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2020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昆明市2020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三)历史试题

昆明市 2020 届“三诊-模”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 1.西周青铜器以礼器为主,纹饰以重环纹、波带纹、窃曲纹较为流行,种类不多,风格简洁朴 素。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用途转向实用化,纹饰以抽象的几何纹为主,并出现宴乐、射猎、 战争等装饰题材,呈现多样化的风格。这种变化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 尚武风气成为主流 B. 青铜纹饰趋向生活化 C. 政治秩序出现变革 D. 审美观念趋于感性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青铜器中礼器种类不多,是礼乐等级制度的体现;春秋战国 时期青铜器转为实用性,风格多样,突破了原本礼乐制度对等级的严格要求,出现“礼崩乐 坏”的变革,故 C 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尚武风气,故排除 A;青铜器纹饰趋向生活化是变 化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变化反应的实质问题,故排除 B;材料中没有涉及感性和理性的分析,故 排除 D。 2.董仲舒完善了天人感应的灾异说。从理论上来看,它能够让官员利用灾异来限制皇权。但从 现实运用上看,结果却背离了理论设计的初衷,沦为儒生官员政治斗争的工具,而人主往往 成为灾异解读的裁判者。这主要是因为 A.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B. 理论设计存在先天不足 C. 灾异解释缺乏权威性 D. 官僚集团内部斗争尖锐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目实际考查从天人感应的灾异说限制皇权到“人主往往成为灾异解读的裁判者” 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根本原因是皇权的不断加强,加强了对各方面的控制,故 A 正确;其设计理论能够限制皇权,故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灾异解释权威性,故排除 C;材料 通过君主成为灾异解读的裁判者更多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非官僚内部斗争,D 排除。 3.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至宋而达于极盛。欧阳修推崇《归去来兮辞》为“晋文独一”。南宋思 想家真德秀认为,其学“正自经术中米”,乃“贫士之咏,箪筆瓢之乐也”。陶渊明历史地 位的提高说明宋代 A. 平民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B. 让理学影响社会价值观念 C. 文学审美偏向消极保守 D. 政局动荡影响文学评价 【答案】B 【解析】 【详解】宋代理学提倡人们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追求“理”,辞官归隐的陶渊明成了 不畏强权、洁身自好的典范,因此其在宋代地位提高,故 B 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平民的政 治地位,故排除 A;陶渊明的作品不是消极保守的,故排除 C;对陶渊明的推崇是由于理学的 影响,而不是政局的影响,故排除 D。 4.如表可以说明 A. 中国贸易顺差数额逐渐缩小 B. 传统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 C. 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 D. 中国较英国经济优势明显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可以看出 1817-1833 年我国进口额小于出口额,其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济不需过多对外进行物品交换,故 B 正确;材料可以看出 1817-1819 年贸易顺差额远小于 1820-1824 年,故排除 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我国闭关锁国政策一直存在,故排除 C;材料中只能看到中英进出口数据,不能仅就此判断中国是否具有经济优势,故排除 D。 5.据如表可知,晚清买办阶层 A. 是政府特许的外贸垄断商人 B. 地域分布上以广东省为主 C. 是中国与外国商人间的桥梁 D. 客观上推动了社会近代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买办创办了近代企业、办学、编写书刊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故 D 正 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清政府是否特许他们从事经营,故排除 A;材料中仅涉及了三位广东籍买 办,因此不能得出全国以广东为主,故排除 B;C 项表述本身没有问题,不过材料中重点提到 买办在中国近代化中的活动,故排除 C。 6.清代以来,地方私铸钱币导致货币名繁多,外来机制银元流通广泛的光绪年间,朝廷酝酿币 制改革,自铸银元,统铸币权,但因地方不愿放弃铸币权及国币单位的“两元之争”,最终 归于失败。这说明 A. 清代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B. 清政府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 C. 清政府货币主权日益沦丧 D. 清朝中央政府权威面临挑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可以看出清中央政府试图统一全国货币最终失败,说明清政府此时对地方的 控制力较弱,故 D 正确;材料中仅涉及长期存在的铸币权,无法看出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激化, 故排除 A;材料中没有涉及财政问题,故排除 B;中央铸币和地方铸币均是清政府内部事务, 无关主权,故排除 C。 