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二次段考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对神灵的敬畏是空前绝后的,周朝逐步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战国荀子主张“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这种变化体现了 A. 早期政权日益重视以神权维护统治 B. 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 C. 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旨在教化百姓 D. 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商朝是敬畏神灵的时代,周朝比商朝有了进步,周朝统治者意识到了人的力量,提出了敬天保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荀子更加重视人,说明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故答案为D项。A项,敬天保民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而不是以神权维护统治,排除;B项,儒家天命观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不能反映材料中商代、周朝的情况,排除;C项,统治者重视天人关系是为了维护统治而不是为了教化百姓,排除。‎ ‎【点睛】选择题的一般解题技巧:‎ ‎2.“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相礼之儒”。春秋时期,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其目的是()‎ A. 和谐人际关系 B. 维护社会秩序 ‎ C. 确立儒学独尊 D. 巩固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孔子提倡“儒学”目的是维护奴隶社会统治秩序,故B项正确;A是服务于阶级统治需要;C是汉代时期;D中专制社会不符合春秋时期历史特征。‎ ‎3.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声音,各家各派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表现能否成为显学,取决于自家学说的博大精深以及对时势的准确把握。下列周秦诸子的言论中最能够准确把握时势的是 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B. “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最能顺应当时时代潮流的是法家思想,选项A正是法家思想,主张变革,为正确选项;选B主张效法先王,关注百姓利益,这符合墨家思想,不符合当时的时势,排除;选项C是儒家思想,主张民贵君轻,不符合时势,排除;选项D是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显然不符合当时时势,排除。‎ ‎4.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 A. 儒家、道家 B. 儒家、墨家 C. 法家、儒家 D. 法家、墨家 ‎【答案】A ‎【解析】题目中的“做事讲求道德”即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德治”的观点;“超凡脱俗”即先秦时期道家学派“逍遥”“无为”的思想。故本题应选A项。‎ ‎5.有学者认为:“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后人所研读的儒家经典不是经典本身,只是经典的疏注。儒家的精神,孔子的精神,通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该观点意在强调 A. 儒学公信力和价值遭到了普遍质疑 B. 汉以后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C. 儒学钳制人们思想摧残了社会文化 D. 儒家思想应统治者需求而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儒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儒家的精神,孔子的精神,通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可知,自汉武帝以后,打着尊儒的名义,以符合君主统治的角度对儒学进行解释,而不准其他学派自由传播,儒学的精神已和先秦时期的儒学不一样了,故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学者的个人观点,没有体现儒学公信力和价值遭到普遍质疑,A错误;据上分析可知,汉以后从符合君主统治的角度进行解释的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B片面;C与材料无关。‎ ‎6.魏晋以前盛行钟、鼓、罄一类的敲打乐器,此类乐器使用往往用来显示主人身份等级。魏晋时期,钟、鼓、罄等乐器已经失去了昔时的辉煌,活跃于社会上的大多是可携带的乐器,如古琴、长笛、筝、琵琶等。这一变化表明魏晋时期 A. 市民阶层壮大冲击等级秩序 B. 传统伦理观遭到了严峻挑战 C. 情感表达的个性化趋向增强 D. 儒学丧失社会正统思想地位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音乐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文人感怀的主要方式,古琴等便于携带的乐器在这时受到了格外的推崇,这表明魏晋时期情感表达的个性化趋向增强,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市民阶层大致产生于唐朝后期,主要是商人和手工业者,古琴、长笛、筝、琵琶等乐器的使用者主要是士人阶层,与市民阶层无关;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魏晋时期便于表达文人情感的乐器的活跃,并未挑战传统伦理观;D选项错误,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获得正统地位,魏晋时期其正统地位并未丧失。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A. 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B. 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C. 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D. 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答案】B ‎【解析】《春秋》中的事例、长孙无忌用的经、义均体现了儒学理念,而这些事例、经、义却具有和法律等同的效力,反映的本质问题只能是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仁政思想”,排除D。‎ ‎8.‎ ‎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是 A. 