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文综测试四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文综测试四试题(解析版)

福州一中2020届高三文科综合模拟测试四 一、选择题 ‎1.在周代,天子要“抚诸侯”,诸侯要“尊天子”,“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体现了 A. 全社会应相亲相爱,抵御外族 B. 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 C. 统治者应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D. 诸侯对天子应履行的义务 ‎【答案】B ‎【解析】‎ 材料首先说天子诸侯之间基于分封制的权利义务,后说反映宗族观念的宗法原则,故体现了政权族权一体的国家观念,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提及抵御外族的问题,排除A;材料不单单在强调政权如何统治的问题,也强调了宗族内部应如何相处的问题,排除C;D项只看到了诸侯应履行的义务,过于片面,排除。‎ ‎2.古代武士一般是指恪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勇武的男性。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和正史中,出现了许多为孝义而杀仇敌,为保卫家园而守城作战、为忠君而驰骋疆场的勇武女性形象。社会上“武士化”女性的增多说明当时 A. 民族交融助推儒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B. 人口减少导致女性政治地位提高 C. 少数民族勇武之风得到社会普遍推崇 D. 社会动荡加剧传统武士精神衰落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义”属于儒家思想,勇武女性是为孝义而杀仇敌则说明了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女性政治地位提高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是强调勇武之风而是强调为孝义而杀仇敌,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武士精神不是衰落而是增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一定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字眼——为“孝义”而杀仇敌,还要知道“孝义”属于儒家思想。‎ ‎3.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我国古代 A. 重农抑商政策改变 B. 商业政策较为灵活 C. 商业税超过农业税 D. 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答案】B ‎【解析】‎ 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故AD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优商”“恤商”体现了统治者对商业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政策,故B正确;材料只是说宋代的商税率比农业要低得多,并不能说明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故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优商”“恤商”,联系所学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分析解答。‎ ‎4.明朝规定“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清初规定“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此类法规 A. 明清两朝任何时期都得到了严格执行 ‎ B. 禁绝了包括外贸在内的一切对外交往 C. 断送了自汉唐以来中国造船业的发展 ‎ D. 滞缓了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 ‎【答案】D ‎【解析】‎ 题干中提及的是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不利于中外正常交往和学习外来先进技术和文化,故选D项;A项中“任何时期”不妥,例如“隆庆开关”就有有限的开放,排除A项;B项中“禁绝”太绝对,应该是限制,排除B项;断送一词不妥,大船等远洋船只受影响,但内河船只技术还是有继承和发展的,排除C项。‎ ‎5.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 A. 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 B. 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1844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2.4443万担,1894年为11.3886万担”可知烟叶的出口量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的市场,让中国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故D正确;国内战乱不断会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出口的增加,故A错误;小农经济的解体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不是烟叶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故B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容易错选小农经济的解体,要注意题干问的是烟叶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紧扣主要原因即可。‎ ‎6.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由新文化运动时期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如陈独秀对“民主”内容的新认识,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入手实现“民主”等,五四运动后,对民主认识的变化表明先进的中国人 A. 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 B. 民族民主意识有了进一步觉醒 C. 彻底放弃了对欧美式民主的追求 D. 对民主的认识更加辩证和科学 ‎【答案】A ‎【解析】‎ ‎1919年五四运动使中国人对民主的理解转变为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更加深入,故A正确;材料反映了先进中国人的民主意识增强,无法体现民族意识觉醒,排除B;C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辩证和科学”,排除D。‎ ‎7.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为了 A. 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 B. 争取大多数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 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 D. 增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实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土地分配的标准:以乡为分配土地的单位。所有乡村中男女老幼,一律平分。现依中央办法,改以劳动力为标准,能劳动的比不能劳动的多分一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反映了增强井冈山根据地的经济实力的主要目的,故D正确。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是为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排除。争取大多数农民对革命的支持,不能说明土地分配的标准的变化,故B排除。体现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显然不是主要目的,故C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土地革命 ‎【名师点睛】土地革命,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地主、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那就是: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8.1948年初,东北解放区合江省除缴公粮及以粮换盐、换布外,每人尚有余粮六斗至一石。从1946年6月到1948年10月,该地共输送子弟兵六万两千余人到主力兵团,为解放军提供了丰富的兵源。这主要是因为 A. 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立 B. 土地改革运动顺利进行 C. 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 D. 