7.1940 年,国民政府财政部规定在水陆运输各重要站口设立检查机关,禁止敌货输入。同时, 还组织抢购队,在敌占区进行物资抢购,主要包括五金、西药等急需物品及棉花、皮毛等外 销物资。此举意在 A. 削弱日伪的战争实力 B. 遏制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 C. 为战略反攻储备物资 D. 对国民经济进行战时统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可以看出国民政府一方面“禁止敌货输入”另一方面组织在敌占区抢购急需物 品,这两种方式可以削弱敌占区的经济力量,故 A 正确;材料仅提到对于敌占区的政策,故 排除 B;战略反攻时间为 1945 年,此时是 1940 年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故排除 C;材料是国民 经济统制的具体措施,而不是题目“意在”(目的),故排除 D。 8.新中国成立初期,各地的冬学教育大多沿袭了根据地和解放区时期的传统,采取的主要方式 是诉苦、对比和算账等。同时,适时开展时事教育,培养农民整体观念,实行城乡互助。冬 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 A.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 B. 促进民众的自我觉醒 C. 建构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 D. 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诉苦、对比和算账等”和时事教育等可以让民众理解阶级剥削的本质,进而 增加对新中国政权的认同,故 C 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培养民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故排除 A、D; “培养农民整体观念”而非自我觉醒,故排除 B。 9.公元前 4 世纪中期以后,雅典陪审法庭的地位不断提升,重大的告发案件不再由公民大会审 理,而全部转由陪审法庭审理。这表明雅典 A. 陪审法庭成为最高权力机构 B. 直接民主弊端得到纠正 C. 国家治理体系逐步走向理性 D. 城邦内部矛盾日趋缓和 【答案】C 【解析】 【详解】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不应该管理太多的具体事务,陪审法庭是具体司法 机关负责全部司法事件,让雅典各机关分工更加明确合理,故 C 正确;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 高权力机关,故排除 A;材料中没有涉及直接民主的弊端,故排除 B;材料中没有涉及城邦内 部矛盾,故排除 D。 10.1787~1796 年间,英国家庭食物开支在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为 73.5%;1840~1854 年间为 64.0%。这变化反映出英国 A. 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B. 社会矛盾进一步得到了缓和 C. 居民的食物消费不断减少 D. 工业革命推动消费观念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食品消费比重的减少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表现之一,故 A 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社 会矛盾,故排除 B;材料中是食品消费比重的变化,不是食物消费额的变化,故排除 C;材料 中没有涉及消费观念,故排除 D。 11.1947 年,美国政府颁发行政命令,要求政府机关职员、高等院校教员和研究人员等,必须 宜誓对政府效忠,并对其忠诚度进行检验。受其影响,一千百多万人受到调查,其中许多人 因为“莫须有”的谣言而被宜布为“不可接触者”。材料说明此时美国 A. 社会阶层因冷战而出现分化 B. 传统价值观受到严峻挑战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影响政治 D. 民众对国家安全充满焦忠 【答案】B 【解析】 【详解】美国历史上是自由的,材料中因为“莫须有”就多人被调查处理,违背了传统价值, 故 B 正确;材料中涉及到多个社会阶层,没有因为阶层不同出现分化,故排除 A;CD 和材料 无关,故排除。 12.历史上,西方音乐的分期是清晰而可界定的,每个时期各有自己的统风格,但 20 世纪以后, 随着传播技术的革命,音乐很难再像以往那样划分时期,标定风格。这种变化主要反映 A. 民族音乐在世界广泛传播 B. 当代音乐发展日益趋同 C. 全球化趋势淡化音乐分期 D. 音乐风格走向多元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20 世纪以来音乐难以界定风格的原因是各种风格的音乐同时存在,故 D 正确,排除 B;材料中没有涉及民族音乐,故排除 A;材料是说难以界定分期而不是淡化分期,故排除 C。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内经》提出 “阴阳不调,疾从外来,病由心生”,认为人与自然失调产生病因。东汉末年,战乱频繁, 瘟疫流行,张仲景践行“医乃仁术”的信念,奔走于民间,救民于水火,并撰成《伤寒杂病 论》。 唐代孙思邈有感于百姓因病受困,疾呼“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其名著《千金方》30 卷记载 800 多个药方近千种植物药,形成中医“号脉问诊,按方抓药”的基本治疗方式。历 朝的太医院重金刊印医书药著,《神农本草经》《脉经》《诸病源候论》《唐本草》《本草纲目》 等 3000 多种中医著作流传至今. ——摘编自乔远山《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等 材料二 17 世纪,维萨里医生通过实体解剖创立人体解剖学。18 世纪以来,关于病菌感 染、外科手术、细胞病变等方面的研究使西医获得巨大发展,机械化生产的显微镜、听诊器、 血压计、电动体腔镜、化学验血剂、手术操作台等不断出现,战争频繁使阿斯匹林、盘尼西 林等化合药大量使用。19 世纪中后期,西医在我国得到广逆传播。新中国成立后,党提出“中 西医结合”的方针,在国家卫生部中专设中医司,先后将 20 多万中医从业者安置到各类医院, 开办中医进修学院,培养了数百万名“赤脚医生”,深入广大农村为群众治病。