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合川区龙市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0年重庆龙市中学人教高考历史(九月)练习 一、选择题(60分,每小题5分) 1.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的憧憬——其欲将各种社会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 A. 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B. 对“无为而治”政治的向往 C.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D. 对“小国寡民”社会的追求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无从体现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社会的要求,所以排除B和D。同时材料只是体现道家对现实绝望,而不是人类社会的绝望,C选项偷换概念,所以排除。材料中强调道家主张的“背反”式憧憬,无为实际上是希望社会有为,渴望人类社会有秩序可循,所以答案为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 2.秦代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唐代设御史台,作为独立机构,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员,形成三省六部一台。这说明唐代 A. 官僚机构、官员数量更多 B. 进一步弱化专制 C. 更加注重分权、加强皇权 D. 管理体制更完备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中秦代监察权由副丞相即御史大夫掌握,到了唐代监察权从相权中分割出来设立独立机构可见唐代更加注重分权、加强皇权,故答案选择C项。A项没有说明唐代设御史台的目的不符合题意。唐代设三省六部一台是为了加强专制皇权,故B项错误。D项没有说明唐代三省六部制分权并加强皇权不符合题意。 3.下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并有元朝赵孟類题诗云:“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下列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宋元时期纺织业的发展状况 B. 反映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多样化 C. 体现传统经济下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 D. 反映民营手工业进步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传统经济下民众们男耕女织、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传统经济下民的生活状态而非纺织业的发展状况,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而非经济形态多样化,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自然经济的发展而非商品经济的发展,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4.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以上变化表明 A. 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 B. 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 C. 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 D. 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 【答案】B 【解析】 A材料无法体现;材料表明随着中央官职的变化,中央官署分布也有所不同,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官署分布的变化,无法体现“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排除C、D。 5.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 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宪政的精神 B. 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C. 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D. 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临时政府是相对于正式政府而言的,根据宪法的原则,选举总统、成立一届政府需要召开国民大会,当时的中国尚未统一,还无法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然后依据宪法选举总统,成立政府,所以,当时的总统、政府都是临时的,“临时”的提法正好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精神,故A项正确;依据所学,孙中山只是政府的代表,两个“临时”体现的是政府行为,并非个人品质,故B项错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故C项错误;两个“临时”的出现是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与政权的人民支持程度无关,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中华民国的成立,重点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迈出了民主政治的第一步。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临时政府的性质等的把握。 6.“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丹心碧血,革命精神。”在这一誓词激励下掀起的革命运动 A. 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 取得了近代史上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的“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可以看出此次革命运动的目标是打到列强,除军阀。结合所学知识,这是国民大革命运动的目标,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故C正确。A项是武昌起义的影响,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是南昌起义的意义,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项是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意义,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7.“随着日本的投降,斯大林似乎没期望中国共产党立即起而夺取政权。