农民积极支持解放战争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其间,中共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民积极提高,涌跃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展,支援中共的解放战争,故B正确;1949年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立,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但不能说明人民涌跃参军的原因,排除C;D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48年初”“每人尚有余粮”“该地共输送子弟兵”,联系所学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影响分析解答。‎ ‎9.公元前4世纪,希腊很多城邦出现了雇佣兵完全或大部分取代公民兵的现象,雇佣兵屡次成为城邦内部并不占主导的政治派别和僭主的政治工具,服兵役不仅是他们单纯的义务,更是谋生的手段。这说明,雇佣兵的盛行 A. 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 加快了希腊城邦衰颓 C. 调动了公民生产积极性 D.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服兵役不仅是他们单纯的义务,更是谋生的手段”可知,这体现了公民城邦观念降低,加快了希腊城邦的衰颓,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雇佣兵是僭主政治的工具,是民主政治的倒退;雇佣兵的盛行与公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商品经济发展无关,C、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0.依靠去往东方的航道上的沿海商埠,葡萄牙商船畅通无阻地往来于欧亚之间。葡萄牙在16世纪成为东方贸易帝国,往日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地中海商人的地位逐渐下降。这表明 A. 新航路开辟导致商路中心发生转移 B. 商业贸易促进了葡萄牙工业发展 C. 葡萄牙是三角贸易活动的主导国家 D. 亚洲传统社会因贸易遭遇灭顶之灾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葡萄牙在16世纪成为东方贸易帝国,往日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地中海商人的地位逐渐下降。”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地中海商人的地位逐渐下降,A正确;据所学可知,葡萄牙是封建制国家,它的工业并没有发展起来,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三角贸易,且最初三角贸易活动的主导国家是西班牙,C错误;亚洲传统社会并没因贸易而转型,D错误。‎ ‎【点睛】新航路开辟改变了欧洲商贸特点:商贸范围扩大;商贸种类增多;商贸中心转移;商贸方式变化。‎ ‎11.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多党选举制度下,由于不同政党的存在,整个国家的政治人才被政党切割成几个部分,并随政党共进退。一党获胜,哪怕原来的政务官再有能力,也需统统大换血。这揭示出西方政党政治 A. 导致了政治人才的匮乏 B. 实现了政治理念的多元化 C. 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质量 D. 扩大了政治人才的空间 ‎【答案】C ‎【解析】‎ 材料显示,西方多党制选举造成政治人才的政党化和闲置,这不利于政治人才的整合和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国家治理的质量,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多党选举制度下政党对政治人才的争夺和政治人才的闲置,不是缺乏政治人才,A项错误;多党制下,不同党派秉承不同的政治理念,体现出政治理念的多元性,但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不同政党的政治人才随政党共进退,在野党政治人才无法参与国家管理,缩小了政治人才的空间,D项错误。‎ ‎12.1964年1月27日。中国《人民日报》和法国《世界报》同时在头版刊登中法两国建交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这则简短的建交公报被西方媒体称作“炸破冷战坚冰的外交核弹”。这一外交核爆 A. 得益于中美关系缓和的直接推动 B. 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 C. 体现中法两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 D. 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结束 ‎【答案】C ‎【解析】‎ ‎1964年处于美苏两极格局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冲破了美苏大国的限制,体现了中法两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故C正确;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与欧洲一体化进程无关,排除B;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结束,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64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联系所学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史实分析解答。‎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选举”作为中国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有一个更替嬗变的发展过程。‎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可以说是由统治者自上而下地来选择治理者,或者说是以“贤”选“贤”。……西汉时岁举和特举“贤良方正…明法”诸科并行,地方官掌握着较大的选举权。魏晋时代,实际选举权掌握在豪门世家手中。唐代选举权收归中央,士民可以自由投考。宋代通过锁院、糊名、誊录等方式形成“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北宋入宋史的官员有46.1%来自寒族。‎ ‎——摘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二 很多地区在普选运动中,发展了互助组,整顿和新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大了生产。通过普选宣传动员,使他们懂得普选的意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好处。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和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得以实现。各级选举委员会提出了“整顿作风,迎接普选”的口号,开展普选,整顿干部作风。‎ ‎——摘编自熊秋良《“选举下乡”与建国初期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到唐宋时期“选举”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选举下乡”的意义。‎ ‎【答案】(1)变化:选举方式由地方推荐到中央考试选取;选官标准由注重品行到门第,再到才学(或:由注重世家到不问出身);选举程序趋向严密;选举范围逐渐扩大(或:寒族在选举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积极影响: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提升读书人政治参与的兴理;扩大官吏来源,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趋向相对公正平等。‎ ‎(2)意义: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生产;有利于巩固政权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民主权利意识,树立其当家作主的思想;有利于整顿干部的作风。‎ ‎【解析】‎ ‎(1)变化:根据“地方官掌握着较大的选举权”“唐代选举权收归中央,士民可以自由投考”得出选举方式由地方推荐到中央考试选取;根据“贤良方正…明法”“魏晋时代,实际选举权掌握在豪门世家手中”“唐代选举权收归中央,士民可以自由投考”得出选官标准由注重品行到门第,再到才学;根据“西汉时岁举和特举”“锁院、糊名、誊录等”得出选举程序趋向严密;根据“地方官掌握着较大的选举权”“北宋入宋史的官员有46.1%来自寒族”得出选举范围逐渐扩大。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分析,可从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官吏来源、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趋向相对公正平等角度分析总结。