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12-35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12-35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作业)

核心素养测评 三十五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40分钟 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0·晋城模拟)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有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这一现象 (  )‎ A.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 B.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 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 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解析】选B。结合所学,“士”是宗法制下统治集团里最底层的统治力量,“有职之人”反映宗法制下的世官体制,由材料“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可知反映的是宗法制逐渐崩溃,故A错误;由材料“部分有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推动了思想解放,故B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礼崩乐坏”导致社会秩序动荡,故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士”阶层而非新兴地主阶级,故D错误。‎ ‎2.孔子主张强公室,抑私门。曾对统治者提出要求:“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有“上好礼”,才能“下好义”;对民众则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据此可知,孔子意在 (  )‎ A.推崇以德治国理念 B.发挥君主示范作用 C.稳定社会等级秩序 D.提高儒学社会地位 ‎【解析】选C。据材料“强公室,抑私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强调以“礼”维护等级秩序,故选C;材料强调的是维护等级秩序,而未涉及以德治国理念,排除A;通过君主尊崇等级秩序,进一步规范社会秩序,排除B;材料中孔子强调以礼制规范等级秩序,未体现其提高儒学社会地位的企图,排除D。‎ ‎3.(2019·福州模拟)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在的传统礼仪,主张“克己复礼”。这表明孔子的思想 (  )‎ A.重视宣传三代成就 ‎ B.具有浓厚传统色彩 C.注重借鉴外来成果 D.形成完整系统体系 ‎【解析】选B。通过题干中孔子思想“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并且主张“克己复礼”,可知孔子思想有比较浓厚的传统色彩,故选B;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不等同于其主张目的在于宣传夏、商、周的成就,排除A;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属于外来成果,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孔子的思想形成完整系统体系,排除D。‎ ‎【拓展延伸】孔子“仁”和“礼”思想的关系 ‎(1)孔子仁爱观的直接目的,是想通过对上下尊卑之间的人际关系的调节,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差别,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政治秩序。“礼”是贯彻实施“仁”的手段和保障。‎ ‎(2)“仁”是“礼”的内在依据,“礼”是“仁”的外在表现。‎ ‎4.(2020·潍坊模拟)《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  )‎ 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 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解析】选B。材料体现出儒家把修身与治国联系起来,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所说的修身指的是道德修养,并非完全指的知识,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基础,D错误。‎ ‎5.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据此可知,孟子 (  )‎ ‎ A.主张君主应该任人唯贤 ‎ B.认为贵族政治开始崩溃 ‎ C.主张重视国人选官意见 ‎ D.认为军功爵制已经出现 ‎【解析】选C。由材料“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可知,孟子主张在选拔官员时要扩大评议的范围,重视国人的意见,故选C;材料强调评议官员的范围而非选拔的标准,排除A;“开始崩溃”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贵族政治下的人才选拔,与以军功大小授予爵位的选官制度不符,排除D。‎ ‎【加固训练】‎ ‎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让生产者有恒产,保护生产者的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无饥无寒的主张旨在(  )‎ A.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 B.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 C.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A。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与材料中“让他们安居乐业,无饥无寒的主张”相符,故选A;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与材料中“明君制民之产”不符,本质上反映了君主利益,排除B;C主要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排除C;事实上有利于小农经济,但与材料中主张“旨在”不符,排除D。‎ ‎6.(2019·聊城模拟)“司寇苏公,式敬尔由狱(由狱:断案),以长我王国。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尚书·立政》中周公的这段话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 A.慎重用刑 B.礼法并用 C.为政以德 D.法不阿贵 ‎【解析】选A。根据材料“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可知,周公主张慎重用刑,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礼法并用思想,排除B;材料与为政以德无关,排除C;材料未体现法不阿贵,排除D。‎ ‎7.(2020·宜昌模拟)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  )‎ ‎ A.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 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 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 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解析】选A。题中孔孟的言论反映出孔孟积极入世的态度,体现出儒者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故A 正确;儒家思想虽然在统治者那里“碰壁”,但在民间却成为蔚然大宗,排除B;C、D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拓展延伸】正确认识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 ‎8.《荀子·君道》记载:“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这表明荀子 (  )‎ A.倡导礼法并施 B.强调君主专制 C.主张重视人治 D.具有法治精神 ‎【解析】选C。“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强调人治的作用,故选C;“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强调人的主体作用,排除A;‎强调 君主专制的是法家,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强调法治对人治的依赖,排除D。‎ ‎9.(2020·长郡中学模拟)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主张“致虚”“守静”,韩非子主张“孔窍虚”,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反身而诚”。这说明诸子学派 (  )‎ A.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 B.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 C.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 D.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 ‎【解析】选B。