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作业
再练高考题 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后,推行“四民平等”,中下级武士被列为士族,并在士族中占绝大多数。给士族支出的俸禄占政府财政收入的25%以上,政府负担沉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改革,最终以30年期公债的形式,一次性解决。许多士族将所得公债债券投入到经济领域,但多因不善经营而失败,急剧没落,生活艰难,对政府极度不满。1877年,明治维新的功臣西乡隆盛在多数士族的拥戴下,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对政府构成严重威胁。政府派兵镇压,史称“西南战争”。战争历时8个月,以政府的胜利而结束。武士阶级逐渐消亡。 ——摘编自[日]坂本太郎《日本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下级武士在明治维新前期和后期的作用及其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治政府在“西南战争”中取胜的意义。(6分) 答案 (1)作用:前期为推动领导力量,后期为阻碍反对势力。原因:前期:在武士阶级中地位低下,俸禄微薄,接触西方思想,反对幕府。 后期:明治维新改革的深入触及到中下级武士的利益,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被取消;难以适应向近代社会的转变,生存艰难。 (2)保证了明治政府的稳定;有利于改革的推进;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2.(2018·新课标全国Ⅰ高考,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 答案 (1)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 世界文明做出贡献。 3.(2019·全国新课标Ⅲ高考,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甲午战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1898年,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设制度局,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撰叙仪制官制诸规则”,甚至“酌定宪法”;制度局议定章程之后,交由法律局、税计局、学校局、农商局等12个专局来负责执行;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每日值内,同共讨论”,最终由皇帝裁决。开制度局的建议得到了光绪皇帝的重视和支持,但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最终未能实现。——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有为从主张设议院转向开制度局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所设计的制度局的特点。(9分) 答案 (1)减少变法的阻力;争取光绪皇帝的支持;自身认识的转变。 (2)变法的核心机构;注重维护皇帝权威;一定程度上具有议院的性质。 精练模拟题 1.(天一大联考“顶尖计划”2019届二模,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东汉初年,疮痍满目,田园荒芜,恢复与发展生产自然也就成为这一时期官吏的重要政务。光武帝刘秀适时地选拔任用了一批擅长农耕、体恤民情的循吏。当时,樊哔、张堪、茨充、任延、邓晨等人为郡守时,都以“教民耕田种树理家之术”而功载史册。如张堪为渔阳太守,开狐奴稻田8 000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杜诗为南阳太守,不仅遗水排、铸农器,还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九真郡远处岭南,民不知牛耕,俗以射猎为业,太守任延推广中原生产技术,“铸作田嚣,教之垦辟”,使田畴广开,百姓充给。后调任武威太守,察河西旧少雨泽,乃置水官吏,修理沟渠,百姓皆蒙其利。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武帝选用循吏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光武帝选用循吏的意义。(9分) 答案 (1)背景:东汉王朝初建;长期战乱导致农业生产倒退;民众对稳定生活的渴望。 (2)意义:使先进的农耕技术在各地得以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使农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 2.(石家庄2019届一模)[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其考课制度日臻完善,在中国古代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大唐六典》规定:“考功郎中之职,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除了郎中以外,考功司员外郎、主事、令史、书令史、掌固等40余位职官参与考课分工事宜。唐代对流内官员和流外吏员按照不同标准实行分类考课。其中针对流内官员的考课标准可以概括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政府着眼于官德品行,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则是根据官员职位职能特点的不同而提出的二十七条相对具体的要求。各地各部门先行考课并将考课结果编制成册形成“考簿”,然后逐级检勘、汇总、上报,最后上报至尚书省考功司以待会考。最后由皇帝确认后生效,作为官吏俸禄增减、品阶升降甚至职务变动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殷文明《唐代官吏考核与监察制度的互洽逆转及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考课制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考课制度的作用。(7分) 答案 (1)特点:日臻完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考核机构健全,分工明确;考核内容广泛,标准详细系统;考核程序严密;考核结果与官员奖惩相结合。 (2)作用:有利于提高政府效能;激励官吏改善吏治;巩固和扩大唐朝统治基础;对后世有借鉴作用。 3.