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 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 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 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C ‎【解析】“孔孟之道”的核心是“仁”、“礼( 等级秩序)”,程朱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即“仁”、“人伦”,所以“周孔之道”被“孔孟之道”取代的原因是程朱理学的推动,故选C。A项不是原因,B项“深入人心”太绝对,D项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不能成为变化的原因。‎ ‎9.宋代正处在天下分裂、动荡的环境之下,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理学家“与时偕行”,将《大学》中的“天下平”更改为“平天下”,意为用'平均”的理念去治理国家。例如陆九渊就曾提出“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据此可知,宋代理学家 A. 挑战了先秦儒家思想的权威 B. 具有强烈的济世精神 C. 重构维护君主专制的道德观 D. 追求个人道德的完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宋代正处在天下分裂、动荡的环境之下”、“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可得出宋代理学家面对天下分裂动荡,积极入世,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强烈的济世精神,选B项。将《大学》中的“天下平”更改为“平天下”,只是凸显了社会责任感,并没有否定先秦儒学,理学继承与发展了先秦儒学,并没有挑战先秦儒学的权威,故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理学维护君主专制,故排除C项。这是追求社会责任的完善,而不是追求个人道德的完善,故排除D项。‎ ‎10.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到江北抢夺民船。宋军伏击,“忽放一霹雳炮,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金军大败。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当时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 B. 火药技术在南宋时开始用于军事战争 C. 西方火炮的传人增强了南宋军事力量 D. 火药成为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之一 ‎【答案】D ‎【解析】材料“忽放一霹雳砲……金军大败”反映了火药影响了战争胜败,故D项正确;南宋时期中国并未进入热兵器时代,仍然以冷兵器为主,故A项错误;火药技术在唐末开始用于军事战争,不是南宋,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火炮由西方传入中国,故C项错误。‎ ‎11. 英国思想家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 标志着西欧近代化的开端 B. 推动了文艺复兴向西欧的扩展 C. 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 D. 诱发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传入欧洲,分别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开辟新航路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这系列事件共同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封建社会的衰落。正确答案为C 。‎ ‎12.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柳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这说明 A. 宋词只在民间流行与发展 B. 宋代文学日益商品市场化 C. 宋词婉约派占据主导地位 D. 文学平民化、世俗化趋势 ‎【答案】D ‎【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B项说法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宋词婉约派的地位;由“北宋时,民间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民间”可以分析出宋词逐渐平民化,逐渐世俗化,故本题答案选D项。‎ ‎13.下表是中国古代某学者阅读《论语》所做的评语,与其观点最接近的是(  ) ‎ 论语卷一 ‎ 经 文 评 语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孔子年谱,后人心诀。[按:此为略言,意思是说,这不过如后世作年谱一样,并无深意,乃后人奉以为传心之诀,很无谓。] ‎ A.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B. 孔二先生的礼教讲到极点,就非吃人不成功 C. 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 D.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答案】D ‎【解析】材料“这不过如后世作年谱一样,并无深意,乃后人奉以为传心之诀,很无谓”反映了该学者对孔子思想主张并不完全赞同和崇拜,符合李贽的思想,他认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故D正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反映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不符合材料,故A错误;“孔二先生的礼教讲到极点,就非吃人不成功”来自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的《吃人与礼教》,不符合材料,故B错误;“世官为诸子之制,可见选举实为孔子创制”来自于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借用孔子权威宣传维新变法,不符合材料,故C错误。‎ ‎14.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评论道:“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黄宗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萧公权在此认为黄宗羲 A. 具有近代民权主义思想 B. 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C. 彻底否定君主专制政体 D. 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黄宗羲虽然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但“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说明萧公权认为黄宗羲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故D正确;A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B与史实不符,黄宗羲仍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排除;C说法太绝对,错误。‎ ‎15.