朱熹的方法论,A、C两项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说法错误,朱熹的主张属于唯心主义,故D项排除。‎ ‎5.北宋时,欧阳修等主持重修了《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司马光则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南宋时,书院兴起,推动理学发展。这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以史为鉴开始成为潮流 B.重文风气推动文化繁荣 C.科举制取得了重大突破 D.中央集权制度遭到削弱 解析:选B 我国古代有悠久的以史为鉴的传统,故“开始”表述不当,排除A项;材料中史学、文教和思想繁荣,是重文风气推动文化繁荣的表现,故选B项;C、D两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 ‎6.宋理宗读了朱熹的书后,感慨地说,“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并追封朱熹为“太师”,还把他的牌位放进孔庙从祀。宋理宗的言行(  )‎ A.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表明理学得到普遍认同 C.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内容 D.强化了理学的教化功能 解析:选D 理学在南宋时期成为官方正统哲学,宋理宗“追封朱熹为‘太师’”显然是强化理学作为封建教化功能的作用,故D项正确;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是在西汉时期,故A项错误;B项中“普遍认同”说法绝对,排除;C项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朱熹专以士为施教的直接对象。陆九渊则针对士和一般民众施教。施教对象的变化主要说明(  )‎ A.理学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核心 B.理学强化了儒学理论的思辨性 C.重建儒家信仰的任务基本完成 D.理学与心学求理途径不同 解析:选C 陆九渊施教对象由士扩展到一般民众,这说明其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即重建儒家信仰的任务基本完成,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理学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故A项错误;儒学理论的思辨性指的是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理学与心学施教对象的不同,故D项错误。‎ ‎8.宋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的题材,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这反映了宋代以来 ‎(  )‎ A.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 B.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 C.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 D.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科举制的发展,知识分子大量进入政治领域,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也就成为了民间戏曲小说的主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戏曲小说源于生活,它鲜活灵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故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C项正确;A、B、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 ‎9.唐人画作题款常藏于石隙树根处;宋人开始写字题诗,但一般不使之过分侵占画面;元人则大不同,画面题诗写字有时多达百字十数行,占据很大画面,有意识地使它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中国绘画(  )‎ A.天人合一的绘画意境 ‎ B.强调书画同源性特点 C.突出主观的诗情画意 ‎ D.重视书画客观写实性 解析:选C 从唐代文字藏于石隙树根处到元代有意识地使文字占据很大画面,成为构图的重要部分,体现了主观的诗情画意,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未曾体现,排除。‎ ‎10.宋元之际“市井间每有演说话者,演说古今惊听之事。杂以诨语,以博笑噱;托之因果,以寓劝惩,是为小说;书贾或取说话人所说者,刻成书本,是为某种平话”。这反映出宋元时期(  )‎ A.文学作品叙事粗疏勉强达意 B.文学形式适应统治阶级需要 C.市民娱乐活动极为丰富多彩 D.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宋元之际市井小说、话本的形成,体现了城市经济推动市民文学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文学作品叙事粗疏勉强达意,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统治阶级需要,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市民娱乐活动极为丰富多彩,故C项错误。‎ ‎11.《全元诗》收入了五千余位元代诗人流传至今的十三万首诗,这些诗人的族属有汉、蒙古、吐蕃、大食等数十个民族,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双语诗”。这主要反映了(  )‎ A.唐朝诗学的持续发展 B.疆域辽阔文化更繁荣 C.元代的历史文化特征 D.元代的诗坛相当兴盛 解析:‎ 选C 材料中涉及的是元朝而非唐朝的诗歌成就,故A项错误;疆域辽阔与文化繁荣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元朝时,疆域辽阔,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融空前繁荣,带有浓厚的多民族的文化特征,故C项正确;“元代的诗坛相当兴盛”只是对题干材料的重复而非反映,故D项错误。‎ ‎12.《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画中题诗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观察绘画和题诗可以得知(  )‎ A.宋代花鸟画艺术造诣高超 B.风俗画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 C.中西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D.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影响深远 解析:选D 花鸟画并不等同于写意画,故A项错误。《墨梅图》并非风俗画,也体现不出商品经济的繁荣,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涉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故C项错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反映了追求个人道德修养和崇高品质的观念,这属于理学追求修身思想的范畴;同时文人画本身及该画的墨梅意象也体现出了文人的气节精神,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子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董子又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长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长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董子《举贤良对策》谓“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周敦颐、张载用太极或太虚的气一元论,结合易传的宇宙论模式,建立起抗衡佛老的本体宇宙论。