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1.相传孔子编写了鲁国的历史《春秋》,曾有人说:“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孔子还有一个原则:“为尊者讳,为贤者讳”。据此可推知孔子作史的标准是 A. 忽视事实专注统治需要 B. 天人合一凸显君权神授 C. 价值观念重于历史事实 D. 史以相传颂扬尊者贤能 ‎【答案】C ‎【解析】‎ ‎【详解】孔子作《春秋》,之所以乱臣贼子惧,是因为孔子在修史的过程中,看中了史书褒善贬恶的功能,即突出了修史的政治意义和价值观意义,乱臣贼子因为《春秋》所包含的文化力量和舆论力量而产生了惧怕的心理;另一方面,“为尊者讳,为贤者讳”的意思是那些地位高的人和贤能的人如果有什么缺点,则在修史的过程中尽量给他隐瞒;综上可以看出,孔子作史的标准是价值观念重于历史事实,故选C。《春秋》具有褒善贬恶的价值观,其目的本身并不单纯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统治的需要,排除A;B项内容产生于西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未看到《春秋》具有的贬恶功能,过于片面,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并渗透进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学生可在揣摩修史的价值后做出相应的判断。‎ ‎2.晋文公召周天子参加践土会盟,《春秋》记之为“天王(天子)狩(视)于河阳”;臣杀君,子杀父,《春秋》一律写成“弑君”、“弑父”,反之,杀掉乱臣贼子则一律写作“诛”。这种写法,被称之“春秋笔法”。由此可见“春秋笔法”‎ A. 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B. 强调对社会变革的赞赏 C. 表达对礼乐秩序的倡导 D. 寄寓对中央集权的诉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春秋笔法”本身包含了对人物和事件的评判,对于违反礼乐规定的行为均持否定态度,说明表达了对礼乐秩序的倡导,故选C项;“春秋笔法”是注重以儒家思想为标准评价人物或事件,而不仅仅是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故排除A项;对社会变革的赞赏无法体现,故排除B项;周代并没有建立中央集权,所以对中央集权的诉求无从体现,故排除D项。‎ ‎3.“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被司马迁归本黄老、被刘向看作名儒。被今人称作是展现儒法之争的著作《盐铁论》认为:文学与贤良代表儒家,大夫与御史代表法家。东汉王充在《论衡·程材》中用“法家”一词指代法令或法律专家。据此可推知,法家 A. 与儒家对立而失势 B. 思想内容较庞杂 C. 因提倡法治而闻名 D. 在先秦并未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韩非在历史上具有多副面孔,既有法家的面目,又有道家的面目,还有儒家的面目,这说明法家思想内容较为庞杂,故选B。法家是否得势取决于统治者的态度,与儒家无关,排除A;材料并未讨论法家的核心论点,排除C;材料并未讨论法家出现的时间,排除D。‎ ‎4.公羊学派是研究《春秋》的一个重要学派,汉武帝要加强权威,他们就从《春秋》中发现了“大一统”;汉武帝要抗击匈奴,他们就从《春秋》中释义“尊王攘夷”;汉武帝要改变汉初以来的政策,他们就讲《春秋》有“新王必改制”。公羊学派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 A. 孔子著作遭受学者曲解 B. 无为而治成为指导思想 C. 法家学派占据统治地位 D. 现实政治影响儒学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公羊学派根据统治者的现实需求而为其寻求文化依据”可知现实政治影响儒学发展,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提及公羊学派对《春秋》的解释,A选项排除;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材料中未提及,B选项排除;公羊学派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而非法家,C选项排除。‎ ‎5.《后汉书·陈定传》中记载:颍川(今属河南)名士陈定的子孙们都很孝敬老人,其中陈纪最出名。豫州刺史知道了这个孝子的事迹,便向朝廷禀报,获得批准,豫州刺史将陈纪形象作为活教材绘于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于是就有了“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说法。朝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彰显君主以德治国 B. 加强社会道德教化 C. 促进家庭和睦稳定 D. 维护封建纲常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央政府树立孝子典型,并在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绘图推广宣传,其主要目的是借助家庭伦理的作用,维护政治秩序,D项正确;以德治国、加强社会教化和促进家庭和睦,都是具体作用和手段,ABC三项不符合朝廷“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主旨。‎ ‎6.玄学出自《老子》“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期的王弼在《老子指略》中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就是蕴藏于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巨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这表明魏晋玄学 A. 继承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 偏离了孔孟传统儒学 C. 糅合了儒道的思想内涵 D. 削弱了佛教文化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玄学出自《老子》”“他们认为纲常礼教、君巨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可知这表明魏晋玄学是儒道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故C项正确。魏晋玄学是融合儒、道两派思想而成,材料中没有涉及天人感应思想,故A项排除。从材料信息看,玄学从道家的角度解读儒学,发展了孔孟传统儒学,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玄学是儒学和道家思想的结合,没有涉及弱化了佛教的社会影响,故D项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概念型选择题,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本题考查玄学,根据材料“玄学出自《老子》”“魏晋名士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即可得出答案。‎ ‎7.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朱熹对地质、天文、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农业等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据此可知 A. 