包公戏是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典型。京剧形成后,包公戏出现了复杂面貌,既有铡驸马时的铁面无私、主持正义的清官形象,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这充分说明 A. 清代的包公戏更尊重历史事实 B.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C. 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 D. 京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关于包公戏的复杂面貌的叙述体现了不同时期社会的诉求,即京剧也是社会现实的一定程度上的反映,D正确;材料没有比较,A不正确;B“开始”的说法不正确,古代中国戏剧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出现;C不能完整反映材料信息,C不正确。‎ ‎16.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以下属于“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的主张是 A.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B. “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十万豪商,胜有百万劲卒。”‎ C. “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扶驭之反耳。”‎ D. “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以抵御西方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扶驭之反耳”出自姚莹的《康輶纪行》,是“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的体现。故答案为C项。ABD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属于进化论思想,“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十万豪商,胜有百万劲卒”属于早期维新思想,“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属于洋务运动时期顽固派的思想,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17.1840年后,中国信西教之徒在农村往往是舆论所鄙视的下层人物,缙绅之流几乎以异类观之,而城市教徒却常有社会上层分子,知识分子也常以平和之气作些记述。这说明 A. 西方宗教对农村影响超过城市 B. 市民思想开放对西方宗教宽容 C. 传统观念受冲击程度存在差异 D. 宗教信仰与民众经济状况相关 ‎【答案】C ‎【解析】近代以来,沿海城市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要早,思想开放,而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依然处于保守和封闭状态,所以对中国信西教之徒的态度存在差异,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和农村对中国信西教之徒态度的差异,不能得出西方宗教对农村影响超过城市,排除A;根据“知识分子也常以平和之气作些记述”,说明城市知识分子对城市教徒的态度,无法体现市民的态度,排除B;农村信西教的是下层人物,城市教徒却常有社会上层分子,可见经济状况不是宗教信仰的主要原因,排除D。‎ ‎18.有学者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观点,下列组合对应正确的是 A. 福州船政局——《孔子改制考》——《新青年》——中国共产党建立 B. 京师同文馆——轮船招商局——《新学伪经考》——同盟会成立 C. 刘立川起义——总理衙门——《钦定宪法大纲》——国民党一大召开 D. 大生纱厂——京张铁路局——《新民主主义论》——第一届人大召开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技术的反应”是指学习西方的技术的近代化、“制度的反应”是指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观念的反应”是指新文化运动、“组织的反应”是指政党的建立,福州船政局是洋务运动时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代表,《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著作,属于“制度的反应”,《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观念的反应”,中国共产党的建立符合“组织的反应”,故A选项正确;B中轮船招商局是技术的反应,《新学伪经考》属于制度变革,不符合题意,故B选项排除;C中总理衙门于1861年建立,不是制度反应,不符合题意,故C选项排除;D选项中大生纱厂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代表企业,不属于技术反应,故D选项错误。‎ ‎19.下表介绍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和中国传播和发展的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国别 时间 传播和发展 俄国 ‎1883——1903年 以普列汉诺夫、列宁为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者从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多个角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对马克思主义从哲学到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和发展。‎ 中国 ‎1917年前后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强这一时代召唤下逐渐发现了马克思主义,但仅仅是感性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作为众多思想中的一种在中国传播,粗浅地介绍马克思主义或翻译其著作内容是比较肤浅、零碎的,不仅缺乏整体性,还有很多非科学、不准确,甚至是歪曲的介绍。‎ A. 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 ‎ B. 中俄对理论认识的差距源于国情不同 C. 中国对于马克思主义缺乏深入的研究 ‎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深受俄国影响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仅仅是感性的认识…粗浅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缺乏整体性,还有很多非科学、不准确,甚至是歪曲的介绍”可见1917年前后,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解混乱,并未深入研究,故C项正确; 题干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排除A项;题干中反映中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差距在于理论研究的深度而并非国情,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中国在俄国影响下传播马克思主义,排除。