材料中诸子学派都提出了各自的道德修养方式,但没有涉及具体的道德偶像,A错误;材料中诸子学派都提出了各自的道德修养方式,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B正确;材料中诸子学派都提出了各自的道德修养方式,但没有反映出对各不相同修养方式的认同,C错误;遵守传统礼制只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材料中老子代表的道家、韩非子代表的法家没有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的要求,D错误。‎ ‎10.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 (  )‎ 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 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 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 ‎【解析】选D。“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A不符合题意;“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但“追求平等”不是,B不正确。道家虽然消极处世,“‎ 无所不容”,但绝不是完全与世无争,而是要缓和斗争,在“无为”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目的,故C不正确。“道法自然”,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和谐处世的理念,故选D。‎ ‎11.(2019·郑州模拟)《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这反映出,《韩非子》 (  )‎ A.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 B.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 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 ‎【解析】选D。据材料“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可知韩非子主张恩威并施以加强对民众的统治,故选D;材料“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并不等同于荀子的“人之性恶”,排除A;材料主张“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并非实施“仁政”,排除B;材料“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是加强统治之术,与小农经济发展无关,另外据材料“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但不能得出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C。‎ ‎【加固训练】‎ ‎   韩非子认为:“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即使是父子也用计算之心相待。这反映出韩非子 (  )‎ A.反对用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 B.强调社会关系中重利的价值观 C.重视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D.提倡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 ‎【解析】选B。据材料“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即使是父子也用计算之心相待”,可知韩非子通过买卖、交易等形式来明确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因此强调重利的价值观,故选B;材料强调的是重利的价值观,而非强调用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排除A;据材料“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可知侧重于重利的价值观,而未涉及法律的作用,排除C;材料借助交易、买卖等形式来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而非强调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排除D。‎ ‎12.(2020·合肥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轻徭薄赋”,国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解析】选D。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民众力量的显现产生了富民思想,故D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高度,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C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是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中国最早的法典,是李悝的《法经》。据陈群《魏律序》,是悝为魏文侯相,撰次诸国法所为。这一部书,在当时……算做一部佳作,所以商君“取之以相秦”,没有重撰。……《法经》共分六篇,是(一)盗,(二)贼,(三)网,(四)捕,(五)杂,(六)又以一篇著其加减。盗是侵犯人的财产,贼是伤害人的身体。盗贼须网捕,所以有网捕两篇。其余则并为杂律。‎ ‎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罪)而无耻(羞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规矩)。‎ ‎ ——摘自《论语》‎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 ——摘自《荀子·大略》‎ 材料三 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周文疲敝”。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的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敝而发。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 ‎ ——牟宗三 ‎(1)依据材料一,概述《法经》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据材料二,从德(礼)刑(法)关系角度分别指出孔子和荀子政治思想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三,“周文疲敝”的涵义是什么?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敝”的问题?儒家和法家提出了哪些解决“周文疲敝”的主张?(9分)‎ ‎【解析】第(1)题,第一问,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概括;第二问,《法经》产生的时代是战国时期,结合当时政治、经济和思想特征回答。第(2)题,据“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无罪)而无耻(羞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规矩)”“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概括。第(3)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三“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回答;第二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回答;第三问,结合儒家和法家的主张回答。‎ 答案:(1)特点:广泛吸收诸国法律精华;以刑法为主。(4分)‎ 原因: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维护小农经济;以法家思想为指导,重法轻礼。(4分)‎ ‎(2)特点:孔子:重德轻刑(德主刑辅);荀子:刑德(礼法)并重。(8分)‎ ‎(3)涵义:宗法分封制度、礼乐制度崩溃。(2分)‎ 原因:争霸战争;铁制农具的使用,生产力提高;变革变法;地主新阶层出现。(3分)‎ 主张:儒家提倡礼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战争等。法家强调法治,维护君主权威,加强中央集权。(4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 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根据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可知,儒家思想围绕的是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体现是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反映的也是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提炼和概括出儒家文化“入世精神”之后,只需结合史实给予充分论述即可,如孔子的“仁”主张、孟子的“仁政”主张,以及后世儒学大家对这些观点的继承和发展都可以。‎ 答案: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示例 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2分)‎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实行“仁政”,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8分)‎ 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