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南昌二中2020届高三第四次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西周作为一代王朝,虽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重要原因是 A. 王权专制被削弱 B. 贵族拥有世袭特权 C. 小农经济分散性 D. 中央集权不断弱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然是其最本质特点,这是分封制下诸侯国有较大独立性造成的,分封制下贵族拥有世袭特权,故B正确;西周中央权力尚未形成高度集中,AD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小农经济,C错误。 2.商朝信仰天帝权威,《礼记》则有“君天下曰天子”的记载,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对此的注释“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由此可见周朝“礼”的文化( ) A. 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B. 为周取代商提供了社会基础 C. 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D. 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 【答案】C 【解析】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两大政治支柱,而材料涉及的是商朝,故排除A;商亡周继,周朝“礼”的文化源头就是商场,排除B;由材料“君天下曰天子” “是上天之子,又为天所命子养下民”,这将王权神秘化,成为强化王权提供了理论依据,故选C;材料没有体现周代的“礼”的文化使神权王权的结合更为密切的信息,排除D。 3.《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 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 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 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 D. 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可以看出,人们从对先祖鬼神的尊敬变为对现实中的人本身的关注,体现出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王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宗法等级观念的变化,排除C项;D项中的“完全分离”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4.据《汉书》等记载,在郡县制度下“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体制最尊。啬夫职听讼及赋税,其权尤重,人民竟有知啬夫而不知有郡县的。这体现了 A. 汉代未真正实现统一 B. 郡县制未广泛推广 C. 一定的地方自治色彩 D. 啬夫由中央任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代郡县制下的乡里制度中,三老、啬夫等在基层管理方面尤为重要,而三老、啬夫不在国家行政体系中,因此这种基层管理体现了一定的自治色彩,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郡县制在秦朝就已经在全国推广,选项B排除;选项D不符合史实,啬夫并不是中央直接任免,其不属于官僚体系,排除。 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看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制度上。”宋代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 A. 实行节度使制度 B. 创立三省六部制 C. 任命文官做知州 D. 实行二府三司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制度上。”可知,材料说唐朝地方政府不如汉,即崩溃在地方制度上。因此宋代任命文官做知州加强中央集权,C正确;实行节度使制度是唐朝中后期,A错误;创立三省六部制是唐朝为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在中央实行的制度,B错误;实行二府三司制是北宋在中央实行的加强皇权,分割相权的制度,D错误。 6.下表为文献中有关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记述 出处 天下诸郡逃户,有田宅产业,妄被人破除,并缘欠负租庸,先以亲邻买卖。 《唐会要》 寺院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唐大诏令集》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田庄,恣行吞并,莫惧章程。 《全唐文》 A. 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B. 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C.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D.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寺院广占田地,侵损百姓”“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田庄,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可知,唐朝寺院广占田地、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大量兼并土地,造成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故C正确;根据“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可知,法律是限制土地兼并和买卖的,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工商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错误。 7.元代为了便于强制征调工匠服役,将工入专门的“匠藉”,称为匠户。明代与元代的不同在于匠户不须永远在官府服役,可以轮班进行服役,不服役期间离开作坊,甚至可以纳银折抵服役。这种变化 A. 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 巩固了小农经济主体地位 C. 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 D. 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明代与元代的不同在于匠户不须永远在官府服役,可以轮班进行服役,不服役期间离开作坊,甚至可以纳银折抵服役”可知,明代放松了对匠户的人身束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D正确;明代放松了对匠户的人身束缚,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与小农经济无关,排除B;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明代与元代的不同在于匠户不须永远在官府服役,可以轮班进行服役,不服役期间离开作坊,甚至可以纳银折抵服役”,结合所学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的消长分析解答。 8.明朝时期,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现象 A. 促进了高产农作物推广 B. 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C. 不利于向近代社会转型 D. 