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学案)

‎1.(2017·课标全国卷Ⅲ,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答案】A ‎2.(2017·课标全国卷Ⅱ,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答案】C ‎ ‎【解析】南方人喝茶习俗在北方从“被嘲笑”到“‘道俗’皆饮”,体现了南方饮茶文化对北方的影响,这说明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逐渐上升,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唐朝中期南茶才开始北运,A项错误;喝茶习俗不能等同于饮食习惯,B项错误;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南北方经济水平发展情况,故排除D项。‎ ‎3.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等级观念的影响 B.城市经济的发展 C.征收赋税的需要 D.社会管理的需求 ‎【答案】B ‎【解析】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于是有了“坊郭户”与“乡村户”划分,A、C、D三项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符合题意。‎ ‎4.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95.2%。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  )‎ A.丝绸之路的衰落 B.政治中心的转移 C.程朱理学的兴起 D.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D ‎5.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三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唐朝初年规定,以家庭手工业产品交纳国家地租和代替服徭役,保证了农民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时也促进农户发展家庭手工业,故选D项。‎ ‎6.《数字中国-2016》:“从城市建制、城市功能、城市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宋代的城市化远超其他王朝。城市人口比例达前所未有20%,而后世就连清朝嘉庆盛世也只不过7%,民国只有10%。当时世界上的最大城市开封人口达150万,远远超过当时的伦敦的10万。”下列与宋代城市化增长无关的因素是(  )‎ A.古代中国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B.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繁荣 C.海外贸易与货币经济的发达 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扶植 ‎【答案】D ‎【解析】城市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而由“重农抑商政策”的内涵可以确定古代中国政府不可能扶植鼓励城市化的发展,故答案为D项。‎ ‎7.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 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 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 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 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 ‎【答案】B ‎8.在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到清代乾隆皇帝时,1741年突破1亿,1776年达到2亿,1790年超过3亿。发展到道光皇帝时的1834年突破了4亿人口,这种人口的大量增长对中国来说(  )‎ A.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C.是长期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D.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产物 ‎【答案】A ‎【解析】古代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受小农经济的发展等因素影响的,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制约城市化的发展,排除B、D两项;C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实际说法是错误的,并不是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人口增长,在小农经济下,生产力水平低,这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故选A项。‎ ‎9.有学者说过,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  )‎ A.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 B.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 C.商品化趋势明显 D.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 ‎【答案】C ‎【解析】根据题中材料:江南市镇、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等,可知农村商品化趋势明显。‎ ‎10.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国家“重商”政策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答案】C 易错起源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例1.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除A项。仅依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故排除B项。汉代,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C项。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 ‎【变式探究】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B ‎【名师点睛】‎ ‎1.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农业起源 ‎①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②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 ‎③工具有石、木、骨器。‎ ‎④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周——奠定农业社会基础 ‎①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 ‎②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 ‎③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④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 ‎(3)春秋战国——传统农业初步形成 ‎①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②生产技术:注意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 ‎③土地制度: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④经济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4)秦汉至宋元——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 ‎①耕作方式:牛耕普及。‎ ‎②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 ‎③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技术。‎ ‎④水利灌溉:汉代修建漕渠等,出现翻车、筒车等工具。‎ ‎(5)明清——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①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②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2.经营模式: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土地制度 ‎(1)井田制: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 ‎(2)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主要形式有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3)土地国有制:北魏、隋唐都曾经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了。‎ ‎4.土地兼并原因及影响 ‎(1)土地私有、允许买卖带来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影响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激化了农民与地主、国家与地主之间的矛盾。‎ ‎(2)以上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1.小农经济VS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生产分散、规模小、技术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具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三种社会属性;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就等于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开始瓦解。‎ ‎2.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四大因素 ‎(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本的转化。“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业化。‎ ‎(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 ‎ ‎(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资本。‎ ‎(4)科技因素:一方面,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使科技具有实用性、实践性特点;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决定了古代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 易错起源2、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 例2.