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河北省高二年级第三次月考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民版必修三。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传统儒家把天看成是一个有意志的天,而荀子认为天是一个自然的天、物质的天。荀子的这种思想明显受到道家天道观的影响,但又摒弃了道家天道观神秘主义的成分。荀子这一思想( ) A. 折射出儒家正统地位动摇 B. 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C. 背离了儒家的核心观点 D. 具有客观唯物主义色彩 【答案】D 【解析】 【详解】荀子认为天是一个自然的天、物质的天,摒弃了道家天道观神秘主义的成分,具有客观唯物主义色彩,故选D;西汉确立儒家正统地位,排除A;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不被统治者重视,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荀子认为天是一个自然的天、物质的天”“摒弃了道家天道观神秘主义的成分”,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东汉光武帝刘秀确立了贵族阀世袭制度,意识形态上主张尊亲世袭制度的古文学派逐渐流行,遂与今文学派并列成为主流学术。古文经书也成为选荐官僚的准则,而今文经学反而逐渐式微,成为少数人的秘传家学。这反映出( ) A. 儒学发展深受政治影响 B. 儒家思想流派的分化 C. 东汉经学发展成果显著 D. 古今经文学冲突严重 【答案】A 【解析】 【详解】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是指儒家经学中的两个学派,东汉光武帝意识形态上主张尊亲世袭制度的古文学派逐渐流行,古文经书也成为选荐官僚的准则,说明古文经学派的发展深受政治影响,故选A;B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材料反映东汉古文学派被统治者重视,无法体现东汉经学发展成果显著,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古今经文学的冲突,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荀子认为天是一个自然的天、物质的天”“古文经书也成为选荐官僚的准则”,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3.陆九渊主张“吾心即是宇宙”,认为治学应“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卿”。据此推知,陆九渊( ) A. 否定传统儒学权威 B. 强化理学官方地位 C. 认可实践获得知识 D. 重视自身内在修养 【答案】D 【解析】 【详解】陆九渊认为治学应“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说明陆九渊重视自身内在修养,故选D;陆九渊发展了传统儒学,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强化理学官方地位,排除B;陆九渊认为治学不必多读书外求,主张内心反醒,C是程朱理学的观点,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卿”,联系所学心学思想的内容分析解答。 4.明清之际的唐甄在《潜书·远谏》中愤然地说:“川流溃决,必问为防之人;比户延烧,必罪失火之主。至于国破家亡,流毒无穷……非君其谁乎?”这表明唐甄( ) A. 冲破了封建伦理纲常 B.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 D. 是明清主流思想的代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至于国破家亡,流毒无穷……非君其谁乎?”可知,唐甄认为国破家亡的主要原因是君主专制,故选B;材料无法体现唐甄冲破了封建伦理纲常,排除A;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至于国破家亡,流毒无穷……非君其谁乎?”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5.被推定为洪武二十二年绘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大明混一图》,北起蒙古高原,南至爪哇岛,东至日本,西至欧洲与非洲。比欧洲人之地理大发现,先绘出了南非的“三角形”,早约百年,也反映了14世纪末中国人更为开阔的世界视野。材料反映出( ) A. 明朝“经世致用”思想的普及 B. 中国率先开辟了新航路 C. 古代中国航海地理知识先进 D. 明朝政府推行重商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明朝中国已经绘制出《大明混一图》,绘制出南非比欧洲地理大发现早约百年,说明古代中国航海地理知识先进,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开辟新航路,排除B;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6.他们在画面上涂抹了更多的主观色彩,无论是简括的大斧劈皴法,还是边角式的取景模式,主观之“意”日益凸现。此类绘画( ) A. 写实性较强 B. 具有世俗趣味 C. 凸显市民风趣 D. 讲求神韵意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在画面上涂抹了更多的主观色彩”可知,此类绘画是注重讲求神韵意境的文人画,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文人画,强调意境,不注重形似,排除A;文人画无法体现世俗趣味、市民趣味,排除B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画面上涂抹了更多的主观色彩”“主观之‘意’日益凸现”,联系所学文人画的特点分析解答。 7.据不完全统计,《全宋词》中除依托宋元话本小说中的女词人不算外,尚有女词人83人,词200余首,而先秦、汉魏六朝至唐代有作品流传下来的女作家总共不超过33人。宋朝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B. 教育性别差异的打破 C. 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型 D. 安定统一的社会形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 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适应市民文化需求的文学形式词出现了,涌现出大量词人,包括女词人,故选A;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宋朝时期社会主流价值观没有出现转型,排除C;宋朝没有实现国家统一,排除D。 8.