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0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新学道临川学校2019—2020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卷子 一、选择题 1.“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人心头铭刻。”这首《成吉思汗》中,他被牧人传扬的“恩德”是 A. 建立元朝 B. 统一蒙古 C. 修筑长城 D. 开发江南 【答案】B 【解析】 【详解】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故B符合题意;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故A不符合题意;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而长城阻碍其游牧生活,且游牧民族不习惯农耕生活,故不会开发江南,故CD不符合题意。 2.2018年,新设立国家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为我国反腐败斗争打造了一把利剑。秦始皇为监察官员而设立的官职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刑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秦始皇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对皇帝负责,故答案为B项;A项丞相是皇帝的高级助手,主管行政,排除;C项太尉主管全国军事,排除;D项刑部是唐朝时期设立的,主管刑罚工作,排除。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西汉贾谊《过秦论》)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不包括 A. 推行郡县制 B. 繁重的徭役 C. 沉重的赋税 D. 严酷的刑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后,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是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依据材料“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来看,这反映的是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大农民的徭役、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都导致了社会矛盾尖锐,促使秦朝迅速灭亡。BCD三项都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 4.陕西出土的一件青铜器上铸有“武王伐纣”的铭文。由此可以判断,它最有可能铸造于下列哪一时期 A. 黄帝时期 B. 夏朝 C. 商朝 D. 西周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青铜器铭文多记奴隶主贵族的祭典、训诰、征伐功勋、赏赐策命和盟誓契约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武王伐纣”是周武王灭商的军事行动,因此青铜器最有可能铸造于西周,故D项正确;黄帝时期、夏朝、商朝均不符合史实,故ABC错误。 5.下列举措与西汉统治进入鼎盛时期密切相关的是 A. 兴修灵渠 B. 统一文字 C. 反击匈奴 D. 设立行省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位时,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故答案为C项;A项兴修灵渠是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统一文字是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元世祖实行行省制度,排除。 6.“辽国号的意思是镔铁,显示它们的坚硬,但镔铁也会锈坏,只有金永不变质,我们国家就称大金吧。”你认为说这段话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A. 耶律阿保机 B. 阿骨打 C. 元昊 D. 赵构 【答案】B 【解析】 【详解】10世纪时,女真受到辽的控制和压迫,后来完颜部落统一了女真各部,完颜阿骨打于1115年建立金,答案为B;A建立辽,排除;C建立西夏,排除;D建立南宋,排除。 7.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 A. “与民休息”——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C. 张骞通西域——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 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主要书写材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促使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并没有解除匈奴的威胁,C项推论错误,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行,促使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推动了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不符合题意,排除。 8.学者评价在某一制度时说:“伴随着这一制度产生的新名号成为秦以后历代野心家们拼命争夺的最高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崇拜最高权力的奴性意识”。“这一制度”是 A. 郡县制度 B. 三公九卿制 C. 皇帝制度 D. 宗法制度 【答案】C 【解析】 从时间上及联系史实可以看出,“伴随着这一制度产生的新名号成为秦以后历代野心家们拼命争夺的最高目标”中的“新名号”是指皇帝,掌握着最高权力,因此“这一制度”是皇帝制度,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均与“最高权力”无关,且D项宗法制度不是在秦朝时期确立,排除ABD项。 9.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博大精深。“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 A. 诸葛亮 B. 贾思勰 C. 祖冲之 D. 郦道元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位第七位,他的研究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的时间。故答案为C项。A项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其贡献与圆周率无关,排除;B项贾思勰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郦道元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祖冲之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 10.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件来自中国的画卷临摹品,它的原作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色。该画卷最有可能临摹了( ) A.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B.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C. 刘子翚的《昭君出塞图》 D. 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 【答案】A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原作创作于东晋,体现了以形写神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画卷的原作是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故答案为A项。B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记录了北宋时期汴京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刘子翚是宋代理学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利玛窦生活于明朝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 11.列宁说:“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但是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以下战争中,最符合这一特征且规模最大的是( ) A. 蒙古族统一中国 B. 金与南宋之战 C. 辽攻北宋之战 D. 金攻辽之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蒙古统一中国结束了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中国的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与其它三项相比规模最大,故A项正确;金与南宋的战争、辽攻北宋的战争属于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BC选项排除;金攻辽的战争属于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D选项排除。 12.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是 A. 改变了社会性质 B.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 触动了显贵的利益 D. 以失败而告终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属于封建社会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改革,没有改变社会性质,故A选项错误;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这没有加重农民的负担,故B选项错误;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都触动了当时显贵的利益,遭到其反对,故C选项正确;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王安石变法以失败而告终,故D选项错误。故选C。 13.有关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 铲除了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 B.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C. 导致政府机构重叠,开支庞大 D. 