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洛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商洛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陕西省商洛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有学者不同意“西周实际上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封国组成的联盟”这一结论。其主要依据可能是当时 A. 地方诸侯毫无权力 B. 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C. 诸侯与周王的关系 D. 周王朝垂直管理地方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不同意西周实际上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封国组成的联盟”,结合所学可知,在西周分封制下,周王与诸侯之间通过分封形成了上下臣属关系,故C正确;分封制下,诸侯拥有较大权力,A说法过于错误,排除;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于秦朝,排除B;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是通过秦朝的郡县制确立的,周王朝间接管理地方,排除D。‎ ‎2.西周初年,史籍中未见土地买卖的记载,但西周中期以后,史籍中关于西周贵族夺田、争田、取田的记载却不断增多。这一变化反映出西周中期以后 A.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 土地私有化的社会趋势 C. 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D. 周王失去对土地的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西周贵族夺田、争田、取田的记载却不断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贵族争夺土地实际上体现出土地私有化的加强,故B正确;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固有顽疾,排除A;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井田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排除C;D不符合材料主旨。 ‎ ‎3.西汉陆贾认为:“事愈烦而天下逾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亟故也。”可见,陆贾认为秦的灭亡在于 A. 统治者的残暴统治 B. 泛滥的治国举措 C. 六国旧势力的强大 D. 官僚体制的缺损 ‎【答案】A ‎【解析】‎ ‎【详解】‎ - 15 -‎ 从材料中的“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亟”可以看出,陆贾认为秦的灭亡在于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故选A,排除B;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 ‎4.有人评论说,王羲之书法的很多单字都是倾斜的,甚至一个字都有正斜和粗细之分,但是我们看他的整幅作品,却充满了动感,并没有感受到这种倾斜。下列书法作品符合这一书体特征的是 A. B. ‎ C. D. ‎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题干中的“很多单字都是倾斜的,甚至一个字都有正斜和粗细之分”“整幅作品,却充满了动感,并没有感受到这种倾斜”表明王羲之的这幅作品属于行书,A是行书,故选A;B是楷书,C是草书,D是隶书,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5.唐代所谓的“坊”,有时也作手工业区的通称,也是手工业店铺的名称,如“铜坊”“纸坊”“染坊”“百柳坊”“冶成坊”等,在唐代城市中有各种作坊手工业,往往是按类别聚集在一条街巷里,鳞次栉比,依类成行。这反映出唐代 A. 坊市制度走向了崩溃 B. 官府放弃了对商业控制 C. 生产地域化分工明显 D. 手工业生产获得较大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 - 15 -‎ 在唐代城市中有各种作坊手工业,体现了手工业生产在唐代获得较大发展,D正确;坊市制度走向了崩溃是在宋朝,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封建政府始终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B错误;“地域分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 ‎6.宋英宗欲提拔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 A. 皇权专制得到加强 B. 选官制度的随意性 C. 监察制度效能有限 D. 封驳官的识人不准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英宗拒绝采纳封驳官意见,并贬斥按规定进谏的封驳官,反映出当时监察制度效能有限,C项正确;这一事件并未废除封驳官和相关进谏制度,皇帝权力没有因此得到加强,A项错误;“选官制度的随意性”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要说明封驳官钱公辅“识人不准”,D项错误。‎ ‎7.孔子讲“克己复礼”,而李贽也讲“礼”,认为“不学、不虑、不思、不勉、不识、不知而至者谓之礼”。由此可见,李贽 A. 以“礼”压制人的欲望 B. 否定了传统的伦理观念 C. 利用孔子权威抨击理学 D. 提倡充分发挥人的个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材料“克己复礼”“不学、不虑、不思、不勉、不识、不知而至者谓之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反对孔子压抑人性的主张,提出发挥人的个性,故D正确;A是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排除;材料只体现出李贽主张人性解放,不能看出他否定传统的伦理观念,排除B;C不符合材料信息,与李贽思想不符合,排除。‎ ‎8.顺治初年,针对满洲贵族依仗特权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谕令禁止;从康熙五年开始,刊税例木榜于各关,“并商要往来之孔道,遍行晓谕”,对“私行滥收”的官吏“依律治罪”,以促进全国各地商品的流通。这说明清初统治者 A. 实行商业专卖制度 B. 对商人施以严刑苛法 C. 注重规范市场秩序 D. 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 - 15 -‎ 材料“针对满洲贵族依仗特权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谕令禁止”、“对‘私行滥收’的官吏‘依律治罪’”体现的是清朝政府对市场秩序进行严格的规范,这有利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C正确;材料未涉及专卖制度,A排除;B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强调的是对市场秩序的规范,D排除。 ‎ ‎9.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风起云涌,如北方的捻军、南方的天地会、小刀会等,西南地区苗族、回族彝族的起义,西北地区的回民起义。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 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B. 加速了清朝专制统治的衰亡 C. 导致了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 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反清起义不断,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清朝的灭亡,故选B;材料无法体现太平天国运动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排除A;太平天国运动并没有让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排除C;太平天国运动并没有体现出民主意识的觉醒,排除D。‎ ‎10.“它虽然失败了,但它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值得吸取的教训。对当时来说,它的失败让一部分有识之士看到了如果要使国家富强,只学习西方器物不改革政治制度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只学习西方器物不改革政治制度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明显可以看出是批评洋务运动,故A项正确;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B项;辛亥革命也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排除C项;五四运动取得了胜利,没有失败,排除D项。 ‎ ‎11.清末的白话文报刊中,由辛亥革命党人所办者占相当比例。比如,由林獬创办的《中国白话报》,由秋瑾创办的《白话》杂志,由吴樾创办的《直隶白话报》,由安徽革命党人创办的《安徽白话报》等,皆属比较著名者。这类报刊 A. 提高了民众的文化水平 B. 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C. 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 D. 主要介绍西方文学 ‎【答案】C - 15 -‎ ‎【解析】‎ ‎【详解】材料中清朝末期革命党人创办的报刊实际上是传播了革命思想,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出提高民众文化水平的特点,排除A;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而材料的时间是清朝末期,B错误;材料看不出这些报刊是介绍西方文学的,D错误。‎ ‎12.1932年,中国银行总经理张公权在一次演讲中指出:“内地所用洋货购自上海、天津、香港,就是煤油、香烟,甚至米面亦须由上海购买。全国对于上海,差不多都是入超。”由此可知,当时 A. 上海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 B. 中国为民族抗战已经做好准备 C. 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巨大发展 D. 自然经济在中国仍占主导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上海在当时的中国是洋货的输出地,再依据材料“全国对于上海,差不多都是入超”可以看出当时上海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故A正确;全民族抗战是在1937年,时间不符,排除B;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巨大发展、自然经济在中国仍占主导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 ‎13.如图是1938年陕甘宁边区的一幅宣传画。这一作品意在 A. 批评民众麻木不仁 B. 增强边区抗战能力 C. 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D. 深入推进土地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 - 15 -‎ 根据“代耕队帮助抗属春耕”这一信息可知,作品意在调动人民的抗战积极性,增强抗战能力,故选B;图片信息无法体现“民众麻木不仁”,排除A;1938年已经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排除C;抗战时期,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而非土地革命,排除D。‎ ‎14.1947年7月,国民政府颁布《动员戡乱完成宪政实施纲要》,要求各级政府成立“戡乱建国动员委员会”,授权其根据“需要”征集所有的人力、财力和各种物资;凡规避或妨碍兵役、力役征雇者,依法惩处。这反映出当时的国民党 A. 处于战略进攻态势 B. 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C. 不断完善民主政治 D. 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1947年7月,国民政府以“戡乱”为名,强制要求各级政府征集所有的人力、财力和各种物资服务其内战政策,反映出当时的国民党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D项正确;1947年7月,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进攻已经被粉碎,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A项错误;抗日战争早在1945年已经结束,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国民党不断完善“民主政治”,C项错误。‎ ‎15.有学者称,卫星传回地面的《东方红》乐曲,再次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表明 A. 工业化建设是科技发展的基础 B. 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C. 中国科技实力走在了世界前列 D. 