康有为说他读了《海国图志》之后,进而“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日本在明治时期推行的立宪政治。也受到《海国图志》中赞扬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据此可知《海国图志》( ) A. 在中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B. 主张发展民主宪政 C. 有利于近代意识觉醒 D. 崇尚西方启蒙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康有为受《海国图志》的影响进而西学,日本明治维新也受到《海国图志》中赞扬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说明《海国图志》促进了西学,有利于近代化,故选C;A项错在“广泛”,排除;《海国图志》中赞扬西方民主政治,但并没有主张发展民主宪政,排除B;《海国图志》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书籍,并非介绍西方启蒙思想,排除D。 9.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开辟专栏,发表“取万国之新思想,以贡于其同胞”“摧陷廓清,以变其脑质”的言论。梁启超这些言论旨在( ) A. 造就新式国民 B. 唤醒民族意识 C. 发动群众革命 D. 推进变法维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取万国之新思想,以贡于其同胞”“摧陷廓清,以变其脑质”可知,梁启超旨在启发民智、唤醒国民的民族意识,故选B;梁启超在《时务报》的言论旨在唤醒民众、救亡图存,排除A;梁启超主张资产阶级改良,排除C;D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896年”“摧陷廓清,以变其脑质”,联系所学甲午战后民族危急空前严重的社会背景分析解答。 10.朱元璋在《谕中原檄》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到了近代,与此相似的口号再次被人提出。这个人是( ) A. 魏源 B. 孙中山 C. 胡适 D. 陈独秀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故选B;ACD与“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联系所学同盟会的纲领分析解答。 11.李泽厚认为,新文化运动的内在矛盾性造成其不可能取得成功,这个矛盾就是新文化运动者想通过宣传西方个人主义的思想来达到一个救亡图存的集体性目的。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学习外来文化一定要与国情结合 B. 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毫无益处 C. 西方思想不符合近代中国的需要 D.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有限 【答案】A 【解析】 【详解】新文化运动者想通过宣传西方个人主义的思想来达到一个救亡图存的集体性目的,这个内在矛盾造成其不可能取得成功,说明学习外来文化一定要与国情相结合,故选A;BC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D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想通过宣传西方个人主义的思想来达到一个救亡图存的集体性目的”,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2.在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中国人民的全新选择是( ) A.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 组建新的政党 C. 学习并传播马克思主义 D. 开展五四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探索都失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并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思想基础,故选C;根据“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可知,中国人民的全新选择发生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排除A;资产阶级革命派曾经组建政党同盟会,排除B;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导致五四运动爆发,不是“中国人民的全新选择”,排除D。 13.下表是1956年中国领导人的部分言论。据此可知,当时中国领导人( ) 1 毛泽东指出: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照抄别国经验是危险的,会吃亏上当 2 刘少奇说:“凡是能独主思考的人就不会跌跤子,凡是照抄的,就会犯错误” 3 周恩来提出:不应硬搬别国的经验,即使别国成功的经验,也须有所选择 A.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善外部环境 B.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C. 学习苏联经验加快社会主义建设 D. 坚持务实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时间信息“1956年”,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此后中国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领导人的言论反映不能照搬别国经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故选B,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A;1956年三大改造已经完成,排除D。 14.有学者明确指出:无论是在对邓小平生平思想的研究中,还是在对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研究中,“南方谈话”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该学者做出上述论断的主要依据是,“南方谈话”( ) A. 确立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B. 推动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C. 体现了中国发展道路的新构想 D. 