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0届高三12月月考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0届高三12月月考文科综合试题(解析版)

双流中学高2017级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文科综合历史 ‎1.战国时,长梧地方守护封疆的人对子牢(孔子的学生)说,从前我种庄稼,耕地粗疏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就用粗疏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我来年改变了原有的方式,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禾苗繁茂、果实累累。材料表明 A. 战国时生产力已有较大提高 B. 耕作态度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 C. 耕作技术水平低导致了歉收 D. 当时的农业已经出现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战国时耕作方式的改变,没有体现生产力的较大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耕作方式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故B项错误;耕作方式落后导致了歉收,故C项错误;“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 ‎【名师点睛】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水利兴修推动经济发展;4.铁犁牛耕,精耕细作;5.赋税徭役繁重;6.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尖锐。‎ ‎2.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 A. 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 B. 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 C. 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 D. 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西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政府重用儒学家做官,儒家思想倡导仁政、天人感应等思想,劝勉皇帝施行仁政,一定程度上对皇帝的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使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故C正确;民本主义思想对皇帝施行仁政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对制约皇权的作用有限,排除A;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主要对象是政府各级官员,而不针对皇帝,B错误;D属于中央集权问题,皇权专制属于专制主义问题,D不符合题意,排除。‎ ‎3.1991年宁夏出土了佛经《吉祥皆至口和本续》九册,经专家鉴定为木活字印本,这是目前世上最古老的木活字印刷品,这个发现改写了关于木活字产生于元代的传统记载,把木活字的发明时间大大地推前了。材料说明 A. 一切历史必须以考古为前提 B. 考古研究可以考证历史史实 C. 元代木活字记载为前人杜撰 D. 活字印刷术的产生不能确定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史学理论的能力。根据材料“1991年,宁夏出土了佛经《吉祥皆至口和本续》九册,经专家鉴定为木活字印本,这是目前世上最古老的木活字印刷品,这个发现改写了关于木活字产生于元代的传统记载,把木活字的发明时间大大地推前了”可知考古发现就改写了关于木活字产生于元代的传统记载,故考古研究可以考证历史史实,B项正确;A项说发错误,排除;元代木活字记载可能是当时记载缺乏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就是前人杜撰,故C项错误;活字印刷术的产生可以通过不断论证中确定,故D项错误。所以选B 点睛: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 ‎4.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因各地至京轮班匠逃役者多,乃令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九钱,北匠六钱,免赴京当班.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规定一律纳银.每名每年征银四钱五分,不许私自赴京当班。材料反映出明朝中期以后 A. 出现了“计工受值”的雇佣关系 B. 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C. 纳银代役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D. 商业繁荣使纳银代役成为主流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体现的是明代出现“纳银代役”,没有反映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A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仅是各地至京的轮班匠,没有关于私营手工业发展情况的描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因各地至京的轮班匠逃役者多,乃令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九钱,北匠六饯,免赴京当班”说明这一政策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纳银代役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是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纳银代役,D项表述因果倒置,故D项错误。 ‎ ‎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准备派团出使西方,由于中外外交礼仪不同,“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蒲安臣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美、英、法、普、俄诸国,并取得一系列外交成果。这反映了当时 A. 美国政府侵犯中国外交主权 B. 清政府熟悉近代外交的规则 C. 传统华夷观念影响外交行为 D. 中国逐渐摆脱外交被动局面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由于中外外交礼仪不同,‘用中国人为使臣,诚不免于为难’,于是委任美国人蒲安臣担任中国全权使节出使诸国”,可以得出传统华夷观念仍然影响清政府外交行为,故答案选C项。A项不符合本题主旨,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清政府不熟悉近代外交的规则,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与材料冲突,排除。‎ ‎6. 从下表(1876~1911 年中外糖料资易表)可以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传统手工业呈现破产之趋势 B. 农产品商品化之趋势日益增强 C. 逐步沦列强资本输出场所 D. 日益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读表能力。表格数据反映出当时中国进口呈上升趋势,出口呈下降趋势,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手工业,故A错误;农产品商品化与题意无关,故B错误;表格反映的是商品输出而不是资本输出,故C错误。‎ ‎7. 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胡适仍然抨击国民党思想体系的传统主义成分,号召把科学才智用于国家管理,提倡立宪制度和公民权利。这反映出 A. 民主进程在当时中国仍步履维艰 B. 胡适对国民政府思想改革表示不满 C. 胡适坚决捍卫民主、科学的思想 D. 国民党仍然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胡适仍然抨击国民党思想体系的传统主义成分,号召把科学才智用于国家管理,提倡立宪制度和公民权利”说明即使是国民政府已经建立,当时的专制主义思潮仍然很严重,说明中国民主化进程缓慢,故A项正确;B材料中国民政府思想改革没有体现;C中重要是科学管理国家思想,不是民主科学思想;D中信息没有体现。