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时4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时4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业)

课时作业(四十三)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作业时间:  月  日 ‎1.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汉代董仲舒则完成了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  )‎ A.用法家思想来取代仁政学说 B.宣扬皇权至上维护专制统治 C.吸收不同派别思想神化君权 D.汲取佛道理论确立天理体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董仲舒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融入儒家中,并发展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故A项错误;早在秦代就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确立了皇权至上的理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儒学意识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并结合所学,新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理念,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强调君权神授,故C项正确;理学产生于宋代,故D项错误。‎ ‎2.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汉书·元帝纪》中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体现了(  )‎ A.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 B.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 C.西汉时法家思想未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D.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 答案:A 解析:由“霸王道杂文,奈何纯任德教”的信息说明汉代采用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A项符合题意。‎ ‎3.在中国古代,由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不高,统治者普遍认为灾异是对帝王失政的谴责和警示。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据此可知灾害的发生(  )‎ A.强化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B.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水平 C.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 D.有利于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材料所述内容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而非“天人合一”,故A项错误;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与材料中“当灾异发生时,帝王一般会下诏言事,征求解救灾荒的措施”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中“解救灾荒的措施”不等于环保意识,故C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 ‎4.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这反映出董仲舒(  )‎ 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 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董仲舒话语的意思是百姓通过上天没有实现善的本性,退一步从天子那里接受实现本性的教化,天子秉承上天的意思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材料围绕“善”展开论述,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以“善”的培养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天人感应”,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善”受之于天,王秉承天意,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故D项正确。‎ ‎5.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 B.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 D.从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是对题干的复述,而非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故A项错误;汉初,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了道家的“无为而治”‎ 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日盛,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所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据以上分析,“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从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 ‎6.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这反映了汉代(  )‎ A.倡导愚孝思想 B.强化政治伦理 C.确立儒学正统 D.重视文化教育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材料强调汉代统治者提倡全社会重视孝道,并作为重要国策大力宣扬,不是单纯的为劝孝而劝孝,而是“移孝作忠”或“以孝劝忠”,达到维护社会和政局稳定的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汉代统治者大力倡导以“以孝治天下”,使孝道不仅仅局限在宗法伦理领域,还延伸、渗透到国家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强化成为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故B项正确;汉武帝时才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汉代通过文化教育的方式宣扬孝道以强化政治伦理,重视文化教育不是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7.有学者认为,从汉代起,先秦儒家高标入世的姿态及对世界冷静理性的思考始有缺失。这种缺失(  )‎ A.导致儒家逐步脱离社会实际 B.使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 C.与儒学政治地位的变化有关 D.表明儒家亟须重建信仰理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学说并直接影响官员的选拔标准说明儒家思想未脱离实际,故A项错误;汉代开始,儒家学说处于统治地位,体现了儒家政治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汉代儒学为政治服务对先秦儒学思想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如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思想实际就是对冷静理性思考世界的某种背离,故C项正确;汉代儒学是在先秦儒家学说的信仰基础上发展而来,故D项错误。‎ ‎8.在汉代儒者看来,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严重破坏了三代以来延续已久的“天命有德”的政权合法性理论,汉武帝继承了儒家“‎ 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确立了基本的礼制。