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南方谈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还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极大的解放了思想,体现了中国发展道路的新构想,故选C;十四大确立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排除A;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排除B;十二大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排除D。 15.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学的主色调是“红色”。以回顾革命战争岁月为主要内容的“红色经典小说”成为这一时期的文学实绩,文学创作中普遍洋溢着乐观歌颂的情绪,在思想和风格上皆具备鲜明的“一体化”特点。这一状况( ) A. 是“左”倾错误的体现 B. 实现了文学自由发展 C. 反映了文学的空前繁荣 D. 体现了时代发展烙印 【答案】D 【解析】 【详解】20世纪50年代,文学创作中普遍洋溢着乐观歌颂的情绪,这是当时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及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情景的反映,体现了这时期的文学的时代发展烙印,故选D;材料无法体现“左”倾错误,排除A;材料信息与文学自由发展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这一时期的文学具有鲜明的“一体化”特点,不能体现“空前繁荣”,排除C。 16.1952年,国家教育计划按照产业部门、行业甚至是按产品来设立学院、系科和专业(例如拖拉机学院、坦克系等),以及确定招生和学生分配。此举( ) A. 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B. 完善了国民教育体系 C. 改变了教育落后的局面 D. 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A 【解析】 【详解】1952年,国家教育计划按照产业部门、行业甚至是按产品来设立学院、系科和专业,这是为了适应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故选A;材料中的举措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并非主要目的,排除B;国家教育计划按照产业部门、行业甚至是按产品来设立学院、系科和专业,与改变教育落后的局面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 17.公元前444年,雅典在西西里岛建立殖民城邦,普罗塔戈拉为图里翁城起草了法律。苏格拉底称赞他是“我们活着的人中最有智慧的”。苏格拉底之所以这么说可能是因为普罗塔戈拉( ) A. 凸显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 积极参与城邦政治生活 C. 认识到法律的社会功能 D. 摆脱了传统思想的束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普罗塔戈拉为图里翁城起草了法律,说明普罗塔戈拉认识到法律具有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功能,因此,苏格拉底称赞他是“我们活着的人中最有智慧的”,故选C;普罗塔戈拉为图里翁城起草了法律,不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排除A;普罗塔戈拉为图里翁城起草了法律,不属于参与城邦政治生活,排除B;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18.马丁·路德反对罗马天主教会虚假的善功称义,认为称义不在于善功,而是上帝白白地给人的恩典,只要内心信仰虔诚,人人皆祭司,均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马丁·路德的这些言论主要目的是( ) A. 推动宗教改革的进行 B. 破除人们对宗教的迷信 C. 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 D. 使人们获得宗教信仰自由 【答案】C 【解析】 【详解】马丁·路德的这些言论体现因信称义,认为只要内心信仰虔诚,人人皆祭司,否定教会的权威,目的是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故选C;A不是主要目的,排除;马丁·路德不反对人们信仰宗教,排除B;宗教改革使人们获得宗教信仰自由,但这不是宗教改革的最主要目的,排除D。 19.伏尔泰高度评价路易十四、伊丽莎白等强权人物是“愿意为善的专制国王”;同时也发现,不仅王权,其他任何权威也都“暗中伤人”,从而得出“君主使人感到枷锁的分量”的结论。基于此,伏尔泰( ) A. 反对君主制度 B. 提出了分权思想 C. 抨击封建特权 D. 倡导君主立宪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伏尔泰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君主使人感到枷锁的分量”,主张君主立宪制,故选D,排除A;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排除B;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王权问题,排除C。 20.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出版,强烈地冲击了《圣经》的创世论,但达尔文本人并没有遭到塞尔维特(16世纪中期,他的观点被天主教徒与基督教徒视为异端邪说,宗教裁判所对他进行缉捕并判处火刑)一样的命运,其主要原因是( ) A. 人文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B. 当时欧洲宗教势力已非常弱小 C. 进化论得到了政府的积极支持 D. 进化论解除了人们的思想禁锢 【答案】A 【解析】 【详解】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出版,强烈地冲击了《圣经》的创世论,但达尔文本人并没有遭到塞尔维特一样的命运,原因是经过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天主教会的势力大大削弱,人文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故选A;经过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天主教会的势力大大削弱,并非宗教势力被削弱,排除B;达尔文没有遭到塞尔维特一样的命运,与政府无关,排除C;D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 21.19世纪,欧洲公众一般都对科学抱有敬畏之心,认为科学高不可攀。