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市东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大庆东风中学高一年级10月份历史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 1.“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A. 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 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宗族权力 D. 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不使……疑”、“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等则朝廷乱”,所以目的在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稳定统治秩序,D项符合题意;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但并没有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国家最高地位是周王,A项错误;宗法制防止内部权力和财产的纷争,但并没有起到强化中央集权的作用,最高权力并未实现高度集中,C项错误;宗法制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稳定秩序,并不是保证贵族的血统的纯正,B项错误;故选D项。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2.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其中“封建政治”是 A. 封邦建国 B. 宗法世袭制 C. 礼乐制度 D. 封建社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秦朝以前的“封建”是分封建邦的意思,属于分封制,A正确。B是维系分封制基础。C与分封无关。D是社会形态。 3. 阅读周朝分封制的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表格,从中你可以获得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土地 1 000千亩 150千亩 100千亩 60千亩 军队 六军 三军 三军 一军 ①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进行的 ②分封制调整了奴隶主贵族在财产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 ③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④分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周王室在土地、军队上拥有绝对实力,故①正确;材料反映了分封制是依据血缘亲疏分配,从而形成等级秩序,故②③正确;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的是宗法制,故排除含④选项。故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关于分封制,可以考查分封的目的、对象、权利和义务以及作用。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的疆域,扩大了统治基础。 4.周朝的政治将“国”与“家”密切结合起来,能突出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 B. 嫡长子有主祭祖先的特权 C. 封邦建国时主要是授土授民 D. 宗法制以分封制、礼乐制为基础和保障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体现的是国的含义,又是天下的大宗体现的是家的含义,故A项正确;BCD项比较片面,排除。 5.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 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C. 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 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答案】B 【解析】 【详解】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借助这种手段主宰国政,这体现出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答案为B;血缘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错误;商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错误;民主色彩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错误。 6.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B.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是分封制的突出特点 C. 反映了诸侯之间的经济关系 D. 体现了嫡长子继承制是分封制的核心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封制下中央并不直接干预各诸侯国内部事务,各诸侯国共同奉周天子为共主,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所以A D两项表述错误,C项与题意无关,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项表述正确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点评:高考中对分封制的考查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分封制的内容(分封制的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②保卫周王室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和分封制的影响或作用。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A.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B.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C. 个人名利色彩鲜明 D. 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答案】A 【解析】 【详解】宗法制度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姓氏体现了的是家族血缘关系,是宗法观念的体现,故A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男尊女卑的思想观点,故B错误;个人名利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材料中体现的是血缘宗法观念,无法体现聚族而居根深蒂固,故D错误。 8.华东师大历史学教授王家范在论及中国历史上的“郡县”和“封建”时说:“集权和分权是必难避开的两极,相反而相成…若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据此,作者认为 A. “郡县”优于“封建” B. “郡县”和“封建”都有其合理性 C. “封建”优于“郡县” D. 郡县”和“封建”矛盾无法调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与材料解读能力。结合所学和材料“若仅执其一端,必偏执僵硬而丧失生机活力”说明,郡县制和分封制都有其合理性,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封制、郡县制•比较 【名师点睛】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 项目 分封制 郡县制 相同 都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 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以地域为基础 官吏产生 世袭(世卿世禄制度) 由皇帝任免 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仅是臣属关系,没有建立中央集权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服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官吏权力 拥有封地、人口、武装、物资; 可以对下属进行分封; 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的权力 只有管理权 9.《中国社会通史·先秦卷》:“天是西周文献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字,是周人的绝对权威。周王的权力得之于天,天命是周人一种不可动摇的信仰。”这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浓厚的部族色彩 B. 