故选C ‎20.“即以不进化之社会言之,其间亦不无微变例如吾辈不满于康先生,而康先生曾亦不满于张之洞与李鸿章,而张之洞、李鸿章亦曾不满于清廷反对铁路与海军之诸顽固也宇宙间精神物质,无时不在变迁即进化之途。道德彝伦,又焉能外……试更以演绎之法,推论孔子之道,实证其适用于现代与否,其断论可得而知之矣”这表明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实质目的是 A. 传播西方进化论思想 B. 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 批判封建专制唤醒民众觉悟 D. 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 ‎【答案】C ‎【解析】材料“道德彝伦,又焉能外”、“吾辈不满于康先生”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使多数国民思想觉醒,反对专制提倡民主,故C项符合题意;传播西方进化论思想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而是借助思想传播达到解放民众的目的,故A项不符合题意;袁世凯尊孔复古实行专制统治是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的原因之一,但从材料不能反映,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反映抨击立宪道路和号召暴力革命的内容,故D项不符合题意。‎ ‎21.20世纪8O年代以来,史学研究的观念日益革新,近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史观层出不穷,而妇女史、服饰史、灾荒史、环境史等小众研究也受到重视。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史学界完全摆脱“左”倾束缚 B. 反映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C. 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实施和“双百方针”的恢复 D. 导致形成史学研究的碎片化趋势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学术界的繁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新时期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并提出了“二为”方向,文学艺术创作再现勃勃生机。故答案为C项。A项,“完全摆脱”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史学研究方面,属于学术问题,是“百家争鸣”的表现,不是“百花齐放”的反映,排除;D项,材料没有反映史学研究的趋势,排除。‎ ‎22.公元前5世纪中叶,由于社会需要,古希腊出现了“教授智慧”的智者。但是到了后期,某些智者为达目的,通过不顾事实地玩弄概念,把哲学蜕化为概念游戏、颠倒是非的方术,因而有些人又把智者称为诡辩者。材料反映出在古希腊 A. 思想学术走向没落 B. 诡辩亦为社会需要 C. 智、诡界限逐渐消失 D. 个人主义有泛滥迹象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古希腊哲学演变发展,不能说明思想学术走向没落,排除A;诡辩的出现是由于当时古希腊教育重心的转移,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智、诡界限,排除C;材料“智者为达目的,通过不顾事实地玩弄概念,把哲学蜕化为概念游戏、颠倒是非的方术”说明智者以个人的价值标准和观点来进行哲学思辨,体现了个人主义,故选D。‎ ‎23.著名思想家但丁(1265—1321)强烈主张通过政教分离实现意大利的统一与繁荣,其他思想家还系统论证了世俗政权对教权的独立性,并主张俗权至高无上。这反映了 A. 文艺复兴时期对民主的追求 B. 宗教改革家强调“教权高于王权”‎ C. 世俗统治者对权力的渴望 D. 人文主义者要求建立主权民族国家 ‎【答案】D ‎【解析】中世纪是政权合一的形式,材料中“世俗政权对教权的独立性,并主张俗权至高无上”,显然是强调世俗权力大于神权,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于主权民族国家建立的要求,故D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主要倡导人文主义自由思想,并不是对于民主的追求,故A项错误。但丁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家,不是宗教改革家,故B项错误。但丁属于人文主义者,不是世俗统治者,故C项错误。‎ ‎24.莎士比亚在《哈姆雷行》里曾这样描述:“黑色的外套,礼俗上的丧服、……悲占沮丧的脸色,以及一切仪式、外表和忧伤的流露,都不能表示出我的真实情绪。…它们不过是悲哀的装饰和衣服;可是我的郁结的心事却是无法表现出来的。”这反映出莎士比亚时代人文主义思想内涵的特点是 A. 注重讴歌人性本能的伟大 B. 重点揭示人性的复杂性 C. 侧亚宣传自由平等的人文思想 D. 主要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表达 ‎【答案】B ‎【解析】材料“都不能表示出我的真实情绪”“郁结的心事却是无法表现出来的”体现出莎士比亚对人的深入思考,进一步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到莎士比亚时代人文主义的内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而是深入到对人性的反思层面,故A项排除;侧重宣传自由平等思想是启蒙运动,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出主要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表达人文思想,故D项排除。‎ ‎25.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最终消除了对王权的制约,还消除了人们对跨国的天主教会的忠诚。它使各个国家都陷入内战和动乱,从而迫使世俗政府来维持秩序和决定信仰的条件。据此推知,宗教改革 A. 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基本原则 B. 实现了西欧世俗王权的至高无上 C. 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 D. 削弱了欧洲民众对基督教的信仰 ‎【答案】C ‎【解析】宗教改革最终消除了对王权的制约,还消除了人们对跨国的天主教会的忠诚,这扩大了世俗君主的权力,使世俗政府维持秩序和决定信仰的条件,扩大了民族国家的势力,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故C正确;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不能看出“西欧世俗王权的至高无上”是否实现,排除B;宗教改革不反对对基督教的信仰,D错误。‎ ‎26.西方学者马克斯·韦伯提出,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世苦行主义的形成,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材料表明 A. 新教伦理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B. 新教伦理认为禁欲苦行才能发展资本主义 C. 宗教改革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 D. 