1895年电影放映机发明后,科学开始走进人们生活,报刊用大量篇幅普及科学知识,许多科普书籍成了热销书,科学发现成为知识界和政界的热门话题。这一变化表明( ) A. 科技的发明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 B. 科学发现引发社会变革 C. 科学和技术的结合推动了观念更新 D. 科学知识逐渐被庸俗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电影放映机发明后,科学开始走进人们生活,……许多科普书籍成了热销书,科学发现成为知识界和政界的热门话题”可知,材料主要说明了欧洲公众对科学态度的变化以及科学知识的普及,这表明当时科学知识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C项正确;“科技发明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科学发现引发社会变革”“科学理论逐渐被庸俗化”这些表述在材料中均无法直接体现,排除ABD。 22.《第九(合唱)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顶峰,贝多芬在该交响曲的末乐章将人声引入庞大的管弦乐音响之中,以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为歌词,用独唱、合唱和管弦乐队谱写出他一生所坚信的“艺术能联合人类”的伟大颂歌。该交响曲( ) A. 展现了本国民族特色的文化 B. 渗透了理性主义思想 C. 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 D. 体现了浪漫主义情怀 【答案】D 【解析】 【详解】《第九(合唱)交响曲》是贝多芬创作的浪漫主义音乐,体现了浪漫主义情怀,故选D;A是民族音乐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排除;古典主义崇尚理性,现代主义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BC不符合题意,排除。 23.“他用许多相同主题的画作来实验色彩与光完美的表达。……常常在不同的时间和光线下,对同一对象做多幅的描绘。在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打发瞬间的感觉。”下列作品与“他”的画作风格类似的是( ) A. 《自由引导人民》 B. 《日出·印象》 C.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 《格尔尼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在自然的光色变幻中打发瞬间的感觉”,结合所学可知,印象派注重描绘光色的瞬间变化,《日出·印象》是莫奈的印象派绘画作品,故选B;A是浪漫主义,C是现实主义,D是现代主义,ACD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24.创作于1935年并在1929年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魔山》,运用大量意识流及时空交错等写作技巧,内容主要涉及个人命运及爱情、疾病和死亡等问题,但对资本主义只是唱挽歌,并无实质性的批判意味。该作品( ) A. 直面现实社会黑暗 B. 带有反传统的特征 C. 歌颂了命运与爱情 D. 反思理性王国弊病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运用大量意识流及时空交错等写作技巧”可知,《魔山》属于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带有反传统的特征,故选B;A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CD是浪漫主义的特点,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3分,第26题13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以后,士大夫们胸怀重振儒学的文化使命,抵制佛、道两家的思想,倡导复兴儒学、创立理学,这一文化思潮的发展需要借助私学教育机构。而书院的形成正适应了这种文化思想发展的需要。书院保持了传统私学自由讲学的特色,满足了新兴学术思潮发展的需要。官学限制了其文化创新的功能,新儒家学者于官学之外另建书院。标榜新的教育宗旨,以补充官学教育的不足。 ——摘编自朱汉民《书院历史变迁与士大夫价值取向》 材料二 清末书院变革概况 阶段 性质 时期 历程 学院与学堂的关系 存在关系 名实关系 新旧关系 第一阶段 书院改革 洋务运动时期 改革传统书院、新设书院学堂 通用并立 名异实同 无新旧关系 第二阶段 书院改制 维新运动时期 维新派书院改制的实施与失败 立场对立 名实争辩 有新旧之别 清末新政时期 统治者书院改制的重启与完成 学堂取代书院 名实各异 完成新旧更替 ——摘编自郭强《近代中国书院变革的二维关系及发展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书院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书院变革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答案】(1)士大夫们胸怀重振儒学的文化使命;抵制佛、道两家的思想;复兴儒学、创立理学;书院保持了传统私学自由讲学的特色,满足了新兴学术思潮发展的需要;官学限制了其文化创新的功能;补充官学教育的不足。 (2)特点:从书院到学堂的变迁,同时也完成新旧关系的更替。 意义:推动了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和传播新思想。 【解析】 【详解】 (1)根据“士大夫们胸怀重振儒学的文化使命”得出士大夫们胸怀重振儒学的文化使命;根据“抵制佛、道两家的思想”得出抵制佛、道两家的思想;根据“倡导复兴儒学、创立理学”得出复兴儒学、创立理学;根据“书院保持了传统私学自由讲学的特色,满足了新兴学术思潮发展的需要”得出书院保持了传统私学自由讲学的特色,满足了新兴学术思潮发展的需要;根据“官学限制了其文化创新的功能”得出官学限制了其文化创新的功能;根据“标榜新的教育宗旨,以补充官学教育的不足”得出补充官学教育的不足。 (2)特点:根据材料二,可从书院到学堂的变迁、完成新旧关系的更替等方面分析回答。 意义: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推动了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有利于培养新式人才和传播新思想等角度分析总结。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11月,新中国政府在原南京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经过改组、整顿和充实。建立起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1956年.