‎ ‎(2)意义:根据“很多地区在普选运动中,发展了互助组,整顿和新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扩大了生产”得出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生产;根据“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和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拥护得以实现”得出有利于巩固政权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根据“通过普选宣传动员,使他们懂得普选的意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好处”得出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民主权利意识,树立其当家作主的思想;根据“开展普选,整顿干部作风”得出有利于整顿干部的作风。‎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空间是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舞台,同一空间的诸多历史事件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之间互相关联,构成一个个时间序列。如图反映了这一规律。‎ 根据材料,请先在上图所示四个历史事件之前任意位置增加一个英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历史事件,然后解释这些历史事件序列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求:史论结合,解释合理)‎ ‎【答案】示例:①之前增加“莎士比亚写成《哈姆雷特》”。‎ ‎ 文艺复兴后期,莎士比亚写成《哈姆雷特》,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和革命提供了思想启蒙。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大增,通过了《权利法案》来限制王权,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渐确立起来,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条件。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带动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造,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动力问题,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等发明了蒸汽机车,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814‎ 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据上述事件的时间去增加相关历史事件,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相互联系去思考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对此进行合理解释。‎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建立后,针对全国各地税制不统一的状况,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财力需要,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全国税制的决定》,加强税收工作,建立新税制。同时还颁布了《全国税收实施要则》,规定除农业税外,全国征收14种中央税和地方税,即货物税、工商业税、盐税、关税薪給报酬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等,不久,又公布《契税暂行条例》,开征契税。在农业税制方面,对全国各地实行的税政、税种、税目和税率也进行了调整,特区省份也陆续制定了农业税征收办法。以上各税在全国一经实行以后,全国税政得以统一,这也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建立,初步形成了以按产品或流通征收的所得税为主体税种,其他税种相辅的工商税收制度。当时建立的税改制度实行“多税种,多次收”的复税制体系,适应了当时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情况。‎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税制的沿举与思考》‎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税制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税制改革的积极作用。‎ ‎【答案】(1)背景:建国初期各地税制不统一;国民经济面临严峻形势,财政困难。‎ 特点:实行全国统一的税制;实行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采用“多税种、多次收”的复税制度;形成以所得为主体,其他税种为辅的工商税收制度。‎ ‎(2)积极作用:实现税收的全国统一,保障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适应了建国初期的经济状况,有利于税收工作的开展;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依据材料中“中国建立后,针对全国各地税制极不统一的状况,为了尽快恢复国民经济,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财力需要”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建国初期各地税制不统一;国民经济面临严峻形势,财政困难。第二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中“《关于统一全国税致的决定》,加强税收工作,建立新税制”得出:实行全国统一的税制;根据材料中“多税种,多次收”得出:采用“多种税、多次收”的复税制度;根据材料中“颁布了《全国税收实范要则》,规定除农业税外,全国征收14种中央税和地方税,即货物税、工商业税、盐税、关税薪给报酬所得税、存款利息所得税等,不久,又公布《契税暂行条例》,开征契税”得出:形成以所得为主体,其他税种为辅的工商税收制度。‎ ‎(2)依据材料中“全国税政得以统一,这也标志着新中国社会主义税收制度的建立”得出:实现税收的全国统一,保障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根据材料中“当时建立的税改制度实行‘多税种,多次收’的复税制体系,适应了当时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情况”得出:适应了建国初期的经济状况,有利于税收工作的开展;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得出: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刘坤一(1830——1902)曾任两广总督、南洋通商大臣、两江总督等职,在晚清的外交舞台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东南互保”。‎ 在清政府决定对列强宣战后,为了维护东南各省的稳定,避免列强入侵,他与东南各省的督抚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相互联系,达成在东南等地“互保”的意愿。但要列强同意并承认就必须与列强签订“互保”的协定,这样才能符合国际公法,被列强承认。然而在具体的接触和磋商中,英国欲派军舰进入长江协同保护,这令刘坤一进退两难,同意就是扩大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利益,如果不同意,就会使得英国以此为借口阻碍“互保”进程。为稳住英国,刘坤一一方面在长江沿岸添派重兵以防英舰。另一方面,刘坤一电令晚清驻外国使节,让他们展开外交工作去遏制英国的企图,这一举措收到了非常好的回应。后来,在1900年6月24日,正式签署了《东南互保章程》,“东南互保”正式形成。‎ ‎——摘编自周源《论刘坤一在“东南互保”中的作用》‎ 注:“东南互保”指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中国东南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 ‎(1)根据材料,简要评价刘坤一在“东南互保”中的作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南互保”运动的影响。‎ ‎【答案】极具政治眼光;为列强信任;具有高超的外交技巧,老道的外交经验;使用“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化解了“东南互保”面临中断的问题。‎ 避免战乱波及东南各省;使地方政治和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中央集权减弱);对1911年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有较大影响。‎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1)依据材料可以直接概括出刘坤一在东南互保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刘坤一的所作所为的结果可以推导出评价:极具政治眼光;为列强信任;具有高超的外交技巧,老道的外交经验;使用“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化解了“东南互保”面临中断的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南互保的影响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对东南地区的影响;对清政府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