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会宁一中2019—2020学年度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西周时期有“刑不上大夫”的原则,那么对大夫的行为具有约束作用的是 A. 礼乐制 B. 禅让制 C. 九品中正制 D. 察举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在政治方面最典型的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礼乐制度,西周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要有明显的差别,A选项符合题意。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权力传承制度,B选项排除。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C选项排除。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D选项排除。‎ ‎【点睛】礼乐制是周代维护封建制度而建立起的文化制度。周武王灭商后,西周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支撑周朝天下的有四大制度:封建制(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 ‎2.《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 西周初分封制 D. 西周末王室衰微 ‎【答案】C ‎【解析】‎ ‎【详解】‎ 题干的大意是说诸侯王每年需朝见天子这叫“述职”,一次不朝见天子,贬低其爵位;二次不朝见天子,削减其封地;三次不朝见天子,天子派军队讨伐。因此,题干体现了西周分封制下天子对诸侯的一种约束。故答案为C项。AB项,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都反映出东周或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无力约束诸侯的现象,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题干不能体现西周末周王室衰微,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3. 我国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 分封制 B. 科举制 C. 郡县制 D. 宗法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的是“宗法制”。珍惜亲情、渴望相聚逗表明对亲情和血缘的珍视,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肯定地是亲情,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今选举不实,邪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 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威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士以报国家 ‎《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 A. 察举制弊端日益严重,无法维系 B. 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 C. 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 D. 察举制是政府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权门请托”“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可以看出,在察举制的实行过程中,世家大族已逐步控制被举荐为官的途径,这说明察举制弊端日益严重,无法维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致使政局动荡不安”,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朝廷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察举制的弊端,故D项排除。‎ ‎5.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 西汉通过削弱周后势力分化相权 B. 北魏施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 宋代设立三司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 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答案】C ‎【解析】‎ 西汉通过内、外朝制衡分化相权,A项不选;三长制是配合均田制的地方基层组织形式,不能分割丞相的行政权,B项不选;军机处的设立不能消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项不选;仅C项表述正确。‎ ‎6.“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B.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C. 强调了地理环境对民主制度影响 D. 政治文明完全由地理环境左右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雅典多岛、环海的地理环境为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产生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故答案为C项。A项,题干虽然阐述了希腊“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异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但其是为了说明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制度的产生有影响,排除;BD项,“只能”“完全”的表述都过于绝对,排除。‎ ‎7.公元前5世纪,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当时民主政治的表现有 A. 颁布解负令使债务奴隶重获人身自由 B. 设立十将军委员会 C. 实行陶片放逐法进行政治的监督 D. 给公民发放工资和“观剧津贴”‎ ‎【答案】D ‎【解析】‎ ‎【详解】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使债务奴隶重获人身自由,排除A;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设立十将军委员会,并创立陶片放逐法,排除BC;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时期是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公民享有充分权利,公民参政议政还可以获得工资和“观剧津贴”,故选D。‎ ‎8.雅典民主制最终得以确立的原因包括 ‎①多山、多港的自然环境,形成多种经济形态 ‎②贵族制已代替了君主制 ‎③平民的不懈斗争 ‎④梭伦和克里斯提尼的民主改革 A. ①②‎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多山、多港的自然环境,形成多种经济形态,新兴工商业者阶级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强烈,故①正确。雅典民主政治经历了君主制到僭主制,再到贵族制到民主制的过程,且贵族制就是由占少数的贵族集体统治,在一定程度上为公民的集体统治奠定基础,故③正确。平民包括来自沿海的工商业者和山地的农民,他们推动了雅典的改革,故③正确。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的基础,克里斯提尼使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确立起来,故④正确。所以C项正确,ABD项排除。‎ ‎9.‎ ‎《民法大全》规定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的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这一规定表明( )‎ A. 罗马法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 B. 罗马法已经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 罗马妇女与奴隶的地位完全一样 D. 主人处死自己的奴隶只会受到较轻的处罚 ‎【答案】A ‎【解析】‎ 材料体现了奴隶主对奴隶的专政,《民法大全》规定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的服从主人即奴隶主也足以证明罗马法的实质不过是奴隶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罗马法尚未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奴隶和隶农地位完全一样而非妇女与奴隶的地位完全一样,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0.