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1.有学者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又陷入到万籁俱寂中,二十年里,只有少数先觉者开始了对外面世界的了解。”要研究先觉者对外面世界了解的状况,应借鉴的直接资料是 A. 《海国图志》 B. 《变法通议》 C. 《中外纪闻》 D. 《庶民胜利》‎ ‎【答案】A ‎【解析】‎ 由所给材料可以看出这部著作要成书于鸦片战争后20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即成书于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40年代,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著作,故A项正确;《变法通议》是19世纪末梁启超宣传变法思想的重要著作,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中外纪闻》是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创立的强学会的机关刊物,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庶民的胜利》是1918年陈独秀发表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演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鸦片战争后”“二十年里”,判断出借鉴的直接资料是1862年以前,然后判断选项资料出现的时间即可。‎ ‎2.罗斯福在美国总统竞选的演讲中说:“我的愿望是排除革命……既避免激进的革命,又防止保守的革命。”他就职后为“排除革命”而采取的重大行动是 A. 推行自由放任政策 B. 实施“新政”干预经济 C.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D. 提倡“新经济”模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罗斯福新政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材料所述罗斯福就职后为“排除革命”而采取的重大行动,是实施“新政”干预经济,缓和了国内矛盾,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故B项正确;自由放任政策是胡佛总统时期,故A项错误;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是苏联,排除C项;提倡“新经济”模式是克林顿执政时期,故D项错误。‎ ‎3.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A. 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 B. 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 C. 社会变革意识淡薄 D. 魏源的思想主张脱离中国实际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42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在中国反响低迷,1862年,《海国图志》在日本畅销,但在中国已经绝版,中日之间的对比体现了中国当时国民缺乏学习变革意识。故C项正确。A项,根据材料,因为“在国内几无反响”,故而才有了“印数不过千册”,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的说法属于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A项排除。B项,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较为符合中国当时挽救民族危机和清王朝统治的实际需要,“脱离中国实际”表述错误。故D项错误。‎ ‎4.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古田赖家坊的协成店驻地写了一封题名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的长篇信函,除对那些右倾悲观思想作了分析批评外,更多的是深刻阐发了他的关于中国革命要“以乡村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该信函 A. 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B. 肯定了农民的历史作用和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C. 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D. 实际上否定了当时部分“左”倾领导人奉行的“城市中心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毛泽东强调中国革命要“以乡村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无产阶级和农民在革命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问题,排除AB;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 ‎5.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的订货;1931年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它客观反映了 A. 美国寻求商品销售市场的迫切希望 B. 美苏两国贸易关系相对稳定 C. “斯大林模式”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 D. 美国出现国家干预经济模式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1929~1930年,美国……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订货……设备出口总量的约50%为苏联所购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美国处于经济危机时期,迫切希望寻求商品销售市场,苏联的订货满足了美国的这一需求,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1929到1931年美苏的机器设备贸易,无法说明两国贸易关系相对稳定,故B项错误;当时美国寻求出口的原因也不是“斯大林模式”世界影响力不断扩大,故C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才出现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当时还没有罗斯福新政,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1929到1931年……美国机器设备出口”,学生应该可以联系经济危机的相关知识,推理出美国迫切希望寻求商品销售市场的结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6.近代一些感时忧世之士主张:“廷精于中西学者,广译西国有用之书,贱价出售,以广流传,使咸识格致之妙用然后迂腐之见化,然后诽谤之风……朝野一心,人无间言。”下列主张属于“感时忧世之士”是 A.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 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C. 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 D. 