1955 年,北 京中医研究院成立,不断整理中医典籍,挖掘秘方,开发中成药。 ——摘编自陈竺《西医与中医的对话》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医与近代西医相比具有的典型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省差异 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重视中医的意义。 【答案】(1)特征:病因源于人与自然的失调;以植物药为主,采用“号脉问诊,按方抓药 外的治疗方式:国家力量推动共发展。 原因:古代中医受道家、儒家思想影响;植根于农耕文明:封建政府的重视。 近代西医受科学理性思想影响;植根于工业文明;频繁战争的影响。 (2)意义:构建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医疗事业;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巩固人民政权;弘 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解析】 【详解】(1)第一问特征,根据材料“认为人与自然失调产生病因 ”可知病因源于人与自然 的失调;根据材料“其名著《千金方》……的基本治疗方式。 ”可知以植物药为主,采用“号 脉问诊,按方抓药外的治疗方式;根据材料“历朝的太医院重金刊印医书药著,……3000 多 种中医著作流传至今 ”可知国家力量推动共发展。 第二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 和西方近代的思想文化、经济状态和社会情况回答即可。 (2)根据材料“在国家卫生部中专设中医司……培养了数百万名‘赤脚医生’”可知构建国 家医疗卫生体系,发展医疗事业;根据材料“深入广大农村为群众治病 ”可知保障人民生命 健康,巩固人民政权;根据材料“北京中医研究院成立……开发中成药 ”可知弘扬优秀传统 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反映了 19 世纪初至 20 世纪初不同视角下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论题:马克思主义指导了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运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理论。 说明:工业革命推动欧美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与资产阶 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兴起。1848 年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 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为国际社 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 义运动的新局面,也为中国送来了新的救国方案。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 定了理论基础。社会主义运动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总之,马克思主义指明了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我们应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 示例二:论题:伴随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兴起发展。 说明:工业革命推动欧美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工人阶级与资产阶 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兴起。1848 年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 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资产阶级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肆对外输出商 品和资本,在亚非拉地区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亚非拉人民纷纷掀起反抗资本主义侵略的 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发展打击了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的统 治。 总之,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解析】 【详解】本题可以根据材料从“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三个 角度任选其一进行组织选定论题。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论述论题和历史语言 的运用。 15.材料 1901 年 9 月,清廷颁发上谕,整頓兵制,于各省会建立武备学堂、原未开办武 备学堂的各省纷纷响应,武备学堂兴办之初,每年招收学员少者七八十人,多者百数十人; 教习或从直隶。湖北等省借调,或聘以中外军事学堂的毕业生,部分学堂聘用洋教习。1904 年 9 月,练兵处与兵部拟定了《新军学堂办法》二十条,规定陆军学堂分成小学堂、中学堂、 兵官学堂和大学堂四级体系,全程教育长达八九年。从 1906—1908 年间,全国先后成立了 27 所陆军小学堂,大多为原设的武备学堂改建,就连遥远的西藏也设立了一所陆军小学堂。四 所陆军中学堂也于 1907~1910 年间先后建成、由于各陆军中学堂最早要到 1912 年左右才有合 格的毕业生,所以终清之世,也没有产生一所合格的正规兵官学堂,直至进入民国,成立了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才实现了这一原有构想. ——摘编自马磊《近代军事教育体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军事学堂改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军事学堂改制。 