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2021届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50分) 1.“在本世纪内最后的十六年,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同外国人合资经营,也有一半是社会主义的。……不要怕,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邓小平的这一讲话发表于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之时 B. 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初 D. “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答案】A 【解析】 ‘“在本世纪内最后的十六年”可知是1984年,此时我国正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A项正确;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是1990年,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初是21世纪初,故C项错误;“南方谈话”发表之后是1992年,故D项错误。 2. “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沿铁道线,自由电气实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 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 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 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 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考查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由“沿河流”到沿“铁道线”再到“沿电车道”。看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因此选B。 考点:近代中国城市化 点评:材料式的选择题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为材料,备选项为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要求考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作出判断,此类题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两大能力。由于近几年来历史学科的试题特点主要是:选材于现实问题和重大问题,结合学科的主干设置新情景、新问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还将提供数据、图表等信息让考生进行分析判断,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新增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式选择题的特点正好与试题特点吻合,所以此类题型是考试的重点。此类题型解题的基础是读懂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将获取有效信息与备选项和材料的历史背景结合,挂靠课本,进行分析判断,选出正确答案。 3.《全球通史》中提到,“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材料所反映的政策 A. 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B. 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C. 使苏联迅速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的农民和新商人“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说明引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结合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可以判断出是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ACD均与斯大林模式有关,排除。 4.西方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全球化包括不可阻挡的市场一体化,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全球化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从而在这些国家出现强烈的反作用。由此可知,该学者 A. 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利弊 B. 批评现存的反全球化思潮 C. 强调了全球化的消极作用 D. 提出了应对全球化的策略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信息全球化使“民族国家发展和科技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同时“也会使某些国家遭到不公正对待并远远落在后面”可知,该学着客观地指出了全球化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批判反全球化的信息,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材料部分信息,故错误;该学者没有提出应对全球化的策略,故D项错误。 5.美国国会参议院于2009年2月13日表决批准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计划保留了“购买美国货”条款,即要求计划支持的项目使用的钢铁和制成品应为美国生产。该计划违背了下列哪一国际组织的宗旨? A. 联合国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世界银行 D 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D 【解析】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反对关税壁垒,实行贸易自由化。而美国的经济刺激计划显然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故答案为D项。A项是国际政治组织,BC项是关于货币和金融方面的组织,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6.20世纪90年代以来,超越地域的专业性、综合性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开始在我国农村涌现出来,有流通领域的国营公司、代销社和新组建的各种专业公司与农户的联合,有国家设在农村的技术推广单位、农垦企业与农户的联合等等。这种现象的出现 A. 弥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不足 B. 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农村的扩展 C. 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 D. 加快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偿转让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极大提高,给广大农村生活开启了新篇章。但家庭分散经营,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农民不能自由处置土地,限制了农民的择业自由。“超越地域的专业性、综合性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开始在我国农村涌现出来”,农民可以流转自己的土地, 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不足,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能得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农村的扩展”,排除B;材料中农村改革与“城乡一体化”关系不大,排除C;D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7.下表为新闻出版界对武昌起义的部分记述。据此可以推知,辛亥革命 时间 内容 1911年10月12日 《民立报》设置“武昌革命大风暴”等专栏,跟踪报道革命进程。 1911年10月13日 《申报》刊登《武昌革命》等4篇报道,之后持续关注事态发展。 1911年11月 《中国革命史》专记此事,并载“国民对于此事莫不十分注意” 1912年初 《辛亥革命始末记》出版,“辛亥革命”称谓约定俗成,一直沿用。 