浓厚的宗族色彩 C. 浓厚的神权色彩 D. 浓厚的等级色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周王的权力得之于天,天命是周人一种不可动摇的信仰”信息可以看出,这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特点,故C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体现血缘关系,故AB项没有体现,排除;题干也没有体现等级的信息,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10.“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是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严格规定,其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B. 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 C. 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D. 西周的冶铜业十分落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说明按级别享有随葬用品,体现西周严格的等级制度,故C项正确;A项错误,鼎的数量的多少并非经济实力高低的问题,而是地位的高低的问题;青铜器是铜锡铅的合金,西周是鼎盛时期,故BD项错误。 11.秦朝的郡县制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 A.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 郡县是地方行政的管理机构 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 郡县官吏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答案】D 【解析】 秦朝的郡县制下郡守县令由中央和皇帝任免,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故D正确;郡县官吏对中央和皇帝负责,故A错误;郡县是地方行政的管理机构,仍然由中央控制,故B错误;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臣关系,并不能说明秦朝的郡县制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词“郡县制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郡县制的内容与作用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2.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中国从公元前一直到20世纪,中央政府能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是世界上唯一的国家。”能做到这一点的根本原因在于 A. 分封制度 B. 礼乐制度 C. 中央集权体制 D. 宗法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提供信息和所学史实中央政府之所以能够向每个农民直接征税,根本上是因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力量,正确选项为C;ABD都不涉及中央政府向人民征收赋税,故ABD错误。 13.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关于下面的“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 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民主法制国家 C. 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 D. 秦朝开始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秦律的颁行只能说明秦朝运用法律维护其统治,不能体现秦朝是一个法制国家,B项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ACD项,根据题干图示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创建皇帝制度,秦朝中央官制为三公九卿制;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即御史大夫;秦朝开始在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此三项表述都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点睛】解答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务必要注意的两点:a.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而平时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b.此类题目较多地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结果、意义、影响等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 14.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 A. 兼并了六国 B. 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D.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包括选项A、B、C,选项D是对前三个选项的概括和总结,是最合适的答案,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始皇地位高的原因 【名师点睛】高考历史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理解、运用。因此,在审题时,一定要联系相关知识,一是为了对备选项进行筛选,二是为了准确理解材料的意思。但是需要考生们特别注意的是审题的最基本做法是把题干和备选项细看一遍,千万不要只看一半就作出选择,而一定要把选择肢看完。 15. 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哉,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 A. 秦代的三公 B. 唐代的三省长官 C. 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D. 清代的军机大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无相名”、“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可知该朝代已经没有了丞相。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废除丞相,设立殿阁大学士,拥有票拟权,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秦代三公包括丞相;B选项错误,唐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D选项错误,清代军机处没有票拟权。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6.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代的阁臣 A. 位高权重 B. 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 C. 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 D. 是明代祸乱的根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可知,阁臣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是皇帝的助手,因此B选项正确。依据材料“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结合所学可知,阁臣权力不大,其升降、职权的大小依皇帝之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即使有个别位高权重者、侵六部职权者,也最终遭杀身之祸。因此A、C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明代祸乱的根源是君主专制制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7.大型纪录片《故宫》中第四集《指点江山》解说词:“养心殿西暖阁,是雍正处理政务、批阅奏折的地方,这里悬挂着他亲笔书写的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实现了雍正皇帝“惟以一人治天下”理想的是 A. 恢复明朝内阁 B. 确立三省六部制度 C. 设立军机处 D. 