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时19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课时19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作业】

课时规范练19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一、选择题 ‎1.(2019四川德阳一模,1)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 B.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 C.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 D.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2.(2019内蒙古包头二模,25)下图为汉代画像石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中原地区人地矛盾的缓和 B.田庄的管理方式较为落后 C.个体农户精耕细作的特点 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现象 ‎3.(2019新疆三模,26)《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这段话体现了(  )‎ 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 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 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 ‎4.唐代前期,漕粮主要以关东地区为主,“发漕山东粟四百万石入关”;唐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每年向北方运粮达30万石左右。材料主要说明(  )‎ A.关东地区经济发展呈滞后性 B.重农政策在唐后期全面贯彻 C.先进农业工具对经济的推动 D.经济重心已完全转移到南方 ‎5.(2019广西南宁二模,27)据地方志记载,在福建第一次记载双季稻的35个县的地方志中,明代12个,清代23个;广东61个县有双季稻记载,其中明代1个,清代60个。这一现象(  )‎ A.拓展了农业生产范围 B.有利于缓解耕地不足 C.扩大了水稻耕种面积 D.得益于“重农抑商”政策 ‎6.据历史记载,秦汉时的农民,五口之家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形态。从当时全国的人口统计看,则一户亦为五人左右。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 C.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 D.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7.(2019新疆三模,25)《考工记》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越)之剑”等手工业品闻名于世。这一现象说明(  )‎ A.特色手工业生产出现 B.地区间经济差距拉大 C.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 D.区域性经济竞争激烈 ‎8.(2019云南二模,25)下图是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盐场画像砖,据此推知当时该地区(  )‎ A.盐场生产实行分工协作 B.盐业专卖制度形同虚设 C.盐业生产开始使用机械 D.官营制盐业的技艺高超 ‎9.(2019安徽黄山二模,26)汉赋《蓝赋》记载:“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据此可推断汉代(  )‎ A.农业地位的下降 B.民间纺织业渐成规模 C.商品经济的发达 D.农业专业化现象开始出现 ‎10.南宋洪迈《夷坚志》载:“许大郎者,京师人,世以鬻面为业,然仅能自赡。至此老颇留意营理,增磨坊三处,买驴三四十头,市麦于外邑,贪多务得,无时少缓,如是十数年,家道日以昌盛,骎骎致富矣。”材料反映了(  )‎ A.私营手工业发展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很大 B.个体经营方式向小作坊式管理模式转化 C.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D.民营手工业规模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11.黄道婆之前,闽广棉花已引入乌泥泾种植。然自黄道婆“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后,这个先前的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  )‎ A.优良棉种的引入种植 B.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C.先进棉纺织技术的推广 D.乌泥泾人的勤劳创造 ‎12.(2019山东济南二模,27)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这说明(  )‎ 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 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 C.蚕棉业是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 D.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摘编自楼宇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 ‎14.(2019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教学质量测评,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河套地区(今宁夏、内蒙古、陕西部分地区)‎ 汉代陶明器分布表 ‎    时期 数量  ‎ 项目    ‎ 西汉 中期 西汉 晚期 西汉 末、东 汉初 东汉 早中 期 东汉 后期 合计 统计墓葬数量(座)‎ ‎12‎ ‎114‎ ‎115‎ ‎11‎ ‎28‎ ‎280‎ 出土陶明器的墓葬数量(座)‎ ‎3‎ ‎72‎ ‎71‎ ‎8‎ ‎21‎ ‎175‎ 所占比例 ‎25%‎ ‎63.2%‎ ‎61.7%‎ ‎72.7%‎ ‎75%‎ ‎62.5%‎ 随葬陶明器的墓葬数量及随葬的明器件数 灶 ‎3座 ‎4件 ‎64座 ‎65件 ‎57座 ‎59件 ‎8座 ‎10件 ‎17座 ‎18件 ‎146座 ‎156件 仓 ‎0‎ ‎33座 ‎58件 ‎43座 ‎64件 ‎1座 ‎1件 ‎0‎ ‎77座 ‎123件 井 ‎0‎ ‎40座 ‎41件 ‎29座 ‎29件 ‎5座 ‎5件 ‎14座 ‎15件 ‎88座 ‎90件 ‎——摘编自丁利娜《河套地区汉代陶明器与 关中、中原地区的比较研究》‎ 根据所学知识,从表中提取关于汉代陶明器的相关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课时规范练19 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 ‎1.B 材料只是提及月令知识的规范,未涉及自然科学的长足进步,故A项错误;由材料“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可知先秦时期政府重视发展农业,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方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没有涉及争霸战争的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无法体现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故D项错误。