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福建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福建师大附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 历史试卷 试卷说明:本卷共二大题,43小题,解答写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只收答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 ‎2.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候,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 )‎ A.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B.森严等级制度特征 ‎ C.尚未能形成中央集权 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3.编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乐器。春秋之前,王公贵族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所谓“王宫悬(四边悬挂),诸侯轩悬(三面悬挂),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士特悬(单面悬挂)”,逾制则会招致杀身之祸。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 )‎ A.等级制度森严 B.宗法色彩浓厚 C.文化生活丰富 D.法律制度严苛 ‎4.周代的用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但考古人员在河北省平山县挖掘战国时期中山国遗址时,却有两套九鼎出土。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考古存在造假嫌疑 B.郡县制的消亡 C.中山国的地位较高 D.分封制的瓦解 ‎5.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御史制度 D.郡县制度 ‎6.有论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A.郡县制利于国家统一 B.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 ‎7.汉武帝成年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 )‎ 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 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 C.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 D.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 ‎8.按唐制,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岁以上为成男)才服兵役。某次,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役的建议,得到太宗许可。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据此可知,当时魏征供职于(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兵部 D.门下省 ‎9.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 ‎10.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11.“财政事务由三司掌管,这是政府的一个独立部门……。另外一个独立的实权部门是枢密院,其地位与中书省相当。”(摘自《哈佛中国史》)材料介绍的制度所在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2.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加大反腐的力度,“既打苍蝇,又打老虎”,我国古代与反腐倡廉相关的制度建设不包括( )‎ A. 西汉:刺史制度 B. 唐代:御史台 C. 宋代:提点刑御司 D. 元代:中书省 ‎13.唐代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人们认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行“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的俗语,宋人认为“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敌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这表明( )‎ A.唐朝的大多数官员来源于武将 B.宋代文化相对于唐代更为发达 C.社会观念与政治环境关系密切 D.科举制度提高了文人社会地位 ‎14.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专制主义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15.明太祖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诏罢中书省”,但相权被废使皇帝与六部之间产生了一个权力真空。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明代皇帝(  )‎ A.提高六部的政治地位 B.设立内阁来辅助施政 C.任用宦官来参预朝政 D.以特务机构充当耳目 ‎16.《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 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17.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8.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 A.英国的船坚炮利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中国的闭关锁国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19.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 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20.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列强主动表示愿意协助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据下图左、右两图分析列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划分“势力范围” B.使战争中获得的权益能得以落实 C.进行资本输出 D.扶植清政府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 ‎21.史学家杰里·本特利说:“太平天国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进的特征,对不满的民众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对农民最具吸引力的是(  )‎ A.平均分配土地 B.产品上交国库 C.奖励技术发明 D.开设新式学堂 ‎22.太平天国的诸多活动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主要潮流同步的是(  )‎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颁布《资政新篇》‎ C.严惩外国侵略者 D.反对腐朽的封建统治 ‎23.“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反映的是(  )‎ A.清军平定回部叛乱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清政府镇压起义军 D.刘永福黑旗军在河内大败法军 ‎24.徐中约在评价甲午战争时指出:“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从中可知( )‎ A.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 B.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 C.中国民族主义意识严重缺失 D.中国主要军事将领妥协退让 ‎25.梁启超指出:“吾国……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与文中所涉内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6.甲午战后,国际资本潮水般涌进中国,列强希望“整片开发”,减少成本,提升利润,与中国政府协商集中投资。为此列强( )‎ A.开始在中国投资设厂 B.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强迫中国开放更多通商口岸 ‎27.如果把“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收复新疆”“甲午风云”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主题的是( )‎ A. 侵略与反抗 B. 近代化的探索 C. 民族政权并立 D. 师夷长技 ‎28.“(义和团)那种举动,就是当时中国人对于欧美的新文化之反动,对于他们物质进步之抵抗,伤亡枕籍,还是前赴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人民还是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孙中山在这里称赞义和团运动( )‎ A.反对欧美文化 B.强烈的爱国精神 C.抵制近代技术 D.打败了侵华列强 ‎29.下表是1894~1914‎ 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30.如图是1907年发表的漫画(注:图中所示器具从右到左依 ‎ 次是:坛、提勺、漏斗、壶)。其政治寓意是(  )‎ 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B.近代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C.中国领土主权不断遭到破坏 ‎ D.近代中国呈现国富民穷的格局 ‎31.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32.有学者说: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下列符合“‘反西化’—‘现代化’”两个阶段的史实是( )‎ 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33.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这一改动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孙中山的权力 B.获得更多列强支持 C.保障宪法更好实施 D.维护革命胜利果实 ‎34‎ ‎.武昌起义后,很多地区的农村士绅大部分持三种态度:一种是顽固守旧,拼命抗拒,愚忠清廷,一种是走走看,认为“民心噪逆,朝野纷争,上下未有所定,此时欲顺不可,欲拒弗能”, 一种是顺水推舟,积极响应,在革命的口号中借以自保,并扩大权势。士绅的态度说明(  )‎ A.革命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B.传统士绅对革命的冷漠 C.士绅对清政府的同情理解 D.革命思想并未深入人心 ‎35.