设立南书房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军机处设立使皇权空前的强化,从而实现了“惟以一人治天下”理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和内阁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三省六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南书房设立尚未实现皇帝“惟以一人治天下”理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惟以一人治天下”是指君主权力空前强化。 18.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这是因为 A. 军机大臣都是皇帝的亲信 B. 内阁名存实亡 C. 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承旨遵办 D. 军机处权压南书房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军机处设立后听命于皇帝,成为封建皇权统治工具。大臣依据皇帝的旨意办事,直接听命于皇帝,皇权达到了顶峰,故C正确;军机大臣是由皇帝选任,不一定就是亲信,只是受皇帝的命令入值,故A错误;军机处的设置是为了实际的需要,以分内阁之权,军机处地位上升,内阁名存实亡,但不能说明专制达到了顶峰,B错误;军机处的设置为了西北军务的需要,南书房在康熙时设立,在雍正时期军机处设立后地位有所下降,不能体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D错误。 【详解】 19.康熙说:“天下大权当统于一……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康熙帝为此设南书房,雍正帝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军机处。由此可见,清代军机处的设置是 A. 国家统一的需要 B. 政令统一的需要 C.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D. 权力互相制约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康熙帝的话明确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的要求,雍正设置军机处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实行中央集权是国家统一和政令统一的需要,排除A、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20.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 A. 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B.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C. 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D. 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察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有利一面。A选项是不利的一面;明清中央集权制度虽然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但它起到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B选项符合题意;C选项说法错误,君主专制思想在经济上表现为重农抑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D选项错误,君主专制的加强使社会关系紧张,不利于建立宽松良好的环境。 点睛:注意本题的题意:对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赞赏。所以要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待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所以排除消极方面的评价(A选项),在结合具体知识来分析它的有利一面的体现。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1. 马克思说:“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这说明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形成产生重大的影响。下列不属于自然环境对古希腊影响的是( ) A. 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发达 B. 城邦之间的贸易频繁 C. 航海业对古希腊人有重要意义 D. 小国寡民的邦国状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不同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体现了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形成产生的影响。多山少平原的自然环境对古希腊的影响表现为:航海业发达、海外贸易频繁以及小国寡民的城邦。选项中不属于自然环境对古希腊影响的是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因为古希腊多山少平原,农耕经济欠发达。农耕经济发达不属于古希腊的自然环境特征。故选A。 22.古希腊文明与其他古文明的不同之处,便是崇尚自由,既富于热情,又强调理性。古希腊的雅典还发展出一套完善的民主制度,对后来的西方文明与世界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民主政治的性质是 A. 原始社会的民主政治 B. 奴隶制的民主政治 C. 封建制的民主政治 D. 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背景之一是奴隶制工商业的繁荣,其实质是维护奴隶主统治,B正确;A、C、D与其所处社会阶段不符,A、C、D错误。 23.哈里是雅典郊区的农民,今年30岁,是家中的男主人,今天要去参加公民大会,他的妻子却不能与其一块进入会场,原因是 A. 看门人与其有仇趁机报复 B. 会场太小 C. 他的妻子不足30岁 D. 妇女没有享受民主的权利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雅典妇女没有公民权,因此农民的妻子不能参加公民大会,选项D正确;选项A、B、C在材料中没有提供相关信息,而且这不是其妻子不能进入会场的原因,排除。 24.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 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B. 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 C. 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 D. 有利于希腊民主传统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相关所学可知,古希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民主制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古希腊由于海洋和山峦的阻隔,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而是出现了多个奴隶制城邦国家。城邦面积狭小,人口少,使公民能更直接地参与政治活动,更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治构成了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各邦长期独立自主是古希腊文明的基本特征,不是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造成的最大影响;B选项错误,雅典城邦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但不是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造成的最大影响;C选项错误,海外扩张不是从人类进步的角度得出影响。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5.公元前8世纪起,古希腊城邦兴起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政体类型。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 A. 殖民扩张,崇尚武力 B. 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C. 贵族统治,僭主当政 D. 平等邻邦,睦邻友好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古希腊城邦往往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一些村落,辖地不过百里,人口不过数万,各城邦从建立之初便十分珍视独立自治,始终保持着小国寡民的状态,B正确;A所述不是政体;古希腊城邦政体主要是民主制、 贵族制、 君主制 、寡头制 、僭主制这几种政体形式,各政体的共同点都或多或少的依靠大众人民的力量获取建立政权,人民是任何政体实行的基础,C与史实不符;D与材料无关。 26.古希腊哲学家有一句名言:“人是城邦的动物。”有四位同学对此做了不同的解释,你认为其中有错误的是 A. 