新教提倡的克制享乐违背了人文主义思想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世苦行主义的形成,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造就了‘资本主义的精神’”可知,新教伦理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故答案为A项。B项,新教伦理认为禁欲苦行才能发展资本主义的表述过于绝对,禁欲苦行只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促进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问题,排除;D项,新教提倡的克制享乐并没有违背人文主义思想,克制享乐是为了积累财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排除。‎ ‎27.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论法的精神》,他主张立法机关为贵族院和众议院,贵族院由世袭的贵族组成,众议院通过普选方式由各区域的人民选出的平民代表组成,两院同时有立法权,有各自的议会、各自的考虑、各自的见解和利益。这一见解 A. 反映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B. 体现了近代代议制的特征 C. 影响了西方议会制度的建立 D. 有效防止了专制独裁 ‎【答案】B ‎【解析】孟德斯鸠主张立法机关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贵族院由世袭的贵族组成,众议院通过普选方式由各区域的人民选出的平民代表组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近代代议制的特征,故B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三权分立的思想,故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分权学说,与英国的议会制度建立无关,故C错误;D项错在“有效防止了”,说法绝对,故错误。‎ ‎28.近代有欧洲启蒙思想家认为:“有人认为摧毁陈旧的法律对人类造成了伤害,但是,人们就应该去钳制理性吗?要知道,理性毕竟是一切法律的源泉,没有理性,人们甚至产生不了法律的概念。”作者对理性与法律的理解是 A. 理性比法律更为重要 B. 理性对人类造成了伤害 C. 应该钳制理性保护法律 D. 理性与法律同等重要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理性毕竟是一切法律的源泉,没有理性,人们甚至产生不了法律的概念”可知启蒙思想家认为理性的存在高于法律,理性是法律的根基,故A项正确,D项排除;题干未体现理性对人类的伤害,排除B项;题干倡导理性的地位,排除C项。故选A ‎29.“启蒙学派的哲学家曾经哀叹中世纪是理智的谬误时代,而他们却怀着尊敬甚至留恋的心情去看待以往的年代,从中找到一种富有魅力而又丰富多彩的东西,或者是寻觅到在当代已经看不到的一种灵魂深处的东西。”材料中的“他们”指 A. 浪漫主义者 B. 批判现实主义者 C. 现代主义者 D. 革命现实主义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文学艺术。浪漫主义追求个性解放,既揭露现实,又憧憬未来,体现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想象力丰富,注重心理描写。依据材料“……,从中找到一种富有魅力而又丰富多彩的东西,或者是寻觅到在当代已经看不到的一种灵魂深处的东西”可知,反映的是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所以应选A。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是力图真实表现现实生活,深入剖析揭示社会矛盾,对现存社会秩序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又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故排除BCD ‎30.“从自然界的战争中,从饥饿和死亡里,产生了自然界最可赞美的东西一一高等动物…从最简单的无形物体演化出如此美丽和令人惊叹的东西,而且这一演化过程仍在继续,这才是一种真正伟大的思想观念!”这段话评述的是 A.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理论 B.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C. 达尔文的进化论 D. 普朗克的量子论 ‎【答案】C ‎【解析】达尔文进化论认为物种是可变的,生物是进化的,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由材料“从自然界的战争中……产生了自然界最可赞美的东西一一高等动物……这一演化过程仍在继续”,可知反映了生物进化的观点,故C符合题意;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核心是“因信称义”,认为灵魂得救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故A不符合题意;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普朗克属于物理学上的成就,故CD不符合题意。‎ ‎31.美国著名电影明星秀兰·邓波儿,在20世纪30年代危机最深重的时候,她在多部影片中的表演给沮丧、绝望的美国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乐观。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公开宣称:“只要我们还有秀兰·邓波儿,我们的国家就没有事。”材料主要说明了 A. 电影可以解决美国的经济危机 B. 罗斯福借助秀兰·邓波儿推行新政 C. 电影艺术影响着社会生活 D. 当时电影主要是以经济危机为题材 ‎【答案】C ‎【解析】材料“在多部影片中的表演给沮丧、绝望的美国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乐观”说明电影艺术对人民生活有重要的影响,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美国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物,明显不是电影能解决经济危机的,故A项排除;罗斯福新政主要是靠政府推行,故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电影艺术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没有体现出电影的题材,故D项排除。‎ ‎32.纽可门蒸汽机的设计是建立在17世纪波义耳等人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上的。在18世纪,瓦特的发明也有赖于新的温度测设方法和科研方法的应用,并且他和当时的主要科学家们有着经常的联系,并于1785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这说明 A. 科学家通过仪器实验的方式了解世界 B. 英国政府重视科技创新活动 C. 新的科学发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D 科研技术成果能及时地应用于生产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学发现对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根据材料“纽可门蒸汽机的设计是建立在17世纪波义耳等人的科学发现的基础上的”可知,新的科学发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C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反映了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并未体现英国政府的作用,故B项错误; 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33.