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答案】A ‎【解析】‎ 由“廷精于中西学者,广译西国有用之书”“使咸识格致之妙用然后迂腐之见化”“朝野一心,人无间言”,可知忧世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以稳固中国统治,体现中体西用思想,A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故选A;B是维新派梁启超的主张, C是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的主张,D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B、C、D。‎ ‎7.中共十八大文件:“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材料反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共同点是 A. 解决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B. 中国向何处发展 C. 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 D.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题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共同点”。毛泽东思想解决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问题,邓小平理论主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发展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故A、B、C三项均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共同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体现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特征,故D项正确。‎ ‎8.随着上海开埠,西方机器棉纺织品大量涌入,松江、太湖的布市消减大半。大量洋纱充斥,不少以棉纺织为业的村庄已无纱可纺。上述状况 A. 体现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 B. 表明洋货已取代了土货 C. 反映中国近代企业出现 D. 说明中国市场已为洋商垄断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大量洋纱充斥”中国市场,“松江、太湖的布市消减大半”,很多地区“无纱可纺”说明当时中国的自然经济受洋货冲击开始瓦解。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强调洋布入市后,土布减大半,不是洋货取代了土货,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中国出现机器工业,因此不能体现近代企业出现,排除;D项,中国市场已为洋商垄断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 ‎9.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国家议员和总统自下而上地由民众选举,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据此可知,魏源 A. 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 B. 要“师夷长技以制夷”‎ C. 启迪国人开眼看世界 D. 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魏源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是鸦片战争之后率先提出先西方学习的先进知识分子,材料中提出西方的选举方式以及议会,启迪了启迪国人开眼看世界,故选C。魏源代表的是地主阶级,不是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代替君主专制,A错误;“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指学习西方技术抵抗西方的侵略,材料中没有体现,B错误;魏源的主张不是批判封建专制制度,D错误。‎ ‎10.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论“中体西用”》中说,“用”在“体”中会发酵,势必不断促进事物的新陈代谢。因此洋务运动中的好些人,觉察到桎梏与荆棘,寝寝乎要以“西体”为法,去改变中国的某些旧制。作者意在说明 A. 戊戌维新是对洋务运动的否定 B.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根深蒂固 C. 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历程障碍重重 D. “体用”言论为引进“西体”开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以‘西体’为法,去改变中国的某些旧制”可知,随着“用”的引进,洋务派中的一些人认识到只有引进“西体”才能改变中国的困境,这反映出“中体西用”的言论客观上有利于引进西方的体制,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戊戌变法的信息,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体用”言论为引进“西体”开路,并不是说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根深蒂固,B错误;材料也不是说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历程障碍重重,C错误。‎ ‎1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其核心是 A. 解放思想 B. 开动脑筋 C. 实事求是 D. 团结一致向前看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其中对扭转之前局面起最重要及核心的作用的是实事求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看待一切,故C项正确;解放思想、 开动脑筋、团结一致向前看都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故ABD三项排除。‎ ‎12.经济危机发生后,罗斯福首先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下面叙述最准确的是 A. 坚持防范通货膨胀的主张 B. 主张放弃金本位制的思想 C. 坚持维护币值稳定的理论 D. 牺牲经济刺激就业的主张 ‎【答案】B ‎【解析】‎ 由于经济危机商品积压,对外贸易难以进行,因此美国主张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鼓励商品出口,故B项正确;此时不是防止通货膨胀,主要是鼓励出口,故A项错误;C与货币贬值不相符,故C项错误;美国是实行以工代赈来刺激消费,故D项错误。‎ ‎13.民主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告诉我们:权力过于集中于一人或一个机构手中容易导致政治上的腐败,唯有分权,才能使民主权利不致流于形式。雅典人首开分权之先河,确实难能可贵。‎ ‎——贾科、刘树利《谈雅典的民主与法制》‎ 材料二 ‎ ‎ 托克维尔将它评为美利坚民族“自豪的想象力的荣誉顶点”,并且解释说:“看到一个伟大民族在立法者通知他们政府的车轮运转后,仍能稳稳当当,不慌不忙地进行自省,深入检查故障的原因,足足用了几年时间去寻找医治办法,而在找到医治办法时又能不流一滴泪、不流一滴地自愿服从它,倒使人们觉得这是社会历史上的件新事。”‎ ‎——林国荣《托克维尔眼中的美国1787年宪法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之比较》‎ 材料三 毛泽东在谈到我国的宪法草案时指出:“现在能实行的我们就写,不能实行的就不写。”“这个宪法所以得人心,是什么理由呢?”就是起草宪法采取了领导机关的意见和广大群众的意见相结合的方法。这个宪法草案结合了少数领导者的意见的八千多人的意见,公布以后,还要由全国人民讨论,使中央的意见和全国人民的意见相结合。……我们的宪法规定,立法权集中在中央,但是在不违背中央方针的条件下,按照情况和工作需要,地方可以搞章程、条例、办法,宪法并没有约束,我们要统一,也要特殊。