科技进步增强了中华民族自信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卫星传回地面的《东方红》乐曲”可知,该科技是1970年发射成功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依据材料“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有信心、有能力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可以看出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增强了中华民族自信心,因此材料说明科技进步增强了中华民族自信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工业化建设对科技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与载人航天技术取得巨大进步无关,排除B。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使得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因此C项中的走在了世界前列不符合史实,排除。‎ ‎16.1996~1999年,澳门经历了长达四年的整体经济低迷的状况,市面处于较混乱的状态,经济衰退、萧条。2019年,澳门人均产值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并被媒体称为“澳门奇迹”,甚至是“澳门神话”。“澳门奇迹”出现的主要得益于 A. 澳门独特的地理位置 B.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带动 C. 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D. “一国两制”方针的贯彻 - 15 -‎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从材料中澳门回归前后经济发展状况的对比可以看出,一国两制方针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顽强的生命力,是“澳门奇迹”出现的主要原因,故D正确;回归前后,澳门的地理位置没有变化,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没有变化,中国改革开放一直在深入发展,A、B、C三项没有说服力,故排除。 ‎ ‎17.据统计,公元前431年,雅典公民总数约为4.2万人。到公元前4世纪中后期,公民人数长期在2.5万~3万人之间徘徊。这一变化折射出此时期雅典 A. 公民的参政权缩小 B. 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C. 公民参政质量提高 D. 城邦的凝聚力增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反映雅典公民数量在不断减少,也就意味着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在缩小,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的走向衰落,B正确;材料未涉及公民的参政权缩小,A排除;材料未涉及公民的参政质量提高,C排除;雅典公民数量在不断减少与公民的凝聚力无关,D排除。‎ ‎18.有学者说,牛顿力学革命不是牛顿一个人创造的,它是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尔力学革命的一次大综合。这场革命不仅在科学上促进“牛顿风格”的形成,还使人类(最先是欧洲)步入了“信奉科学的时代”。该学者意在说明牛顿力学 A. 促进了科学精神的形成 B. 推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C. 总结了前人的科学成果 D. 揭示了物体的运动规律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牛顿的科学成就是一次科学界的革命,也是一次理论的大总结,但是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牛顿风格”,使得人们更加相信科学,这是强调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科学精神的形成,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出对封建神学创世说的否定,排除B项;总结前人的科学成果只是材料前一部分意思,不是强调牛顿科学理论的贡献,排除C项;揭示了物体的运动规律材料没有体现出来,排除D项。 ‎ ‎19.如表是近代英国36位首相的出身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15 -‎ A. 革命性 B. 渐进性 C. 暴力性 D. 妥协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英国的首相出身看出,有封建贵族的身份和地主的身份,反映出了资产阶级政权和封建势力之间的妥协,而不是强调革命性,故选D,排除A;近代英国36位首相的出身状况,看不出来近代英国政治制度渐进性和暴力性的特点,排除BC。‎ ‎20.据统计,从19世纪40年代起,世界贸易额迅速增长,年增长率达4.84%,19世纪60年代较之19世纪50年代增长了近1倍,比19世纪20年代翻了两番。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普遍建立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C.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D. 世界殖民活动的相对减缓 ‎【答案】B ‎【解析】‎ ‎【详解】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和最终形成,世界市场获得巨大的拓展,所以才会出现材料中世界贸易的飞速增长,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两次工业革命时代,世界贸易获得了巨大的增长,其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世界市场形成所导致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普遍建立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19世纪4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排除C;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世界殖民活动并没有减缓,反而是加剧,排除D。‎ ‎21.在该画派画家作品中,绘画不再是“历史的插图”或“贵族生活的注解”,而是把中产阶级的“现在”变成一个有意义的“瞬间”,我们从该画派画家的绘画中可以看到,他们笔下的世界是一个阳光普遍、欢乐宴饮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轻松、愉快地活动在户外的阳光中。该画派是 A. 现实主义 B. 浪漫主义 C. 印象派 D. 现代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 - 15 -‎ 依据材料“他们笔下的世界是一个阳光普遍、欢乐宴饮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轻松、愉快地活动在户外的阳光中”可以看出该画派强调光与色的结合,这是印象画派的特点,故C项正确;A项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排除;B项强调个人主观情感,排除;D项强调反传统,排除。