这种“礼制”(  )‎ A.突出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 B.以道德教化来稳定统治秩序 C.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 D.儒家开始确立天命思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思想的影响。从“天命有德”到“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变化,强调“德”,而不是“天命”,故A项错误;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形成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通过确立基本的礼制模式以道德教化来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为专制集权提供理论基础的是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天命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故D项错误。‎ ‎9.从汉武帝正式设立太学,至西汉末年王莽辅政,太学弟子的数量从最初的50人剧增至10 000余人。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职位。汉代这些举措(  )‎ A.使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B.导致精英教育世俗化 C.有利于培养大批实用人才 D.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太学。儒学正统地位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得到正式确立,故A项错误;在两汉四百多年的时间里,太学始终是中央一级和全国最高等级的学府,这是明显的精英教育而非世俗教育,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经学习考核,一般可任郡国文学职务,优异者可授予中央或地方行政官职位”可知,太学培养的是封建官僚而非实用型人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得知,一方面是太学录取人数的剧增,另一方面则是太学弟子被广泛授予官职,这必然会造成大量的士人研习儒家经典而不利于各种思想百家争鸣,故D项正确。‎ ‎10.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在下达诏令时,动辄引经据典。而司法官吏在决议时也常常追求“应合古义”,从而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该现象反映出(  )‎ A.司法官吏判案依据是“四书”“五经”‎ B.皇帝的诏令必须符合司法程序 C.司法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 D.儒学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对法律的影响。汉代司法官吏判案依据是律法,且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提出了“四书”一说,故A项错误;材料中“动辄引经据典”不是要符合司法程序,故B项错误;C项所述是对的,但与材料不符;“引经据典”“春秋决狱”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治国理政的影响,故D项正确。‎ ‎11.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出奔逃亡的现象很普遍,而且能够为人们的道德观念所接受。秦汉以后,对于贵族、高官出奔逃亡,舆论却多加贬斥,视为不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分封制已难以为继 ‎ B.社会道德水准提高 C.民意左右官员行为 ‎ D.忠君伦理观念强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春秋时期分封制即已开始瓦解,这与材料中春秋时期与秦汉以后对贵族高官出逃持不同态度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是春秋时期与秦汉以后对贵族高官出逃持不同态度,只能说明不同时期的道德标准不一样,不能体现社会道德水准提高,故B项错误;C项过于绝对,排除;春秋时期贵族高官在形势于己不利时会出逃,且被人们所接受,但秦汉以后舆论对这种行为进行贬斥,视为不义,说明秦汉以后更强调忠君的伦理观念,故D项正确。‎ ‎12.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据粗略统计,《汉书》诸帝纪中保存西汉诏书约180篇,共征引经文35次,《后汉书》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120篇,征引经文约50次。这说明汉代(  )‎ A.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的结合 B.君主的政治举措皆发自经典本义 C.君主施政拘泥于儒学的基本原则 D.儒学对专制皇权形成了制衡机制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 ‎,儒家治国之道运用到君主政治之中,故A项正确。从材料数据可见,君主的政治举措不都发自经典本义,故B项错误;从材料数据可见,君主施政不都来自儒学的基本原则,故C项错误;材料中“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儒学服务于专制皇权,并没有制衡专制皇权,故D项错误。‎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卓越地贯通了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内容。孟子早已说过,他相信孔子在编订这部编年史时把支配万物的上天的准则运用于人类历史的进程。由于董仲舒,孔子博得了处于历史中心的圣人——素王——的位置,他(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则出发,以微而婉的方式简洁地表达了对人们的行为的褒贬。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结合关乎对他们的品质的评判,这一点很可能给当时的统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费正清《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 当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从全球的范围内审视中国时,他们看到的是一个被理学统治的中国。近人所理解的儒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理学,要求被理学统治了一千年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以理学的眼光看待儒学,几乎是不可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这店里的东西恐怕很难有哪一件是真正属于孔子的,“孔家店”实际上是没落的封建意识形态的代表,“孔家店”实际上是理学店。‎ ‎——摘编自李振纲主编《中国儒教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和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学地位变化的相同之处,并对此进行简要评述。‎ 答案:(1)特点:重视传承与借鉴孔孟之道;思想体系具有杂糅性;辩证分析人的行为和神化君主。‎ 成因:董仲舒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学思想之中;孔孟思想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为迎合汉武帝大一统,提升君主地位。‎ ‎(2)相同之处:促使儒学地位发生巨变;社会对儒学的看法发生逆转。‎ 评述:儒学地位的变化,既能说明儒学具有顽强生命力,也说明其糟粕部分阻碍了社会进步;儒学对社会的影响,需结合不同时代的国情来进行辩证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提示: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示例 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实行“仁政”,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 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