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法律条文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公元前450年,古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这也是西方的第一部成文法。上述做法都有利于 A. 扩大法律适用范围 B. 推进对基层民众的教化 C. 冲击旧贵族的特权 D. 强化对个人权利的保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文法制定的意义。结合罗马成文法制定的意义相关所学可知,罗马成文法的制定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而郑国子产的“铸刑书”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有利于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贯彻执行,它们都冲击了旧贵族的特权,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成文法限制的是贵族对法律的垄断,并未扩大法律的适用范围;B选项错误,成文法的制定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与基层民众的教化无关;D选项错误,成文法的制定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并非强化对个人权利的保护。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1.‎ ‎“一人把洗衣人告上法庭,要求他赔偿自己被老鼠咬破的衣服的损失。原告说:‘按照约定,衣服洗好后你应该妥善保管,事先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你应使用鼠夹和鼠药来预防鼠害,可是在你的店里甚至连一只猫都没有’。最后法官判定洗衣人要承担责任。”这一案例直接体现了罗马法的原则是(  )‎ A.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 公平和公正 C. 谨慎履行契约 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按照约定”可知,党原告把衣服交给被告的时候,他们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被告有责任和义务保管好原告的衣服,而法官最后的判决也是“洗衣人要承担责任”,这是对契约精神的尊重,故选C。案例中原告起诉洗衣人并非因为洗衣人侵吞了他的财产,而是因为他没有保管好,未按约定行事,故无法体现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原告与被告的身份差异,无法体现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排除B;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 ‎12.据记载:1778年夏,伊萨克巴雷要求议会设立专门委员会调查政府开支,国王和政府无可奈何:1779年,罗金厄姆等在上院攻击“恩賜制”,要求削减国王年金;翌年4月,下院议员丹宁削弱王权的提案以18票在下院通过,国王及其亲近展惊,但无法报复。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国王日渐成为众矢之的 B. 责任内阁制己初步形成 C 上下两院差别基本消失 D. 国王政治权力不断削弱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英国议会不断削弱国王的权力,故D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且言过其实,排除;18世纪初责任内阁制初步形成,排除B;C材料无法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13.‎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总统由民选产生”、“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 A. 民主、分权制衡原则 B. 自由平等、分权制衡、联邦制原则 C. 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原则 D. 联邦制、民主集中制、自由平等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总统由民选产生”可知是民主原则,由材料“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可知是分权制衡原则,防止了独裁现象的出现,保证了民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自由平等的原则,排除BD。C项中的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只是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没有体现民选的内容,排除。‎ ‎【点睛】本题以美国1787年宪法为切入点,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总统由民选产生”、“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等,结合1787年宪法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14.电影《鸦片战争》有这样一段场景: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在议会上提议出兵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女王维多利亚最终签署对华宣战命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英王是专制君主,掌握国家实权 B. 议会行使立法权,英王掌握行政权 C. 议会拥有决策权,但需向英王负责 D. 议会掌握国家实权,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女王维多利亚最终签署对华宣战命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议会掌握国家实权,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故D正确;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英王没有实权,故A排除;当时议会行使立法权,内阁掌握行政权,故B排除;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并不是向英王负责,故C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女王维多利亚最终签署对华宣战命令”,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5.下列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不能连选连任,有任期限制 B 享有行政权 C. 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D. 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总统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法国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故C项正确,不符题意;法国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故D项正确,不符题意。‎ ‎16. 在德意志帝国里,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德皇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的政治特点是 A. 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B. 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C. 德意志帝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 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骑士皇帝”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信息:可知,1871年宪法表明,德意志帝国是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但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德国皇帝的权力很大,显示了其专制主义;而其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骑士皇帝”,这又显示了军国主义特点。综上,故,正确答案选A。‎ 考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下德国皇帝的权力 ‎17.17—18世纪资产阶级代议制先后在英美等国家确立。下列关于其共同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议会政治,两院组成 B. 选举代表,间接参政 C. 权力制约,民主平等 D. 