【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严重;西方军事制度的影响;清末新政的兴起;原有军队战斗 力低下。 (2)评价:培养了军事人才,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军事近代化;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积蓄了力 量,加速了清政府灭亡,但改革成效有限。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中给出的时间“1901 年”和“1904 年”结合清末社会现状和清政府的 革命,从民族危机加深、军队战斗力低、西方军事制度和清末新政等方面做答即可。 (2)评价从正反两个方面着手一方肯定其为中国军事近代和辛亥革命的贡献,另一方面结合 “所以终清之世,也没有产生一所合格的正规兵官学堂”总结其局限性。 16.材料 二战爆发之后,华沙古城被炮火摧毁,大不列颠博物馆也在空袭中被燃烧弹击 中。1943 年 10 月,美国、英国和苏联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惩治德国在被占领国家所犯暴行 的宣言》。同盟国将战争中肆意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认定为一种国际罪行。将之写入《纽伦堡 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并宣布领导或者参加此种行为的人应承担刑事责任。从 1945 年 11 月至 1946 年 10 月,为审判纳粹战犯,惩罚法西斯分子,“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完成了对 22 名前 纳粹德国高官的审判,被称为纽伦堡审判。纽伦堡审判所确立的“禁止在战时破坏文化遗产” 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支持。《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将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列为战 争罪的做法,也被以后相应国际司法机构的组织文件继承下来。 ——摘编自黄树卿《文化遗产国际司法保护的里程碑——组伦堡审判意义的新发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纽伦堡审判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纽伦堡审判对于保护文化遗产的贡献。 【答案】(1)原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法西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反法西斯国家的 合作与努力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需要。 (2)贡献:确立“禁止在战时破坏文化遗产”的国际原则;以法律形式将破坏文化遗产的行 为列为战争罪:对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产生深远影响。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华沙古城被炮火摧毁,大不列颠博物馆也在空袭中被燃烧弹击中” 可知法西斯对人类文明的破坏;根据材料“美国、英国和苏联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惩治德 国在被占领国家所犯暴行的宣言》 ”可知反法西斯国家的合作与努力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需 要;根据材料“ 1945 年 11 月至 1946 年 10 月”可知此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根据材料“ 同盟国将战争中肆意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认定为一种国际罪行”可知确立 “禁止在战时破坏文化遗产”的国际原则;根据材料“将之写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宪 章》 ”可知以法律形式将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列为战争罪;根据材料“破坏文化遗产的行 为……继承下来。 ”可知对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产生深远影响。 17.材料 司马光著《资治通鉴》凡 294 卷。作为皇家支持的大规模纂著的主持者,司马 光考虑到对现实的参考启发意义,以史论的方式,发表他对史事的看法。如关于正统问题,《资 治通鉴》里三国部分以曹魏为正统,南北朝部分兼叙南北,五代部分承认五朝实际存在而不 对任何一方做主观拔高,这与南宋程朱学术盛行后以蜀汉、南唐为正统的见解完全不同。司 马光认为,人主统治天下,构建天下秩序,君主要成为守礼的典范。司马光赞赏唐太宗“深 抑宦官,无得过四品”之举措,他虽然认为宫禁寺人不可无,但君主不能过分借以.权柄。司 马光认为忠臣当“忧公如家,见危致命”,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敗亡则竭节致死。后人评 判“读《资治通鉴》而后知司马光有宰相胸襟”,主要是就这些史论而言。 ——摘编自陈尚君《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论》 (1)根据材料,概括可马光编撰《资治通鉴》体现的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司马光取得史学成就的原因。 【答案】(1)主张:关于正统的认识要遵循客观事实;重视礼乐教化的作用;反对宦官专权; 为臣要忠于君主。 (2)原因:朝廷支持:学识渊博、治史严谨;史学认识符合主流意识形态。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如关于正统问题……不对任何一方做主观拔高 ”可知关于正统的认 识要遵循客观事实;根据材料“君主要成为守礼的典范 ”可知重视礼乐教化的作用;根据材 料“他虽然认为宫禁寺人不可无,但君主不能过分借以权柄 ”可知反对宦官专权;根据材料 “君有过则强谏力争,国敗亡则竭节致死 ”可知为臣要忠于君主; (2)结合材料从朝廷支持、司马光自身学识和史学认识等方面总结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