(汕头2019二模,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辽圣宗(983—1031年在位)幼年即位,和母亲承天太后共同执掌朝政40年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增强了辽朝的国力,与强邻北宋签订了“澶渊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他们重视人才的选拔,不但信任有才能的契丹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汉将,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建立了主持科举考试的常设机构。圣宗与太后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奖励清勤自持者,惩治贪酷,使朝野风气较为清正。圣宗时又多次更定法令,规定奴婢犯罪由官府治罪,主人不得擅杀。同时,辽圣宗还不断完善诉讼制度,健全司法和行政机构。自阿保机(872—926年)以孔子学说为治国的主导思想以来,儒家思想在辽朝统治集团中的影响逐渐加深。辽圣宗称唐太宗、后唐明宗和宋太祖、太宗为“五百年来中国(原)之英主”,积极学习中原的统治方式和思想文化。圣宗多次下诏倡导忠、孝、节、义等封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 随着各种制度和机构的健全、完善,辽朝的文治渐兴,史学也有所发展,修史制度也渐趋完备。契丹与辽朝的历史从口耳相传进入了使用本身的文字记录阶段,为研究契丹民族和辽朝的历史保留了大量珍贵资料。——摘自白寿彝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圣宗和承天太后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辽圣宗和承天太后改革的积极作用。(7分) 答案 (1)特点:①注重吸收中原统治方式;②以儒家思想为指导;③注重扬弃契丹民族旧有传统;④重视政治与法制建设;⑤重视官员的选拔与考核;⑥改革措施全面、深入;⑦以富国强兵为目的;⑧改革持续时间久,效果明显;⑨改革顺应时代发展,得到较广泛支持。 (2)作用:①增强了辽朝的国力;②促进了辽朝的文化进步与思想繁荣;③促进了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④加速了契丹民族封建化进程。 4.(开封2019届一模)[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英国济贫法自1601年颁布至1948年废除,历经300多年,几乎贯穿了英国自传统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工业国的全过程。16世纪的圈地运动迫使众多农民背井离乡,失业现象日益严重,迫使政府考虑救济贫民问题。1572年开始征收济贫税,1576年设立教养院,收容流浪者,并强迫其劳动。1601年颁布第一个重要的济贫法。授权治安法官征收济贫税及核发济贫费。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作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662年《住所法》规定贫民须在其所在的教区居住一定年限者方可获得救济。1723年的济贫法进一步规定设立习艺所,受救济者必须入所。1782年议会通过一项法案,扩大了济贫面,对教区收容院以外的贫困者给予救济。1834年议会通过新济贫法,规定贫民只有在进入“济贫院”后,方可获得食物救济。该院被称为劳动者的“巴士底狱”,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劳动极其繁重,人们按年龄性别分居,贫困者家庭被拆散,骨肉分离。没得到监工书面批准,不得外出或者接见来访者。穷人除了万不得已,不会申请救济,很多人不得已走上工作岗位。1911年放宽救济条件,1913年又改善了济贫机构的环境。1946年《国民保险法》和1948年《国民救助法》通过后,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济贫法正式废除。 (1)阅读材料,概括英国济贫事业发展的特征。(7分)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英国济贫法不断变革的因素。(8分) 答案 (1)特征:济贫管理逐步规范化;从单纯济贫本身到关注济贫与经济的协调;设立专门机构管理;通过立法不断调整济贫的内容;救济方式不断多样化,救济条件从宽松到严厉再到放宽,不断扩大济贫对象等。 (2)因素:社会贫困导致矛盾激化和民众争取社会保障的斗争;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生产力的进步和经济实力的发展;政治掌权者的更替和民主政治的进步;平等思想观念的进步。 5.(福建宁德2019年二模)[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90年后,日本进入了一个经济增长的低迷期和多党联合执政的混乱期,党派利益与国家利益出现交织混杂的局面。在新的挑战与竞争加剧的形势下,日本原有行政机构设置及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等弊端日益严重。 1996年,以首相为会长、全部委员由民间人士组成的行政改革会议,历经59次讨论后提出行政改革的总体方案。1998年,又成立了以全体内阁成员组成的改革推进本部,专门负责实施改革方案,并设置了由民间人士组成的顾问会议来监督改革的内容和进展情况。1999年,国会通过了包括《中央省厅等改革相关法的大纲》等多个相关法案。2001年,改革推进本部依据法令,将原中央政府机构由1府22省厅缩编为1府12省厅,并计划10年内将公务员总数削减25%;同时,将国立医院、邮政、博物馆等84 家单位从政府部门中分离出去,委托给民间管理实现民营化;推进地方政府合并,计划将原有的3 000多个地方政府缩编为1 000个左右。——摘编自董武《日本的行政改革及启示》等 (1)根据材料,归纳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日本行政改革的主要内容。(7分) (2)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日本行政改革的背景及改革推进过程中的特点。(8分) 答案 (1)内容:缩编中央政府机构和人事;推进政府附属部门民营化;合并地方政府。 (2)背景:经济长期低迷;政局交织混乱;原有行政体制弊端突显。特点:政府主导和推动; 民间参与和监督;立法推进和保驾。 6.(济宁市2019届二模,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01年,慈禧太后下诏变法,提出“欲求振作,须议更新”。此后不久,清政府“著派沈家本、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清政府强调,修律“不戾乎我国世代相沿之礼教、民情”,“兼采列邦之良规,无违中国之礼数”。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虽君民上下同处于法律范围之内,而大权仍统于朝廷,虽兼采列邦之良规,而仍不悖本国之成宪。”1910年颁行《大清新刑律》,在立法原则、法典体例等方面,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特征。