为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同时,各省、地市、县逐级根据自己的条件相继成立了科学技术委员会。这一集中型的科技体制显然是为适应计划型经济体制而发展起来的。“文革”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事业重新回归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材料二 1995年,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发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6年,国务院明确提出科技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相结合,实现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加速推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建国60年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历史演变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体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读读你从新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1)国家重视;成立专门的科研机构;制定科学发展规划;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2)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3)党的领导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根本政治保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开放合作、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工作长期遵循的方针。 【解析】 【详解】(1)根据“为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成立了科学规划委员会”得出国家重视,成立专门的科研机构;根据“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得出制定科学发展规划;根据“科技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相结合”得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2)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等角度分析回答。 (3)可从坚持党的领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开放合作、自主创新等方面分析总结。 27.阅读材,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因为他相信。人只有依靠自知之明,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摘编自[美]理查德.·塔纳斯《西方思想史》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认为:人的幸福不在天国而在尘世,不在来世而在现实生活世界,在现实生活世界,凡是人所具有的,我作为人也应该具有。 ——摘编自韩庆祥、王勤《从史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 材料三 伏尔泰认为,必须要按理性行事,不能让人陷于无知中,挣扎于谬误中。生活在暴政下,过不幸的日子。他们相信,理性的阳光必将冲破迷信与专制的漫漫长夜。给人们带来光明与幸福。因而启蒙思想家所掀起的启蒙运动,使18世纪成为“哲学的时代”“理性的时代”“光明的时代”“批判的时代”。 ——摘编自李宏图《“理解启蒙运动”的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幸福观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文艺复兴时期幸福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时期幸福观的特点。 【答案】(1)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2)追求现世生活幸福,有利于激发资产阶级拼搏进取的精神;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自然科学兴起;过分追求人文主义,造成私欲膨胀、拜金主义盛行。 (3)推崇理性;反对专制和迷信。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针对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 (2)根据“人的幸福不在天国而在尘世”得出追求现世生活幸福,有利于激发资产阶级拼搏进取的精神;结合所学,还可从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促进自然科学兴起分析其积极性,可从过分追求人文主义,造成私欲膨胀、拜金主义盛行等分析其局限性。 (3)根据“必须要按理性行事”得出推崇理性;根据“理性的阳光必将冲破迷信与专制的漫漫长夜”得出反对专制和迷信。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不只是技术本身的进阶升级,更代表人类社会的进步。换言之,任何技术都是基于人类的需要,终究也是服务人的;人类社会只会因它而更加受益。在这里,技术就是进步的同义词。……似乎从来没有人想过,要在技术发展出现后,通过毁灭技术,来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 ——摘编自[德]克劳斯·施瓦布《第四次工业革命》 从材料中提炼一观点,结合世界近现代史有关史实加以说明并得出结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根据“工业革命不只是技术本身的进阶升级,更代表人类社会的进步”可提出观点:工业革命不仅促进生产力发展,更意味着促进人类社会进步。论述:可从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效率提高,也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丰富了人们生活,也促进了政治民主、医疗卫生、文化生活的发展等方面说明,还应从工业革命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人们应该趋利避害,使科技发展服务于人类,促进社会进步等进行说明阐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