他好像并不在意美国在中国的调停,实际上他建议毛与蒋达成某种协定。”这表明当时( ) A 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 B. 中国尚存在和平统一的机会 C. 美苏关系尚未出现裂痕 D. 苏联希望中共放弃武装夺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美国在中国的调停”说明美国并不支持中国打内战,A项错误;从“美国在中国的调停”和斯大林的建议“毛与蒋达成某种协定”可见当时中国尚存在和平统一的机会,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美苏关系如何,排除C;材料“似乎没期望中国共产党立即起而夺取政权”“建议毛与蒋达成某种协定”只是斯大林对当时形势的错误判断,斯大林只是没有想到国共内战爆发得那么迅速,并不是希望中共放弃武装夺权,D项错误。 8.1992年6月,蒋纬国的初中老师谈家桢参加祖国大陆第一批科学家代表访问台湾。蒋纬国向其赠送了钟控收音机及其题字的收音机盒。收音机盒侧面镌刻:“我们的基本立场——出发点:海峡两边都自认为是中国人,我们的愿望——国家战略目标: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过好日子的机会!中国要受到全世界的尊敬!蒋纬国敬赠”。他赠钟意在表达( ) A. 坚决拥护大陆的“一国两制”方针 B. 台湾的电子工业水平远远领先大陆 C. 铭记尊师重教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D. 中华民族团结富强是两岸共同心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海峡两边都自认为是中国人”“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过好日子的机会!中国要受到全世界的尊敬!”体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富强是两岸共同心声,故D正确;蒋纬国是台湾重要政治人物,不可能坚决拥护大陆的“一国两制”方针,A错误;材料重点反映的是收音机上的题字,而非收音机本身,排除B;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9.新航路的开辟让欧洲各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名称如“黄金的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下列与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 A. 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B. 意大利、法国、荷兰 C. 英国、意大利、荷兰 D. 西班牙、英国、法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黄金漏斗”指的是靠殖民掠夺致富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因为它们没有把财富用在资本原始积累上。“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指的是典型的商业帝国荷兰。“新航路的受害者”指的是因为商陆和贸易中心转移而丧失优势的意大利,所以针对要求,正确答案是A项。排除BCD。 10.十九世纪以来西方文学领域中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是其中重要的文学流派。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 揭露社会黑暗面 B. 鼓吹暴力革命 C. 真实地再现历史 D. 塑造英雄形象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对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而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它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和尖锐化发展,两者都揭露社会黑暗,A项正确。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鼓吹暴力革命,排除B。真实地再现历史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排除C。 塑造英雄形象是浪漫主义文学特点,排除D。所以选A 11. 1957年苏联撤销了25个联盟共和国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这一做法( ) A. 加速了工业化的完成 B. 促使企业获得自主地位 C. 冲击了原有经济秩序 D. 导致苏联经济陷入困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957年苏联撤销了25个联盟共和国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部,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各区设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各地的企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做法属于赫鲁晓夫改革内容,冲击了原有经济秩序,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的相关知识。赫鲁晓夫在农业和工业上改革,虽然在教条盛行、思想僵化时期,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就,但是赫鲁晓夫在经济改革上并未取得理论上的突破,只是在原有经济基础(斯大林体制)进行局部改革;勃列日涅夫也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所以博列涅夫和赫鲁晓夫只是在经济上稍改动,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戈尔巴乔夫确是对苏联进行根本的政治、经济改革,在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时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了政治上,国内局势失控,1991年解体。 12.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G20)峰会在杭州召开。有专家指出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G20)将取代七国集团首脑会议(G7)。这表明 A. 二十国集团成为新的世界领袖 B. 发达国家经济总量逐渐下降 C. 全球治理需发挥新兴国家作用 D. 国际政治格局发生质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材料只是专家对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的看法,并不表明二十四集团成为新的世界领袖,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发达国家经济总量的信息,排除B;二十国集团首脑会议包括新兴国家,重视二十国集团实际是要发挥新兴国家在全球治理的作用,故选C;当前世界一超多强的格局没有改变,排除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十六世纪后期,伴随西洋传教士来华,西方医学知识开始在中国传播。