所以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影响 ‎8.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 A. 夸大了毛泽东话语作用 B. 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 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中“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黄仁宇认为,毛泽东的成功是根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所确立的中国式革命道路的成功,所以材料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确性。因此B选项正确。A、C选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国民党对农村统治的情况。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9.20世纪50年代,美国驻香港总领事下属新闻动员和策划内地赴港流亡知识分子创作大量文学作品,主题主要是华人青年丧失革命信仰、“流亡者”逃离内地投奔“自由世界”这两类,如张爱玲《秧歌》《赤地之恋》。这种现象说明 A. 中美意识形态对立扩展至文化领域 B. 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C. “一边倒”政策加剧美国对华敌视 D. 思想文化宣传成为冷战的主要手段 ‎【答案】A ‎【解析】‎ 材料以20世纪50年代的冷战为背景,提出美国在新闻和文学作品创作上宣传反华反共,把香港叫做“自由世界”,鼓吹不要革命信仰,说明中美在文化上的对立,所以答案为A项。B项中的“两大阵营”,C项中的“一边倒”,D项中的“主要手段”仅凭材料不能成立,都不是正确选项。‎ ‎【点睛】历史题目注意时空定位,运用材料给出的时间条件,解决对应问题。‎ ‎10.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学生在总学生中的占比,从比值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出 A. 国家发展工业的需要 B. 教育体制照搬苏联模式所导致 C.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 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图表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高校学习文、法、商等文科生的所占比例从1949-1956年期间不断下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中国着重发展重工业,使得学习文科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少,故A选项正确;这时期中国高校文科生在总学生中所占比例减少的原因是中国着重发展重工业,这适应了国家发展工业的需要,与教育体制照搬苏联模式无关,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因此这时期还没有完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C选项错误;这时期国家没有进行调整国民经济,故D 选项错误。‎ ‎11.这是1960年1月某杂志刊登的《引洮河水上山》,展现了当时甘肃为了解决干旱问题,在高山上修建水渠引水的场景。这可以用来反映我国 A. 社会主义工业化在稳步中前进 B. 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 C. 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D. 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农村活力 ‎【答案】B ‎【解析】‎ ‎1960年处于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引水上山抗旱生产,体现了B项,A项“工业化稳步前进”不符合史实和材料主旨,C项生产关系改革在50年代前期与水利无关,D项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时间错误,只有B项符合题意。‎ ‎12.1984年,中央决定延长农村土地承包的期限,规定一般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项目,承包期可以更长一些。同时还规定,社员在承包期内因无力耕种或转营他业的,可将土地交给集体统一安排。这些规定 A. 有助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 B.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C. 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D. 加强了集体对生产的管理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规定一般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项目,承包期可以更长一些”可知这一规定有利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A选项符合题意。中国的土地性质仍然是土地公有制,改变的是经营方式,B选项排除。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放松了集体对生产的管理,D选项排除。‎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生育文化源远流长。夏禹时期以后,人口问题日益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夏商时,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从孝的观念出发,要求世代相传,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口增殖思想。西周时,又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重男轻女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都论述过人口问题,并成为中国古代各种人口思想的主要渊源。在地广人稀、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主张人口增殖始终是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主流。‎ ‎——杨发祥《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 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一文中较为完整地表述了他的早期人口思想:“盖今日之中国已大有人满之志矣,其势已岌岌不可终日。上则仕途雍塞,下则游手而嬉,嗷嗷之众,何以安此?”在论及“人满之患”的危害时,他进一步提出:“明之闯贼,近之发匪,皆乘饥谨之余,因人满之势,遂至溃裂四出,为毒天下”。随着孙中山从改良到改革的思想改变,其人口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四百兆苍生之众”已不是“人满为患”,而是可以作为“发奋为雌,无敌于天下”的宝贵人力资源,是建设独立富强的有利条件。1924年孙中山在演讲中,不仅不同意当时中国人口太多的观点,而且还将人口作为避免亡国灭种的最有效的武器。他认为要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不仅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且要把智力培养和爱国主义教育,国民新道德的教育作为培养革命建设人才的教育方针。‎ ‎——摘编自《论孙中山的人口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有关人口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人口思想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答案】(1)特点:较早注意人口问题(历史悠久);出现重男轻女思想;人口思想十分丰富;主张人口增殖的思想是主流。‎ ‎(2)变化:由初期认为中国人口过多到后期主张只有增加人口数量,通过教育提高人口质量,才能避免亡国灭种。‎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孙中山思想的进步;孙中山认识到群众力量的伟大;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等。