A. 拥有了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 B. 促进了近代新闻出版业兴起 C. 推动了近代思想解放的进程 D.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根本任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武昌起义后,各种刊物对其展开报道,引发“国民”“十分注意”,促进了进步思想的传播和人们思想的解放,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只是引起“国民”“注意”,并不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前,我国新闻出版领域的近代化已经开启,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时间、刊物、政治事件之间的关联性。 8.1932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1933年,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1935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这些现象反映了 A. 该时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B. 西方经济危机局面得到缓解 C. 经济全球化得以加速发展 D. 经济建设突破意识形态阻碍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此时是西方经济危机时期,而此时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并取得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势,因此出现了“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1933年,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1935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的局面,D正确;据材料可知,此时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时期,在经济危机影响下,国际局势日趋紧张,A错误;据材料可知,在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各国经济都受到巨大打击,B错误;经济全球化得以发展是二战后,C错误。 【点睛】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有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经济区域集团化;二是世界经济全球化。 9.下表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联邦法院对几个重要案件的判决结果。这些判决结果表明 时间 案件 判决结果 1935年5月 国家复兴管理局指控谢克特家禽公司违反鸡肉生产行业制定的规则 国家复兴管理局违宪 1936年1月 美国(联邦政府)诉巴特勒违反农业调整法 农业调整法是国会立法权对地方经济活动的违宪性使用 1936年6月 企业主诉纽约州建立妇女和童工最低工资制 纽约州无权制定最低工资制法案 A. 美国的司法体制较为落后 B. 新政最大阻力来自联邦法院 C. 罗斯福新政冲击了旧秩序 D. 三权分立体制制约美国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过程中,政府的行政权力有所扩大,对原有经济和政治秩序都造成了重大影响,故C正确;材料反映分权与制衡的美国政治的特点,联邦法院否决政府、国会及地方州的新政法案和措施,正是对原有秩序的维护,并非美国的司法体制较为落后,也不能说明新政最大阻力来自联邦法院、三权分立体制制约美国发展,排除ABD。 10.历史上中苏两国曾经走过相似的道路,下面两图是前苏联和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如果图中C=G,那么,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A. A=E B. B=H C. B=F D. D=H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题干,由图数据及所学史实可推断出C和G在经济所有制形式方面是一样的,即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所以,结合数据图可以知道B阶段是新经济政策,H阶段是改革开放后,两个阶段都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故B选项正确。A阶段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公有制为主,E为新民主主义阶段,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并存,故A项错误。F阶段为过度时期,单一公有制尚未形成,故C项错误。D阶段苏联经济改革走向停滞,而中国经济全面全放,迅速发展,故D项错误。 11.下表为1996年—2016 年新兴市场与世界GDP份额变化比重统计,据此分析合理的是 A. 全球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 B. 南北差距日益缩小 C. 新兴市场国家均进步突出 D. 多极化已经形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可知,1996年—2016 年新兴市场与世界GDP 份额世界新兴市场及亚洲新兴市场均有所增加,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故A项正确;B项,全球化趋势下1996年以来,南北差距日益扩大,排除;C项,题干信息不能反映新兴市场国家“均进步突出”,排除;D项,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但尚未形成,排除。 12.谈及WTO的作用时,有专家指出:“一个大个子和小个子发生矛盾,大个子最喜欢两个人面对面解决,把小个子拉到阴暗的角落里单挑,狠揍一顿。小个子则把冲突拿到人多势众的地方去,希望有人来主持公道,请大家来评评道理。”对此理解最恰当的是 A. 落后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更需要WTO的保护 B. 在国际贸易纠纷中WTO偏袒贸易小国 C. WTO的宗旨是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 D. WTO主要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小个子则把冲突拿到人多势众的地方去,希望有人来主持公道,请大家来评评道理”可知,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落后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更需要WTO的保护,更希望WTO来主持公道,故A正确;B不符合WTO的原则,排除;C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发展中国家主要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D错误。 13.下表为英国1983—1984年度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单位:英镑)。由此可见,当时的英国 英国税收与福利 甲 乙 丙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 13 13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 实际收入 108.6 108 151.2 A. 完全实现社会公平公正 B. 政府财政不堪重负 C. 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较重 D. 逐步消除贫富差距 【答案】C 【解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月收入在 50~80 英镑的低收入者得到救济,收入有所增加,而月收入 200 英镑的高收入者通过纳税降低收入,从而缩小贫富差距,故C符合题意;A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没有涉及政府财政,排除B;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消除贫富差距,D错误。 1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表中数据表明 A. 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 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 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 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答案】D 【解析】 表格显示1990—2003年,低收入、中等收入以及高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都是服务业比重增加,农业、工业比重减少,变革趋势基本相同,故D项正确。