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南省郑州市第106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南省郑州市第106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郑州市第106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某古书记载,“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一把手,是全国子民之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之首脑亦被视为‘父母官’。”该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A. 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 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C. 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D. 男女平等,均可做官 ‎【答案】C ‎【解析】材料“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反映的是宗法制,“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反映出父为“家君”,君王为“国父”,体现君父同伦,家国同构,故C正确;A项仅从君王角度上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中央与地方关系及强干弱枝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B;“男女平等,均可做官”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 ‎2.西周封建过程中,诸候受封有一片土地的同时,还有一定的人民。这些人民,以族为单位分封给诸候。他们可能是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也可能是从别处来的。西周统治者的这一做法 A. 有利于人口的自由流动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D.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解析】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主要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正确;分封制的目的是控制人口的流动,A错误;此时没有君主专制,B错误;材料中市控制地方措施,不是促进生产力发展,D错误。‎ ‎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时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公天下”主要体现在 A. 地主阶级开始夺取政权 B. 按照德才察举官员 C. 布衣将相格局全面形成 D. 依据能绩任免官吏 ‎【答案】D ‎【解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力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故答案选择C项。地主阶级开始夺取政权应该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A;按照德才察举官员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布衣将相格局全面形成发生在汉初,故排除C。‎ ‎4.高焕祥在《秦汉廷议制度试析》中说:秦汉廷议内容之广、规模之大,气氛之激烈都是空前绝后的;据不完全统计,其间四百年里有文可证的廷议就达百余次,而明文记载的被皇帝采纳的就有80多次。这说明廷议 A. 扩大官僚权力实现对皇帝集权的制约 B. 是国家的决策中枢 C.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封建体制的弊端 D. 是民主制意义上的议事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被皇帝采纳的就有80多次”可知,廷议制度一定程度上平抑了皇帝专制的现象,有利于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封建体制的弊端,故C正确;秦汉廷议体现了大臣拥有一定的政治参与权,但最终决策权由皇帝掌握,故AB错误;廷议体现了大臣拥有一定的政治参与权,但最终决策权由皇帝掌握,并非“民主制意义上的议事”,故D错误。‎ ‎5.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汉代 A. 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B. 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 C. 国家统治区域日趋扩大 D. 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可知,从汉初到汉景帝再到汉武帝郡县制不断扩大,王国缩小,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正确答案为D。材料只是讲述郡增多,王国减少,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非君主权力的强化,排除B。材料中无法体现统治区域扩大,故C错误。‎ ‎6.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A. 派文臣做知州 B. 设“三衙”,收精兵 C. 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 D.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选儒臣”、“分治大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针对前朝地方武将割据地方的弊端,宋代派文臣做知州,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设“三衙”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与派遣儒臣治理地方无关;C选项错误,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是宋代中央削弱地方财权的措施,与派遣儒臣治理地方无关;D选项指的是宋代的禁军制度,与派遣儒臣治理地方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遂宁某中学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A. 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 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 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 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内阁。秦始皇开创了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并且为后世所继承,成为绵延了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相当于宰相,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雍正皇帝设置军机处,实现了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设立内阁。所以A、B、D项与史实相符,故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故选C。‎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自秦汉以来就采取了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 A. 