缓解了徽州人地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体现出徽州商人重农的思想,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不利于向近代社会转型,故C正确;土地价格高昂与推广高产农作物无关,排除A;材料体现徽州商人重农的思想,无法体现抑商思想,排除B;土地价格高昂与缓解徽州人地矛盾无关,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联系所学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分析解答。 9.“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16~19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在其殖民地与本土之间进行的商贸活动中的一环,在整个贸易过程中,西班牙人先用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收购中国商船运来的丝绸、瓷器等产品,再用大帆船横渡太平洋,将这些商品运抵新西班牙殖民地(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A. 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 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 加速了美洲生产方式的改变 D. 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西班牙人先用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收购中国商船运来的丝绸、瓷器等产品”的信息说明西方国家用白银购买中国的贸易产品,白银正是在这一时期大量流入中国,起到了“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的作用,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B正确;“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之后黄金流入欧洲引起的现象,A错误;欧洲对于美洲的经济的掠夺并没有促进美洲生产方式的变化,C错误;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D错误。 10. 英国《当代评论》刊载:“大沽口有三百名正在为各国轮船装卸货物的工人……都成了俄军的射击目标。……通州已是死亡之城……白河两岸的房屋被洗劫一空。这些都是那些文明使节的所作所为。”上述事件发生于 A.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D. 抗日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大沽口……工人……都成了俄军的射击目标。……通州已是死亡之城……白河两岸的房屋被洗劫一空。这些都是那些文明使节的所作所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时期的史实,故C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没有俄国军队参加,故A排除。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没有在大沽口地区,故B排除。抗日战争时期也没有俄国军队参加,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八国联军侵华 11.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新式企业特别是官督商办企业,在利益分配上多实行官利制度。如招商局开办时从直隶练饷局借用官款制钱20万串,“名为官本,公家只取官利,不负盈亏责任,实属存款性质。”由此可见,官利制度 A. 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B. 不利于推动中国新式企业发展 C. 适应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 D. 与封建地租利益分配方式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在自然经济结构下,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微弱的商品经济使社会很难生产出大量的闲散的社会资金。在缺乏近代中国股票交易市场和高利贷盛行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中国近代企业要想改变社会资金的流向,使社会资金投到工业上来,必须靠自身做出一定的调整和适当的修改。官利制度适应了中国自身的经济结构,吸纳了资金,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新式企业,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招商局借了官款20万串,无法体现出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故排除A项;官利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式企业的发展,但其弊端也很明显,“存款性质”的官利,无论公司盈亏都要给付,企业负担重。该选项片面,故排除B项;现代股份制企业实行的是股息视利润多少而定的分配方式,官利制度是只要购买了企业的股票,不管经营状况如何,即时计息。两者有根本上的不同,故排除D项。 12.陈旭麓指出:虽然新政产生于自上而下的过程,但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这表明新政 A. 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 B. 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C. 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 D. 催生了实业救国的高潮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新政,“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说明是新政超过了清政府的预想的效果,新式知识分子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故A正确;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维新变法促进了近代思想启蒙,C不符合题意,排除;甲午战后出现实业救国的高潮,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联系所学清末年新政的内容分析解答。 13.“劳工神圣”是一战后出现于中国社会响亮的口号。据统计,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新青年》刊登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这反映 A.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中国劳工的觉醒 B. 十月革命促进了中国劳工阶层政治斗争 C. 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广泛兴起 D. 知识分子关注革命思想和工人运动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新青年》刊登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说明新文化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关注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重视把革命思想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排除D;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刊登文章,无法体现中国劳工的觉醒、中国劳工阶层政治斗争,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工人运动的情况,排除C。 