高收入国家只是在农业上投入比例减少,不能说“忽视农业生产”,排除A项;中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比例明显高于工业和农业,故B项中“发展均衡”的说法错误;三类国家的产业结构变革明显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三产业的兴起 点睛:历史图表题解题技巧: 第一,审清设问,明确要求。设问是试题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因此,做题时要带着设问观察图表,增强审题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第二,读全图表,把握方向。要认真审读图表,这包括图表的标题、图表的内容尤其是图表中的文字,还有图注,以最大限度地从图表中提取全面、准确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第三,排除干扰,科学判断。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与图表的关系、题干与选项的关系、选项与选项的关系,注意肯定法和排除法相结合、图表信息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尽量排除干扰项和无效信息,做出科学判断。 15.20世纪30年代有报纸报道:上海人白天的时候,各人有各人应办的事,忙碌的工作着;午后五点钟后,上海人又是一番享乐的“闹忙”。同期也有作家描写:内地小城虽有邮政局和电报局,但这里的人们“永远是很迟缓,很懒散。晚上10点一过,小城就成了‘狗’的城市”。材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 近代上海民众时间意识增强 B. 上海与内地生活观念差异大 C. 近代城市文明发展的不平衡 D. 新式通信工具已普及到内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上海人白天的时候,各人有各人应办的事,忙碌的工作着;午后五点钟后,上海人又是一番享乐的‘闹忙’”与“内地小城虽有邮政局和电报局,但人们永远是很迟缓,很懒散。晚上10点一过,小城就成了‘狗’的城市”等信息对比得知,上海和内地小城人的生活不一样,近代城市文明发展的不平衡,C正确;材料看不到上海民众时间意识增强,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上海与内地人们在时间,尤其是晚上十点以后,城市的对比,没有涉及二者的生活观念问题,B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 16.通过分析表中关于集体农庄的不同记述,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关于集体农庄记述 出处 农民们一批批地来到国营农场,观看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操作,看得眉飞色舞,马上决定加入集体农庄。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该书经过苏共中央审定,作为全国党史教材) 1930年2月和3月共发生群众性骚动7576起,暗杀恐怖活动3263起,散发传单事件2009起。 苏联国家政治保卫局的绝密报告—(据苏联档案) 达里娅·马克西莫夫娜·伊佐托娃(1909年出生)回忆道:30年代的饥荒中,人们开始患上浮肿病,上面来人大肆搜刮,只留一点点种粮,口粮不给。 《国家灾难:苏联农业集体化—亲历者的回忆和档案材料》2001年出版 A. 官方公布的材料最为可信 B. 折中相反观点可得出真相 C. 回忆录年代久远没有价值 D. 留意叙述背后的主观目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记述“农民们一批批地来到国营农场……眉飞色舞,马上决定加入”,苏联绝密报告记述“发生群众性骚动7576起”,亲历者的回忆录记述“上面来人大肆搜刮”,这些关于集体农庄的不同记述取决于叙述者的立场和主观目的不同,所以我们在叙述时一定要留意叙述背后的主观目的。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中“最为可信”的说法表述过于绝对,错误;B选项错误,折中相反的观点不一定能得出真相,多种史料相互印证可以接近历史真相;C选项错误,回忆录也是有史料价值的。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7. 圣旨诏书的开头语,常多“奉天承运”,梁山好汉也不得不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来做打家劫舍的事业。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中国古代封建迷信盛行 B. 君权至高无上,可以无限扩张 C. 君权神授理论已提出并得到社会认同 D. 此种提法来源于道家的学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只是个现象,并不能说明中国古代封建迷信盛行,所以排除A项。B项为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没有涉及到此内容。D项内容与材料内容相反,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君权神授 18.宋元之际的理学家许衡曾于途中饥渴难当,遇一棵结满果实的梨树,同伴争相摘食,许衡不为所动。有人劝他取食,他却答曰:“非吾之所有,取之不义。”同伴进而劝解道:四周房倒屋塌,梨主已不复存在。许衡则说:“梨虽无主,难道我自己的心也没有主吗?”这反映了 A. 不容动摇的道德信念 B. 理学制约了人的追求 C. 理学家追求孔颜之乐 D. 心学激励人积极上进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许衡心中认为有梨主人的存在,不经主人同意不吃梨,体现了许衡以自律之心坚守内心道德准则,故A项正确;B和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均排除;材料体现的不是心学激励人积极上进,而是一种道德信仰,故D项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梨虽无主,难道我自己的心也没有主吗?”联系所学理学的影响分析解答。 19.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赦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贵族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儒家思想和佛教出现融合 B. 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C. 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 D. 政治和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梁武帝“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来看,南朝时期出现儒家思想与佛教融合的现象,双方并非属于你死我活的斗争。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史实,儒学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想,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0.王夫之曾指出,“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如‘明明德’(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者,行之极也,而其功以格物、致知为先焉”。这集中体现了王夫之 A. 重视实践的知行观 B. 以知统行的方法论 C. 本善习远的道德观 D. 格物致知的修养论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其功以格物、致知为先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格物体现了实践思想,这反映了重视实践的知行观,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以知统行的方法论,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本善习远的道德观,故C错误;格物致知属于朱熹的理学思想,不是王夫之思想,故D错误。故选A。 点晴: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正确区分四个选项中的理论观点的含义。学生要全面提取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王夫之知行观的角度分析选项,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21.苏格拉底认为,“对于自然的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研究自我”。