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鹤岗一中高一学年历史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40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周初万邦并立,周只不过是其中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制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 周大子与诸侯政治权利平等 B. 盟约是维系天子与诸侯关系的根本纽带 C. 周初政体易于导致分裂制据 D. 周初政治状态的基础是分散的小农经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说明西周的分封制容易导致国家分裂,故C正确;周初政治状态的基础是血缘关系,故D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名师点睛】关于封建概念的理解 ‎2.与分封制相比,秦朝的郡县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主要依据在于 A. 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得世袭 B. 郡县的长官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C.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D.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与臣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带来了地方权力的扩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相比而言秦朝的郡县制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官吏不得世袭,故A项正确;郡县的长官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故B 项错误;郡县制和分封制都是地方行政体制,这不能作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依据,故C项错误;郡县官吏和分封的诸侯与皇帝或周王都是君与臣的关系,这也不能作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依据,故D项错误。‎ ‎3.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 A. 分封制日益发展完善 B.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D.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过四次“分封”,诸如复辟六国贵族、分封同姓王、封建司马氏宗室分封诸子的活动,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溃,A项不符合史实;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C项错误;中国古代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是分化、削弱相权,D项不符合史实。‎ ‎4.据统计,战国时秦有官名52种和爵20等,齐有官名33种,楚有官名98种,赵有官名58种,魏有官名32种,韩有官名19种,燕有官名19种。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官名明显增多,这反映出当时 A. 民族融合的步伐加快 B. 机构臃肿,职责不明 C. 世卿世禄制快速发展 D. 官僚制度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官名的增加并不能反映出民族关系的情况,故A的说法不符合材料的意思,可排除A;材料中只是讲到官名的增加,没有指出官员职责不明确,故B的说法与材料的意思不符,可排除B;世卿世实禄制在战国时期已经逐步瓦解,C的说法与史实相违背,可排除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原来的世卿世实禄制在战国时期已经不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并逐步瓦解,各国为了强化统治,为了富国强兵设置了一些新的机构,任命官员,从而使得官名明显增多,故选D。‎ ‎5.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一书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西周:分封制;秦朝,中央集权制 B. 西周:权力相对分散;秦朝,统一王朝 C. 西周:神权政治;秦朝,世俗政治转变 D. 西周:贵族政治;秦朝,官僚统治 ‎【答案】C ‎【解析】‎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说的是贵族政治(宗法制),“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说的是分封制,“一统”说的是统一王朝或中央集权,“独制”说的是君主专制,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与官僚制度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以上分析ABD项正确,而C项不正确,因为材料没有反映神权政治,故选择C项符合题意。‎ ‎6.先秦许多名臣出身卑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魏晋时期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 A. 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 B. 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 C. 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 天下大同替换为天下为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先秦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阶层的区分并不稳定,出身卑微的人能得到重用;而魏晋时期士族门阀高度发展且掌握权力较大,此时选官则更加强调官吏的出身背景,说明魏晋时期阶层固化影响到官僚政治,C项正确;材料主要表达了社会阶层关系变动和选官制度变化的联系,没有涉及到宗法思想,排除A;材料中没有反映儒学的相关内容,更没有体现君臣关系,排除B;材料中体现先秦时期,身份卑微之人可有所作为,并不能体现“天下大同”;而魏晋时期强调官吏的出身背景,也不能完全反映出“天下为家”,排除D。‎ ‎7.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谈及某项制度时说:“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这一制度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禅让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定之以天,争乃不生”说明该制度按照既定继承模式,避免了贵族之间的纷争,应该是宗法制所规定的嫡长子继承制,故本题应选B项。AC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点睛: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这一题就需要将宗法制、郡县制、分封制和禅让制作比较和区分,只有准确理解了各个概念,才可以准确作答。‎ ‎8.“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临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有关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有利于消除地方权重的弊端 B. 