使军队战斗力大大提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本题考查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铲除了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故A正确,排除。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故B正确,排除。北宋初年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导致政府机构重叠,开支庞大,形成冗官、冗费的局面,故C正确,排除。北宋初年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兵将分离,使军队战斗力下降,故D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背景 14.公元1314年,元朝决定实行科举考试,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为重要考试内容,还确立了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取二十五人的制度。这一措施 A. 体现人才选拔地域公平 B. 加速元政权封建化进程 C. 终结蒙古贵族特权政治 D. 促进元朝文化学术繁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书章句集注》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把该书“作为重要考试内容”,显然是想通过儒家思想控制读书人来为政权统治服务;而且在成吉思汗之前蒙古族一直处于奴隶制社会,所以材料中的做法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过程。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民族间的选拔制度,也没有涉及地域,排除;C项,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不可能终结蒙古贵族的特权,排除;D项,材料没涉及到文化艺术的繁荣,排除。 15.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A. 刺史制度 B. 参知政事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宋代设置参知政事削弱宰相的行政权,选项B正确;刺史属于监察制度,与相权无关,排除A;郡县制和行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削弱相权无关,排除C、D。 16.《元史·释老传》说:“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乃郡县吐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此处“领之于帝师”是指 A. 巡检司 B. 宣政院 C. 中书省 D. 军机处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元史·释老传》…乃郡县吐蕃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结合所学可知,元代设立宣政院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故B项正确;A项,元因宋金遗制,所设巡检司主要为州县所属捕盗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中书省为元代中央行政机构,排除;D项,军机处为清代中央机构,排除。 17.《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互为表里。据此判断,元代行省 A. 掌地方军政大权,且不受中央节制 B. 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行政机关的双重性 C. 延续了北宋以来“强干弱枝”的行政管理体系 D. 否定了秦汉以来的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主要叙述的是行省制在行政事务和维护地区稳定方面的作用,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行省受中央节制;C项说法错误,行省制是新的地方行政体制;D项说法错误,行省制度继承了郡县制的优点。 18.“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这是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有关我国古代一项重大科技的相关记载。这项科技成就为 A. 人类进入热兵器时代奠定了基础 B. 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证 C. 欧洲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D. 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答案】D 【解析】 【详解】 从材料“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可以看出该发明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由此可知,该发明是中国古代的印刷术,结合所学可知,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外传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故D项正确;AC两项是火药的意义,应排除;B项是指南针的意义,应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结合所学印刷术传到欧洲的影响分析解答。 19.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 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军政财分权 C. 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 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的体制变革是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军分权,在中央加强皇权专制,在地方上加强中央的控制和管理,所以北宋建立后的百余年都没有发生类似“黄袍加身 ”的现象,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属于宋代地方体制变革的一个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宋代的体制变革,A选项不符合题意;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属于军事方面的体制变革的一个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宋代的体制变革,C选项不符合题意;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属于中央的体制变革的一个内容,不能全面反映宋代的体制变革,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0.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 A. 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 B. 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 C. 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 D. 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来看,文官防止皇权被外戚所掌控,对皇权非常维护。故答案为D项。A项宋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是集体统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文官防止外戚干政,不是舆论监督,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分散相权,排除。 21.《文献通考》载:“五代承唐藩镇之弊,兵骄而将专,务自封殖,横猾难制。祖宗(宋太祖)初定天下,惩创其弊,分遣禁旅,戍守边地,率一二年而更。宋太祖此举( ) A. 避免了中央出现权臣擅权现象 B. 形成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 C 采用分权手段铲除了割据局面 D. 改变了宰相机构事无不统的状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宋代地方的军事管理制度。更戍法可以很好的减少地方的军权集中问题,但是不利于提高战斗力,容易造成将不识兵兵不知将的局面,故B项正确;材料的视角是管理地方的问题,所以A项中权臣擅权现象与题意无关,排除;但该做法无法铲除割据局面,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该题材料与宰相权力大小无关,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22.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6年)年间,边肃“知镇州,以公费钱质易规利,又遣吏强市民羊及买女,通判东方庆等列状于州。”材料表明通判的职责是 A. 对知州进行严格监督 B. 辅佐知州管理地方事务 C. 代表中央到地方巡视 D. 和知州彼此制约与平衡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对宋代地方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认识。依据材料中的“知镇州”,可以看出知州享有对当地的最高行政权,从“通判东方庆等列状于州”可以看出通判享有监督检举权,彼此之间制约与平衡,故D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只反映了材料一个方面,比较片面,排除;B项说法比较笼统,不是最佳选项,排除;材料中并未体现中央的巡视,故C项不合题意,排除。 23.“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青苗法负责官吏)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这段话反映出 A. 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 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 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 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对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认识和理解。材料中主要介绍了王安石的青苗法,从“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个州定额”可以看出官吏在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获取财富而强行摊派,故B项说法正确;给各州摊派定额不能说明政府经济帮助农民,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说法完全违背题意,排除;材料的角度并未体现对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的打击,故D项不合题意,排除。 