中朝 御史府 军机处 B. 御史府 内阁 军机处 C. 中朝 内阁 军机处 D. 尚书台 都察院 内阁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中“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并结合所学知识,中朝、内阁、军机处均是由皇帝的内侍秘书机构演变为正式的国家机关,C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御史府、都察院是负责监察的法定国家机构,并不是皇帝的内侍秘书机构,排除含有御史府、都察院的选项A、B、D。‎ 点睛: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关键信息“ 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并结合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演变历程分析解答。‎ ‎9.克利斯提尼根据地区原则划分阿提卡的基层组织。阿提卡被分成三个区域:(一)雅典城及其近郊;(二)内陆中央地带:(三)沿海地区。每个区域分为十个部分,名为三分区。三个区域的一个三分区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部落,这种部落并不是集合在一片毗连的地带的部落,而是跨三个区域的一种人为的集合,它唯有在公民大会表决期间才能集合起来。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 壮大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 B. 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C. 消灭贵族特权产生的基础 D. 为十将军的产生布局选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克利斯提尼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削弱了氏族制残余,消灭贵族特权产生的基础,故C项正确。克利斯提尼根据地区原则划分阿提卡的基层组织”可知,克利斯提尼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分散了氏族贵族的力量,与工商业奴隶主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克利斯提尼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而是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分散了氏族贵族的力量,排除B。克利斯提尼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为十将军的产生布局选区,但不是其直接目的,排除D。‎ ‎10.古雅典官员任职期间,“任何公民都可因他行为不敬或侵占公款、叛国,共谋或其他严重犯罪活动而启动一种‘指控程序’来反对他,如果情况属实,他就被判处死刑。案件首先由议事会来判决,但更严重的案件通常由议事会交由陪审法庭来做最终判决,极其严重的案件,像叛国罪,由公民大会来审问”。这说明古雅典 A. 对政治权力实行严格的制约 B. 公民大会是最高司法机构 C. 官员贪污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D. 司法审判程序缺乏合理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案件首先由议事会来判决,但更严重的案件通常由议事会交由陪审法庭来做最终判决,极其严重的案件,像叛国罪,由公民大会来审问””信息说明雅典对权力制约比较明显,故A项正确;公民大会不是司法机构,故B项错误;贪污腐败,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司法和理性,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特点 ‎11.“没有人愿意用抽签的方法雇佣一位舵手和建筑师、吹笛手或其他行业的人,而这类事若出错的话,危害还比在管理国家事务上出错轻得多。”苏格拉底的上述观点反映他 A. 反对直接民主制度 B. 要求哲学家管理国家 C. 赞扬君主专制制度 D. 用人要做到人尽其才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苏格拉底强调治国应该由专业政治家进行管理,如果采用直接民主政治就犹若雇佣一位蹩脚的舵手和建筑师,会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灾难,答案选A,BCD三项与题意主旨不符。‎ 考点:古代世界史 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 ‎12.查士丁尼法典规定,所有妇女不论有夫无夫,不论是债权担保或是提供物权担保,都在禁止之列。但是,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这表明 A. 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 罗马法在实践中具有灵活性 C. 执法者具有任意裁判的权力 D. 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 ‎【答案】B ‎【解析】“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并不能说明罗马妇女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故A错误;材料“大法官们在实施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体现了罗马法在实践过程中具有灵活性,并未完全照搬法律条文,故B正确;执法者并不是任意裁判,而是“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故C错误;材料主要论述妇女担保的问题,并不能体现罗马法充分保护平民权益,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大法官们……对该法进行了部分调整,规定妇女如遇特殊情况时可以作为担保人”,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法律规定与实践的灵活操作的关系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3.“事实证明,有关所有权的一切现代法制,无论是在实体或是程序方面都没未超出罗马法既定的基本范畴。”这句话说明罗马法 A. 涵盖了现代法制度基本内容 B. 设定了所有权的全部可能性 C. 包含了商品生产社会的大多数法权关系 D. 适用范围限于私有制高度发达的社会 ‎【答案】C ‎【解析】材料“所有权的一切现代法制,无论是在实体或是程序方面都没未超出罗马法既定的基本范畴”的信息说明罗马法不仅适应于罗马,对于现代社会的所有权同样适用,C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罗马法涵盖了现代法制度的基本内容,A错误;B中“全部可能性”说法绝对,排除。D中限于说法绝对,排除。‎ ‎14.古罗马法侵权行为的责任方式经历了习惯法中的刑罚制裁(如“同态复仇”)到《十二铜表法》定额罚金、《阿奎利亚法》最高市价赔偿,最后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估价损失赔偿的复杂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 A. 罗马法的体系走向完善 B. 对人身自由的绝对尊重 C. 侵权行为认识的理性化 D. 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削减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经历了习惯法中的刑罚制裁到《十二铜表法》定额罚金、最后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估价损失赔偿的复杂历程”可以看出罗马对侵权行为认识的制裁越来越完善,说明其理性化的特点,故C项正确。罗马法形成完备体系是《民法大全》的颁布,故A项错误。对人身自由的绝对尊重说法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出奴隶主贵族特权的削减,故D项错误。