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由此推论,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36.“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这首脍炙人口的《铁道游击队》主题曲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抗日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37.‎1937年7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密令设立国家总动员设计委员会,指定作为总动员业务中心的“资源动员”由资源委员会召集有关部门会同筹办,并首次提出迁移上海民营工厂到内地。上海民营工厂内迁的背景是( )‎ A.淞沪会战使政府军队受重创 B.上海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中心 C.日本已经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D.中东部地区大部分已经沦陷 ‎38.解读地图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下图是抗日战 ‎ 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形势图,下列有关这次战役的说 ‎ 法正确的是( )‎ A.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C.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第一场大型会战 D.是相持阶段对全局胜败具有决定意义的会战 ‎39.1942年10月,美英两国公开声明,将与中国政府谈 ‎ 判,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订立平等条约。1943年5月, ‎ 中美英正式交换批准文本,新约开始生效。其主要内容有美、英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等。中国外交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京国民政府外交努力的结果 B.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提高 C.中国遭受沦陷,美英特权形同虚设 D.美英通过外交行为打击汪伪政权 40. 下表为《抗日战争部分时期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从中反映了( )‎ A.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的主要战场 B.国民党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力军 C.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做出巨大牺牲 D.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其中第41小题12分,第42小题12分,第43小题16分,共40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我国历史上,商周王朝实行“封邦建国”……不存在中央对地方进行有效管理的行政区划制度……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天下,……。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变革。‎ ‎——梁励《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述论》‎ 材料二 元朔五年,武帝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二千石禄的高官乃至诸侯王。‎ ‎——摘编自《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材料三 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在我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上堪称划时代的变革”指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在地方管理上采取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背景。(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实行行省制度的意义。(4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地方治理演变的趋势。(2分)‎ ‎42.(12分)抗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材料一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有感》(1896年春)‎ 材料二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次历史事件的结果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3分)‎ ‎(2)根据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有关史实)论证材料二的观点。(4分)‎ ‎(3)结合所学内容,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结合史实说明抗日战争怎样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5分)‎ ‎43.(16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中国军民奋起反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特无其虚仪及媚骨尔。‎ ‎——汪士铎《乙丙日记》1856(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并据材料一概括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4分)‎ ‎(2)下表是关于“19世纪中期以来的中国社会概况”,按下列要求完成问题(12分)‎ 两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总理衙门 近代化 ‎《马关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师夷长技以制夷 ‎《南京条约》‎ 先从表中任选出三或四个关键词,自拟一个主题,再运用所选的几个关键词对自拟的主题进行简要阐释。(要求:答题时要列出自己所选的准确关键词;所拟主题立意明确,围绕所选关键词信息;阐述时要能理清关键词与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史论结合)‎ 高一历史期中考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C A D B A D D C C C D C A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C B C B A B B C C C A B A A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B D D D A C C C B C ‎41.(12分)(1)变化: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或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2分)‎ ‎(2)主要措施:推恩令;设刺史监察地方。(2分)背景: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导致地方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2分)‎ ‎(3)特点: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4分)‎ ‎(4)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分)‎ ‎42.(12分)(1)事件:甲午中日战争(或者签订《马关条约》);(1分)‎ 影响: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2分)‎ ‎(2)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 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2分)‎ ‎(3)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2分)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3分)‎ ‎43.(1)态度:敌视(或否定);依据:称太平军为“盗”和“逆匪”(2分)‎ 因素:人口过度增长加剧人地矛盾,人民无以谋生;国家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制)过窄;太平军将领具有才干。(2分,答出其中的两点可得)‎ ‎(2)论证题(12分)‎ 示例一:关键词: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题:近代西方列强的侵华史(或近代列强入侵对中国的破坏性)‎ 阐述:近代西方列强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和扩大侵华利益,发动了一次次的侵华战争,对中国造成学深重灾难,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比如,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清政府战败并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及附件、《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完整主权沦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又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西方列强的侵华手段从“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大大加深。‎ 结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的侵华史,也是屈辱和抗争的历史。‎ 示例二:关键词:两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总理衙门、近代化 主题:列强入侵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起步 阐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魏源为首的封建士大夫开始萌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推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兴起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推动中国近代化起步;同时,也促进清政府调整权力结构,设立了总理衙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外交之路。‎ 结论:两次鸦片战争是列强发动的非正义侵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性,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起步。‎ ‎(可以多角度提炼主题,言之有理即可,主题和关键词要明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