14.1925年11月,毛泽东在其执笔的《反奉战争宣传提纲》中指出,广东革命根据地已经巩固,国民政府应积极准备实力。1926年2月下旬,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会议指出“现时政局,是中国革命发展中非常紧急时期”,“是国民革命的生死关头”。为此,中共 A. 积极推动开展北伐战争 B. 努力倡导实现国共合作 C. 广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D. 积极要求建立革命军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26年北伐战争爆发,中共中央会议指出“现时政局,是中国革命发展中非常紧急时期”,说明中共积极推动开展北伐战争,故A正确;1924年国共合作已经实现,排除B;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创建革命军队,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15.据《华北治安战》记载,1938年日本华北方面军情报记录写道:“可以断定,今后华北治安的对象是共军。”1939年他们认定:“中共势力对华北治安的肃正工作,是最强硬的敌人。为此,应加紧收集情报,确立排除中共势力的对策,实为当务之急。”这反映出当时 A. 华北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 B. 日军将主力转向华北地区 C. 华北敌后抗战力量的壮大 D. 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华北治安的对象是共军”“中共势力对华北治安的肃正工作,是最强硬的敌人”“排除中共势力的对策,实为当务之急”信息体现出华北地区日本把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武装作为当时进攻中国的主要对象,侧面说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华北敌后抗战力量的壮大引起了日本的警觉,C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华北是全国抗战的中心,当时全国抗日中心是陕甘宁地区,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华北地区对付中国共产党作为策略,日本并没有把主力转向华北地区,B错误;百团大战爆发于194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D错误。 16.1953年,国家开始对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企业获得的利润,采取“四马分肥”的办法,对企业的利润,按照所得税、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奖金和留给资本家的利润等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其中所得税约占利润总额的1/3左右,资本家的股息和红利约占1/4左右。这 A.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标志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基本完成 C. 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向社会主义过渡 D. 为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3年国家以四马分肥的方法,推行国家资本主义,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对私人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它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向社会主义的过渡,C项正确;国民经济的恢复在1952年底已经完成,A项错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基本完成是1956年底,全行业工私合营的完成,B项错误;为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的,是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D项错误。 17.蒙森《罗马史》中说道:“对罗马人来说,法律首先不是如同我们所理解的那样,并非国王对于所有民社成员发布的命令,而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这表明罗马法 A. 有利于平衡社会各方的利益 B. 削弱了罗马君主的司法掌控权 C. 奠定了社会契约的理论基础 D. 缓和了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认为罗马法“首先是构成国家的各权力代表以说明和反驳的方式所缔结的契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平衡各方关系,A项正确;罗马法的契约精神不会削弱了罗马君主的司法掌控权,B项错误;罗马法制定注重契约精神的运用,与近代西方国家的社会契约论没有因果关系,C项错误;用契约协调和制定法律,不仅仅用以缓和贵族和平民的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 18.17世起末期,受到万有引力启发,欧洲许多人相信,造物主是位数学大师,它在使星球沿着预定轨道运行后,不干预它所制定的运动法则发挥作用,这意味着 A. 世俗世界抵制宗教神学 B. 理性主义逐步发展 C. 科学思想否定宗教信仰 D. 自然科学成就巨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17世起末期,受到万有引力启发,欧洲许多人相信,造……不干预它所制定的运动法则发挥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受到牛顿万有引力启发,17、18世纪启蒙运动兴起,说明理性主义逐步发展,故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牛顿是科学家,但不否定宗教信仰,排除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9.下表为英国贵族巴洛的庄园经营情况表,这一经营情况 时间项目 租地农场主 自耕农 租地数占比 缴纳租金占比 租地数占比 缴纳租金占比 1633年 (7人)<30% 约50% (57人)60—70% 约50% 1649年 (10人)42% 67% (46人)58% 29% A. 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B. 强化了英国贵族的统治 C. 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D. 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结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租地农场主租地数占比在增长,自耕农租地数占比在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英国圈地运动 结果,圈地运动有利于规模化农业的发展,有利于采用新技术、新机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C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租地农场主的身份是否是贵族,排除B;英国圈地运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无法体现英国的经济结构的改变,排除D。 20.据档案记载,1925年,苏联农民心中始终存在一种困惑。“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这主要说明当时 A. 粮食税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B. 农民对集体农庄心有余悸 C. 