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联考试题 历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中联考试题 历史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卷 高一历史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的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大阅兵令国人振奋,感受国家的强大,增强民族自豪感“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2.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由此可见,周代 A.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 B.极力维护分封等级秩序 C.政治权力根据血缘亲疏而定 D.对异姓诸侯势力的打压 ‎3.著名学者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 A.实行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B.废除了宗法制 B.建立皇帝制度 D.开创统一中国格局 ‎4.宋代《神童诗》中写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这反映了科举制 A.提高了官员的行政效率 B.有利于形成向学的风气 C.主要以农民为考试对象 D.选拔官吏比较公平公正 ‎5.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追溯历史,自元代开始,统治者就特别注重对京津冀一带实行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元朝以河北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明清两代此地为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这一变迁反映了 A地理环境决定城市发展 B.地方行政制度亘古不变 C.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D.城市发展受行政因素影响 ‎6.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对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沦是 A.勤于政事保证了三帝意志的完全贯彻 B.勤政作风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 C.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 D.乾纲独断是盛世三帝的政治传统 ‎7.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 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D.体现了政治决策封闭性 ‎8.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B.内阁已经成为两国最高权力的象征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承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9.古代雅典法律明确规定,公民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 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这一规定 A.体现了轮番而治的原则 B.限制了雅典人的生活自由 C.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以法律形式规范公民参政 ‎10.古代希腊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其对被判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海外流放生活痛苦不堪 B.希腊缺少民主法治精神 C.城邦是个人荣誉的源泉 D.希腊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11.古罗马法学家认为:“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不变而永恒的。罗马的法律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该材料表明 A.罗马法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B.法律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 C.罗马法至今仍有其适用性 D.罗马法以自然理性为基础 ‎12.恩格斯说:“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下列表述符合恩格斯论断的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B.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维护了罗马的共和制 D.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13.1783年,24岁的小皮特成为首相,下院多数议员反对“把国家委托给一个小学生来管理”,小皮特要求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结果获得新议会的支持。这又开创了一个先例,即内阁在失去了议会多数信任时,还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这反映了 A.传统议会制度的瓦解 B.首相成为权力中心 C.责任内阁制度的完善 D.内阁权力无所制衡 ‎14.1832年、1867年和1884年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据此可知三次议会改革 A.逐步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 B.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C.基本实现了平等代表制度 D.巩固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15.美国的车牌是由各州发放的,为突出其特色,各州都用本州的象征性图案或宣传词来装饰车牌,以此来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如下图,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文化的多元性 B.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C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D.各州宣传白己的优势 ‎16.观察下表,相比于(邦联条例),1787年宪法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A.联邦制度的原则 B.三权分立原则 C.妥协与平衡机制 D.议会至上原则 ‎17.如图是一幅讽刺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画上的说明文字是:“俾斯麦在给钟表上弦,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联邦议会。俾斯麦自言自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 A.宰相牢牢控制着议会 B.君主立宪制度不健全 C.宰相与议会矛盾突出 D.保留较多的军国主义残余 ‎18.下列关于19世纪晚期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对比,说法正确的是 A.都属于资本主义直接民主政治 B.法国的总统和德国的皇帝都有权解散议会 C.法国总统和德国宰相都是由议会选举产生 D.都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色彩 ‎19.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二十五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行情况举例如表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 ‎20.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历来强调“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而进行的通商战争。”由材料可知 A.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 B.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阐释 C.历史结论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 D.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21.下列太平天国运动中提出的主张,最符合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是 A.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 B.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C.凡有仿造外国火车、轮船、器皿者,给予专利鼓励 D.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22.同治二年(1863年)七月,湘军出身的成员已经在督抚中占据了多数,其中,为总督者已达5人。(同治)三年五月,总督只有一个旗人,巡抚一个也无。湘、淮军将帅还拥有自行招募的私家军队,其权力远远超过了过去的封疆大吏。材料反映了 A.顺应近代化需要,清政府大力实施权力的转移 B.太平天国运动重创了满洲贵族的统治 C.满族贵族的专制体系受到地方汉族势力的挑战 D.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清政府的权力由满人转移到汉人 ‎23.清末爱国人士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写道,“新约既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信中的“新约”‎ A.