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十三第33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专题十三第33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作业

限时规范训练 ‎(时间:40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四川名校联考)孙中山在1905年要求第二国际执行局接纳其党时强调,“采用机器生产,但防止欧洲已经发生的一个阶级剥夺另一个阶级的情况”“使工人阶级不必经受资本家剥削的痛苦”。由此可见,他(  )‎ A.追求有别于欧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形态 B.试图努力将同盟会改造为社会主义政党 C.认为实现民生主义必先废除资产阶级剥削 D.认为实现民生主义比民族民主革命更重要 解析:选A。据材料“采用机器生产,但防止欧洲已经发生的一个阶级剥夺另一个阶级的情况”“使工人阶级不必经受资本家剥削的痛苦”得出,孙中山追求有别于欧美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形态,故A项正确;同盟会是资产阶级政党,故B项错误;孙中山反对资产阶级剥削,但材料中无法体现民生主义实现的条件,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民族民主革命,故D项错误。‎ ‎2.(2018·河南郑州联考)1912年孙中山《祭明陵文》曰:“(文)负疚在躬,尚无以对我高皇帝在天之灵。迩者以全国军人之同心,士大夫之正义,卒使清室翻然悔悟,于本月十二日宣告退位。……文与全国同胞至于今日,始敢告无罪于我高皇帝。”该文本质体现出革命派(  )‎ A.已然实现三民主义的目标 B.昭告成功推翻封建体制 C.存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D.承袭朱元璋反异族统治的传统 解析:选C。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祭明太祖陵,体现了孙中山革命派带有“反清复明”色彩,故C项正确。三民主义目标并未实现,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体制中的君主专制制度而非封建体制,故B项错误;D项与材料、史实不符,排除。‎ ‎3.孙中山说: “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展其生产力则贫,以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最符合孙中山本意的是(  )‎ A.发展社会经济,倡导社会公平 B.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生产 C.倡导排满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D.反对私人资本,防止贫富悬殊 解析:选A。材料信息中,孙中山既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防止流弊的产生,防止贫富悬殊,故A项最全面。‎ ‎4.(2018·广东深圳一模)孙中山认为,共和是中国政治之精髓,先哲之遗业;人们所共尊的尧、舜、禹三代就是“天下为公”的自治共和时代,共和制度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 A.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剖析民主共和制度的实质 C.为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 D.继承和发展儒家传统文化 解析:选C。材料主要反映了民主共和的渊源,未体现批判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民主共和是历史传统,未涉及民主共和的实质,故B项错误;根据“先哲之遗业”“‎ 是中国政治的古老传统”可知,孙中山认为民主共和是政治传统,意在为其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故C项正确;孙中山意在为他的民权主义寻找历史依据,并非继承发展儒家文化,故D项错误。‎ ‎5.1906年,孙中山提出了“将来中华民国的宪法是要创一种新主义,叫‘五权分立’”。孙中山称之为“破天荒的政体”。这里的五权除了西方的三权以外,新增了考试权和监察权。孙中山的“新主义”(  )‎ A.受制于中国现状而未能付诸实践 B.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体现了中西政治文明成果的融合 D.旨在弥补西方政党制度的弊端 解析:选C。五权分立思想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得到实践,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推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权源自西方的三权分立,而考试权和监察权则源于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和监察制度,所以五权分立是中西融合的成果,故C项正确;五权分立是政权建设架构,与政党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6.(2018·湖北八校联考)《国民党一大宣言》:“盖酿成经济组织之不平均者,莫大于土地权之为少数人所操纵。故当由国家规定土地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B.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 C.实现了平均地权的主张 D.与中共革命思想部分一致 解析:选D。据材料“国民党之主张,则以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可知国民党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需求,故A项错误;从材料信息“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可知,这一主张并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的“平均地权”并没有实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国民党之主张,则以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和中共的土地政策,即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有相同的部分,故D项正确。‎ ‎7.(2018·广东惠州模拟)孙中山认为全体人民应当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管理政府、管理官员、管理立法等工作,只有实行“直接民权”或“全民政治”,才能“济代议政治之穷”,“矫选举制度之弊”。由此可以看出他认为(  )‎ A.实行直接民主才能确保民主政体 B.全民政治是实现三民主义的核心 C.应当实现国民直接、平等的民权 D.民权主义者应学习借鉴西方民主 解析:选C。根据所学,代议制民主本身也是民主政体的一种重要形式,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孙中山认为全体人民应当直接参与管理国家、管理政府、管理官员、管理立法等工作”,孙中山认为应当实现全民直接的民权,整治西方代议制民主的弊端,故C项正确;材料谈了孙中山的个人认识,并未涉及学习西方的问题,故D项错误。‎ ‎8.