元首直选,但有任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共同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德国国家元首是世袭,美国法国总统是选举,故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BC项三项均符合英美等国家确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同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共同特点”是关键信息。‎ ‎18.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第50款规定:“嗣后英国文书倶用英字书写,暂时仍以汉字配送,俟中国选派留学生习英文,英语熟习,即不用配送汉文。自此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正义。”此规定 A. 意在强迫清政府加快向西方学习的步伐 B. 表明清政府成洋人朝廷 C. 体现了西方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同化 D. 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俟中国选派留学生习英文,英语熟习,即不用配送汉文”并结合所学可知,《天津条约》的规定,迫使清政府派遣留学生到海外求学,并创办了新式的学堂以适应外交的需求,这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故选D。西方列强并不愿意见到中国的崛起,故不可能强迫清政府加快向西方学习的步伐,排除A;B项为《辛丑条约》签订后的影响,排除;中国的传统文化至今仍未被西方国家所同化,排除C。‎ ‎【点睛】对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对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所扮演的角色,学生要做好主观和客观上的区分,客观上讲,西方列强的入侵推动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但从主观上讲,西方列强并无意与此,他们并不愿意见到一个强大的中国。‎ ‎19.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鸦片战争是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麻醉剂”,是因鸦片争端而引起的远征。下列关于“远征”的目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鸦片贸易合法化 B. 消弭中国人民的抗争 C. 打开中国市场,商品输出 D. 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对华商品输出,故C正确;鸦片贸易合法化并不是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故A排除;“消弭中国人民的抗争”的说法也没有突出鸦片战争的实质目的,故B排除;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而且“变中国为其殖民地”也不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故D排除。‎ ‎20.某历史学家认为:“严格说来,□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是以证明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 洋务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体现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排斥,符合反对西方文明的义和团运动的特点,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故A错误;戊戌变法也学习西方制度,故C错误;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D错误。‎ ‎21.《资政新篇》的指导思想是”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它给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一块新界碑,使得这场战争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这是指《资政新篇》‎ A. 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 B. 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C. 改善太平天国的财政困难 D. 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在以往农民运动中是没有的,这体现出了近代化的时代特征,故B项正确;《资政新篇》不是农民实践的产物,无法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排除A;《资政新篇》没有得到真正实施,无法改善太平天国的财政困难,排除C;《资政新篇》不是农民实践的产物,没有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排除D。‎ ‎22.下表反映了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 ‎ 战争名称 ‎ 时间 ‎ 战争影响 ‎ A ‎ 鸦片战争 ‎ ‎1840-1842年 ‎ 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 ‎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56-1860年 ‎ 圆明园遭到破坏 ‎ C ‎ 甲午中日战争 ‎ ‎1894-1895年 ‎ 清政府被迫开放南京、苏州等地为商埠 ‎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00-1901年 ‎ 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 ‎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近代的列强侵华战争。《南京条约》是清政府与英国政府签订,没有法国政府,故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开放的商埠中不包括南京,故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爆发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而不是影响,故排除D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于1856—1860年,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并烧毁了圆明园,所以B项表述完全正确,故选B。‎ ‎23.‎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B. 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 C.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 D.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开端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侵略与反抗的角度看待鸦片战争,则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但从“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近代化或工业化的角度来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是从文明史观角度得出的结论;C选项错误,鸦片战争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历程;D选项是从侵略与反抗的角度看待鸦片战争。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4.蒋廷黻指出:“不平等条约的根源,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无知,一部分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平。”下列不平等条约内容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允许日本在华设厂 B. 惩办“首祸诸臣”‎ C. 领事裁判权 D. 准许华工出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 材料中“蒋廷黻”指出鸦片战争一定程度上的原因是“由于我们的法制未达到近代文明的水平”即认为当时的中国人的完全不懂国际公法。根据所学可知,领事裁判权即在一国家内,对于这个国家来说的外国人在当地犯罪,可以不接受这个国家的法律审判,而这个审判的权力,归属于外国派来的领事官(外交官),这是破坏国家司法主权的表现。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中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正是当时中国人缺乏“法制”观念的表现。故答案为C项。ABD项,根据所学可知,“在华设厂”属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资本输出方式;惩办“首祸诸臣”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条款,强调的是清政府要负责镇压人民反抗;准许华工出国是《北京条约》的内容,会造成中国劳动力的流失。