目的是为了提高地方政府办事效率 C. 造成地方政府权力过小 D. 导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 ‎【答案】B ‎【解析】‎ 通过材料的描述可知,材料中的收地方之权到中央的做法,削弱了地方的权利,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会造成地方政府人浮于事,故A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过分削夺地方权力,不能提高地方政府的办事效率,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点睛:对“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番归于临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的理解是关键。‎ ‎9.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 秦丞相府 B. 唐尚书省 C. 元中书省 D. 清军机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军机处的办事的程序:“……接折……见面……述旨……过来……交发”可以看出一切以皇帝为中心,由皇帝决断,军机处只是起了个上传下达的作用而已。一日日程包括了从接折到交发,中间没有决策的痕迹,应选D。‎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点评: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命题的角度有:(1)依据军机处的设立,分析清朝中央机构的变化及其影响或对相关材料作出正确的解读;(2)依据清初统治者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到设置军机处,分析说明问题;(3)把军机处的设置作为君主专制强化演进的一个阶段以材料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10.明代科举考试流程有严密的程序,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带考具均有规定,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笔管不得镂空,食物必须切开等。从这一记载,可以推知明代 A. 人才选拔更加注重形式 B. 用人标准侧重道德品行 C. 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加深 D. 科举制的影响日益扩大 ‎【答案】D ‎【解析】‎ 材料表明明代科举制考试的程序越来越严格,这从侧面体现出科举制的影响在不断扩大,故D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科举考试的严格性,故A错误;科举考试注重的是才能,不是道德,故B项错误;材料和君主专制强化关系不大,故C错误。‎ ‎11.这种密折治国术为什么独独盛行于雍正时期?雍正和别的君主相比,有着非同寻常的资质:一是精力过人,普天之下无事不想过问和插手,在这种雄主的手下,官员可别指望有什么隐私,妻妾争风的家丑不过夜就被雍正知道了。二是多疑忌刻,雍正最忌官僚结党,而这类实质为“小报告”的密折正是防范臣下欺蒙的利器。材料中的密折制度表明 A.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重要表现 B. 清朝官员贪污腐化现象严重 C. 雍正皇帝精力旺盛,才智过人 D. 方便皇帝掌控官员的各种行为 ‎【答案】A ‎【解析】‎ 密折制使雍正帝对官员的一举一动都有所掌控,这无疑强化了君主集权,因此密折制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重要表现,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清朝官员贪污腐化现象严重,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雍正皇帝精力旺盛,但体现不出才智过人,且这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密折制大大便利了皇帝掌控官员的各种行为,但这是影响,不是本质,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较长的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本题材料可简化为:密折制使雍正帝对官员的一举一动都有所掌控。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处即可。‎ ‎12.公元前487年,雅典进行了执政官选举方法改革,由原来的公民大会直接选举变为由享有资格的成员抽签选执政官。这一改革 A. 有利于避免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B. 有利于削弱氏族贵族的权力 C.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D. 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答案】B ‎【解析】‎ ‎【详解】抽签选举相比较直接选举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更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排除A项;抽签选举的不确定性有利于打破氏族贵族对权力的垄断和控制,从而削弱氏族贵族的权力,故选B项;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的是梭伦改革,故排除C项;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的是伯利克里改革,故排除D项。‎ ‎13.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威尔・杜兰说:“希腊文明仍然活着,它走进我们心智方面的每一次呼吸中,希腊的遗产太多,我们之中没有任何人能终其一生去完全吸收。”作者强调的是 A. 现代社会急需要希腊文明 B 希腊文明并没有中断和消失 C. 希腊文明是最完美的文明 D. 希腊文明产生于特定的环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希腊的遗产太多,我们之中没有任何人能终其一生去完全吸收”可知,希腊文明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并没有中断和消失,故B正确;材料表明希腊文明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无法体现现代社会急需要希腊文明,排除A;材料表明希腊文明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无法体现希腊文明是最完美的文明,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希腊文明产生的环境,无法体现希腊文明产生于特定的环境,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希腊的遗产太多,我们之中没有任何人能终其一生去完全吸收”,结合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分析解答。‎ ‎14.《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七款规定,精神病人因无保佐人时,对其身体和财产由族亲保护之;无族亲时由宗亲保护之。浪费人(不善于保管和喜欢随意挥霍财物的人)不得管理其财产,应由其族亲为他的保佐人。这主要反映出《十二铜表法》‎ A. 保留了习惯法的残余理念 B. 有利于保护贵族的私有财产 C. 渗透早期的人文主义理想 D. 以处置经济财产为核心内容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是:《十二铜表法》对精神病人和浪费人的财产等进行了规定,指定人去保护。