朱熹坚持践行“格物致知”理论 B. 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C. 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D. 理学思想极大地促进古代科技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朱熹对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等都有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说明他践行了“格物致知”的理念,深刻的探究了万物,得到了其中的“理”,故A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儒家思想渊源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科技发展为儒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故C错误;材料是朱熹对古代科技进行研究并提出见解,不是促进科技发展,故D错误。‎ ‎8.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属僚抓到一个盗贼。阳明亲自审问,并对盗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这一故事说明了 A. 人人都有良知,良知是其本心的表现 B. 理是万物本源,强调格物致知 C. “致良知”的关键在于“知行合一”‎ D.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这就是你的良知!”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固有的善性,故A项正确。B项是朱熹的主张,C项虽是王阳明的主张,但材料中没有涉及如何“致良知”的问题,D项是陆九渊的主张,故BCD三项排除。‎ ‎9.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提出提高宰相权力,顾炎武提出扩大地方权力,“寓分封于郡县”,这些思想的出现表明 A. 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威胁 B. 限制专权回应了时代诉求 C. 反君主制的民主思想出现 D. 主流统治思想的嬗变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黄宗羲提出提高宰相权力,顾炎武提出扩大地方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和顾炎武都认识到君主专制弊端,并提出制约君权的办法,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强调的是对君权的制约,A选项排除。黄宗羲和顾炎武停留在对君主制的批判,不属于民主思想,未提出建设新社会的政治构想,这是由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导致的,C选项排除。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仍然是理学,D选项排除。‎ ‎10.顾炎武认为:天子、君主都是一种职位,并非神圣不可侵犯的称号。在古代,“君”是上下之通称,天子称“君”,人臣、诸侯、卿大夫亦称君,甚至奴婢称其主人,女称其父,妇称其舅,皆为“君”。天子只是“君”中的一种。材料中顾炎武 A. 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 B. 呼吁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 C. 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 D. 痛斥了君主专制的弊端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顾炎武从古代“君”的含义与称呼入手,否定了“君”是天子的专有称号,这实际上是为否定专制寻找历史依据,故C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倡导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的主张,故A错误;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顾炎武主张提高女性的政治地位,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痛斥君主专制的弊端,而是从古代历史入手否定君主专制,故D错误。故选C。‎ ‎11.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 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 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C. 以儒家思想理论基础 D. 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答案】D ‎【解析】‎ ‎【详解】中国古代的医学家将“仁”作为行医准则,而“仁”本身是儒家所倡导的价值观,强调关爱善待他人,这一思想融入到医学中,体现了医学浸润了儒家文化,故D项正确。“仁”是医学家对自己行医的要求,而非针对病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儒家伦理道德对于医学的束缚,故B项错误。C项过度拔高了儒家思想对医学的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2.明朝中后期,在理学的重重束缚下,早期启蒙思想和市民文学兴起,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理》引进了西方科技,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补充。说明了当时 A. 出现社会转型的倾向 B. 传统文化得以革故鼎新 C. 程朱理学的根基遭到动摇 D. 早期启蒙思想传播非常广泛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从思想、文学、中外科技交流等方面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社会转型倾向,故选A。当时宋明理学仍然居于统治地位,其根基未遭到动摇,无法得出“革故鼎新”的结论,排除BC;这一时期启蒙思想只是刚刚兴起,中国当时也缺少相应的社会土壤,故传播“非常广泛”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D。‎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    ——据《论语》《孟子》‎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兼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   ——《韩非子》‎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汉书》‎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异同主张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答案】(1)同:实现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异:孔子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主张由推行仁政的诸侯建立新的王朝。