‎ ‎——张件涛《“三代领导集体”与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人首开分权之先河”的表现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利坚民族“自豪的想象力的荣誉顶点”指什么,并论证托克维尔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我国立法原则有看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主与法制关系。‎ ‎【答案】(1)表现: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相分离:立法权由公民大会行使,行政权由五百人(四百人)议事会行使,司法权由陪审法庭行使。意义:建立了三权分立的雏形。‎ ‎(2)1787年宪法。托克维尔的观点是片面的。对于1787年宪法,托克维尔只看到了其积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其局限性。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保障了资产阶级利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它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标志着美国共和制的确立;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中央的集权,但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并未获得同等的权利,留下了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 ‎(3)实事求是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灵活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原则。(3分)关系:相辅相成(只有建立和发展民主,才能建立和完善法制;只有完善法制,民主才能得到保障)。‎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提到,权力过于集中于一人或一个机构手中容易孚致政治上的腐败。唯有分权,才能使民主权利不致流于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雅典人首开分权之先河”的表现及意义: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相分离:立法权由公民大会行使,行政权由五百人(四百人)议事会行使,司法权由陪审法庭行使。建立了三权分立的雏形。‎ ‎(2)根据材料二提到,看到一个伟大民族在立法者通知他们政府的车轮已经停止运转后,仍能稳稳当当,不慌不忙地进行自省,深入检查故障的原因……又能不流一滴泪、不流一滴血地自愿服从它,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美利坚民族“自豪的想象力的荣誉顶点”指的是1787年宪法。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论证托克维尔的观点:托克维尔只看到了其积极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其局限性。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并未获得同等的权利,留下了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 ‎(3)根据材料三提到,结合了少数领导者的意见和八千多人的意见……使中央的意见和全国人民的意见相结合。……按照情况和工作需要,地方可以搞章程、条例、办法,宪法并没有约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这一时期我国立法原则有哪些:实事求是的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灵活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原则。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是相辅相成。‎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特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特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0——1987部分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表(美国的人均每小时总值为100)‎ 年份 ‎1870‎ ‎1913‎ ‎1950‎ ‎1973‎ ‎1987‎ 德国 ‎5‎ ‎50‎ ‎30‎ ‎64‎ ‎80‎ 日本 ‎19‎ ‎18‎ ‎15‎ ‎46‎ ‎31‎ 英国 ‎104‎ ‎78‎ ‎57‎ ‎67‎ ‎81‎ 美国 ‎100‎ ‎100‎ ‎100‎ ‎100‎ ‎100‎ 请运用世界近现代经济史的相关史实,提炼表中的某一信息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主题鲜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本土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表格信息提取观点,结合材料的表格信息和所学对于提取的观点进行阐述。比如本题中表格“1870——1987部分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表”的信息可以从“二次革命革命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提取观点,第二小问阐释依据表格中信息以美国的生产指数为标准,德国、日本经济飞速发展,而英国发展的速度明显滞后与其他三国,体现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 ‎15.材料 1900年到1911年,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被迫进行自上而下的修律变革。在修律实践中,法律首次挣脱了伦理道德的束缚,改变了“出礼而入刑”的传统制度与观念。如旧律中“子孙违犯教令”是重罪,改革启的新律则认为子孙违犯教令属家庭教育的范围。从1903年到1906年,清政府陆续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商人通栩》、《公司律》、《破产律》等各种单行商事法规。1906年制定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在中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律师制度。1908年完成的《大清新刑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刑法典。1911年编纂完毕的《大清民律草案》,采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法原则,成为《中华民国民法》的基础。1911年11月,清政府为了挽救因辛亥革命造成的时局动乱,在3天之内仓促制定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形式上被迫缩小了皇帝的权力,相对扩大了议会和总理的权力,但仍强调皇权至上。这是清政府最后一部宪法性文件。‎ ‎——摘编自蔡黎明《清末修律的再认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清末法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法律改革的历史影响。‎ ‎【答案】(1)被动进行;受西方影响;区分礼法(儒家伦理与法律相分离);兼有封建性和资本主义的法治特征;形成新的法律体系(新的法律部门或法律专门化、分工明确也可得分)。