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A ‎【变式探究】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等信息说明商品生产的区域化分工十分明确,故本题选择A项;B项没有反映出材料主旨,C、D两项材料中没有反映。‎ ‎【名师点睛】‎ ‎1.手工业发展历程 从先秦 到秦汉 形成与发展 ‎①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②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从魏晋 南北朝 到宋元 发展与繁荣 ‎①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 ‎②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③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 明清 辉煌与滞后 ‎①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2.区域分布变化:受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转移到南方(丝织业分布变化最明显)。‎ ‎3.资本主义萌芽 ‎ ‎(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2)实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 ‎(3)特点: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4)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5)阻碍因素:自然经济,传统观念,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封建制度。‎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1.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技术先进:历史悠久、分工细密,长期领先于世界。‎ ‎(2)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成为封建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3)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从西周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要地位。‎ ‎(4)私营手工业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 ‎(5)“男耕女织”式的家庭手工业:秦汉开始,“男耕女织”式的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式渐趋稳定。家庭手工业成为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四大因素 ‎ (1)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 ‎(2)资金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3)政策因素: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对外推行闭关政策,这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政治因素:专制集权统治和传统纲常礼教阻滞着社会结构的更新、变革。‎ ‎3.影响古代手工业未能向近代工业转型的三因素 ‎(1)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对手工业商品的需求量不大,制约了技术的革新。‎ ‎(2)水平较高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和贵族服务,技术改造的动力不足。‎ ‎(3)民营手工业在明朝中后期发展较快,但抑制工商的政策、行业技术垄断等不利于新技术的研制与应用。‎ 易错起源3、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从严格控制到突破时空限制 例3.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答案】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并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材料所给的时间信息是乾隆年间,内容是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反映了这一时期台湾与大陆关系的密切。福建到台湾定居者很多,再联系清前期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的史实,可知B项符合题意。A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族谱编修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体现,突出了血脉传承关系,与移民需求无关,故排除。C项“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的表述明显错误,排除。D项与乾隆年间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变式探究】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答案】B ‎【名师点睛】‎ 时期 发展表现 阶段特征 先秦 时期 ‎(1)商朝人善于经商,是“商人”的来历 ‎(2)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 ‎(3)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兴起和繁荣发展 秦汉 时期 ‎(1)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 隋唐 时期 ‎(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 ‎(2)农村集市(草市)贸易发展起来 ‎(3)出现柜坊和飞钱 ‎ 宋元时期 ‎(1)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城市商业发达 ‎(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打破时空限制,商业贸易发达 ‎(4)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 明清 时期 ‎(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城市 ‎(2)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4)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 1.古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五个规律 ‎(1)从城市功能上,早期“城”与“市”是分开的。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 ‎(4)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城市逐渐增多。‎ ‎(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2.明清商品经济与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关联 ‎(1)政治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封建的自然经济,原来的统治措施已经不能维护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成为必然。 ‎ ‎(2)经济上: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3)思想文化上:产生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理学走向僵化;小说、戏曲、绘画等市民文艺繁荣。‎ 易错起源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从“重农”的辉煌到“禁商”的落伍 例4.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答案】D ‎【变式探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名师点睛】‎ 时期 发展历程 重农抑商政策 战国 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产生 西汉 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势力,发展官营商业——严格 中唐以来 鼓励对外贸易,官商分利,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松动 明清 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固守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明朝 海禁政策 ‎①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②实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专制统治 清朝 闭关锁国政策 ‎①内容: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寸板不许下海 ‎②后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 1.古代中国四大主要经济政策 ‎(1)工商食官:西周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2)坊市制度:宋代以前县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来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 ‎(3)重农抑商:产生于战国,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4)闭关海禁:明代开始实行,清代前期更加严格限制对外贸易,是中国落后世界的原因之一 ‎2.重农抑商政策长期盛行的三大因素 ‎(1)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根本原因)‎ ‎(2)中国一向重视农业的传统思想。(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 ‎(3)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全面认识16世纪中国落伍于世界的表现、原因 ‎(1)表现:16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与此相比中国 ‎①在经济方式上,仍固守家庭经营方式和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②在经济政策上,仍坚持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中外交流。‎ ‎(2)原因 ‎①君主专制强化,政治腐朽黑暗。‎ ‎②小农经济阻碍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③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影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和海外贸易发展。‎ ‎④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影响了科技创新。‎ ‎⑤传统科技没有实现向近代科技的转变。总之,腐朽的专制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关系,是导致中国落伍的根本原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