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都 A. 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充分的舆论准备 B. 标志着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 C. 确保了资本主义代议制的逐步建立 D. 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都促进了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D项符合题意;A项是启蒙运动的影响;欧洲资本主义在文艺复兴之前就已经产生,B错误;C项是从政治现代化的角度评价的,不符合题意,C错误。故选D。‎ ‎34.某学生在学习欧洲人文主义发展历史时,总结出“哲学的时代”“理性的时代”“光明的时代”“批判的时代”等关键信息。据此可知,该学生学习的历史主题是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D ‎【解析】启蒙运动高举理性主义大旗,猛烈批判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神权统治,认为可以用理性驱散现实封建专制统治的黑暗,由“理性的时代”“光明的时代”“批判的时代”等关键信息,可知指启蒙运动,故D符合题意;智者运动重感性而轻理性,故A不符合题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人文主义为核心,BC不符合题意;‎ ‎3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全国文盲占人口总数的80%。到1978年,青壮年文盲率已经下降到5%。1949年全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2人,1978年上升为8.9人。以上现象的变化得益于 A. 义务教育的普及 B. 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C. 希望工程的推动 D.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答案】B ‎【解析】我国初步形成国民教育体系是1965年,“青壮年文盲率已经下降到18.5%。1949年全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2人,1978年上升为8.9人”主要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推动,B正确;A是20世纪90年代;C是支持西部教育方式;D是1995年提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问:“小学、大学如何?”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朱子语类》‎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并说出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指出该现象的重要原因。‎ ‎【答案】(1 )主张:三纲;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 趋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2分,答出儒家地位和法家地位的变化趋势各1分)‎ ‎(2)区别:“小学”求知养性;“大学”穷理究因。(言之有理可给分,如“小学”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大学”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命题:慎思明辨,格物致知。(答格物致知即可得分)‎ ‎(3)特色:批判君主专制;重申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和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 ‎ 重要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的强化,理学的强化或八股取士对思想的禁锢 ‎【解析】‎ ‎(1)据材料一“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即可概括董仲舒的主张:三纲;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2)据材料二“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即可概括指出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说出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3)据材料三“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批判君主专制;重申民本思想,提出君民平等和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分析其重要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的强化,理学的强化或八股取士对思想的禁锢。‎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14-17世纪中外部分著作 中国 西欧 作者 著作 成书时间 作者 著作 成书时间 李时珍 ‎《本草纲目》‎ ‎1578年 薄伽丘 ‎《十日谈》‎ ‎1353年 李贽 ‎《焚书》‎ ‎1590年 伊拉斯漠 ‎《愚人颂》‎ ‎15世纪末 宋应星 ‎《天工开物》‎ ‎1637年 哥白尼 ‎《天体运行论》‎ ‎1543年 徐光启 ‎《农政全书》‎ ‎1639年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1602年 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 ‎1642年 塞万提斯 ‎《堂古诃德》‎ ‎1615年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1663年 哈维 ‎《血液循环论》‎ ‎1628年 顾炎武 ‎《日知录》‎ ‎1670年 伽利略 ‎《两大体系的对话》‎ ‎1632年 王夫之 ‎《读通鉴论》‎ ‎1692年 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7年 材料反映了14-17世纪中西方历史发展的一些相似与不同之处。请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14-17世纪,中国和西欧都产生了顺应时代要求的新思想。‎ 明末清初,随着封建制度衰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著书立说,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法治、民权、工商皆本等思想,经世致用思想不断发展,儒家思想更加务实。