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 D. 工业化政策引发农民不满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经济政策实行过程中,农民既渴望致富又担心成为革命的对象,C项正确。“粮食税”提升了农民生产积极性,A项违背史实。苏联的工业化和集体化分别是在1926年,1929年开始的,B、D两项不是1925年农民的反应。故C项正确。 【点睛】改革需要不断深入,本题要首先注意的是农民困惑的时间和原因及农村生产关系的发展史实。 21.1943年美国提出怀特计划,建议成立国际货币基金以稳定各国货币,各会员国根据自身经济实力缴纳相应份额,认缴份额的多少与基金管理的投票权直接相关。怀特计划的这一建议 A. 为马歇尔计划奠定基础 B. 确立了美国经济霸主地位 C. 符合美国经济扩张需要 D. 加速了经济区域化的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怀特计划,国际货币基金各会员国根据自身经济实力缴纳相应份额,认缴份额的多少与基金管理的投票权直接相关,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拥有全球2/3的黄金储备和强大经济实力,怀特计划的建议有利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活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控制权,有利于美国的经济扩张,故C正确;材料信息与马歇尔计划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并非怀特计划,排除B;怀特计划建议成立国际货币基金,这是一个世界性金融机构,并非“经济区域化”组织,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各会员国根据自身经济实力缴纳相应份额,认缴份额的多少与基金管理的投票权直接相关”,联系所学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的背景分析解答。 22.20世纪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发展了万隆精神,团结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1974年,几乎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出席了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述现象 A. 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B. 导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质变 C. 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 D. 说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不结盟运动的开展,几乎所有第三世界国家出席联大,可知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故A选项正确。材料仍处于两极格局时期,发达国家仍然主导国际事务,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并未发生质变,故B选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故C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选项错误。 23.以下漫画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区域经济一体化瓦解 B. 全球化发展很不平衡 C. 全球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冲突 D. 区域一体化与主权让渡的利益冲突 【答案】D 【解析】 【详解】漫画反映英国脱离欧盟问题,欧盟反映的是区域一体化,英国脱离欧盟反映的是区域一体化与主权让渡的利益冲突,故D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漫画无法体现全球化发展很不平衡,排除B;漫画反映的是英国脱离欧盟问题,不能体现全球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冲突,排除C。 24.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三世界国家外债急剧攀升,为支付债务利息,被迫降低社会支出和进口,这又导致了失业率的提高:主要发达国家平均失业率1979年为5%,1983年为8.3%,1995年为11.3%。这突出表明 A. 全球化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加深 B. 西方滞胀源于第三世界的债务危机 C. 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的主要获益者 D. 国际经济秩序依然由发达国家主导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困境,失业率提高。主要发达国家也未能独善其身,平均失业率也升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加深,故A正确;西方滞胀与第三世界的债务危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B错误;材料反映了主要发达国家平均失业率升高,并不能说明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的主要获益者,故C错误;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国际经济秩序依然由发达国家主导,故D错误。 25.恩格斯在评论某一作品时说,它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甚至在细节方面,我学到的东西比当时所有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该作品可能是 A. 《巴黎圣母院》 B. 《人间喜剧》 C. 《老人与海》 D. 《等待戈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部作品描绘了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内容,说明这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结合所学可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称为资本主义“社会百科全书”,选项B正确;《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排除A;《老人与海》、《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排除C、D。 【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材料信息能判断出这部作品是现实主义文学,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规定刑罚定罪,不以小过而滥行诛杀;其用刑,在教人以善,非逞强权之威。犯罪时幼小,事发时长大依幼小论。赦前断罪不当者,若处轻为重,宜改从轻,而处重为轻者,则从轻法毋须改判。循“礼之三本”……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十恶”条款的立法,在于宣示礼敬“天地君亲师”的立法要旨,宣示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规定在一些特定情境下,当他人财产或人身遭遇困境、险境时,见知者要施以援手,否则,构成法律责任。对诬告和匿名书信告人实行严厉的惩罚。严格禁止“亲属相告”。为“不诚信”行为开辟专篇《诈伪》27条,《杂律》篇以刑罚惩罚民事行为中的违约、欺诈行为。《唐律》由正文、注释、疏议三部分组成,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 ——摘编自读《唐律》如见古君子 材料二 1911年初,清政府颁布了由沈家本主持修订的《大清新刑律》,是中国刑法近现代化的起点,是第一部与当代刑法有直接历史渊源关系的刑法典,体现了近代刑法精神。