据此可知,苏格拉底主张 A. “知识即美德” B. 拯救人类心灵 C. 追求生命价值 D. “认识你自己”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返求于己,研究自我”等信息可以看出,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你自己”。故答案为D项。“知识即美德”强调知识对于培养美德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拯救人类心灵”,排除B项;材料阐述的是追求真理,不是追求生命价值,排除C项。 【点睛】苏格拉底的思想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在哲学方面,他主张哲学研究的重点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本身和社会,并强调“认识你自己”和“美德即知识”;在政治法律思想方面,主张有知识的人统治国家,强调法律的权威及公民守法的重要性;在美学方面,他认为内在的美和心灵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而外在的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在教育方面,他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美德、探求知识以及增进健康。 22.修昔底德在分析雅典民主时指出,普通人常常容易不用批判的方式去接受所有古代的故事,“事实上,大多数人不愿意找麻烦去导求真理,而很容易听到一个故事就相信它了”。据此可知,修昔底德 A. 主张雅典城邦实行精英政治 B. 否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功绩 C. 认为雅典民主忽视个体权利 D. 认为民众已失去政治热情 【答案】A 【解析】 【详解】“事实上,大多数人不愿意找麻烦去导求真理,而很容易听到一个故事就相信它了”,在修昔底德笔下,大多数人容易受人蛊惑、煽动,性情多变,政策缺乏连续性,普通民众缺少政治智慧和判断能力,只能接受拥有智慧的精英人物的领导,故A正确;材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存在弊端,并非否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功绩,排除B;材料反映出普通民众缺少政治智慧和判断能力,并非说明雅典民主忽视个体权利,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众已失去政治热情”,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事实上,大多数人不愿意找麻烦去导求真理,而很容易听到一个故事就相信它了”,联系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分析解答。 23.在卢梭看来,不存在彻底的民主制,完美的民主制政府不适合人类,选举产生的贵族制政府,是相对较好的政府。这表明卢梭 A. 致力于消灭社会的不平等 B. 正视公民在政治素养上的差距 C. 基本背离了启蒙运动宗旨 D. 并未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完美的民主制政府不适合人类,选举产生的贵族制政府,是相对较好的政府”反映了卢梭反对彻底的直接民主,提倡选举实行精英贵族政治,这说明他认识到公民在政治素养上的差距,故B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消灭社会的不平等的信息,故A排除;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卢梭背离了启蒙运动宗旨,故C排除;材料虽未反映“主权在民”的思想,但并不能说明卢梭没有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故D排除。 24.昆曲《牡丹亭》描写进入阴间的杜丽娘与阴间判官据理力争,终于使自己还魂人间,而且一鼓作气,让自己叛逆的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与杜丽娘这种追求最为相似的是 A.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 彼特拉克说:"关于我们在人间所能希望的光荣,我们在人间的时候去追求它是对的" C. 马丁·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 D. 康德认为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艺复兴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彼特拉克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杜丽娘执着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正好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主张,故答案为B项;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马丁·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排除C项;启蒙运动主要推崇理性,而杜丽娘的追求不是理性主义的表现,排除D项。 25.《曼德维尔游记》是欧洲中世纪的著作。书中描写的中国同样起源于“诺亚方舟”时期;“汗”是上帝意志的践行者;承担“圣地拯救者”的角色,拥有至高无上的财富、技艺与国力。这种描写体现了 A. 基督教圣地、神学为中心的世界观 B. 上帝创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起点 C. 基督教信仰作为人类发展追求目标 D. 应对宗教改革寻求拯救圣地新力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中国同样起源于‘诺亚方舟’时期;‘汗’是上帝意志的践行者;承担‘圣地拯救者’的角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曼德维尔游记》仍然以基督教圣地、神学为中心,将中国也纳入基督教的影响范围,故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人类历史发展的起点问题,故B排除;材料只涉及了中国,并不能说明基督教信仰作为人类发展追求目标,故C排除;《曼德维尔游记》是欧洲中世纪的著作,当时宗教改革尚未发生,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中国同样起源于‘诺亚方舟’时期;‘汗’是上帝意志的践行者”,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基督教圣地、神学为中心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二、材料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传统,它对精神迷失、“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 材料二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这就是诚信。 材料三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黄宗羲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腊人文精神产生的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3)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的政治主张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的经济和思想原因。 【答案】(1)社会根源:古希腊工商业的兴盛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2)根本原则:保持和谐关系、倡导仁爱;提倡礼治;重视道义;倡导诚信。 (3)共同主张: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原因: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脆弱,使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解析】 【详解】(1)社会根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根源是古希腊工商业的兴盛,政治根源是民主政治的发展。 (2)根本原则:根据“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得出保持和谐关系、倡导仁爱;根据“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得出提倡礼治;根据“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得出重视道义;根据“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这就是诚信”得出倡导诚信。 (3)共同主张:结合所学可知,中外启蒙思想都批判君主专制统治。 原因:联系所学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产生的经济和思想背景分析解答,即:经济上,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脆弱;思想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5—16世纪是一个公认的历史分水岭,它标志着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分界。但有学者却认为这一时期理性精神仍然受到压抑,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西欧社会真正的变化是从17世纪才开始的,到了18世纪中叶以后,一个全新意义上的现代西方社会才真正产生。因此.西方中世纪和现代的真正分水岭,严格来 说不应该放在15—16世纪,而应该放在17—18世纪。 ——摘编自赵林《赵林谈文明冲突与文化演进》 关于历史分水岭,学界有不同的认识。请对上述材料中的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赞同17--18世纪是中世纪和现代的分水岭。社会的转型并非通过一、两场运动就可以实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虽然弘扬了人文主义,但理性精神却仍然受到压抑,只有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们猛烈批判封建等级和宗教神权思想,构想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志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航路开辟只是形成世界市场的雏形,只有到17世纪,随着殖民扩张加剧,世界市场才得以拓展。紧接着英国开展工业革命,展示了新型生产力的巨大能量。总之,17-18世纪西欧社会发生剧变。工业文明到来。 示例二:不赞同17-18世纪是中世纪和现代的分水岭。在15--16世纪以前,西欧经历了一千年之久的黑暗,愚昧和落后的中世纪:到了15--16世纪,西欧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两场重要的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兴起,家教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在宗教领域中的反封建斗争,它们弘扬了人文主义。在经济领域,15世纪前后发生了新航路开辟,促进资本主义市场雏形出现。在政治领域,王权正在加强,民族国家正在形成。总之,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转型,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已经出现。 【解析】 【详解】见解:首先表明观点,即是否赞成材料观点“17--18世纪是中世纪和现代的分水岭”。本详解以赞成为例。表明观点:赞成17--18世纪是中世纪和现代的分水岭。理由:首先要明确将17、18世纪作为分水岭的原因,即在这之前,社会变动有限,而17、18世纪社会变动剧烈。结合17、18世纪历史事件可知,应当从思想文化和经济发展两个角度来,即这一时期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来展开说明,论证17——18世纪是中世纪和现代的分水岭。如从思想文化角度说明理由,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们猛烈批判封建等级和宗教神权思想,构想了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西欧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志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 ——(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材料二 1945年底,(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1946年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法国(20世纪60年代)鼓励和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全民教育事业,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支持科学研究活动,国家投资开办职工职业培训工作。1949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把过去各种建议合并起来,形成一个更广泛、更系统、更具体的计划。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 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11年间一反传统的经济政策,率先在西方国家中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人们通常称这付药方为撒切尔主义。它首先对付结构性经济危机,重新倡导资本主义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 ——摘编自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 材料四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深有感触地说:“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对外开放开始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强调:“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是什么,罗斯福的“试验性疗法”使得美国的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2)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初期欧美国家发展经济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论来源。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英国结构性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为此英国撒切尔政府的主要措施。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上世纪90年代我国加快改革开放的几个重要表现或措施 【答案】(1)疾病:经济大危机。转变:“自由放任”政策为主,变为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方式:英国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法国通过政府直接投资的方式拉动国内市场;美国对经济进行计划指导。理论:凯恩斯主义。 (3)表现:经济发展停滞;通货膨胀。措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合经济”;缩减福利国家规模。 (4)表现: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详解】(1)疾病:根据“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是挽救经济大危机。转变: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以前美国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方式:根据“(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1946年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得出英国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根据“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支持科学研究活动”得出法国通过政府直接投资的方式拉动国内市场;根据“把过去各种建议合并起来,形成一个更广泛、更系统、更具体的计划”得出美国对经济进行计划指导。理论: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奉行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 (3)表现:结合所学,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发展停滞,通货膨胀,即滞胀。措施:根据所学可知,撒切尔夫人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发展“混合经济”,缩减福利国家规模等。 (4)表现:结合所学可知,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