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宁夏银川市第九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19—20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文综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部分 ‎1.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采取的行动是 A. 限制对华商品出口 B. 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C. 取消从中国进口原材料 D. 与中国断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根据题干“《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国没有打开中国市场,于是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所以答案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名师点睛】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外国侵略特点:‎ ‎1、侵略国家:英法美俄为主,英国是先锋和主力;‎ ‎2、侵略目的:打开中国市场,获得侵略特权(俄国还有扩大领土目的);‎ ‎3、经济手段:商品输出为主,还有掠夺原料、走私鸦片、贩卖华工、早期资本输出等。‎ ‎2. 《辛丑条约》的签订被称为是“吸干中国最后一滴血”,对此表述错误的是( )‎ A. 列强穷凶极恶地对中国敲诈勒索 B. 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C. 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D.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关键首先是准确读懂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只有《辛丑条约》是清政府和多个国家签订的,而《辛丑条约》的签订只是表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但中国并没有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所以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辛丑条约》‎ ‎【名师点睛】‎ ‎《辛丑条约》内容和危害:‎ 内容 ‎ 危害 ‎ 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 中国的税收被列强操纵控制 ‎ 在北京设使馆区,准许外国驻兵保护 ‎ 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 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 北京至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 惩办“首祸诸臣” ‎ 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 接受《辛丑条约》并受列强“保全”的清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标志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 ‎3.“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A. 维新变化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正确;维新变法并没有推翻封建专制统治,排除A;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打击,而不是对封建政体的打击,排除C;五四运动重点是反帝爱国,不是侧重在国内的反专制,排除D。‎ ‎4.‎1919年6月12日《上海学联告同胞书》中说:“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个资料说明,当时五四运动已经发展为 A. 工人阶级的爱国运动 B. 全国规模的学生爱国运动 C. 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 D. 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的相关内容。结合题干信息“学生罢课半月”、“ 商界罢市不及一日”、“ 工界罢工不及五日”可知五四运动的发展已波及学界、商界、工界等多个阶层,发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故选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5.下图显示的中国革命圣地与选项中取得的重大成就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A. ①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B. ②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C. ③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D. ④作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决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故A项正确;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故B项错误;1945年在延安举行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C项错误;在西柏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作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决策,故D项错误。‎ ‎6. 某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小组深入江西农村考察,在瑞金某个偏僻山村的旧墙壁上发现了“打土壕,分田地”的标语,这最有可能是哪个时期留下的( )‎ A. 五四运动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瑞金”、打土壕、分田地等可知,这反映当地某个时期中共在此进行了土地革命,应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运动。所以答案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 ‎7. 毛泽东认为“中国的秘密在农村”。为此,他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的探索是( )‎ A. 参加中共一大 B. 领导南昌起义 C. 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D. 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毛泽东认为“中国的秘密在农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的探索是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故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国共的十年对峙·农村包围城市 ‎8.一位著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转移”是指红军 A. 千里跃进大别山 B. 开辟井冈山根据地 C. 两万五千里长征 D. 开辟敌后战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注意“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千里跃进大别山和开辟敌后战场分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那时革命军队分别称为解放军和八路军、新四军。B项所述没有经过长距离战略转移,排除B,答案为C,指的是红军长征。‎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基本考查的是学生对史实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对各个革命时期中共领导的革命军队的不同称谓,此题还考查了学生的比较判断能力。‎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9.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指的是 A. 粉碎重点进攻 B. 发动三大战役 C. 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D. 挺进大别山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个拳头”指的是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材料“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指的是三路大军挺近中原。其中先锋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大别山接近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故答案为D项;材料信息涉及中共战略反攻阶段,与A项说法不符,排除;B项属于国共战略决战阶段,而材料涉及中共战略反攻阶段,二者不符,排除;C项是渡江战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0.‎ 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A. 粉碎了国民党对延安的进攻 B. 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 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 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西柏坡”“打了三个战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三大战役的胜利,故C项正确;A项是1947年6月,排除;B项是在1947年夏是战略反攻的开始,排除;D项是‎1949年4月23日,排除。‎ ‎【点睛】“西柏坡”“打了三个战役”是关键信息。‎ ‎11.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天下安危系一身,弥天下勇壮军魂。双十协议应运生,中华人民主浮沉。”能准确反映该诗的历史事件是 A. 重庆谈判 B. 西安事变 C. 新政协会议召开 D. 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双十协议应运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国民党政府代表在重庆举行谈判,经过43天的谈判,在‎10月10日签署《双十协定》,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双十协定”可知,体现了重庆谈判,而不是西安事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重庆谈判,新政协会议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故C选项错误;七届二中全会主要提出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问题,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选项错误。‎ ‎12. “一旦强掳寇边疆,慷慨悲歌奔战场。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嘿 , 游击战敌后方,铲除伪政权,游击战敌后方,坚持反扫荡!”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首歌词应出自近代哪支人民军队的军歌( )‎ A. 中国工农红军 B. 八路军 C. 新四军 D. 中国人民解放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依据材料可知这首歌应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歌。A是十年对峙时期,不合题意;B符合题意;C虽是人民军队,但主要在南方作战,与材料“首战平型关”等不符;D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与题意也不符。所以应选B。‎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八路军的抗战 ‎13.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这是《共产党宣言》的开篇词。下列关于这个“幽灵” 诞生的主要历史条件是:( )‎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巴黎公社革命 C.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D. 法国大革命爆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从题干及选项可以判断这个幽灵是指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而这种学说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所以答案选C。‎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名师点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历史条件:‎ ‎(1)经济条件:随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 ‎(2)阶级条件: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3)思想条件: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 ‎(4)实践条件:马克思、恩格斯参与并总结工人运动经验。‎ ‎14.《共产党宣言》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原因是 A. 由马克思、恩格斯亲自起草的纲领 B.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革命纲领 C. 广泛吸取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成果 D. 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共产党宣言》不能是马克思、恩格斯亲自起草的就赋予其科学性,而是因为宣言系统的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昭示了共产主义原则,排除A;‎ ‎《共产党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这是就其地位而言,并未涉及其科学性,排除B;广泛吸取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成果并不一定具有科学性,排除C;《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理,所以其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选D;‎ ‎15. 