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B.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C.结束了清廷的闭关锁国政策 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24.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老照片中,发现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现象:八国 联军在攻打北京城时,老百姓有的围观、有的带路,有的甚至帮助联军参与攻城;有的官员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后,竟然厚颜无耻地给联军赠送锦旗。这些现象反映了 A.中国当时民族意识国家观念现状 B.中国近代民主意识观念淡薄 C.三民主义中驱逐鞑虏的革命精神 D.国内民族矛盾是当时最主要矛盾 ‎25.美国史学家阿德勒认为:“主要由于慈禧太后的阻挠,在1894-1895年因朝鲜问题而引起的中日第一次战争中,中国军队显得千疮百孔。”这表明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A.慈禧太后性格的偏执 B.清朝政府的腐朽无能 C.中国军队战斗力弱小 D.战争主要在国外进行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满分50分)‎ ‎26.(18分)‎ 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候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给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完成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 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6分)‎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8分)‎ ‎27.(12分)‎ 材料 如果政治制度是机器的齿轮的话,那么政治妥协则像是齿轮的润滑油。使政治制度能够良好运转而不致于崩溃……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政治妥协在人类政治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政治离不开妥协。‎ ‎——摘自程同顺《论政治妥协的价值和规律》‎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政治妥协”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28.(20分)‎ 古往今来,中外的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益于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纵观英国历史,特别是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英国社会在作出了种种探索和尝试后,最终选择了这种保留王权形式的资产阶级代议政体——君主立宪制……‎ 尽管在君主立宪制度下,英王仍然是终身和世袭的国家元首,享有宪法赋予的法律上或形式上的巨大权力,但是这种政体下的国王是“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宪法在赋予权力的同时,对王权的行使也加以了种种限制。通过一系列法案的颁布,逐渐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摘自丁翌《试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完成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并概括雅典“政治自由化”的原因是什么?(6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英国是如何确立“议会至上”的?(6分)‎ 高一期中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C A D B D D C D D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C D A C B B C B B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B C C A A B ‎1.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重视家族关系,家国同构现象是宗族关系的反映,C选项符合题意。禅让制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A选项排除。世袭制是指继承制度,B选项排除。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D选项排除。‎ ‎2.A【解析】材料显示上级对于下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下级不能对于上级实行亲属称谓,显然是等级制度高于宗法关系的体现,故选A.其他不是材料的主旨。‎ ‎3.D【解析】根据题干“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赢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秦始皇完成统一,开创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故D正确。‎ ‎4.B【解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出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必用读书人。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说明读书的重要性,可见科举制有利于形成向学的风气,B正确;科举制属于选官制度,与官员的行政效率无关,A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科举制选拔的公平公正性,D错误;科举制选拔范围广泛,并非以农民为主,C错误。‎ ‎5.D【解析】地理环境影响城市发展,而不是决定城市发展,故排除A项;地方行政制度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不是亘古不变的,故排除B项;题意主要体现了自元代起中央对京津冀一带管辖的变化,并没有体现地方上的行省制度,故排除C项;根据“‎ 元朝以河北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明清两代此地为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以及设立雄安新区可知,城市的发展受行政因素的影响,故选D。‎ ‎6.D【解析】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军机处等一系列新制度的出现保证了皇帝个人意志不受外部环境影响而全面贯彻,排除A;君主集权体制的不断加强,预示着封建王朝的衰落,故B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批阅奏章是三帝处理政务的主要方式,排除C;从材料“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披览各处章奏,目不停视,手不停批,训谕诸臣,日不下数千百言”“万机之劳贳力”中可以看出,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帝王非常勤政,对全国的事情无论大小都乾纲独断,反映出君主专制度的强化,故D正确。‎ ‎7.C【解析】根据材料军机处“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可以得出军机处提高了办事效率,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体现不出政府的执行力和规范化,故AB错误;材料信息和决策封闭性无关,故D项错误。‎ ‎8.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制和英国内阁最根本的区别:当时中国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英国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国家,明朝内阁制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最高权力由皇帝掌握,英国内阁则是君主立宪制下的行政机构,故D项正确;英国内阁制形成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只是国家的象征,A错误;明朝最高权力在皇帝手中,而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B错误;明朝的内阁长官称首辅,故C项错误。‎ ‎9.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允许、不能、不得中立”等字眼是在强调以法律形式规范公民参政,D正确;在古代雅典只有公民才能参政,而不是必须人人参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平等意识方面的信息,启蒙运动才宣扬平等意识,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古代雅典还未达到依法治国的程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0.C【解析】希腊人认为个人相对于城邦而言,是微不足道和不值一提的,城邦就是祖国,是个人自豪的源泉,个人离开了城邦,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因此,古代希腊人将流放视为一种比死刑更为严重的刑罚,因而其对被处死刑者以逃亡他乡而逃避死刑的情形加以放任。所以本题选C。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11.D【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罗马法学家的观点是:因为法律的根基是自然,所以它是理性的体现,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按照这一观点,罗马法和其它法律一样都以自然理性为基础,故答案选D项,ABC三项说法正确符合罗马法的特征但在材料中并未直接体现。‎ ‎12.