‎ ‎15.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所以资本主义代议制又称议会制。下列有关近代西方议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英国首相有权解散议会 B. 德意志第二帝国皇帝有权召集议会 C.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由议会产生 D. 美国总统对议会负责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总统与议会的关系是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美国总统只对宪法和美国公民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故D选项说法有误,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君主立宪制下,英国首相组成内阁,内阁与首相共进退,对议会负责。议会如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首相有两种选择,即首相与内阁集体辞职;要么首相向英王要求(形式上)解散议会,并重新选举组成议会,但首相解散议会的权力只有一次,若议会再次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首相与内阁必须集体辞职,故A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帝国元首是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有任命宰相和高级官吏、召集和解散议会、宣战、媾和的权力,故B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法国行政权力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他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员赞同有权解散众议院,故C选项说法无误,不符合题意。‎ ‎16.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 A. 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B. “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 C. 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力 D. 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美国政治权力的制衡为背景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不是专制君主”强调了在美国权利的制衡,虽然“政治和官僚精英”的权利很大,大大超过了普通的公民,但不是“专制君主”,其权利受到制约,据此分析可知材料重在强调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故选D。‎ ‎17. 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布什和民主党候选人戈尔在决定命运的几百张选票上发生争议,最后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后者一锤定音,解决了长达36天的总统难产危机。这段材料 A. 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B. 表明司法权实际上高于行政权 C. 显示最高法院掌握立法权 D. 说明总统人选与选民意愿无关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明确总统选举受到最高法院的监督与制约,这是权力制约和平稳机制的作用(三权分立),而不是司法权高于行政权;立法权归国会,故B、C两项不符合题意。同时,材料突出的是总统人选在选票上发生了争议,而不是体现选民意愿,故D项也不符合题意。。‎ ‎18.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特里维廉在他的专著《1688一1689年的英国革命》中,特别强调荷兰执政威廉入主英国的重要性,认为它是“欧洲所有的新教各族人民共同会合在一起来帮助和拯救英国,并成为英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 A. 王权时代结束 B. 国王和议会之间形成了制衡的关系 C. 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D.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答案】C ‎【解析】光荣革命后,议会的权力大增,《权利法案》的通过使得议会的权力逐渐超过国王,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故选C。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但国王仍是形式上的国家元首,王权依旧存在,排除A;光荣革命后,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其与议会不是制衡关系,排除B;1721年担任财政大臣的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这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D。‎ ‎19.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不仅“是国家元首并统率武装部队,行使行政权”,而且“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同时又规定“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共和派力量的强大 B. 君主派力量的强大 C. 共和派与君主派的妥协 D. 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共和国总统不仅“是国家元首并统率武装部队,行使行政权”,而且“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同享有创议法律之权”。考查了1875年法国宪法,根据所学,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而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则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选C项。‎ ‎20. 华盛顿·欧文在《华盛顿传》中说:“(当代表即将在宪法文本上签字时)富兰克林凝视着主席座位后边背景上的太阳,对身边的代表说:“在会议时期,我对会议的结果有时充满希望,有时又忧心忡忡。我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凝视着主席身后的太阳,分辨不出那轮红日究竟是在升起,还是在落山。现在我终于高兴地明白了,这是一轮喷薄东升的旭日,而不是一轮冉冉西下的落日。”富兰克林之所以高兴是因为1787年宪法 A. 规定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 B. 确立了“分权制衡”的议会制共和政体 C. 明确了南北妥协、两党对垒交替执政的政治框架 D. 开启了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届的民主先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1787年宪法,其中规定实行的是总统制共和制,两党对峙确立是在19世纪后半叶,D项在该宪法中没有体现,所以正确的是A,即实行联邦制。‎ ‎21.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有独立的行政权,是实实在在的行政首脑,他有权遴选政府大臣,并亲自主掌国务大事;当时议会对政府并没有控制权,大臣之间不存在横向联系,也不需要协商一致。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 议会无法限制国王的权力 B. 