下列发生在俄国的历史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②列宁发表《四月提纲》‎ ‎③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④十月革命胜利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①③④ D. ②③①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3月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1917年4月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1917年7月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1917年11月十月革命。所以答案选A。‎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 ‎16.“文化大革命”深刻的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历史,它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历史教训是( )‎ A. 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 B. 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C. 要防止个人崇拜 D. 要警惕党内的反革命集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是因为个人崇拜、党内的反革命集团和领导人的错误认识,导致“左”倾错误连续十年的动乱,它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历史教训是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悲剧的发生,B项正确;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个人崇拜和警惕党内的反革命集团,都不是“文革”留给我们最深刻、最主要的历史教训,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17.建国初,张治中将军曾对毛泽东主席说:“从过去的教训看,我们的新中国最好既不依靠美国,也不要依附于苏联。”新中国初期,我们却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这主要是因为 A. 民主革命时期苏联曾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 B. 美国帝国主义国家 C.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D. 使新中国在建国初巩固政权、捍卫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被孤立 ‎【答案】D ‎【解析】‎ 建国初期,中国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为巩固政权,进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故选D;ABC不是主要原因,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 点睛: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新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是巩固政权、捍卫主权的需要。‎ ‎18.“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文中的原则应是 A. “一边倒”‎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不结盟原则 D. 另起炉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可知,材料中表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意义。所以答案选B;“一边倒”指的是到向社会主义阵营,与材料中的“一切国家”不符,排除A;不结盟原则指的是不加入任何一个大国集团,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另起炉灶指的是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 ‎19. 下图是‎1971年11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刊登的周恩来头像图片,图片的右上角写有这样一句话:“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美国人之所以给图片加上这句话是基于 A.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 C. 中国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D. 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答案】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71年11月8日”并结合材料“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国人来了)”可知,这里强调的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A正确。‎ ‎2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A. 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B. 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 C. 雅尔塔会议没有协调美苏关系 D. 美苏争霸必然导致双方对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二战”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破裂既是因为国家利益的冲突又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冲突,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其实万丈高楼平地起,这是教材的基本知识点,由此可见牢记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破裂的主要原因 二、非选择题部分 ‎21.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立国根本原则和政体各是什么?此约法具有什么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写出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的三大政治制度 ‎(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哪一部宪法?这部宪法的性质和它所体现的两大原则分别是什么?‎ ‎【答案】(1)规定了“主权在民”的立国原则(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制度),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否定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合理性,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可知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再根据题干“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可知体现了三权分立的体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2)本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三幅图片可知,我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之一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除此之外,还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同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再认再现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性质是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的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临时约法》‎ ‎【名师点睛】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基本要求: 1、阅读理解历史材料。2、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整理,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3、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 ‎22.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 材料二: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三: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谋求台海和平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维护两岸同胞利益,是两党的共同主张。 ‎ ‎——胡锦涛总书记与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新闻公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倭人”“割台湾”是通过哪一个不平等条约实现的?‎ ‎(2)根据材料二回答,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共两党实现了首次合作。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合作的政治基础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目前,祖国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2)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 ‎(3)内容:“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 ‎【详解】(1)战争:根据材料一中“倭人竟割台湾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场面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条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倭人”“割台湾”是通过《马关条约》实现的。‎ ‎(2)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3)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方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二: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材料三:1949年4月,为实行集体“防御”,美、加及欧洲十国成立军事组织。‎ ‎——《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材料四:有学者指出:“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为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扩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新的极权主义”指什么?从材料一可以看出美国确立了怎样的外交目标?‎ ‎(2)依据材料一、二、三,指出美国实施了哪些“冷战”措施?依据所学知识苏联为此采取了哪些对抗性措施?其结果怎样?‎ ‎(3)依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70年代“撼动”和“挑战”两极格局的力量有哪些?‎ ‎【答案】(1)指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外交目标:谋取世界霸权。‎ ‎(2)美国措施: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组织。苏联措施:建立情报局、经互会、组建华约组织,结果:两极格局形成。‎ ‎(3)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中国的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解析】‎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一的出处“《杜鲁门回忆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说的“新的极权主义”指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目标:根据材料一中“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确立的外交目标是谋取世界霸权。‎ ‎(2)措施:依据材料一中“不论什么地方,的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材料二中“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和材料三中“1949年4月,为实行集体‘防御’,美、加及欧洲十国成立军事组织”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分别是美国实施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成立北约组织等“冷战”措施。措施: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为对抗美国,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建立情报局、经互会、组建华约组织。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苏两国冷战过程中形成了两极格局。‎ ‎(3)力量:依据材料四中“国际力量的对比不断变化”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70年代“撼动”和“挑战”两极格局的力量主要有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中国的发展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