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四次网上周测(3
历史学科测试题 1.1688年11月荷兰执政威廉率领远征军登陆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出逃。议会通过了詹姆士二世“退位”的决议,正式立威廉为国王,玛丽为女王。此举意味着英国 A.国王彻底丧失统治权 B.法权至上时代来临 C.责任内阁制正式确立 D.君主制度从此结束 2.“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下列史实中,能证明该观点的是 A.1640年爆发革命 B.通过《权利法案》 C.形成责任内阁制 D.1832年议会改革 3.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国下议院可以通过提出弹劾等办法,追究政府国内外政策失败的责任。这一做法 A.缓和了贵族和平民的矛盾 B.保证了下议院的立法权 C.加强了国王对上院的控制 D.推动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4.英王乔治三世(1738~1820年)先后撤换过4个首相,得不到国王充分信任的政府往往寿命不长。1770年,乔治三世任命自己童年朋友诺思勋爵为首相,此后诺思任首相长达十年。这反映了 A.《权利法案》并未实行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 C.国王掌控国家行政大权 D.责任内阁制名存实亡 5.表1为英国议会两院关系演变时间表,表中这些法案的出台表明 1932年《议会法》取消了贵族院对平民院议院的提名权;重新规定了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 1911年《议会法》确定了平民院的财政立法权 1949年《议会法》规定财政议院只能由平民院提出,贵族院不得对它进行修改和否定 A.平民院控制了立法权和行政权 B.贵族院的人员构成发生了变化 C.权力转移以和平渐进方式进行 D.英国贵族的政治特权丧失殆尽 6.17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任职法案》,规定:凡议员得到国王任命或从国王那里领取薪俸后,就自动失去了议员资格。这一规定 A.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体现了权力分立制衡原则 C.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 D.基本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 7.1832年、1867年和1884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19世纪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 A.逐渐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B.基本实现了平等代表制原则 C.与经济基础的发展演变相适应 D.巩固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8.1951年议会选举,保守党战胜工党,其领袖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白金汉宫接受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任命;因身体原因,1955年4月5日下午4点半,他到白金汉宫正式向女王递交了辞呈。6日下午,丘吉尔迁出了唐宁街。这表明 A.成为保守党领袖才能任首相 B.首相任免要依法履行程序 C.新首相需要对英国国王负责 D.国王有任免首相的决定权 9.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 A.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 B.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 C.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 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 10.英国“光荣革命”后的一系列法令,规定了国王不得违反某些法规,但对国王可以行使的权力却未明确规定。结合所学,国王仍保留的权力是 A.筹集税款 B.干预立法 C.招募军队 D.任命大臣 1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 A.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B.国王掌控实权 C.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D.宪政制度确立 12.1702年某国国王即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国王厌恶占多数席位的某党派,于是解除了某党派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另一党派人。这种情况发生在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13.被赞誉为在分权制衡基础上开创全新现代宪政体制里程碑的法律文件是 A.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 B.美国1787年宪法 C.1871年德意帝国宪法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4. 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A.联邦体制 B.分权制衡原则 C.共和制度 D.主权在民原则 15.“美国的制宪者们并不愿意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但是在建立联邦时,要铲除奴隶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极大损害南部蓄奴州的利益,从而破坏联邦的基础。”可见1787年宪法 A.违背启蒙思想基本原则 B.代表南部蓄奴州利益 C.是妥协的产物不能长久 D.着眼美国的整体利益 16.美国1787年宪法将数字引入政治:参议员每州2名,任期6年,每2年改选其中的1/3;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2年。这些“数字”的规定 A.减少了选举带来的人力物力消耗 B.平衡了大州与小州间的利益 C.避免了议员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 D.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17.1787年,费城制宪“不是创造一个十全十美的、正义民主的、能流芳百世让后人和他人景仰的政治体制,而是为了寻求一种现实的、有效的、能够及时挽救正在走向失败边缘的美利坚联邦的政治途径。”这说明费城制宪的目的是 A.否定英国对北美殖民统治 B.创造正义和民主的政治体制 C.实施共和主义的分权原则 D.建立有效和有限的联邦政府 18.著名学者何顺果认为,美国“建国之父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这个国家的‘权力结构’配置合理又运转正常的问题”。根据《1787年宪法》,解决美国“国家与国民的关系”确立起来的原则是 A.人民主权原则 B.联邦制原则 C.分权与制衡原则 D.共和制原则 19.1820年,美国民主派领袖杰斐逊说:“就我所知,社会最高权力的最可靠掌管人只能是人民自己,美国总统制为君主制的‘新版”’,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美国总统制共和制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B.美国体制由“邦联”到“联邦”,中央权力被削弱 C.美国实行的是间接民主,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 D.美国实行的是直接民主,总统只是国家象征 20.1787年美国宪法在阐述政府的目的时,使用了“树立正义”、“促进公共福利”、“ 得享自由”等“中性”的原则,这些原则被后来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甚至没有合法公民地位)的美国人在争取权利时采用。由此可见,美国宪法 A.超越了最初的阶级属性 B.具有一定的伸缩性 C.调和了不同群体的利益 D.缺乏应有的权威性 21.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 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 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 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 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 22.