较早介绍到中国的解剖学、生理学著作有《泰西人身说概》等。关于人体构造,《说概》中阐述说,造物主对各器官的内部构造巧为安排,以达成人类“致知”的目的。如人身各部分皆成长,独耳骨则否,是因为“生人从幼至老,惟学是务,恒若闻见不广,故以听闻为基,以至无穷无尽”。上主造人,赋予灵魂与身体,亦同时赋予人一个目标:“天主生人,付之灵性聪明,以格物穷理”。在他们的世界里,不论是人体,或治疗病的草木,都只是符号,象征着人与天主的关系,引领着人迈向信仰之途。 ——据祝平一《身体、灵魂与天主:明末清初西学中的人体生理知识》整理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日益流行。从知识精英到一般知识分子,中国的文化论述里弥漫着讲求卫生、强身救国的主张。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年)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据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医东传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与材料一比较,材料二中的“卫生”观念在传播方式上有何不同?简要评价晚清“卫生”观念流行的社会影响。 【答案】(1)特点:传教是传播主题;医学与教义结合;扩大天主教在华影响是主要目的;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话语(或理学话语)传播。原因:西方天主教会面临危机;西方医学仍处于教会控制下;理学为官方哲学,借助理学话语有利于避免中西文化冲突。 (2)传播方式:国内知识阶层为传播主体;以书刊、广告、教材等作为传播媒介;以近代西方先进的生物学、医学知识为内容;将卫生知识与民族意识结合;以促进民族发展与文明进步为目的。评价:(积极)“卫生”观念承载着国家、种族意识,在推动民族觉醒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卫生”作为衡量国家之间现代性差距的尺度,其观念的传播有利于促进现代化进程。“卫生”被商家作为一种消费文化符号,其流行对民族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消极)但晚清时期,卫生观念流行也存在被滥用、误用现象。如种族优劣论、商家过度宣传等,对社会造成消极影响。 【解析】 【详解】(1)特点:据材料“十六世纪后期,伴随西洋传教士来华,西方医学知识开始在中国传播。较早介绍到中国的解剖学、生理学著作有《泰西人身说概》等”可知,随着16世纪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西方医学知识开始在中国传播;据材料“在他们的世界里,不论是人体,或治疗病的草木,都只是符号,象征着人与天主的关系,引领着人迈向信仰之途”可知,传播的目的是扩大天主教影响;据材料“天主生人,付之灵性聪明,以格物穷理”可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联系等。原因:据所学可知,16世纪西方宗教改革导致天主教的范围缩小,转而向东方传教;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前,西方基督教一统天下,西方医学也处于教会控制下;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的理学为官方哲学,借助理学话语有利于避免中西文化冲突等方面分析。 (2)不同:与材料一相比,据材料二“从知识精英到一般知识分子,中国的文化论述里弥漫着讲求卫生、强身救国的主张。”可知,其传播主体是在知识阶层传播;据材料二“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可知,其传播媒介以书刊、广告、教材等;其传播内容是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等;据材料二“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可知,其传播目的是希望种族强盛,国家发达等。评价: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积极的一面:可从“卫生”观念承载着国家、种族意识;“卫生”作为衡量国家之间现代性差距的尺度,其观念的传播有利于促进现代化进程;“卫生”被商家作为一种消费文化符号,其流行对民族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等角度回答。消极的一面:可从晚清时期卫生观念流行也存在被滥用、误用现象,对社会造成消极影响等角度分析。 1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总统制的国家,乔治华盛顿在开创与完善美国民主政治制度方面贡献突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根据英国的设计,总督的权力是绝对凌驾于议会之上的,他不仅握有行政全权,而且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可以提出立法建议,可以否决法案。但是,总督在与议会尤其是与议会下院的权力斗争中节节败退,逐渐处于下风。然而总督的权力及地位的某些方面却被后来的总统制继承。独立战争开始后,开国元勋们看到了重建行政权的必要,起码在州一级的政府中是如此。尽管开国元勋憎恶这些行政权力,但他们对于那些为独立战争做出重大贡献的强州的州长仍怀有敬意。毫无疑问,在制定1787年宪法时,制宪者将纽约和马萨诸塞的强州州长制做为新宪法的模版。 ——李秀红《华盛顿与美国总统制的初步实践》 材料二:宪法对行政权的规定含糊不清,这使得第一任总统在权力的运用上缺乏明确的引导。实际上之所以会如此,可能是因为华盛顿是制宪者心目中总统的不二人选。他们认为华盛顿会恰当使用总统权力……在他就任后不久,他开始就重大问题向自己的部长咨询;最初是个别征求部长们的意见,1793年后逐渐改为会议形式集体咨询,会议由总统主持。这一会议就成为历届总统执政的一个重要工具——“内阁”。 ——摘编自【美】西德尼·米尔奇斯《美国总统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影响美国总统制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盛顿成为总统“不二人选”的原因,并概括他在括他在完善美国总统制方面的贡献。 【答案】(1)因素:英国总督制的影响;强州行政权的示范作用;制约议会的需要。 (2)原因:领导独立战争胜利;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心系国家,不恋权位。贡献:立内阁;创立总统否决权制度;树立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届的范例。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依据材料中“根据英国的设计,总督的权力是绝对凌驾于议会之上此的”“制宪者将纽约和马萨诸塞的强州州长制做为新宪法的模版”等信息,从英国整体、强州的示范以及制约会议等角度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与知识运用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结合华盛顿的历史贡献去分析归纳,如华盛顿领导独立战争的胜利、主持制宪会议以及国家利益为重等方面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回忆华盛顿在“总统制”方面的贡献作答即可,试题难度不大。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世界历史人物·华盛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