‎ ‎22.英国的科尔指出:“当列宁同意在俄国只能实现资产阶级革命时,他仅仅是根据在俄国进行革命,或者不管怎样是完全根据俄国的条件来考虑的,但在1914年之后,他不再根据这些条件进行考虑或争辩了。”由此可知,导致列宁策略发生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A. 布尔什维克力量壮大 B. 工兵农已经结成了联盟 C. 第一次爆发 D. 沙皇专制统治日益腐朽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中的1914这一时间点可知,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俄国革命的爆发提供了客观条件,故选C;布尔什维克力量的壮大、工兵农已经结成了联盟是列宁策略发生变化的主观原因,排除AB;沙皇专制统治日益腐朽不能在材料中直接体现,排除D。‎ ‎23.1930年6月,胡佛正式签署“斯穆特霍利关税法”,该法律修改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其中增加税率的商品有890种,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材料可用来说明胡佛 A. 对经济进行了有限干预 B. 用法律来保障出口贸易的稳定 C. 固守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D. 意在阻止经济危机向国外蔓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在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胡佛政府对进口商品进行征税,以保护本国市场,说明他对本国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但并非完全的自由放任,故选A,C排除;胡佛的做法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B排除;胡佛的做法是为了保护本国市场,D排除。‎ ‎24.20世纪90年代,美欧传统的盟友关系受到挑战,特别是在伊拉克战争前后,美欧分歧更是进一步深化和公开化。导致美欧盟友关系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A. 两极格局遭受冲击 B. 欧盟的崛起 C. 美国单极世界确立 D. 苏联的解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 - 15 -‎ ‎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美国和欧洲的结盟关系失去了斗争的对象,这是他们的盟友关系发生变化的客观因素,故D项正确;伊拉克战争是以英美军队为主的联合部队在2003年3月20日对伊拉克发动的军事行动,两极格局在这之前早就结束了,排除A项;欧盟的崛起是美国和欧洲盟友关系发生变化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客观因素,排除B项;美国的单极世界要求是典型的主观因素,排除C项。 ‎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被扣上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死亡人口中半数以上死于传染病。中国共产党人决定一扫旧社会的污浊之气,缔造一个崭新的社会。20世纪50年代初,美军在我国东北地区散布大量的细菌。1952年5月,《人民日报》发出了开展“爱国防疫卫生运动”的号召,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宣传。卫生防疫部门对肺结核病、天花、鼠疫等疾病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治疗措施。12月,毛泽东题词,要求“动员起来”“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1953年,各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各级卫生防疫站建立,人民政府还对街道和房屋院落进行修整,安装自来水管,疏通污水管道。许多省市开展了卫生检查、评比先进的竞赛和挑战活动。20世纪50年代末,爱国卫生运动的中心任务逐渐转移到“除四害”上来。‎ ‎——摘编自李洪河《新中国的疫病流行与社会应对》等 材料二 从1839年开始,查德威克利用在济贫委员会工作之便调查得出城市现存的不卫生状况是霍乱发生的重要原因。支持查德威克的卫生派不遗余力地宣传霍乱与肮脏之间的关系,并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1848年夏,霍乱第二次“光顾”英国,“最肮脏”的伦敦东区疫情严重。同年,议会批准成立卫生总会,发起公共卫生运动,连续通过《公共卫生法案》《垃圾清理法案》,后者因主要目的是消除霍乱又被称为“霍乱法案”。卫生总会积极推进下水道改造。查德威克精明干练,大胆实践创新,推动改造伦敦的主排水系统和居民的内部排水工程。‎ ‎——摘编自毛利霞《19世纪中叶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以霍乱防治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兴起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中叶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的异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国公共卫生运动开展的共同作用。‎ ‎【答案】(1)原因:新中国需要展现新形象;新中国初期卫生状况较差,人民健康受到传染病的威胁;抗美援朝中美国发起“细菌战”。‎ ‎(2)异同点:相同点:开展卫生基础建设;组建卫生防疫机构;重视卫生宣传。‎ - 15 -‎ 不同点:在范围上,英国以伦敦为中心开展,中国在全范围内普遍开展;在手段上,英国主要借助法律手段,中国更多的是依靠动员和行政手段;在过程上,英国始终将防止霍乱作为侧重点,中国包括预防传染病、反细菌战、除四害多方面,分阶段实施;在领导力量上,英国核心人物的作用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卫生运动深入开展的保证。‎ 共同作用: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保障了人民的健康;保障了工业化所需的劳动力;扩大并发挥了政府的职能;推动了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中国共产党人决定一扫旧社会的污浊之气,缔造一个崭新的社会”得出新中国需要展现新形象;新中国初期卫生状况较差,人民健康受到传染病的威胁;根据“20世纪50年代初,美军在我国东北地区散布大量的细菌”得出抗美援朝中美国发起“细菌战”。