传统刑法中礼是刑法的重要原则,新刑律删去了以家天下和宗法制为根据的“八议”、“十恶”等具有礼教色彩的法律内容,引进了故意、过失、正当防卫等近代刑法理论。规定:“法律无正条者,不问何种行为,不为罪”。在原清律中,君臣、官民、士庶、良贱、男女、旗人及汉人之间犯罪在法律程序和定罪量刑上都有着极大区别。而新刑律则取消了特权的存在,基本上确立了法律平等原则。新刑律还反对酷刑,废除肉刑,特别是将凌迟、枭首、戮尸等酷刑废除,确立了文明的刑法体系。 ——据《大清新刑律》改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唐律》体现的法律理念并指出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大清新刑律》相对于过去旧刑律的可取之处并简析其成因。 【答案】(1)理念;法律原则——慎刑慎杀;刑罚强调教化和宽仁;刑罚“有利于被告人”原则;立法符合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观;鼓励见义勇为或见能必救入律;严格防范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伤害;提倡诚信理念。 影响:有利子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有利于社会良风美俗的形成;对后世立法产生积极影响。 (2)可取之处:确立礼法分离原则;引进近代刑法理论;规定罪行法定;确立法律平等原则;废除酷刑;确立文明的刑法体系。 成因:有识之土的推动;受西方刑法的影响;清政府党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 【解析】 【详解】(1)理念,根据材料“不以小过而滥行诛杀”可知,体现了慎刑慎杀原则;根据材料“其用刑,在教人以善,非逞强权之威”可知,体现了刑罚强调教化和宽仁;根据材料“赦前断罪不当者,若处轻为重,宜改从轻,而处重为轻者,则从轻法毋须改判”可知,体现了刑罚“有利于被告人”原则;根据材料“礼之三本”“天地君亲师”可知,体现了立法符合传统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根据材料“当他人财产或人身遭遇困境、险境时,见知者要施以援手,否则,构成法律责任”可知,法律鼓励见义勇为或见能必救入律;根据材料“对诬告和匿名书信告人实行严厉的惩罚”“严格禁止‘亲属相告’”可知,严格防范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伤害。影响,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唐律》体现了慎刑慎杀、强调教化和宽仁、鼓励见义勇为等原则,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根据材料“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可知,《唐律》对后世立法产生积极影响。 (2)可取之处,根据材料“新刑律删去了以家天下和宗法制为根据“八议”、“十恶”等具有礼教色彩的法律内容”可知,确立礼法分离原则;根据材料“引进了故意、过失、正当防卫等近代刑法理论”可知,引进近代刑法理论;根据材料“法律无正条者,不问何种行为,不为罪”可知,规定罪行法定;根据材料“新刑律则取消了特权的存在,基本上确立了法律平等原则”可知,确立法律平等原则;根据材料“新刑律还反对酷刑,废除肉刑,特别是将凌迟、枭首、戮尸等酷刑废除,确立了文明的刑法体系”可知,新律废除酷刑,确立文明的刑法体系。原因,根据材料“由沈家本主持修订的《大清新刑律》”可知,有识之土的推动;根据材料“引进了故意、过失、正当防卫等近代刑法理论”可知,新律的制定受西方刑法的影响;根据材料“1911年初,清政府颁布了……”结合时代背景联系可知,这时期正值清末新政时期,因此新律的制定适应了清政府党挽救统治危机的需要;根据材料“新刑律还反对酷刑,废除肉刑,特别是将凌迟、枭首、戮尸等酷刑废除,确立了文明的刑法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律的制定为缓和社会矛盾的需要。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文化注重德治,宣扬和倡导一种绝对无偿的进贡以体现对国家的忠心,使得古代中国的治税思想具有明显非法制的性质,法外征收现象非常普遍。官吏使用权力的机会多,导致聚敛过度,超过人民的承受能力……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凡开征新税、废除旧税,或制定、修改税法,都必须以不违宪为原则,并经议会审议通过,贵族、僧侣等阶层不再享有免税的特权。 ——摘编自《中西方税收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 到民国时期,中国的税收制度逐渐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先是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比较重要的是,国民党政府从外国引进了近代直税制(注:直接税指税负不转嫁,而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收,如所得税、房产税等),当时财政部曾经为此专设了直接税署。起先是于1936年10月首次开征所得税,继之于1939年1月开征过分利得税,后来又于1940年7月开征遗产税。 ——摘编自刘军《中西方传统税收文化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西方国家税收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民国时期税收制度较古代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新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1)特点:西方税收实现了法制化(或有法可依);取消了特权阶层,体现了普遍性。历史影响:巩固了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有利于社会公平与稳定;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新变化:工商业税收(间接税)比重上升;成为国家主要税源;学习引进外国近代税制(直接税制);政府成立专门税务部门。 主要原因:民国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受到西方国家治税思想的影响(或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国民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满足战争的需要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都必须以不违宪为原则”得出西方税收实现了法制化(或有法可依);根据“原则,并经议会审议通过,贵族、僧侣等阶层不再享有免税的特权”得出取消了特权阶层,体现了普遍性。历史影响:结合所学,可从巩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有利于社会公平与稳定、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角度分析解答。 (2)新变化:根据“对城市工商业课征的间接税,超过历史上的田赋,逐渐上升为主要的税收”得出工商业税收(间接税)比重上升,成为国家主要税源;根据“国民党政府从外国引进了近代直税制”得出学习引进外国近代税制(直接税制);根据“财政部曾经为此专设了直接税署”得出政府成立专门税务部门。 主要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民国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西方国家治税思想的影响、国民政府扩大税源的需要、战争的需要等角度分析总结。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1937年10月,《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在英国出版,一问世便轰动世界,在伦敦出版的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此书先后以近二十种文字翻译出版,几十年间几乎传遍了世界。