与此同时,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并得到迅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以薄伽丘、莎士比亚等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学者,通过文学作品批判基督教神学,揭露教会腐败,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性、歌颂人性。‎ 由此可见,在14-17世纪,中国和西欧新的经济因素推动了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思想的产生。‎ 示例二:14-17世纪,中国和西欧科技发展差距拉大。‎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出现了总结性的科技巨著,如《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但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理学统治文化上实行专制,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使得中国的科技仍在传统的道路上徘徊。而同时期的西欧,资本主义产生并迅速发展,新航路开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开展,冲击了基督教神学的统治,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产生了牛顿经典力学等近代科技果。‎ 可以看出,中国和西欧不同的社会环境造成了科技发展的巨大差距,中国科技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欧。‎ ‎【解析】‎ 根据题目要求,首先要在通读材料之后,对14-17世纪文化成就进行对比整合,从中分析在此期间中西方历史发展的相似与不同之处。然后根据个人所学知识,酌情选取一个角度,将个人观点当作命论题表出来,如“14-17世纪,中国和西欧都产生了顺应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或者“14-17世纪,中国和西欧科技发展差距拉大”,接着汇总与所选观点相关的这一时期中外史实,从观点表现到相关依据和影响进行分析论证。论题须简明准确,论证科学严谨,表述条理清晰。‎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有为的“经世之学”是以托古改制为形式的,“是对儒家经典意义的延伸而非否定。西方的影响使他的经解绝对的非正统”,但绝不是“非儒”。这种既不抛弃传统又在器物层面上实行西化的要求决定了康有为不得不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来重新解释传统的儒家经典,以使传统的儒学适应现实的需要(康有为)在潜意识上无疑还是“蕴含着对西方近代文明深刻的疑忌、强烈的不满乃至发自内心的痛恶”。可以认为,康有为的思想反映了在“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试图挽救“中国思想之没落”,并努力“种下新思想的种子”这样一种挽救民族危亡的举动的必然产物。‎ ‎——摘编自郑军《康有为对传统儒学的改造与维新变法理论的构建》‎ 材料二 作为思想启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但必须注意,这种批判是在民族危亡时进行的,它不是纯学理意义上的一般学术批判,而是以文化为切入点,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的社会运动。这就决定了这种批判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但这种倾向恰恰是五四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 ‎——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思想所体现的“时代矛盾”,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文化运动。‎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如何正确对待孔子与儒学。‎ ‎【答案】(1)矛盾:托古改制,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而非否定;把中国传统儒学与西方资产阶级学术相结合;内心充满对西方文明的疑忌、不满、痛恨。‎ 原因:西学东渐;甲午中日战争后严重民族危机;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等。‎ ‎(2)态度:批判传统文化中为统治者服务、有碍于社会发展、作为统治者意识形态的成分。‎ 评价:动摇了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的传播;有利于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带有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 ‎(3)对待:应该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孔子与儒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 ‎(1)第一小问“矛盾”,依据材料中“以托古改制为形式的,‘是对儒家经典意义的延伸而非否定’”得出:托古改制,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而非否定;依据材料中“不得不用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来重新解释传统的儒家经典”得出:把中国传统儒学与西方资产阶级学术相结合;依据材料中“对西方近代文明深刻的疑忌、强烈的不满乃至发自内心的痛恶”得出:内心充满对西方文明的疑忌、不满、痛恨。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中“西方的影响”得出:西学东渐;依据材料中“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时代”得出:中国农业社会与西方工业社会的矛盾;根据所学得出:甲午中日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等。‎ ‎(2)第一小问“态度”,依据材料中“批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且有碍于社会发展的成分,批判的矛头直指以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出现的儒家学说”得出:批判传统文化中为统治者服务、有碍于社会发展、作为统治者意识形态的成分。第二小问“评价”,依据材料中“以实现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目的的社会运动”得出:有利于民众启蒙、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依据材料中“这种倾向恰恰是……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得出:体现了知识分子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自觉担当意识;根据所学得出:动摇了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有利于西方进步思想的传播;带有偏激色彩和以偏概全的倾向。‎ ‎(3)此题为开放型试题,主要强调辩证地、历史地看待,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