这体现出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不是习惯法的体现,故A项错误;这些精神病人和浪费人不一定是贵族,故B项错误;《十二铜表法》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各个方面,不是以处置经济财产为核心内容,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思维是“现象——本质”,即透过现象看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十二铜表法》对精神病人和浪费人的财产等进行了规定并指定人去保护,这反映的本质是《十二铜表法》具有早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15.当代经济史学家非利斯·迪恩估计,英国在1700——1780年之间国家总产出增长了67%,这一时期英国经济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A. 工业革命推动 B. 对外扩张加快殖民掠夺 C. 对外贸易发展 D. 光荣革命之后政局稳定 ‎【答案】D ‎【解析】‎ ‎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政局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故D正确;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故A错误;对外殖民扩张不是国内经济发展主要原因,故B错误;C与材料中原因不符合。‎ ‎16.1701年英国的《王位继承法》第三条规定:当国王和丹麦安娜公主死后且无后嗣时,为保障我国的宗教、法律和自由,制定更详细的规定是必要的和必不可少的。这应当由国王陛下商得贵族院和平民院议员的同意,以国王的权力加以规定。这一规定 A. 强化了议会对王权的限制 B. 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 致使王位的继承陷入无序 D. 削弱了贵族对政治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王位继承法》的颁布,使得国王的任免权也属于议会,议会进一步控制了王权,限制了王权,BCD三项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所以选A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王位继承法 ‎17. 在1787年的制宪会议上,富兰克林一直在琢磨刻在华盛顿座椅上的太阳是日出还是日落,当他含着激动的眼泪在宪法文本上签字后,他说:“现在我很高兴的知道,那是日出,而不是日落。”对材料中“日出”的理解最正确的是( )‎ A. 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利于国家稳固 B. 分权制衡,利于维护民主制度 C. 确定共和政体,促进美国经济发展 D. 制定宪法,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试题分析:ABC三项都是对宪法积极意义的正确认识,但是当时宪法制定的背景是“邦联制的存在使中央政府软弱无力”,所以加强中央政府权力是最重要的任务,故选A项。而美国1787年宪法承认黑人奴隶制的存在,留下种族歧视的烙印,所以D项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 ‎【名师点睛】《1787年宪法》的积极影响:‎ ‎(1)地位:美国政治体制的根本大法。‎ ‎(2)对美国的作用:美国成为一个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维护了民主制度;确立的联邦制共和政体,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 ‎(3)对世界的影响: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其三权分立的政权模式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的政治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18.西方各国政治民主化过程大致可归为三种模式:和平渐进方式、暴力革命方式、旧统治者主导政治民主化的的方式。其中是“旧统治者主导政治民主化”的国家是 A. 德国 B. 英国 C. 美国 D. 法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英国民主化进程采用的是和平渐进方式。自英国“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多次改革,完成民主化过程,故B错误。 美国通过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属于暴力革命方式,故C错误。 法国自大革命以来,在帝制与共和制之间多次反复,每次都伴有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属于暴力革命方式,故D错误。 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的形式完成了德国的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德国的民主改革很不彻底,继承了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因此德国民主政体的确立属于“旧统治者主导政治民主化”模式,故A正确。‎ ‎19.有人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治制度是共和主义和君主主义妥协的产物,总统、议会和内阁三者之间处处体现了平衡。这一平衡表现为 A. 实行总统制,总统可以解散参议院 B. 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 C. 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 D. 共和派和民主派在国民议会中力量相当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众议院同意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内阁对议会负责,三者之间体现了平衡,故B项正确。法国实行议会制共和制,总统不能解散参议院,A项说法错误,排除。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只能说明参议院对众议院的制约,故C项错误;国民议会中两大力量是共和派和保皇派,而不是共和派和民主派,故D项错误。‎ ‎20.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联邦议会不同于西方的上院,它是真正的实权机构,相当于各邦使节构成的帝国最高合议机关。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这反映出当时德国 A. 联邦议会有权行使立法权 B. 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 C. 国家元首形式上对议会负责 D. 联邦议会成为了国家的权力核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在正常情况下,皇帝以帝国的名义对外宣战,必须征得联邦议会的同意”反映了联邦议会对皇帝的制约,说明德国政体具备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制衡原则,B正确。A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权力中心是皇帝,皇帝不对议会负责,排除CD。所以答案选B。‎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宪法》‎ ‎【名师点睛】关于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从命题角度上看,德意志统一战争的目的和德意志代议制进步性和局限性仍是高考命题重点;从题型上看用选择题考查可能性大,多种形式的材料解析逐渐增多;从内容上看,应该掌握德意志统一、1871年宪法内容和影响,注意把启蒙思想、德日代议制、英美代议政治、工业革命、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探索等内容结合思考;在复习时可与热点联系起来:世界政治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世界政治文明的选择是各国的国情决定的,应尊重世界其他各国的文明。