‎ ‎(2)影响:积极:顺应了时代潮流,(或改变了原有法律落后局面、或突破了原有诸法合体的法律体系),推动了法律近代化;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为后来国民政府法律的制定提供借鉴。‎ 消极:目的是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但无法挽救清朝覆亡命运。‎ ‎【解析】‎ ‎【详解】(1)从材料中“被迫进行自上而下的修律变革”“在修律实践中,法律首次挣脱了伦理道德的束缚”得出:受西方影响;从材料中“改变了‘出礼而入刑’的传统制度与观念”得出:区分礼法;从材料中“被迫缩小了皇帝的权力”“律师制度”“采用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法原则”得出:兼有封建性和资本主义法治特征;从材料中“从1903年到1906年”“1911年11月”“在3天之内仓促制定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得出:形成新的法律体系。‎ ‎(2)影响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积极方面:从材料中“为了挽救危局,被迫进行自上而下的修律变革”得出:顺应了时代潮流;从材料中“在修律实践中,法律首次挣脱了伦理道德的束缚”“改变了‘出礼而入刑’的传统制度与观念”得出:推动了法律近代化;从材料中“清政府陆续颁布了《奖励公司章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商人通栩》、《公司律》、《破产律》等各种单行商事法规”得出: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从材料中“成为《中华民国民法》的基础”得出:为后来国民政府法律的制定提供借鉴。‎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0年10月,英国本土已经度过最危急的时期。英国决定重开滇缅路,其对华政策转向积极。1940年10月14日,英国大使卡尔在与蒋介石会谈时表示“英国国策今已改变”,建议中国向英国提供武器弹药和飞机等军事装备的要求,中国还可以要求英国对华贷款100万英镑。作为回报,中国可以考虑派遣壮丁三四十万人协助英国作战,或在日本进攻马来西亚及新加坡时,以大军攻击广州地区,牵制日军南下。1941年2月,丹尼斯少将将出任英国驻华武官后,中英展开了有关军事合作问题的实质性讨论,其主要内容有英国训练和指挥中国游击部队及英国空军的援华问题。1941年7—8月,中英连续举行了4次关于联合军事行动的具体问题的商谈。8月中旬,双方就组训15连游击部队,协防香港、缅甸等问题达成初步协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对华政策转趋积极的背景与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英联合军事行动达成初步协议的意义。‎ ‎【答案】(1)背景:不列颠之战挫败了德国征服英国的计划;日本加快远东地区的侵略扩张危及英国利益。措施:重新开放滇缅公路;加强与中国讨论军事合作问题。‎ ‎(2)意义:推动了英国援华制日;实行特定区域的联防,符合中英两国的共同利益;有助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解析】‎ ‎【详解】(1)背景:结合所学知识,1940年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对华态度的转变可以根据西欧战场的状况、英国本国自身利益角度进行分析。 措施:根据材料“英国决定重开滇缅路”“中英展开了有关军事合作问题的实质性讨论”进行分析,可从双方合作等角度进行分析。‎ ‎ (2)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加快抗战胜利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角度、各国共同利益角度、扩大中国影响力角度进行分析。‎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马建忠是近代早期改良派中的代表之一他认为中国要富强,就不能讳言利,而应该学习并采用“西人以利为先”的精神和办法。有利的贸易平衡是富国最有效的手段,“求富之源,一以通商为准”“宜通商以收各国之利权”。在对外贸易中应学习西方设立贸易公司,实行关税保护政策,则中国“商民可富,饷源可充”。马建忠还认为洋务企业经营方式落后,企业亏损严重,且利用政治强制手段压制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改革洋务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方式,注重发挥商民在“兴商务”中的作用,增加经济效益。针对当时中国无论是发展对外贸易,还是振兴实业,都需要巨额经费和资本,而国内满足所需款项的情况,马建忠提出了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利用外资的大胆设想,认为只有“借洋债一法”,以“用洋人之本,谋华民之生”。‎ ‎——摘编自石蕾《论马建忠的经济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马建忠经济思想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建忠的经济思想主张并做简单评价。‎ ‎【答案】(1)背景:列强侵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西方先进经济理论传入中国;晚清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中外贸易频繁;洋务运动弊端日益暴露;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2)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思想和模式;实行重商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对外开放。‎ 评价:马建忠的经济思想明确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代表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殖民主义经济侵略的要求;明确提出了要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富强之本,发展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但由于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马建忠的经济主张不能得到施行。‎ ‎【解析】‎ ‎【详解】(1) 由材料“马建忠是近代早期改良派中的代表之一”,结合所学,可以从早期维新派产生的背景来归纳:列强侵略,国门洞开,民族危机深重,但同时带来西方先进的经济理论。由材料“洋务企业经营方式落后,企业亏损严重”,可见洋务运动弊端日益暴露;由材料“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可见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2)第一小问,由材料“学习并采用……有利的贸易平衡是富国最有效的手段”,可见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思想和模式;由材料“外贸易中应学习西方设立贸易公司,实行关税保护政策”,可见主张实行重商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由材料“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利用外资的大胆设想”,可见主张实行对外开放。第二小问,要一分为二地评价马建忠的经济思想。首先,马建忠经济思想代表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殖民主义经济侵略的要求,其发展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但是,马建忠的经济主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不可能能得到施行。‎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