‎ A【解析】恩格斯论述的是罗马法与近代资本主义法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内在一致性和继承性,说明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立法的基础,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D项混淆了罗马法与近代资本主义法律的阶级属性;B、C两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无关。‎ ‎13.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小皮特内阁抛弃传统的做法,不仅没有辞职,反而下令解散了下院,重新选举下院,重新选出后的下院多数党支持小皮特内阁,从此形成了内阁也可以解散下院并进行重新选举的制度”可知,反映了责任内阁制不断发展完善,故C项正确。传统的英国议会是国王控制的议会,1649年的议会国王权利受到限制,说明当时的传统议会制度已经瓦解。A项与材料时间不吻合,故排除A。光荣革命后,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故排除B;D项夸大了内阁的权力,应排除D。‎ ‎14.B【解析】英国全民普选权直至20世纪60年代始得确立,故A错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扩大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议会改革使得他们在政治上获得了更大的权力,推动了英国议会改革的进程,可见三次议会改革适应了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故B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平等代表制度,排除C;材料不能反映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排除D.‎ ‎15.B【解析】根据“各州都用本州的象征性图案或宣传词来装饰车牌”,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推行联邦制,各邦享有一定的自治权,才会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B项正确;ACD三项的内容也有可能造成材料中的现象,但都不是主要原因,因此排除ACD三项。‎ ‎16.C【解析】联邦制度的原则实际是地方管理体制,故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权力分配关系,排除B。由国会机构、国会议员人数和国会议员产生方式,可知1787年宪法的变化主要体现妥协与平衡机制,故选C。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了三权分立体制,不可能议会至上,排除D。‎ ‎17.B【解析】据材料“俾斯麦在给钟表上弦,钟表上写着帝国议会.各邦议会。俾斯麦自言自语:‘我忙着处理国事,忘了给钟上弦了。现在该让它走会儿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从本质上反映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君主立宪制度不健全,故B正确。宰相牢牢控制着议会,属于君主立宪制度不健全的表现,故A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宰相与议会矛盾突出,故C排除。军国主义残余,不等于封建主义残余,故D排除。‎ ‎18.B【解析】法德的民主政治都不是直接民主,故排除A项;德国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故排除C项;法国共和制是各派政治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没有保留浓重的封建残余色彩,故排除D项。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可知,法国的总统和德国的皇帝都有权解散议会,故选B。‎ ‎19.A【解析】表格表明,从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到清政府从各省调兵增援东南沿海、各省执行,存在着时间长、兵力人员不足、距离偏远等体制僵化落后等问题,故选A项。清政府害怕人民群众力量的壮大,不可能采取全民动员抗敌的方式,故排除B项;C、D两项所述与材料信息无关,均排除。‎ ‎20.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围绕鸦片战争的性质问题,不同人的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上,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鸦片战争,会得出不同的历史阐释,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的性质已经定论,只不过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排除A。一般来说,历史结论是基于历史事实的判断、总结和认识,而不是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排除C。D项说法错误,史料充足、准确的历史研究可以还原历史真相,排除D。‎ ‎21.C【解析】C符合时代潮流指的是发展资本主义,出自《资政新篇》,第一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故C正确;A、B和D均出自《天朝田亩制度》,不符合题意。‎ ‎22.C【解析】清政府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不会实施权力的转移,排除A;太平天国运动最后失败,没有促使清政府的权力由满人转移到汉人,排除D;B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根据“湘、淮军将帅还拥有自行招募的私家军队,其权力远远超过了过去的封疆大吏”可知满族贵族的专制体系受到地方汉族势力的挑战,C正确。故答案选C。‎ ‎23.A【解析】根据材料中“东南诸省所恃以联络二百余年所收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之他人”等可以判断割让澎湖列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据此判断应该是《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华投资办厂,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故A正确。‎ ‎24.A【解析】材料“老百姓有的围观,有的带路,有的甚至帮助联军参与攻城;有的官员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后,竟然厚颜无耻地给联军赠送锦旗”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时,部分民众和官员的民族意识缺失,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现状,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意识的问题,不是民主意识,故B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时三民主义尚未出现,故C排除;材料主旨是反映民族意识缺失,不是说明国内民族矛盾的问题,而且当时最主要矛盾也不是国内民族矛盾,故D排除。‎ ‎25.B【解析】材料中信息认为,甲午战争中中国之所以失败是由于“慈禧太后的阻挠”。而慈禧太后作为当时清政府的最高统治者,她对战争的阻扰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清政府腐朽落后的表现,故选B。材料提到慈禧太后的阻挠,但不等于性格的偏执,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军队战斗力的问题,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甲午中日战争的战场以国外为主的信息,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答案】‎ ‎(1)原因:王室衰微;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疏远)。(2分)‎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 ‎(2)制度:郡国并行制。(2分)‎ 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4分)‎ ‎(3)创新: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4分)‎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分)‎ 27、 ‎【答案】‎ 示例:论题:政治妥协有利于解决冲突、平衡利益。(2分)‎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确立其政体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王作为国家元首世袭产生,统而不治;议会是权力中心,下议院由民主选举产生,上议院由贵族世袭。这种制度是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互相妥协的产物。(4分)‎ 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宪过程充满争议,最终因各方势力的妥协才让宪法得以出台。两院制国会实现了大小州之间、精英政治与民主广泛性之间的平衡,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兼顾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各州的自主性。(4分)‎ 由此可见,世界近现代史上各国的政治发展历程中无可避免地都会出现妥协。妥协不一定是软弱、不彻底的体现,妥协也可以是一种政治艺术,有利于冲突的解决和利益的平衡。(2分)‎ 28、 ‎【答案】‎ ‎(1)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4分)‎ 趋势:相权日益削弱,最终废除;君权日益加强,达到顶峰。(4分)‎ ‎(2)过程:君主政体一寡头政治一民主政治;(2分)‎ 原因:贸易的急速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和农民的联合。(4分)‎ ‎(3)确立: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王权;以立法的形式限制了王权;通过代议制政体确立议会的最高立法权。(6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