24.《朱子大全》中写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这表明朱熹 A. 主张加强君主专制 B. 提倡格物致知之法 C. 强调教育循序渐进 D. 重视社会伦理和修身 【答案】D 【解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该遵循的基本准则;“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则是指人的个人修养方面的目标,故上述材料表明D符合题意。 点睛:做材料式选择题,有时标点符号(句号、分号和省略号)是很有用的,这一题句号前后说了两个不同的角度,所以就能选出D为正确答案。 25.宋代话本小说打破了长期以来以文言文为文学语言的传统,首次将民间的语言(白话)作为小说的语言进行创作,体现了一种“亲民化”倾向。这说明话本小说 A. 体现了文学的平民化发展 B. 加速了传统文学的衰落 C. 旨在向民众宣扬理学思想 D. 开创了章回体小说先河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古代文学发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宋代话本将民间的语言(白话)作为小说的语言进行创作,体现了一种“亲民化”倾向,这说明文学的平民化趋势,A项正确;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得出向民众宣扬理学思想,排除C;话本不是章回体小说,D项错误。故选A。 26.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职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分割宰相的军权 B. 制约皇权 C. 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D.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是宋朝的,宋朝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所以本题答案选D。B项说法错误,分割宰相的权力是为了加强皇权的,所以B项不选;宋代通过枢密使的设置来分割宰相的军权,所以A项不选;设三司使管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所以C项不选。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参知政事。 27.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这种制度 A. 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B. 是辽政权的基层行政、军事组织 C. 有利于北方民族的交融 D. 使西夏力量迅速壮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对金代基层组织的了解和认识。“猛安谋克”,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故A项正确;“猛安谋克”是金代政权的组织,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猛安谋克是金代女真社会的最基本的地方行政组织,对不同民族的区分比较明显,故C项说法错误,排除;“猛安谋克”是金代的地方组织,故D项说法不合题意,排除。 28.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 A. 中央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 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C. 地方权力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 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但是为了防止个人决断失误较多,先由大臣们商议,最后由皇帝定夺,这样可以使决策失误有所减少,故B正确;材料体现是中央内部各机构之间的关系,与管理地方无关,排除AC;中央机构各官员进行商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体现大权集中在皇帝,加强了君主专制,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联系所学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分析解答。 29.近代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六大政治家》中,曾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能体现变法性质的是 A. 承认土地私有 B.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C. 奖励耕织 D. 严明法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该措施导致了秦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确立,直接推动了秦国向封建国家转变,这体现了商鞅变法是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故答案为A选项;B选项主要是为打击旧贵族势力,排除;C选项属于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排除;D选项属于法制建设的措施,排除。 30.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A. 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 B. 北京人用火御寒照明 C. 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 D. 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祖先的特性。元谋人已经会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得来的食物,过着群居生活,构成最早得人类社会。并且学会制造石器和使用火,故A项正确,不合题意,排除;北京人已经能够使用火来生活,故B 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排除;北京人用锤击、砸击的方法,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正确;据考古发现,山顶洞人穿着缝制的衣服和佩戴装饰的石珠链,故D项正确,不合题意,排除。 二、非选择题 31.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 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1)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答案】(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 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 (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策略:平衡与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解析】 【详解】(1)不同:材料“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可知,唐朝设节度使,地方权力大;材料“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可知,宋朝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后果:材料“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可知,唐朝藩镇割据;材料“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可知,宋朝积弱局面。 (2)特点:材料“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可知行省管辖区域大;“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可知行省权力大;“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可知民族控制;原因:结合特点分析原因,如“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可知元朝疆域辽阔,“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可知吸取前朝教训;“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可知民族征服;积极影响:结合行省制度形成的原因和制度特点,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民族融合等角度作答。 (3)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单一的集权与分权都不能很好地治理国家的教训中,得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策略。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二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思想特征。 (2)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宋朝市民社会的特征和文化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1)背景:通经致用,讲求义理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 特征: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体系。 (2)市民社会特征:市民阶层产生,有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市民文化兴起。 趋势:文化的通俗化和平民化。 原因:两宋时期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繁荣,促进了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理学思想特点从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并形成完整理学体系回答。 (2)第一小问市民社会特征依据材料二“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可以得出答案;依据“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归纳出市民文化形成。第二小问趋势依据材料三“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可知文化的通俗化和平民化;第三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两宋时商品经济发展以及市民阶层需求等角度回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