‎ ‎21.恩格斯曾说:“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这表明 A. 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B. 法国已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党 C. 法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进行 D. 工人阶级推动共和政体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可知材料中恩格斯强调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对法国工人运动的积极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描述法国工人可以组织一个政党,而非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B项错误;C项无法从材料中判断,排除;材料反映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对法国工人运动的积极影响,并非工人阶级推动共和政体的建立,排除D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共和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最终建立毕竟使法国工人有了一个基础,可以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并且在将来不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是为它本身的利益进行战斗。”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巴黎公社革命的背景分析解答。‎ ‎22.到1910年,普鲁士多数要职仍被贵族占据。在国家级官员方面,11名国务大臣中,有7名出身贵族;在地方12位省长中,有11人出身贵族。据此可知 A. 德国议会对君主的限制流于形式 B. 贵族精英的特权在政治上得以延续 C. 新贵族与资产阶级有共同的要求 D. 权力相对集中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到1910年,普鲁士多数要职仍被贵族占据”可知,从中央到地方,出身贵族的人仍占据很大比重,说明贵族精英的特权在政治上得以延续,故B项正确;题干反映了普鲁士的贵族特权,没有涉及德国议会与君主的关系,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资产阶级,故C项错误;题干反映了普鲁士的贵族特权,没有体现权力集中,故D项错误。‎ ‎23.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却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A. 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 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 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D. 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清政府彻底屈服于西方列强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而非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夜郎自大”,故B项错误;清政府并非是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而是其在此时还尚未真正意识到相关的司法权等近代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清政府眼中只有所谓的通商经济权,而相关的近代司法权和关税贸易权却极为淡薄,这是一种主权意识缺失的表现,故D项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却争执”,联系所学近代中国外交的史实分析解答。‎ ‎2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以贪欲为动机的侵略过程常被历史借助,从而在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作者强调的是 A. 要正确认识西方侵略动机 B. 要客观评价鸦片战争的影响 C. 要辩证地分析中西方社会差距 D. 要理性地看待西方的侵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而正义的反侵略者则常常同时是落后者…客观上多少成为一个进步改造落后的过程”可知陈旭麓资本主义扩张一方面造成落后地区原有的社会结构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又推动了落后地区的近代化进程,故D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旨在强调西方侵略的影响而非动机,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C项,题干未强调中西方社会差距,排除。‎ ‎25.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和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详解】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者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故A正确;B D都不是主要原因,而且说法也不科学,不管列强的手段如何不同,都是损害中国利益,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奋起反抗,故排除BD;大众传媒对民众有影响是外因,关键是内因民众自身的觉醒,故C错误。‎ ‎【点睛】五四运动的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4)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 ‎26.《太平天国讨清檄文》中说,“满洲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国之人贫穷也。”这说明其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A. 贪官污吏当道 B. 卖官鬻爵盛行 C. 阶级矛盾激化 D. 民族矛盾激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满洲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国之人贫穷也”表明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故C正确;而贪官污吏当道、卖官鬻爵盛行、民族矛盾激化则加剧了阶级矛盾,ABD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满洲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士女皆哭泣道路,是欲我中国之人贫穷也”“起义的根本原因”,联系所学太平天国起义的原因分析解答。‎ ‎27.20世纪的这场运动“源于民族主义,它要求政治上的公正,强调国家的正当权利”。关于这场运动,叙述正确的是 A. 无产阶级是先锋队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D. 仍然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1919年的五四运动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而爆发,是为了维护国家的正当权利,这场运动应该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B正确;五四运动中,学生是先锋队,无产阶级是主力军,A错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意识开始觉醒,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这场运动应该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而不是资产阶级,D错误。