君主立宪制还有待完善 C. 责任制内阁已经基本确立 D. 《权利法案》遭到了破坏 ‎【答案】B ‎【解析】《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在立法、征税、召集部队等方面都具有对国王的约束权,只是尚未完善,故A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依然掌握了较大的行政权力,尚未完全成为虚位君主;政府对议会负责的制度没有建立起来,政府内部也没有做到协商一致。这说明当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仍存在许多缺陷,有待完善。故B项正确。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是在18世纪中叶基本形成的,故C项错误。《权利法案》并未被破坏,材料只是表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制度方面仍存在缺陷,故D项错误。‎ ‎22.19世纪晚期时,在英国,首相和内阁是议会多数党的“党魁”和领导核心。除非多数党自身发生分裂,议会几乎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即使通过了不信任票,内阁还可以“诉诸选民公断”,提请英王解散下院。在新议会选举中,内阁因处于执政党的有利地位,获胜也不成问题。这反映英国 A. 责任内阁制开始得到确立 B. 议会已不再对内阁投不信任票 C. 立法权对行政权制衡削弱 D. 内阁权力膨胀摧毁了宪政制度 ‎【答案】C ‎【解析】英国议会负责立法权,内阁负责行政权,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而材料表明内阁通过“诉诸选民公断”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显然说明立法权对于行政权制约的减弱,故C正确;责任内阁制确立是18世纪初期;当议会对于内阁不信任时候,仍然实行投票形式,故B错误;英国宪政制度正在不断完善,故D错误。‎ ‎23.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科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以下推断符合当时德国史实的是 A. 帝国宪法规定的选举制没有实行 B. 帝国宪法没有赋予议会立法权 C. 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 D. 在政治体制上仍然是君主专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在经济方面崛起,但政治方面滞后,政治上保留封建残余,专制色彩浓厚,C项正确。1871年宪法中的选举权已经实行,A项错误。1871年宪法赋予了议会立法权,B项错误。德国在政体上属于君主立宪制,而不是君主专制,D项错误。‎ ‎24.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在联邦议会的 ‎58个议席中,作为国家统一运动领导者的普鲁士仅拥有17席。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普鲁士有能力(14票足以否决议案)否决任何欲修改宪法等议案,但其他小邦也可以联合以多数票确保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这说明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A. 通过行政机构设置维护中央集权 B. 在权力分配方面有联邦主义性质 C. 力图维护普鲁士的核心领导地位 D. 保留了浓厚的封建社会主义残余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叙述的内容可以看出,德意志帝国的宪法在规定权力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制衡性,尤其是对于联邦各地区的权力分配上体现出一定的联邦特点,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说出具体的行政机构;C选项没有明白材料的真实含义;D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25.阅读欧美18~19世纪大事年表(部分)。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和说明,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时间 重大历史事件 ‎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 ‎1840年前后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848年 马克思主义诞生 ‎1850年前后 欧美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1870年前后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871年 巴黎公社革命 A. 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 B. 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时期 C. 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已具备 D. 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客观上阻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答案】B ‎【解析】表格中列出的史实大部分是反映资本主义的发展潮流,虽有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革命都和社会主义有关,但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和革命均被残酷镇压,这些事例说明了此时的资本主义尚处于不断上升和发展的时期,故选B,排除A。马克思认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应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前提下发生,此时的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才刚开始,生产力未被高度释放,显然C的说法不符合历史的阶段特征,排除;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有了危机意识,因此他们主动地调整政策去完善资本主义制度,以缓和社会矛盾,因此D中“阻碍”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26.《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以上论述 A. 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 B. 阐述了工业革命对自由主义发展的作用 C. 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D. 揭示了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 ‎【答案】D ‎【解析】题干意思是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工人阶级逐渐联合起来,最终将破坏掉资产阶级赖以存在的基础,说明生产力进步会导致社会变革,选项D正确;选项A片面解读材料,排除;材料中未涉及自由主义和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排除B;材料中并未提及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选项C排除。‎ ‎27.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写道:“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很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反映了 A. 