1938年2月10日,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考虑到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的缘故,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此书在短短的十个月内就印行了4版,轰动了国内及海外华侨聚集地,在香港及海外华人集中地还出现难以计数的重印本和翻印本。 1949年后,斯诺的书继续照耀世界各地,而在中国反被打入黑牢。《西行漫记》只是在1960年2月由三联书店印了一小部分,作为内部读物,限于内部发行,这还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斯诺第一次访华而特批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西行漫记》也难逃劫,被加盖严控之类印记,密封于图书馆和资料室书库中,禁止借阅。 1979年12月,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中文本《西行漫记》,此书再次回归国人视野。2016年7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最新版《红星照耀中国》中文版推出。新版《红星照耀中国》推出20个月来,创下了销售奇迹,也是人文社首部一年内销售额过亿元的书,更是国内出版界2017年头号爆款图书。 ——摘编自百度百科词条《红星照耀中国》 请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对《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版后在不同时期的传播情况进行解读。(要求:可以就整个历程或者某一段时间进行解读,观点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答案】观点可以就该书出版后整个传播历程提出观点,也可以就某一阶段提出观点。 示例:《红星闪耀中国》一书的传播受时代影响明显。 30年代,《红星闪耀中国》备受国内外关注,当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影响逐渐扩大,世界关注20世纪的中国,需要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国内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香港和海外华侨对国家命运的关切;翻译为中文,也为该书的传播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方面,国际社会为了解中国共产党,因此该书在海外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作者是美国人,受冷战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该书在国内不能公开发行。 改革开放后,国内极“左”思潮逐渐消退,思想得到解放;进入21世纪以来,中共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因此,该书在改革开放后,再次回归国人视野并逐渐走红。 综上所述,《红星闪耀中国》一书在海内外的传播,深受当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同时也为宣传中国,宣传中国共产党起到推动作用 【解析】 【详解】可就该书出版后20世纪30年代传播历程提出观点:20世纪30年代《红星闪耀中国》备受国内外关注。解读:结合所学,可从当时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影响逐渐扩大,中国全民族抗战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中国,国内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香港和海外华侨对国家命运的关切,翻译为中文推动了《红星闪耀中国》传播等方面分析阐述。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中前期,英国重商主义走向全盛。政府规范贸易行为,批准了许多私人特许贸易公司扩大对外贸易,商人则利用王权进行对外贸易垄断。同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英国重商主义政策最明显的体现是实行对外扩张,政府进行商业战争和颁布一系列航海法令,日益强大的英国海军为英国海外贸易的发展保驾护航。在英国的对外贸易中,很多贸易条约是在非平等、非自愿互利的条件下签订的,特别是殖民地逐渐成为英国制造业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 ——据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18世纪前期对外贸易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二 英国对外贸易政策变化表 时间(年) 贸易政策 1786 英国降低法国葡萄酒的进口税率。 1813和1833 废除东印度公司对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垄断权 1846 废除了直接损害工厂主利益的《谷物法》 1849 废除《航海条例》,沿海贸易开放 1860 英、法签订了一项自由贸易条约,条约规定两国互享最惠国待遇,减免双方重要商品的关税 ——摘编自【英】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1)特点:以重商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以殖民扩张、武力征服推动贸易发展;对外贸易成为寻求霸权的手段(或者:在不平等的条件下进行)。 影响: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给殖民地带来灾难;加剧了西方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 (2)变化: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急需原料和倾销工业品,其产品具有竞争优势;重商主义已经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发展的需要。影响:有利于英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竞争优势;为工业品的输出开拓了市场,有利于原料、粮食的输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世界逐步进入自由贸易时代。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英国重商主义走向全盛”得出以重商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根据“批准了许多私人特许贸易公司扩大对外贸易,商人则利用王权进行对外贸易垄断”得出以殖民扩张、武力征服推动贸易发展;根据“在英国的对外贸易中,很多贸易条约是在非平等、非自愿互利的条件下签订的”得出在不平等的条件下进行。 影响:结合所学,可从推动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给殖民地带来灾难、加剧西方殖民国家之间的矛盾等角度分析总结。 (2)变化:根据“废除《航海条例》,沿海贸易开放”得出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原因:结合所学,可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重商主义已经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发展的需要等角度分析总结。影响:可从有利于英国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充分发挥竞争优势、为工业品的输出开拓了市场、有利于原料、粮食的输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推动世界自由贸易发展等方面分析总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