‎ ‎28.1919年8月《青岛潮》描述火烧赵家楼的情景:“时正酉正,电灯已燃。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这说明 A. 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 B. 回忆录加入个人猜测因素 C. 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 D. 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 ‎【答案】D ‎【解析】‎ 报刊报道和回忆录都属于二手资料,真实性相似,故A项错误;亲历者杨振声回忆基本是回忆自己所见所闻,猜测性不大,故B项错误;两者都基本是支持学生的,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可知该报把责任推在了曹汝霖身上,故D项正确。‎ ‎29.某同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此民谣应出自 A.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B. 义和团运动期间 C. 辛亥革命期间 D. 北伐战争期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到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的有效信息是“皇上服了外”“杀洋人”,体现了义和团“灭洋”的口号。故选B。A项体现不出“不杀洋人誓不完”的内容;C项是以反对清政府为主要的目标;D项时期早已经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30.“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告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这集中体现了五四运动的 A. 民主精神 B. 自由精神 C. 科学精神 D. 爱国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的内容出自1919年5月6日,上海中华工业协会发布的公告,公告呼吁有一线良知或半腔热血的国人都要勿忘国耻,由此可以看出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构成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爱国是五四运动的主旋律。故排除ABC,选D。‎ ‎31.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哪些语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1月初的中国报刊上 A. 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 B. 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 C. 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 D. 临时政府、孙中山、共和 ‎【答案】D ‎【解析】‎ ‎【详解】注意题干时间“1912年”,八国联军于1900年侵华,排除A;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排除B;新文化运动于1915年开始,排除C; 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告民国成立,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故D项正确。‎ ‎32.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从1909年起,美国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于办学。可见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是 A. 推动中国教育发展 B. 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 C. 建立中美友好关系 D. 树立其主持正义的国家形象 ‎【答案】B ‎【解析】‎ A项是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D项不是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故D项错误;C项不是美国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的目的,故C项错误;通过资助中国留美学生,美国向其灌输自己的思想文化,培养中国精英控制中国发展,“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故B项正确。‎ ‎33.袁世凯在直隶省的新政中,成效卓著,那时他众望所归,远不像后来那样臭名昭著。立宪派不信任孙中山并支持袁世凯和列强的挺袁态度使孙中山不去位也很难。南京临时参议院以17票(全票)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材料说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是 A. 当时形势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必然结果 B. 袁世凯的权术蒙蔽了各派政治势力的双眼 C. 列强为寻找在华代理人支持袁世凯的结果 D. 革命派在各种压力下对袁世凯的被迫妥协 ‎【答案】D ‎【解析】‎ ‎2‎ ‎“立宪派不信任孙中山”“南京临时参议院以17票(全票)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说明孙中山让位是迫于国内各种压力,故D正确;A中必然结果不符合潮流主旨;材料没有提及袁世凯权术信息,故B错误;C中帝国主义支持材料没有体现。‎ ‎34.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强烈的排满色彩 B. 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 明显的限袁倾向 D.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答案】C ‎【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清帝已经退位,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反帝评价,故B项错误;从材料“‘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独裁,故C项正确;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结果,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结合《临时约法》设立的直接目的选择即可。‎ ‎35.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起点。下列表述中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五四运动 A.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B.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答案】D ‎【解析】‎ ‎【详解】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A项错误;国共两党合作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B项错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C项错误。