《共产党宣言》的革命措施脱离了现实 B. 《共产党宣言》是工人阶级的斗争指南 C. 站在不同的立场看待《共产党宣言》具有不同的观点 D.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答案】D ‎【解析】《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而1872年恩格斯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很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表明恩格斯根据时代变化提出了新的看法,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故答案为D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没有脱离现实,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恩格斯是站在发展的立场看待《共产党宣言》,而不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排除C项。‎ ‎28.巴黎公社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社委员会,公社委员会同时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实行普遍的直接选举,公社的一切管理人员直接向选民负责,接受选民的监督,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重要经验。这里的“经验”是指 A. 为民主集中制提供了借鉴 B. 为民主共和制度开辟了道路 C. 为直接民主制积累了经验 D. 丰富了三权分立理论的内涵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的“公社委员会同时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公社的一切管理人员直接向选民负责”等信息来看,巴黎公社一方面确立了民主制度,另一方面又实行民主基础上的权力集中,为后来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集中制提供了借鉴。故答案为A项。民主共和制度最早由资产阶级确立,排除B项;公社委员会由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权力,说明巴黎公社实行间接民主,排除C项;“公社委员会同时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说明巴黎公社不是实行三权分立体制,排除D项。‎ ‎29.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指出:“西方曾对列宁有过一种错觉,以为他最擅长的手法乃组织突袭。殊不知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人唯一的真正财产,在于能认识及把握群众的需要,并能追随群众,进而领导群众。”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列宁“认识及把握群众的需要”的是 A. 提出《四月提纲》‎ B. 颁布《和平法令》‎ C. 建立苏维埃政权 D. 推翻临时政府 ‎【答案】B ‎【解析】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苏俄与德奥集团达成协定,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和平的愿望。故答案为B项。提出《四月提纲》指出俄国的革命方向,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苏维埃政权在二月革命中已经建立,排除C项;推翻临时政府不符合题干中“最能体现”的要求,排除D项。‎ ‎30.1917年4月,普列汉诺夫等人指责列宁的“四月提纲”是“说梦话”,只会以酿成社会灾难而告终。之后考茨基发表《无产阶级专政》一书,认为“只有靠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大规模发展,只有靠资本主义创造的并且集中在资本家阶级手中的巨额财富,社会主义才会成为可能。”这说明当时部分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 A. 应该采取和平的方式夺取政权 B. 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C. 俄国应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D. 社会主义革命运动须依靠资产阶级 ‎【答案】B ‎【解析】材料所述社会主义革命应该发生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由此可知,普列汉诺夫等人认为当时的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B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革命的方式,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革命要发生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没有涉及俄国应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革命要发生在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不是要依靠资产阶级,排除D。‎ 二、材料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 ‎——摘自李明《浅论世官制向职官制嬗变的历史动因》‎ 材料二 察举是推荐官员制度。具体做法,由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察举孝廉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两汉的察举与考试是相辅而行、相互为用的。察举加考试,这是汉代选官制度中的两个重要步骤。察举之后,是否选得其人,还需要经过考试,而后始能量才录用。因此,无论是郡国岁举的孝廉,还是诏令特举的贤良、文学,到朝廷之后,均须考试。‎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依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 ‎(2)依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核心标准的演变。秦国选官标准是什么?‎ ‎(3)对比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方式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案】(1)原因: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 ‎(2)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军功授爵 ‎(3)区别:察举制:由他人推荐,以考试为辅;科举制:自我推荐,以考试定取舍。‎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郡县制和谷禄制的推行”从宗法世族削弱、士的崛起、战国人才观及新的制度影响进行分析。‎ ‎(2)一问根据材料二“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择”、材料三“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材料四“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进行概括即可;二问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军功爵制。‎ ‎(3)根据材料二“是否选得其人,还需要经过考试,而后始能量才录用”及材料四“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结合所学从推荐方式及考查手段进行分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