‎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战乱,民心思定。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影响力,孔子对周天子抱有期望;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孟子对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 ‎(2)强调法、术、势的作用;主张以法治国,法随时变;宣扬君权至上。‎ 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国强兵,进行统一战争结束割据局面,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实施暴政,迅速灭亡。‎ ‎(3)适应时代需要,发展了大一统理论,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写出两点即得分)‎ ‎【解析】‎ ‎【详解】(1)同:根据材料一中的“霸诸侯,一匡天下”可知,孔子主张国家统一,复兴周王统治秩序;根据材料“定于一”“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可知孟子也主张国家统一。恢复礼乐制度。从而得出共同点是。异:孔子“望周之复兴”,主张复兴周王朝;孟子“尊新王……万乘之国行仁政”“改朝易姓”可知孟子主张建立新王朝,施行仁政。原因:结合所学立足于春秋战国的政治局势,分别从春秋时期周王室统治权威影响及孔子主观愿望、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局面及孟子对周王室统治的失望等进行分析阐述。‎ ‎(2)特点:根据材料二“有能服术行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从推崇法、术、势、实行法治、提倡君主权威进行回答。成败:成功结合所学从秦国用法治思想治理国家,实现国家统一及集权体制,产生富国强兵的作用,实现统一。失败则是从实行严刑峻法,导致暴政而亡的历史结果进行分析闻述。‎ ‎(3)根据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结合所学从适应时代需要、理论发展、国家统一的历史影响进行阐述。‎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徐光启(1562-1633),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他与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合译《几何原本》,将欧洲数学介绍到中国,奠定了我国近代数学的基础。其著作《农政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农学著作之一。该书不但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而且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1629年明政府以徐光启为监督编纂《崇祯历书》,书中介绍了哥白尼的地球自转说,然而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些知识分子对哥白尼的学说持否定意见,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的中国并未引起重视。‎ ‎——摘编自黄中治《浅谈明末清初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的主要科学成就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哥白尼的学说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引起重视的原因。‎ ‎【答案】(1)成就:介绍西方科技思想(或翻译《几何原本》,推动中国数学发展或介绍哥白尼的学说或在《农政全书》中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编写《农政全书》总结中国古代农业技术,指导农业生产(只写《农政全书》算第二条);修订历法(或编纂《崇祯历书》)。‎ 特点:涉及领域广;注重(经验)总结;实用性强(或指导农业生产,或体现农业文明特征);融合中西方科学文化。‎ ‎(2)经济:自然经济占主体,缺乏对科学的迫切需求。思想:理学思想的束缚(或文化专制、八股取士),限制了人们的视野。科技:中国自然科学缺乏理论性(或科学自身的局限性),难以向近代科学转型。社会:学而优则仕(或重道轻器)的社会氛围,知识分子鄙弃科学研究。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成就”,紧扣材料信息“他与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合译《几何原本》,将欧洲数学介绍到中国”,归纳、概括,把握到“介绍西方科技思想”的结论;紧扣材料信息“其著作《农政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农学著作之一”,归纳、概括,把握到“编写《农政全书》总结中国古代农业技术,指导农业生产”的结论;紧扣材料信息“1629年明政府以徐光启为监督编纂《崇祯历书》”,归纳、概括,把握到“修订历法(或编纂《崇祯历书》)”的结论。第二小问“特点”,紧扣材料信息“他与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合译《几何原本》,将欧洲数学介绍到中国”、“(《农政全书》)该书不但记载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而且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崇祯历书》)书中介绍了哥白尼的地球自转说”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涉及领域广、注重(经验)总结、实用性强、融合中西方科学文化等。‎ ‎(2)紧扣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占主体)、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的强化)、思想(思想文化专制)、科技(中国自然科学缺乏理论性)和社会(重道轻器的社会氛围)等方面思考和组织答案,只要符合相关史实,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材料题的基本解题思路:‎ a.阅读的顺序。正确的阅读顺序是从后往前读。先读设问,以掌握题目设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既节省阅读材料的盲目性,也节约时间。因为每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主题,而命题者就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设问的。所以先读设问部分,可以抓住材料的主题,这样在没读材料之前,就已经给材料内容定了位,这样我们的思维就有了目标。‎ b.‎ 读材料要读全,也就是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不可漏读。‎ c.注意三个关联点:一是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二是材料与教材之间的相联点,三是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