‎ ‎【点睛】基础题,解题关键是对五四运动意义的掌握。‎ ‎36. 恩格斯曾说“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们二人已经深入到运动中去。”恩格斯的意思是 ( )‎ A. 不想创立科学理论 B. 要创立理论发展空想社会主义 C. 只是创立科学理论 D. 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无产阶级 ‎【答案】D ‎【解析】‎ 略 ‎37. 马克思说巴黎公社“不过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其含义是指 A. 巴黎公社起义的爆发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 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C.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只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 D. 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答案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巴黎公社的评述,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AC两项的表述均与19世纪70年代,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条件还不成熟的史实不符,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巴黎公社‘不过是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可知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其考点:巴黎公社 失败是必然。故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D项,故选B。‎ ‎38.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的误会,对欧洲来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早产儿。”下面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它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B. 它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不坚定性 C. 它正确地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D. 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空想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条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题中的说法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故选A项。材料体现不出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与否,B错误。根据材料“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早产儿”说明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认识不清楚,C错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不是空想,D错误。‎ ‎39.老师说:“说到底,公社失败的命运早已注定,即便不犯任何错误,也必然要失败”,对于这一结论的原因,四个同学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说法最正确的是 A. 选举使公社失去了进军凡尔赛的有利时机 B. 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C. 公社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借鉴 D. 法国的资本主义制度还处在向上发展时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法国的资本主义制度还处在向上发展时,无产阶级还没有发展到可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程度,因此,巴黎公社必然失败,故D正确;ABC不是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不能说明巴黎公社失败的必然性,排除。‎ ‎40.巴黎公社委员会在开会的时候,实行临时推选“会议主席”的做法,每个委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职权发号施令。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A.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 B.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 缺乏稳固有力的领导核心 D. 推行充分的民主政治 ‎【答案】C ‎【解析】‎ ‎“每个委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职权发号施令”说明巴黎公社没有统一的领导,随意性较强,C正确;A属于巴黎公社性质;B中群众基础从来没有体现;D中民主充分不符合材料内涵。‎ 第II卷(非选择题:3小题,共40分)‎ ‎41.材料一唐朝中枢机构以三省为核心,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遇有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皇帝的一切诏、敕、制书,均需在政事堂会议研究讨论,然后决定是否颁布,而且下颁的诏敕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否则就是违制,中央和地方各部门就可以不执行。‎ 材料二被誉为美国宪法之父的汉密尔顿系统主张三权分立、相互制约,认为这是防止某些权力逐渐集中于同一部门的可靠办法,也是避免暴政的最好途径。同时,他认为应该在立法机构内部进行权力牵制,以防止国会权力过分集中。‎ 材料三曾高度评价西方自由民主制度的日裔美籍学者福山,近期多次抨击当今美国式的三权制衡体制,认为分权制衡对行政造成太多掣肘,削弱了政府的自主性,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成本高昂,并发出美国式政治无路可走的哀叹。‎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协调君权和相权的。 ‎ ‎(2)根据材料二分析,汉密尔顿的主张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 ‎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西方分权制衡的认识。‎ ‎【答案】(1)说明:分割相权;集体议政;皇帝诏书需宰相副署。(6分)‎ ‎(2)体现: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分属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三者互相制约;国会分参议院和众议院,二者互相制约。(4分)‎ ‎(3)认识:分权制衡有利于防止权力滥用,利于政权的稳定;如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效率低下。(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察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注意划分层次,主句分析。