‎ ‎(2)异同点:相同点:根据“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宣传”“宣传霍乱与肮脏之间的关系,并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得出开展卫生基础建设;根据“各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各级卫生防疫站建立”“议会批准成立卫生总会”得出组建卫生防疫机构;根据“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宣传”“宣传霍乱与肮脏之间的关系,并获得广泛的社会关注”得出重视卫生宣传。不同点:根据“推动改造伦敦的主排水系统和居民的内部排水工程”“各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得出在范围上,英国以伦敦为中心开展,中国在全范围内普遍开展;根据“通过《公共卫生法案》《垃圾清理法案》”、“人民政府”“动员起来”得出在手段上,英国主要借助法律手段,中国更多的是依靠动员和行政手段;根据“主要目的是消除霍乱”、“对肺结核病、天花、鼠疫等疾病”“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除四害”得出在过程上,英国始终将防止霍乱作为侧重点,中国包括预防传染病、反细菌战、除四害多方面,分阶段实施;根据“支持查德威克的卫生派”“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宣传”得出在领导力量上,英国核心人物的作用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卫生运动深入开展的保证。共同作用: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保障人民的健康、保障工业化所需的劳动力、扩大并发挥政府的职能、推动城市化的健康发展等角度分析总结。‎ ‎【点睛】‎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时期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主要有三大类:‎ 一是生命。如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时人对疾病疫情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 二是幸福。在秦汉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 - 15 -‎ 三是国家。“天下”在秦朝是一个政治概念,西汉后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又常使用“海内”。“海内”在当时成为中国人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摘编自葛兆光《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材料反映了学者对秦汉时期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的总结,请你对此提出自己的见解(某一类或整体),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鲜明,论述合理。)‎ ‎【答案】见解:秦汉时期,人们逐渐形成一种焦虑的生死观。‎ 理由:秦汉时期,国家统一,小农经济持续发展,并且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中医学取得了进步,但是由于当时生产力的相对落后且当时主流思想从秦朝法家思想到汉初的无为而治思想及汉武帝后独尊儒术,国家主流思想及教育体系始终为维护专制统一为主,而介绍科学知识较少,面对疾病疫情,包括当时的权贵都有一种焦虑和忧患,从而使人们逐渐形成了畏惧死亡,热爱生命的生死观。‎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答时首先读取材料信息,依据信息“反映了时人对疾病疫情的焦虑和忧患。正是在这种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可提出自己的见解:秦汉时期,人们逐渐形成一种焦虑的生死观。理由:结合所学,可从秦汉时期,人们逐渐形成一种焦虑的生死观,然后结合秦汉时期生产力水平,主流思想变化的实质等方面论述理由即可。‎ ‎27.材料 6世纪前后,日本官员、豪族各自为政,“有势者分割水陆,以为私地”,几乎与朝廷无别。此时,东亚形成的以隋帝国为中心的一元化国际关系,让日本感到了潜在的危机。7世纪左右,任那日本府被新罗所灭,但日本对新罗的多次讨伐均以失败告终,经济发展受阻,百姓生活困苦不堪。7世纪初,圣德太子汲取中国文化,引入德治思想,实行以尊皇为基础的推古朝改革。他于603年设立的“冠位十二阶”制度和604年制定的《十七条宪法》,均以强化中央集权为基本政治准则,要求官吏从道德上对天皇绝对忠诚。600年至604年,圣德太子曾六次遣使入隋,实行一条“亲隋”的外交路线,在第三次入隋期间,还递交国书,与隋朝建立了平等外交关系。621年,圣德太子病逝,年仅49岁。‎ ‎——摘编自张守强《论圣德太子及推古朝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圣德太子推古朝改革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圣德太子推古朝改革的措施及根本目的。‎ - 15 -‎ ‎【答案】(1)背景:皇室与地方贵族矛盾尖锐;东亚政治形势变化;日本与新罗关系恶化;经济衰败,百姓生活困苦。‎ ‎(2)措施:设立“冠位十二阶“制度;制定《十七条宪法》;实行“亲隋”的外交路线。根本目的: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日本官员、豪族各自为政,‘有势者分割水陆,以为私地’,几乎与朝廷无别”得出皇室与地方贵族矛盾尖锐;根据“东亚形成的以隋帝国为中心的一元化国际关系”得出东亚政治形势变化;根据“任那日本府被新罗所灭,但日本对新罗的多次讨伐均以失败告终”得出日本与新罗关系恶化;根据“经济发展受阻,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得出经济衰败,百姓生活困苦。‎ ‎(2)措施:根据“设立的‘冠位十二阶’制度”得出设立“冠位十二阶”制度;根据“制定的《十七条宪法》”得出制定《十七条宪法》;根据“实行一条‘亲隋’的外交路线”得出实行“亲隋”的外交路线。根本目的:根据“以强化中央集权为基本政治准则,要求官吏从道德上对天皇绝对忠诚”得出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 ‎【点睛】‎ ‎28.材料 1943年1月,美英卡萨布兰卡最高级军事会议决定在法国北部实施登陆战役,开辟第二战场。当时,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开始转入反攻;日军在太平洋战区遭到了挫败;德军隆美尔军团在北非也受到了严重打击。1944年初,德军在东线开始全线溃退,苏军的反攻矛头已指向柏林。1944年6月6日开始在诺曼底登陆,7月25日开始转入陆上进攻,8月25日占领巴黎及塞纳河沿线。联军经过一个月(7月25日~8月25日)作战,基本占领了德国的整个西北部。整个登陆战役,美英联军是在掌握绝对制空、制海权的条件下实施的。美英联军投入地面部队约150万人。在登陆兵突击上陆前4~5小时,美英联军使用了三个空降师在诺曼底纵深空降,开创了大规模空降的先例。此次战役美、英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4万人。