二程用“天者理也”“性即理也”“格物即穷理”重新解释经典的内涵,从本体论、人性论、知识论三个方面真正建立起了理学。朱熹把这一理学发展为以“理气”“心性”“格致”问题为中心的“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全面体系。陆九渊以及明代的王守仁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认为人心即是道德主体,心能自身决定道德规范,突出了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原则。理学和心学的互动、论争贯穿并促进了理学的发展。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复兴的运动具有崇高的理想,典型地表达在张载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1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明理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展的原因。(12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可以得出强调君权神授,神化君主的权威;根据“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可以得出把阴阳五行学说、法家思想引入儒家思想;根据“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说明董仲舒主张治国刑德并用,重德远刑;根据“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说明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以此限制君主权力;第二小问,其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产生的影响来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从本体论、人性论、知识论三个方面真正建立起了理学”可以得出不断发展完善、表现出哲学化的趋势,根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得出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更加注重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第二小问,联系所学,从儒学发展到理学的背景来回答。‎ 答案:(1)特点:强调君权神授,神化君主的权威;把阴阳五行学说、法家思想引入儒家思想;主张治国刑德并用,重德远刑(或答“德主刑辅”);宣扬天人感应,限制君主权力。‎ 影响: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推动其最终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君权,构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制约皇权。‎ ‎(2)趋势:不断发展完善(或答“体系化”);哲学化(或答“思辨化”);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加注重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原因:唐宋时期政局变动,社会动荡;儒学受到来自佛、道的冲击(或答“三教合一”);理学家个人的主观努力;理学与心学之间的论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提炼关于“中国传统文化”‎ 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12分)‎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围绕题中信息作答,主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注意要求是提炼出一个观点及阐述,提炼观点是在阅读材料过程中归纳关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阐述是对观点进行叙述、分析原因和总结影响。首先观点主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连续性和变革性相结合的特点。考生可根据平时对儒家思想发展的学习与思考,从儒家思想的发展与演变过程、特点、影响、启示等角度作答;也可从文化的其他内容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作答,但是应该符合中国文化发展这一主题,并与材料有较紧密联系。其次阐述:第一步叙述过程要能够结合史实、史论结合,第二步要说明所述观点出现的原因,第三步要总结影响。‎ 答案:示例一 观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特征。‎ 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从秦朝的法家大一统到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而另一方面在统一性中则包含着多样性,例如董仲舒新儒学吸收了道、法、阴阳,程朱理学则吸收了佛道思想,同时每个时期都存在着多个学派。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华文明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自身的传承、积累;农耕经济占主导。‎ 总结:综上所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统一与多样性辩证存在的特点,是中华民族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发展的。‎ 示例二 观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 阐述: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体现了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仁政”、民本、忧患意识、以德教化等基本核心思想:例如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提出了“仁”的哲学理念;孟子在其基础上,发展为“仁政”的政治构想;董仲舒儒学则进一步充实并发展了“仁政”的理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例如董仲舒的天道理论、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完成了思辨化和哲学化;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提出了限制君权和经世致用等符合时代的思想主张。这一特点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文明的延续,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其次,出现这样特点的主要原因有:中国自古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具有延续性;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和自我不断发展完善;政治开明、对外开放使中华传统文化在自身的传承、积累的同时兼收并蓄;农耕经济占主导;先进人物的不断探索。‎ 总结: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不断突破自我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