“唐朝中枢机构以三省为核心,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说明通过分割相权加强君权。“遇有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召开宰相联席会议,来决定政府一切最高政令”。材料说明决策的方式是集体议政;下颁的诏敕需要宰相副署,并盖上“中书、门下之印”才能生效,可以提炼皇帝诏书需宰相副署。‎ ‎(2)本题考察美国宪法的核心内容。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即为有效;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 ‎(3)关于历史认识应该是从材料一、二、三中得出的。需要对不同的时期,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1787年宪法贯彻了“分权制衡”的原则,以防止专制的出现。在美国建立共和制的时代,世界上的封建专制势力还很强大,美国分权制衡有利于防止权力滥用,利于政权的稳定;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弊端逐渐显露。“分权制衡对行政造成太多掣肘,削弱了政府的自主性,导致决策效率低下”,材料表明,如处理不当,分权制衡的体制容易造成效率低下。‎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唐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三省六部制;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42.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鸦片战争不只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的东方的胜利。‎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迁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modemity)和“传统”(tradition)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民主化、法制化。‎ ‎(2)工业化、市场化。‎ ‎(3)科学化……‎ ‎——摘自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 ‎(2)根据材料二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民主化、法制化方面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两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答案】(1)“界碑”: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主权独立的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胜利”:是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胜利。‎ ‎(2)民主化: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法制化: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均富化:提出平均地权工业化:颁布了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3)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其留下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人们寻找救国的新道路,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辛亥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力量,为五四运动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解析】‎ ‎(1)“界碑”含义实际上回答鸦片战争的影响,“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实际上回答两种不同制度的差异。(2)从辛亥革命在政治、法律、经济和防止贫富分化等方面的贡献进行回答。(3)从材料“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结合所学就可以得出“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的原因。‎ 点睛:试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鸦片战争的影响;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43.福建的对外关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对外关系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以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罔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 ‎——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福州、厦门被开辟为通商口岸,门户大开,西方列强通过驻福州、厦门的领事和商人,从事掠卖契约华工的贸易。尤其是英国,它的“大队船舶突然涌至,为了替英国各殖民地取得‘劳工’,几乎是要把中国的监狱大门都打开似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北京条约》等规定:“大清大皇帝允于即日降谕各省督抚大吏,以凡有华民情甘出口,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英国船只,毫无禁阻。”其后清政府与其他列强也签订了类似的条约。从此人民出国遂成为合法,列强掠卖华工的活动愈加猖獗,从而形成了契约华工出国的高潮。‎ ‎——摘编自苏文菁等《闽商发展史·总论卷》‎ ‎(1)据材料一,分析“海禁”政策所带来的严重危害。‎ ‎(2)据材料二,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福建对外劳务市场兴盛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客观进步性。‎ ‎【答案】(1)阻碍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使人民的生活更加贫困;影响社会稳定。‎ ‎ (2)原因:外国领事、商人的推动;西方殖民者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进步性:有利于福建沿海与全球经济的连接,使其融入近代全球化。‎ ‎【解析】‎ ‎【详解】(1)根据“既禁以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得出阻碍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使人民的生活更加贫困;根据“居者苦艺能之罔用,行者叹致远之无方”得出影响社会稳定。‎ ‎ (2)原因:根据“西方列强通过驻福州、厦门的领事和商人,从事掠卖契约华工的贸易”得出外国领事、商人的推动;根据“尤其是英国,它的‘大队船舶突然涌至,为了替英国各殖民地取得‘劳工’,几乎是要把中国的监狱大门都打开似的’”得出西方殖民者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根据“从此人民出国遂成为合法,列强掠卖华工的活动愈加猖獗”得出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进步性:根据“鸦片战争后,福州、厦门被开辟为通商口岸,门户大开,西方列强通过驻福州、厦门的领事和商人,从事掠卖契约华工的贸易”分析得出有利于福建沿海与全球经济的连接,使其融入近代全球化。‎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