‎ ‎2.C 从图中无法看出人地矛盾,故A项错误;田庄采用集体耕作的方式进行生产,图片反映的是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故B项错误;图片中反映了铁犁牛耕技术、灌溉技术等,是小农经济下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正确;仅从图片中的信息无法看出雇佣关系,故D项错误。‎ ‎3.D 根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是作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而写成,强调经验而不是农业技术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出贾思勰对农业的重视,没有体现统治阶级的态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书与农业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表明其重视农业经验总结,故D项正确。‎ ‎4.C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唐朝中后期江淮地区农业发展,并不是强调关东地区发展滞后,故A项错误;重农政策在唐朝一直被贯彻,故B项错误;唐朝中后期,随着曲辕犁的使用,江淮地区农业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故C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故D项错误。‎ ‎5.B 材料仅涉及水稻一年两熟制的发展,并未涉及其他农业作物,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明代到清代双季稻种植增多,水稻一年两熟制得到发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有利于缓解耕地不足的状况,故B项正确;双季稻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在同一耕地上一年内种植两次,并非扩大了耕种面积,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政府政策,故D项错误。‎ ‎6.C “重农抑商”政策与当时的“五口之家”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传统生育观念是多子多福,并无人口限制,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下,生产力水平低下,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故C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人口多少无关,故D项错误。‎ ‎7.A 根据材料“‘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越)之剑’等手工业品闻名于世”可知手工业地域特色明显,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手工业经营方式和不同地区经济竞争,故B、C、D三项错误。‎ ‎8.A 图片信息反映了多人劳动,形成一个工作链,说明当时盐业生产实行分工协作,故A项正确;图中体现的是盐业生产的场面,与盐业专卖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图中使用的定滑轮只是生产工具而非机械,故C项错误;图中体现的是盐业生产的流程,无法体现是否官营,也无法说明是否技艺高超,故D项错误。‎ ‎9.B 题中“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等信息只能说明汉代陈留地区的人们都从事纺织业,不种植黍稷等粮食作物,反映了当时民间纺织业有了较大发展,并渐成规模,但并不能说明整个汉代农业地位的下降,故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说明当时民间纺织业有了较大发展,并不能说明商品经济发达,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陈留地区的人们普遍种植织物染料作物而不种植粮食,只能说明当时纺织业发展,并不能体现农业专业化,故D项错误。‎ ‎10.B 材料未提及市场需求对私营手工业发展的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许大郎的经营规模由小到大,逐渐发展到小作坊的规模,故B项正确;明朝中后期才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规模开始超过官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 ‎11.C 从材料“黄道婆之前,闽广棉花已引入乌泥泾种植”,可知乌泥泾前后变化不是得益于优良棉种的引入,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黄道婆传授和推广棉纺织技术,没有涉及政府鼓励手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从材料“然自黄道婆‘做造捍、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后,这个先前的贫困之乡很快走上了家给人足的发展之路”,可知乌泥泾前后变化主要得益于先进棉纺织技术的推广,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黄道婆传授棉纺织技术,故D项错误。‎ ‎12.C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发达,故A项错误;材料中“家家纺织”是小农经济下的家庭手工业形态,不是专业的手工工场,故B项错误;由材料“家家纺织,赖此营生”可知,桑蚕业和棉纺织业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故C项正确;材料中只提到了“家家纺织”,没有涉及分工是否明确,故D项错误。‎ ‎13.参考答案:(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形成(稻、麦等为主要粮食)。‎ 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推动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 ‎14.参考答案:示例一 论题:陶明器的分布体现出汉代河套地区的开发经历了拓展、收缩、恢复的过程。‎ 阐述:表格显示西汉中期河套地区出现极少数陶明器,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陶明器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东汉早中期数量开始急速衰减,东汉后期陶明器种类和数量有所增加;河套地区在中国西北部,西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举措解决王国问题,促使西北地区得以稳定,经济得到发展,此时丝绸之路的开辟,也促使陶明器数量增加;东汉时期,随着都城迁移到中原地区的洛阳,中原瓷器生产相对突出,河套地区的陶明器数量有所下降或发展缓慢。‎ 示例二 论题:西汉中后期河套地区陶明器的变化与汉武帝时期的发展策略密切相关。‎ 阐述:从政治角度来看,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等举措解决王国问题,促使西北地区稳定、经济发展,这对陶瓷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从经济角度来看,汉武帝时期开辟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而且陆上的丝绸之路经过西北地区),促进了西北地区手工业品的生产;从思想文化角度来看,汉武帝时期推崇儒家独尊,思想“大一统”巩固了政治“大一统”,也为西北包括河套地区的陶瓷生产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解析:“河套地区(今宁夏、内蒙古、陕西部分地区)汉代陶明器分布表”中主要记录了出土的汉代陶明器的数据,因此首先可以从陶明器的分布规律本身进行研究,其次可以结合汉代的政治、经济政策进行研究,‎ 然后以表格中的数据分析说明即可。如从陶明器的分布规律来看,可以以陶明器的分布体现出汉代河套地区的开发经历了拓展、收缩、恢复的过程作为一个观点来论述,通过材料中的数据和政治与经济政策的关系来进行说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