城邦是指公民集团 B. 公民把城邦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C. 公民的公众形象代表他所在的城邦 D. 这里的“人”指城邦中的男子 【答案】D 【解析】 “人是城邦的动物。”中的“人”指希腊城邦中的公民,而公民是指希腊城邦中本邦的成年男子,不包括外邦移民、妇女和奴隶,所以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A、B、C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7.“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这是古希腊政治家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的一段名言。这段名言表明 A. 男人要承担起管理国家的重任 B. 古希腊男性公民普遍积极参政 C. 政治是男人的生命 D. 所有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并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公民是本城邦的成年男子,是希腊社会的主体阶层,是城邦政治的核心力量,作为公民往往把城邦的利益看得至高无上,古希腊男性公民普遍积极参政,B符合题意;据材料反映的是公民应该关心政治,而不是强调必须承担起管理国家的重任,A错误;材料中的男人应该是公民,C表述绝对化;材料强调的是公民应该关心政治,这是公民应尽的责任而不是享有民主权利,D错误。 28.“希腊地区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而具备这些天然条件,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是供养如中东、印度和中国所建立的那种复杂帝国组织所必需的。”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希腊地区的贫穷使得它比起东方各国发展缓慢 B. 希腊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它产生了不同于东方的政治制度 C. 正是因为希腊地理环境的恶劣才产生了民主政治 D. 地理环境决定了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希腊地理山多地少,平原狭小,无大的河流,且农业不占重要地位,航海业发达,从事海外贸易,强调个人价值的独立、平等和自由的观点,有利于民主政治的产生;而中国等东方国家拥有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以农耕经济为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故可知,A、C项说法错误,D项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观点错误,所以选B。 29. 苏格拉底认为雅典“用豆子抓阄的办法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将社会的命运委之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上述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 ) A. 看到雅典民主制度的弊端 B. 主张实行代议制 C. 对民主制度失去信心 D. 主张恢复君主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豆子抓阄"可知古希腊的民主是一种抽签选举的直接民主,而从"缺乏真知灼见的人们手中"可知苏格拉底对于这种直接民主是反对的态度,因这种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方式会导致素质不同的人享有同等国家管理权,国家权力被滥用或误用。因此,正确选项是A。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30.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材料认为雅典民主 A. 易形成集体暴政 B. 是一种直接民主 C. 是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D. 是少数人的民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说,雅典民主可以将少数派和少数意见辗压消灭,结合所学可知,其强调的是古代雅典民主的弊端,即易形成多数暴政,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多数暴政,不是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B项错误;材料强调少数派和少数意见不受尊重,不是在认可雅典民主和自由,C项错误;材料没有指出雅典社会享有公民权的人只在少数,D项不符合题意。 31.《西方政治文化传统》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对平民治国能力的盲目崇拜以及平民群众权力的无限膨胀,使国家失去了有效的制衡机制。”实质上是: A. 否定公民民主政治 B. 批判过度的直接民主 C. 肯定国家制衡机制 D. 肯定专制中央集权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体现的是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之一,即直接民主制的弊端。在古代雅典实行的直接民主制度,这虽有利于调动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但忽视了公民素质的差异,由材料中“对平民治国能力的盲目崇拜”可知;造成了民主权力的滥用,如苏格拉底之死。所以应选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直接民主的弊端 32.“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十二铜表法》。从上述材料中能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 《十二铜表法》是专门解决债务问题的法律条文 B. 完全抛弃了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 C. 蕴含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 D. 无限制地放纵了贵族的专横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可知,保护债权人在经济上的利益,罗马法的核心内容是私有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故C项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33.《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载:“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材料表明 A. 在古罗马妇女没有任何人权 B. 罗马法忽视妇女的权利,说明了它的局限性 C. 说明《查土丁尼民法大全》给人民带来任何好处 D. 说明罗马法竭力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A、C两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属于罗马法的本质特征,但材料没有体现;根据“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可知罗马法对妇女的权利有所忽视,说明罗马法存在局限性,故选B项。 34.《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A. 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B. 皇帝的敕令是制定法律的唯一依据 C. 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 D. 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作用。材料“须用法律来巩固”“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说明法律能够起到维护统治的作用,是治国重要手段之一。材料主要说的是用法律来维护皇帝的权威,并非强调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排除A。B、C本身说法错误。答案为D。 考点:罗马法 点评:罗马法是历次考试的重点内容。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作为完备阶段,罗马法在维护罗马的统治方面发挥了积极地作用,同时对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 35.罗马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历程,它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适应了 A. 维护平民利益的需要 B. 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需要 C. 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 D. 