毛泽东在1948年9月政治局会议上作结论时指出:“‎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同帝国主义的矛盾。”这两个矛盾的提出(  )‎ A.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所决定 B.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建设的方针 C.成为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理论依据 D.在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退出历史舞台 解析:选C。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是中国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材料指出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后,那时已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因此A项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讲述的是中国社会内部主要矛盾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建设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说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中国建立政权之后需要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计划经济确立后这两对矛盾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又重提了阶级矛盾,故D项错误。‎ ‎9.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谈道:“中国急需把各党派和无党无派的代表人物团结在一起,成立民主的临时的联合政府,以便实行民主的改革……打败日本侵略者,使中国人民从日本侵略者手中解放出来……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此时,毛泽东所谈道的这个“新中国”的性质是(  )‎ A.资本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 C.自由主义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解析:选B。《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故B项正确。‎ ‎10.(2018·广东揭阳模拟)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中共八大党章中却删去了“毛泽东思想”的提法,只提“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中国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B.毛泽东权威下降 C.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已经转移 D.吸取苏联教训 解析:选D。中共八大是在1956年召开的,依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故A项错误;依所学可知,此时毛泽东权威并未下降,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删去毛泽东思想的提法,不等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故C项错误;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导致苏联出现了思想混乱,毛泽东吸取苏联的教训,才会有删去“毛泽东思想”的提法,故D项正确。‎ ‎11.(2018·辽宁沈阳模拟)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这段话(  )‎ 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析:选D。邓小平主张对外开放,‎ 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符合当时中国发展的需要,遵循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D项正确。‎ ‎12.(2018·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为中央工作会议闭幕讲话所准备的手写提纲中提到“自主权与国家计划的矛盾,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这说明当时的邓小平(  )‎ A.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 B.努力向国人揭示市场经济的本质 C.正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舆论准备 D.已形成发展市场经济的完整构想 解析:选A。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材料中邓小平主张“主要从价值法则、供求关系来调节”,表明邓小平重视市场的作用,已开始酝酿市场经济的发展思路,故A项正确;材料中邓小平对市场经济只是初步酝酿,还未深入到市场经济的本质,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邓小平对市场经济的思考,没有反映出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故C项错误;D项出现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9·广东惠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中华民族复兴”是近代百年来中国人的梦想,而中国梦就是民族复兴的梦,是中国人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和梦想。‎ 材料一 晚清以来, 在东西方列强的持续侵略和残酷压迫中, 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革命党人反对国内民族的压迫,‎ ‎ 立宪派人士则宣传建立彼此相依的大民族共同体。1917年李大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复兴”的思想, “当以中华民族之复活为绝大之关键”。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中也批评列强“不准弱小民族复兴”的观念。 “九一八”事变爆发至整个抗战时期,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和社会性全民话语之一。‎ ‎——据黄兴涛等《民国时期“中华民族复兴”‎ 观念之历史考察》等 材料二 “中国梦”是百年来的“现代化”梦想,包含两个层次:一是许多中国人的个人梦——财富、名誉、地位;二是中华民族的国家和集体之梦——大国梦、强国梦。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梦想,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成就自己的梦想。提到“中国梦”,很多人自然而然地想到“美国梦”。