1911年完成了《大清民律草案》,在结构和内容上大体仿效德国和日本民法,采用诚实信用、契约自由和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规定了法人制度、土地私有权制度等。民律草案的制定,改变了中国诸法合体的旧法律编纂体例,标志着私权观念在中国的兴起,是促进市民社会在中国成长的阶梯。——据曹全来《国际化与本土化:晚清法制改革的两个目标》 (1)根据材料,指出晚清法制改革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法制改革的积极作用。(6分) 答案 (1)特点:借鉴西方法律,具有近代化的色彩;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特征;体现“中体西用”思想(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带有浓厚的封建性(维护专制统治);打破了中华法系的传统结构(体系更完备)。 (2)积极作用:有利于中国法律与世界接轨;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7.(河南六市2019届二模)[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25年的“五卅运动”直接促成了英、美、日等十二国与北洋政府的北京关税特别会议召开。1927年7月,刚刚成立的国民政府发起关税自主运动,广大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南京国民政府遂开始了关税改革。1928年7月宋子文与马克漠所定条约签字,美国第一个同意中国关税自主。在该条约《整理中关(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中规定:“历来中、美两国所定有效之条约内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货物之税率、存票、子口税并船钞等项之各条款,应即拆销作废,而应适用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随后各欧洲主要强国分别与国民政府进行缔约谈判,相继承认中国关税自主。1928年12月7日,中国颁布海关进口税则,税率分为7级,最低税率为7.5%,最高税率为27.5%。 ——摘编自易继苍《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作用。(9分) 答案 (1)背景:中国人民的不懈斗争(或“五卅运动”的推动);中国政府的努力;中美关系的改善;西方列强的让步。 (2)作用:有利于增加国家关税收入;中国收回了部分的经济主权,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国民政府政权的稳定;但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统治。 8.(潍坊2019届二模)[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84年9月,首届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在浙江召开,会议形成了“先改后调,改中有调”、实行放调结合的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价格双轨制经济政策诞生。双轨制是指同时存在着体制内(计划轨)和体制外(市场轨)两种价格体制,是中国政府为改革价格体系而采用的一种过渡性定价方案。改革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初步实施阶段(1985—1991年)。改革的区域由农村扩展到城市;改革的对象由价格体系扩展到购销体制;改革的手段由以调为主转向以放为主、调放结合。二是逐渐向市场定价方向并轨阶段(1992—1997年)。这一阶段,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既改善了价格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也为建立新的经济体制创造了必要条件。 ——摘自田伟《双轨制改革的历史回顾及评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双轨制”价格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双轨制”价格改革的意义。(7分) 答案 (1)特点:先理论研讨后付诸实践;调放结合,分阶段稳步推进;两种价格机制并行;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逐渐过渡。 (2)意义:符合当时国情,减少了改革的阻力;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创新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 9.(淮南2019届二模)[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1955年新中国出台了《关于个人所得税的方案》,在此后的20多年中基本没有落实。1980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公布实施,个人所得税首次以独立税种的身份出现,起征点是月收入800元,而当时中国人月平均收入不到100元,该政策主要是对外国人在中国经营所得征税。……后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修改,纳税人主要为在中国境内居住的中国公民,调高起征的标准,降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税率……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进行修改,将个税免征额由3 500元提高到5 000元,征管模式由代扣代缴为主转向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相结合的征管模式,增加了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等。——摘自《聚焦个税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个税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个税改革的意义。(7分) 答案 (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以人为本,体现科学性、公平性;范围扩大,税种统一;引导诚信纳税;政府主导;落实税收法制化原则。 (2)意义:有利于调节收入,缓解社会分配不公;减轻广大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稳定;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推动税收事业朝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弘扬孝道等传统美德;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