以上不平等条约的条款都与材料中“法制”无关,排除。‎ ‎【点睛】知识型选择题的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25.有学者在论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指出:“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甲同学:秦汉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乙同学:唐朝开创的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丙同学:宋朝增设的“参知政事”,进一步分散了相权。丁同学:明成祖设立内阁,标志着内阁制的出现。‎ A. 乙丙对,甲丁错 B. 甲乙错,丙丁对 C. 甲丙丁对,乙错 D. 甲乙丙丁均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故甲错在“秦汉”。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发展科举制,科举制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故乙错误。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宋朝设置参知政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丙正确。明成祖时设立内阁,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标志着内阁产生,故丁正确。综上所述,甲乙错,丙丁对,排除ACD,所以选B。‎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材料二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纪事本末》‎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开创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与前代制度相比最突出的作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君权与相权关系处理上,唐朝、明朝各采取怎样的措施?‎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的两对矛盾,并分别指出这两对矛盾发展的基本趋势。‎ ‎【答案】(1)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的大一统。‎ ‎(2)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3)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 ‘三公九卿’……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可知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所学分封制可知这一制度与前代制度相比最突出的作用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的大一统。‎ ‎(2)根据材料二“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材料三“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可知唐朝、明朝采取的措施。‎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的两对矛盾及发展趋势即可。‎ ‎27.材料1 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2 近代英国和美国政治制度结构示 请回答:‎ ‎(1)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及特点。‎ ‎(2)材料2体现了西方代议制的什么原则?以美国为例,说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如何防止独裁暴政的?‎ ‎【答案】(1)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特点:终身制、世袭制、皇权至高无上;希腊:民主政体。特点:直接选举、法律至上、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2)原则:三权分立。‎ 措施:1787年宪法规定,国家权力属于联邦政府,联邦法律至上,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同时规定三权分立,彼此间相互制约;又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采用任期制,从而防止了某个部门或某个领导人权力过大而形成专制。‎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一中“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政体,其特点是终身制、世袭制和皇权至高无上。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是民主政体,其特点是直接选举、法律至上、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2)依据材料二中“英国政治结构示意图”、“美国政治结构示意图”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了西方代议制的三权分立原则。结合1787‎ 年宪法相关所学从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权分立、相互制约、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并有任期等方面说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防止独裁暴政的措施。‎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 ‎  ‎ 中国 ‎ 英国 ‎ 政治制度 ‎ 封建君主专制 ‎ 君主立宪制度 ‎ 经济基础 ‎ 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 ‎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 军事力量 ‎ 装备陈旧、军纪败坏 ‎ 船坚炮利 ‎ 对外政策 ‎ 闭关锁国 ‎ 殖民扩张 ‎ ‎ ‎ 材料二:1840—1900年列强侵华及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侵华战争 ‎ 鸦片战争 ‎ 甲午中日战争 ‎ 八国联国侵华战争 ‎ 签订条约 ‎ ‎《南京条约》 ‎ ‎《马关条约》 ‎ ‎《辛丑条约》 ‎ 割地 ‎ 香港岛 ‎ ‎—— ‎ 内容 ‎ 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 赔款 ‎ ‎2100万银元 ‎ 白银2亿两 ‎ 白银4.5亿两 ‎ 开埠 ‎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 苏州、杭州、沙市、重庆 ‎ ‎—— ‎ 其他条款 ‎ 协定关锐 ‎ 开设工厂 ‎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英国所实行的政治制度。英国政治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有何积极影响?‎ ‎(2)《辛丑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进行了哪些英勇的抗争。‎ ‎【答案】(1)制度:中国实行封建君主专制,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 影响: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有利于英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度,实现了统治方式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这一制度被世界其他国家所借鉴。‎ ‎(2)影响: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抗争: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 ‎【解析】‎ ‎【详解】(1)制度:由材料“中国政治制度实行封建君主专制,英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可知,中国实行封建君主专制,英国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 确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政治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影响:从英国政体的确立、对英国政治经济发展和世界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 ‎(2)由材料“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主要有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发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