美国梦的核心观念是“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认为美国提供了人人都能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人人都有信仰的自由。‎ ‎——据程美东、张学成《当前“中国梦”研究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这一观念形成的背景。(11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异同。(10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梦”提出的意义。(4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晚清以来, 在东西方列强的持续侵略和残酷压迫中”可知列强侵略,‎ 民族危机加深以及内忧外患;根据材料一“现代‘民族’观念逐渐引入”可知西方近代民族观念的传入;根据材料一“革命党人”“立宪派人士”可知资产阶级各派论战,促进民族观念的形成和传播;根据材料一中孙中山的主张,可知孙中山等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2)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二中“中国梦”的“两个层次”,可知中国梦强调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的结合,是二者的共赢,根据材料二“美国梦”的核心观念,可知美国梦更强调个人主义;第二小问相同点,根据二者的含义可知其相同点都是两国人民的美好愿景和共同努力的结果,二者提出的背景都顺应了国内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的变化。(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提出“中国梦”的意义包括,它可以激发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勇气;它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打开新视野;它为推动世界和谐发展注入活力,是对世界文明和人类的贡献。‎ 答案:(1)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内忧外患;西方近代民族观念的传入;资产阶级各派论战,促进民族观念的形成和传播;孙中山等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2)异:中国梦强调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的结合,是二者的共赢。 美国梦更强调个人主义。 ‎ 同:都是两国人民的美好愿景和共同努力的结果;都顺应了国内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的变化。‎ ‎(3)意义:激发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勇气;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打开新视野;为推动世界和谐发展注入活力,是对世界文明和人类的贡献。‎ ‎14.(2018·福建厦门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今是患贫,不是患不均。在不均的社会,当然可用马克思的办法,提倡阶级战争去打平他;但在中国实业尚未发达的时候,‎ 马克思的阶级战争、无产专制便用不着。所以我们今日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我们主张解决民生问题的方法,不是先提出一种毫不合实用的剧烈办法,再等到实业发达以求适用;是要用一种思患预防的办法来阻止私人的大资本,防备将来社会贫富不均的大毛病。‎ ‎——孙中山《民生主义》‎ 结合材料与所学的相关知识,围绕“孙中山与马克思主义”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首先分析材料,概括出观点,可以是孙中山对马克思主义的借鉴,可以是反对,或者是认同马克思主义但是与当时中国的实际不相符;然后结合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即可。如选择孙中山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可结合三民主义中对民生主义的发展的史实进行论述,特别是新三民主义中在“平均地权”的基础上“节制资本”目的是为了扶助农工,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答案:示例一:论题:孙中山借鉴了马克思主义。‎ 论证:孙中山自1894年创立兴中会以来,历次革命屡败屡战、屡战屡败。1917年苏俄的十月革命、1919年中国的五四运动,为其指出了一条新路。同时,孙中山看到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巨大的贫富差距和尖锐的社会对立,也不愿重走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老路,其民生主义原本就试图以“平均地权”的方式缩小贫富差距。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孙中山一定程度上吸收借鉴了马克思主义,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扶助农工”等社会主义色彩的内容。‎ 结论:孙中山借鉴了马克思主义,其民生主义有了新的发展。‎ 示例二:论题:孙中山指出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 论证:马克思主义形成于资本主义发达的西欧,列宁主义与十月革命在帝国主义链条上相对薄弱的俄国取得成功。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与上述地区情况迥异,生产力水平、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远远落后。照搬马克思主义,搞城市革命,消灭资产阶级,在中国不可能取得成功。作为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主张“师马克思之意”,不“师马克思之法”。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革命实践中,逐渐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结论:孙中山指出不能照搬马克思主义,应该师其意不用其法。‎ 示例三:论题:孙中山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 论证:马克思主义既指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也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专政等推动社会变革的具体要素。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者,希望将来的中国如社会主义般美好;但他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不可能认同无产阶级专政。孙中山是革命先行者,他看到了工农群众的力量,开启了国共合作,顺应了大革命的潮流;但他没有看到中国共产党人后来的革命实践,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没有看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结论:因其自身阶级与时代的局限性,孙中山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