安定外来移民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罗马法受当时社会性质的局限,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故A项错误,C项正确;罗马帝国建立于公元前27年,当时罗马成文法早已产生,B项错误;罗马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历程决定于古罗马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安定外邦移民的需要的影响,排除D。 36. 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 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 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 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 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 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答案】B 【解析】 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不符合《十二铜表法》的规定(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罚金),就输掉了官司。这正好说明了当时罗马法律的形式主义(呆板、教条)的特点 37.罗马帝国瓦解了,但罗马人却把他们的文明留给了欧洲人。这主要是指 A. 给予自由民和奴隶以公民权利 B. 是近现代西方法律的先驱 C. 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的罪恶 D. 维护和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A不对,罗马法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不可能给奴隶以公民权; C不对,罗马法承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D不对,维护和巩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是罗马法在当时的影响,而不符合题干它对后世的影响。“罗马人却把他们的文明留给了欧洲人”是指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B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古罗马法。 点评:评价罗马法的作用1.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1)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2)缓解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的统治。 2.影响后世:(1)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2)罗马法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如:律师制度、陪审制度、诉讼原则、继承制度等)(3)近代时期,资产阶级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 的有力武器。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38.有学者认为,《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该学者的主要理由应该是 A. 法典的制定,奠定了罗马公民法的基础 B. 法典规定了债务法规,改善了奴隶的处境 C. 与习惯法相比,该法典内容有大量的扩充 D. 法典明文公示,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颁布后,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再也不能像过去一样任意解释法律,平民的利益得到保护,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是古罗马平民阶层的胜利。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十二铜表法》和习惯法都属于公民法的范畴,不能体现“平民阶层”的胜利;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平民阶层的胜利,与奴隶阶层无关;C选项错误,《十二铜表法》主要是以往习惯法的汇编,并未扩展内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9.根据下图所示,其中关于罗马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又可以看作是公民法的典型代表 B. 当公民法演变为万民法时,罗马的成文法已经比较完善,所以万民法基本上都是成文法 C. 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根本原因都是平民与贵族的长期斗争 D. 罗马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烦琐等明显的狭隘性,可能与其存在大量习惯法有很大关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罗马的有关概念。首先要弄清楚罗马法两个不同的划分标准以及由此形成的罗马法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其次要明确推动罗马法发展的原因与脉络。《十二铜表法》既是成文法的开端,是典型公民法,A正确;万民法是成文法,B正确;公民法存在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等明显的狭隘性,D项正确;而习惯法到成文法主要原因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公民法到万民法主要原因是罗马的不断扩张,其根本原因都是罗马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所以说法错误的是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罗马人的法律·成文法 40.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决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这说明西塞罗 ①认为法律是理性的表现 ②以法律维护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③强调法律的广泛性和不可更改性 ④尊崇法律至上的原则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可以看出西塞罗认为法律是理性的表现、法律可以维护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据材料中的“宗教绝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可以看出西塞罗尊崇法律至上的原则。故①②④的表述均符合题干材料意思,答案为C项。“法律的不可更改性”不符合罗马史实和常理,排除含有③的ABD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二、材料题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答案】(1)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 影响: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 (3)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 【解析】 【详解】(1)根据“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得出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根据“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得出汉初以德行为标准;根据“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得出魏晋以门第为标准;根据“按科应试,共同竞争”得出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 )第一小问原因,根据“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和所学知识,可从门阀世族的衰落、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等角度分析总结。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科举制的影响,可从扩大了统治基础、官僚体制的成熟、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等角度总结回答。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公平、公正、科学等角度来归纳出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