‎ ‎【解析】‎ ‎(1)特点:根据“夏商时,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从孝的观念出发,要求世代相传,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口增殖思想”得出较早注意人口问题;根据“西周时,又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重男轻女思想”得出出现重男轻女思想;根据“儒、墨、道、法各家的代表人物都论述过人口问题,并成为中国古代各种人口思想的主要渊源”得出人口思想十分丰富;根据“主张人口增殖始终是我国古代人口思想的主流”得出主张人口增殖的思想是主流。‎ ‎(2)变化:根据“盖今日之中国已大有人满之志矣,其势已岌岌不可终日”“可以作为‘发奋为雌,无敌于天下’的宝贵人力资源,是建设独立富强的有利条件”“还将人口作为避免亡国灭种的最有效的武器”“要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提炼得出:由初期认为中国人口过多到后期主张只有增加人口数量,通过教育提高人口质量,才能避免亡国灭种。‎ 原因:根据所学,分别从民族危机的加深、孙中山思想的进步、孙中山认识到群众力量的伟大、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等角度分析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代 典型姓名 西汉 严延年、韩延寿、耿寿昌、车千秋、陈万年 东汉 刘备、(字玄德)张飞(字翼德)曹操(字孟德)‎ 唐朝 李义府、狄仁杰、房玄龄、李白、(号青莲居士)杜如晦、(《诗经》风雨如晦)武三思 宋朝 张择端、(字正道)石守信、包拯、(半希仁)、欧阳修(号醉翁,谥文忠)、司马光(号迁叟)‎ 清朝 和坤、施琅,姚鼐、田文镜 ‎1949—1976‎ 郑建国、赵援朝、尹互助、张超英、钟卫星 新时期 颜开乐、田蜜蜜、唐林婉儿、杨柳诗婷、张珍妮、李享(谐音理想)‎ 姓名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既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又是一定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的反映,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①中国人命名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或受统治者喜好的影响,如西汉初期,统治者在政治上吸取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同时也受道家养生之道的影响,追求长生,所以社会上出现类似延年、益寿、干秋、万年等名字,汉武帝采用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特别是在东汉时期,社会上兴起尊儒读经的风气,所以体现儒家思想追求人格、道德的字受到命名的青睐,如《三国志》中刘备张飞曹操的字都不约而同出现了“德”字。唐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并存,体现在命名时,如李义府、狄仁杰受儒家思想,李白号“青莲居士”则体现出其受佛家思想影响;而房玄龄的玄字则是道家思想影响现。宋朝时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所以取名偏爱美、德、兽、行等字,如希仁、守信、正道等。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命名受政治运动、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③中国人命名体现了从遵循传统到追求个性的变化。④中国人的命名由古代多名制到现代的单名制。③中国人的命名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具体的论题,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呈现了不同时代的典型姓名,姓名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既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又是一定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的反映,解答本题时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中国人的命名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人命名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或受统治者喜好的影响等角度,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时期兴起尊儒读经的风气、唐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并存、宋朝时期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等角度分析即可。要求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言之有理。‎ ‎15.材料 1938年,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国内各个党派和各个阶级与各个民族的联合。针对敌人已经进行并加紧对中国分裂活动,中国共产党强调要团结国内各民族,在共同对日原则下,实现各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同时与汉族联合建过统一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抗日根据地,在少民族聚居区建立了许多不同级别的行政机构,使少数民族享有自己管理本民族事务的自治权利,取得了成功的效果。‎ ‎1945年,中共七大肯定了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工作,提出要改吾国内少数民族待遇,允许各少数民族拥有自治的权利。1946年3月中央对内蒙古工作的见进一步指出应确定内蒙古自治政府是非独立政府,内蒙古自治区仍属于中国版图,并为中国民主联合政府一部分。随后,粉碎了敌对势力分裂内蒙古的阴谋,并于1947年5月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政府。同时在陕甘宁、晋冀鲁等解放区也建立起一些县级以下民族自治区。‎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中央早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探索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早期民族区域自治产生的历史影响。‎ ‎【答案】(1)民族危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日本对我国进行分裂活动;自古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贯彻民族平等原则;少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差异性较大:解放战争的需要,粉碎国内分裂势力。‎ ‎(2)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抗战和解放战争胜利;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为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莫定基础 ‎【解析】‎ ‎(1)关于背景,依据材料“1938年,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的分裂活动,中国共产党强调要团结国内各民族……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国家”结合所学,从日本侵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民族平等、维护稳定、联合政府的需要等方面回答背景。关于实践,依据材料“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了许多不同级别的行政机构,使少数民族享有自己管理本民族事务的自治权利”、“中共七大肯定了各抗日根据地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工作……等解放区也建立起一些县级以下少数民族自治区”等信息,从行政机构、少数民族待遇和权利、建立自治区等方面概括。‎ ‎(2)依据材料,结合第一问中的实践和所学,从抗日民族统战线、缓和民族矛盾、巩固抗日根据地、建立联合政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方面概括。‎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