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延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待秉承太监代皇帝“批红”。据此可知,中国古代中枢决策机制发展的特点是 A.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形成内朝制度,削弱相权 C.重用亲信近臣,相互牵制 D.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23.罗马帝国后期,整理过去的法条编纂法典成为社会的时尚。如查士丁尼在编纂完《查士丁尼法典》后,便下令废止所有未编纂的法规,并规定人们不得引用法典和新敕令以外的学说或条文,否则将追究刑责。这反映了 A.罗马法的法典化已经完成 B.罗马皇帝专制权力的强化 C.经济发展促进罗马法完善 D.罗马法出现了僵化的趋势 24.共和国早期,罗马虽然推翻了王政统治,但罗马贵族依然保留了专制的权力,只是这种专制由个人变成了集体,对法律的垄断就是贵族专权的一种表现。由此可知,《十二铜表法》颁布的意义在于 A.实现了罗马公民内部的平等 B.汇编了以往的罗马习惯法 C.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D.推动了罗马共和制的发展 25.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鳩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 A.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 B.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 C.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D.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 26.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反对“科学万能论”;有人坚持科学是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这场论争 A.是新文化运动思想斗争的延续 B.体现出国人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思考 C.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D.使国人认清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27.宋元之际的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是《水浒传》的一个早期故事底本,后来被说书艺人不断阐发,就形成了小说。《三国演义》实际上也是《三国志》里的故事被市井艺人不断演化,内容越来越丰富的。这主要说明当时 A.文学重心出现下移趋势 B.工商市民阶层兴起 C.文学呈现全面繁荣景象 D.通俗文化成为主导 28.梁启超指出:“无如下有老耄守旧之大臣,屡经严责而不恤,上有揽权猜忌之西后,一切请命而不行。故皇上康先生之所欲改革者,百分未得其一焉! ”他认为戊戌变法失败是由于 A.措施未全面实施 B.存在急功近利倾向 C.只变法而不变人 D.没有涉及政治变革 29.美国哈佛大学中国近代史思想史专家华兹认为:中国近代史上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同时出现的事实,说明它们是在许多共同观念的架构里运作的。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都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热情 B.都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国情 C.都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旗帜 D.都曾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30.文艺复兴运动后期,大批的人文主义者聚集在罗马,有的人文主义者充当了教皇的秘书、使节或顾问,有的人文主义者还受教皇任命承担了教堂的修建和装饰工作,使罗马一度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心。这说明人文主义者 A.屈服于罗马教皇 B.具有拜金主义倾向 C.对教会态度矛盾 D.放弃人文主义信仰 31.西方学者对近代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作了如下描述:“宣扬真理,揭穿谬误,树立自信”“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这场运动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科学革命 32.1956 年,我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和今后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这反映了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特色是 A.巩固国防满足冷战的需要 B.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并举 C.追求科技发展的高速发展 D.科技发展由政府主导布局 33.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 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34.古代罗马某一时期,初步司法程序由经选举产生的执政官执掌,通过初步程序,诉讼当事人确定“争执要点”,即拣出需要审理的问题。随后,由一位经当事人从选民名单中挑选出的、执政官授权的普通公民对案件加以审判,作出有拘束力的判决。可见,这一时期古罗马 A.法律程序繁琐且过于注重形式 B.讲究法律实践的公开公正 C.严格践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法律实施具有主观随意性 35.据黄佐《翰林记》载:“宣庙时,始令内阁杨士奇及尚书兼詹事蹇义、夏原吉于凡中外奏章,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上或亲书或否。”由此可见 A.内阁实质上是最高的行政部门 B.票拟最初并非是内阁的专职 C.票拟需要各部门分工合作完成 D.内阁的票拟就是政府的决策 36.康熙年间,一种以古代书籍尤其是经书作为考证对象的治学方法——考据兴起。至乾嘉时期,考据成为专门的学问,学者们从古籍中寻章摘句,辨析考证,并形成著名的乾嘉学派。考据学的兴盛反映了当时 A.学术研究氛围的宽松 B.儒家学说影响力式微 C.思想文化控制的严苛 D.经世致用潮流的盛行 37.古代希腊城邦形成初期,往往只有贵族或具备定财产资格的人才能成为公民;下层平民在城邦民主比较发达时才获得公民权;当战争危机或公民人数不足时,还吸收外邦人和被释放奴隶加人公民团队。由此可见,古代希腊 A.公民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B.公民范围有一定的扩大 C.直接民主等级色彩浓厚 D.经济实力影响政治地位 38.18世纪的欧洲,最畅销的小说是卢梭的《新爱洛漪丝》、孟德斯鸠的《波斯人的信札》和伏尔泰的《老实人》等。这些哲人小说大受欢迎是因为 A.关注焦点由神转向人,从实际出发,洞察宇宙,探索人生 B.提倡追求自由、享受现实生活,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 C.借助于通俗的文学形式,提出改造社会以保证人权的方案 D.采用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突出表现自我,反传统和理性 39.康有为声称:“凡西人所号长技,我中人千数百年皆已有之”;梁启超断定:“议院、议员及其产生和议事,实中国古制。”据此推断,康梁两人 A.意在以复古为手段谋求政治变革 B.仍未能突破“中体西用”的桎梏 C.所秉持的主要思想存在本质不同 D.借“西学中源”说宣扬民主共和 40.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右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官员 职能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 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 少府 皇室财政 A.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 B.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 1-5 BBDBC 6-10 BCBCD 11-15 DABAD 16-20BDACB 21-25CCDDC 26-30 BACAC 31-35CDCBB 36-40CBCAA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