……诺曼底登陆战役,对美英联军在西欧展开大规模进攻、加速纳粹德国的崩溃以及决定欧洲战后形势中起了重大作用,为组织和实施大规模登陆作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诺曼底登陆战役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诺曼底登陆战役的影响。‎ - 15 -‎ ‎【答案】(1)历史背景:英美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欧亚非反法西斯战争都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反法西斯战争开始转入反攻;德军在东线开始全线溃退,苏军的反攻矛头已指向柏林。‎ ‎(2)影响:盟军开辟了欧洲大陆第二战场,使纳粹德国陷入了两面作战的境地;减轻了苏军的压力,协同苏军攻克了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国提前无条件投降;美军把主力投入到太平洋战场,加快了二战结束的进程。‎ ‎【解析】‎ ‎【详解】(1)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中“1943年1月,美英卡萨布兰卡最高级军事会议决定在法国北部实施登陆战役,开辟第二战场”可知,英美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根据“当时,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开始转入反攻;日军在太平洋战区遭到了挫败;德军隆美尔军团在北非也受到了严重打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亚非反法西斯战争都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反法西斯战争开始转入反攻;根据“1944年初,德军在东线开始全线溃退,苏军的反攻矛头已指向柏林”可知,德军在东线开始全线溃退,苏军的反攻矛头已指向柏林。‎ ‎(2)影响:根据材料中“诺曼底登陆战役,对美英联军在西欧展开大规模进攻、加速纳粹德国的崩溃……起了重大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诺曼底登陆战役使盟军开辟了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纳粹德国陷入了两面作战的境地,减轻了苏军的压力,协同苏军攻克了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国提前无条件投降,促使美军把主力投入到太平洋战场,加快了二战结束的进程。‎ ‎29.材料 胡乔木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党在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战线上的领导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是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型的初期,此时迫切需要进行思想引导、整合,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秩序与权威,为现代化建设导航、定向。在这种情形下,胡乔木以文艺为抓手,影响思想文化战线,协助党的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做了大量工作。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进行科学分析和归纳总结,以利于文艺界的正本清源和文艺政策的调整与贯彻;他对文化领域的一些重大原则问题做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回答;他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运用文艺批评来引导文艺的健康发展,增进文化界对党的思想文化政策的认同感。胡乔木以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洞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文化对治理国家、凝聚民族向心力的重要意义,努力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 ‎——摘编自欧阳雪梅《胡乔木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的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乔木在文化思想领域所做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乔木能够做出重要贡献的原因。‎ - 15 -‎ ‎【答案】(1)贡献:对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做出科学评价;运用马克思主义回答了文化领域重大的原则问题;关心爱护文化作者,增强文化界人士的认同感。‎ ‎(2)原因:得益于改革开放大时代;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与支持;对党的高度忠诚与担当。‎ ‎【解析】‎ ‎【详解】(1)贡献:根据“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进行科学分析和归纳总结”得出对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做出科学评价;根据“对文化领域的一些重大原则问题做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得出运用马克思主义回答了文化领域重大的原则问题;根据“增进文化界对党的思想文化政策的认同感”得出关心爱护文化作者,增强文化界人士的认同感。‎ ‎(2)原因: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出得益于改革开放大时代;根据“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得出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根据“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得出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素养;根据“在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型的初期”得出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与支持;根据“洞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文化对治理国家、凝聚民族向心力的重要意义,努力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得出对党的高度忠诚与担当。‎ ‎【点睛】‎ ‎ ‎ - 15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