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02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学案
最近电影《妖猫传》的上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影片用“幻术”作为解读故事的钥匙,暗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意指大唐盛世那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全是幻觉。 《妖猫传》改编自日本魔幻系列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讲述了盛唐时期长安城接连发生妖邪灵异事件,癫狂诗人白乐天与仰慕大唐风采的僧人空海相遇长安,两人紧跟一只口吐人语的妖猫,却意外触发了横跨三十年、有关王朝兴衰的惊天之秘。随着各色人物一一登场、大唐繁盛绚烂的景象与时代隐痛被一一揭开,呈现出一幅妖怪、诗人、皇帝、贵妃共同交织的大唐盛世图。 大唐无疑是最有故事的时代。唐朝是一个富于艺术和充满激情的黄金时代,那时候社会很开放,也很国际化。女人穿着妖娆妩媚的低胸装,街上都是些外国人,罗马的、波斯的、日本的、突厥的。音乐也特别发达,一方面有来自西域、甚至基督教的音乐传入中国,另一方面到处都是歌楼伎馆,歌舞消费空前繁荣。电影虽然是艺术加工品,不可能完全尊重历史真相,但是透过电影我们也许可以了解一下大唐的风采。 坐标网络 考纲要求 政治 (1)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经济 (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 手工业的发展 (3) 商业的发展 文化 (1) 宋明理学 (2) 科技成就 (3)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4) 文学成就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从公元220年至公元907年) 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选修 魏晋 南北朝 均田制、翻车、灌钢法、草市 王羲之、宗教画、佛教盛行 孝文帝 改革 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 制、科举制 农业:筒车、曲辕犁; 手工业:南青北白、唐三彩; 商业:坊市制、柜坊和飞钱、海上丝绸之路 唐诗(李白、杜甫)、火药用于军事、文人画鼻祖王维、印刷《金刚经》 唐太宗 阶段特征 1.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1)政治上,南方士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2)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 (3)文化上,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在农学、数学、思想、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2.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1)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经济上,隋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曲辕犁出现,生产技术水平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3)文化上,隋唐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 (2)孝文帝学习汉文化。 (3)阶级矛盾尖锐。 (4)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各地人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着北魏统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2.内容: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推行均田制,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3)设立三长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5)迁都洛阳。 (6)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3.评价 (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2)作用:①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经济获得恢复发展。 ②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 1.主要活动与贡献 (1)贞观之治: ①政治方面:吸取隋朝灭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完善三省六部制;慎用刑法,制定《唐律》。 ②经济方面: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强调“存百姓”思想。 ③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2)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①开明的民族政策。 ②武力征服东突厥和西突厥。 ③设立机构,羁縻府州、安西都护府。 ④册封东突厥世袭都督、刺史宫职且其后代均由唐政府册封。 ⑤接受松赞干布求亲,派文成公主入藏。 (3)开放的对外政策:设专门机构鸿胪寺;鼓励外商到中国贸易等。 2.历史评价 (1)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元时期(从公元907至公元1368年) 政治 经济 文化 选修 宋:二府(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知州、通判、转运使; 元:行省制、中书省、宣政院、枢密院 市打破时空限制、交子、瓦肆;棉花的推广;经济重心的南移 宋词、元曲、元杂剧;程朱理学;指南针用于航海、活字印刷、火药改进、三大发明西传、木活字、转轮排字盘、青花瓷 王安石变法 阶段特征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1.政治上,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 (1)宋代积贫积弱,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最终元朝实现了大统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另一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宋朝中央设立“二府”、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削弱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2)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经济上 (1)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2)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3)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 (4)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纸币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空前水平。 3.文化上 (1)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与外传。 (2)宋代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 (3)宋词、元曲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 (4)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内忧外患: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辽和西夏的威胁。 (2)积贫积弱:财政危机,机构重叠,官俸开支多,军队训练废弛,战斗力弱。 (3)直接目的:改变积贫积弱局面,实现富国强兵。 (4)根本目的: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2.内容: (1)富国之法:①青苗法。②农田水利法。③免役法。④市易法。⑤方田均税法。⑥均输法。 (2)强兵之法:①保甲法。②保马法。③将兵法。④设军器监。 (3)取士之法:①改革科举制度。②整顿太学。 3.作用:(1)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2)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 4.局限性:(1)新法的实行显得操之过急,执行导致走形。 (2)农民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3)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利用国家行政权力强制进行收购、运销,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5.结果:(1)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2)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②加速封建化。 ③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 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1.【答案】C 2.(2017年北京卷)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调动所学辨别历史叙述的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位同宰相”,转运使和知府都属于地方官员,排除A、C两项;兵部员外郎属于六部官员,是宰相的下属,排除B项。宋代为了加强皇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因此,宋代的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故选D项。 3.(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3.【答案】A 4.(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4.【答案】B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三国曹魏《三体石经》运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再观察图片可判断出另外一种字体是隶书。先秦古文、小篆、隶书反映了汉字的演变历程,故选B项。秦朝统一文字,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出当时流行的字体,C项错误;商朝时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D项错误。 5.(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5.【答案】D 6.(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6.【答案】B 【解析】根据“主户”“客户”占民户总数比例可知,材料体现了宋代的土地状况。土地兼并作为封建社会的毒瘤一直都存在,很多朝代采取抑制的措施,而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宋代对土地兼并放任不管,导致题干中现象的出现,B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宋代的经济空前繁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C项与材料无关,坊和市之间的关系是商业的内容,不是农业的内容;D项“失控”的说法错误,排除。 7.(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7.【答案】C 【解析】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他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其字“飘若游云,矫若惊龙”,被历代书法家公认为“书圣”。它适合了初唐清新雄健的气象,经唐太宗推崇,王羲之确立了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故选C项。A、B、D三项说法均绝对化,排除。 1.(2017-2018学年山东潍坊测试)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这说明 A.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导致五胡的消失 B.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D.民族融合是导致民族消失的根源 1.【答案】B 2.(2018届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测试)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朝的政治制度。材料中的“官员在酒店吃喝,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等信息表明:宋朝采取种种措施来防止权力的滥用。故本题应选B项;A 项中“遏止”、C 项中“有效”、D项中“严密”等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 3.(2017-2018学年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测试)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采用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 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 3.【答案】D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结合行省制设置的背景和特征以及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4.据《新唐书》、《资治通鉴》记载,永徽五年(654年),武则天产下长女安定思公主,王皇后来看望。她走后,武则天掐死公主,嫁祸于王皇后。为上位掐死亲闺女,这个桥段在历史上颇有争议,比如成书于五代的《旧唐书》只记载有小公主的暴卒。下列对材料的表述恰当的是 A.历史记载缺乏有力证据,不宜过度依赖 B.“桥段在历史上颇有争议”体现对待历史人物的两面性 C.武则天后宫的争宠上位侧面反映了皇权的强化 D.“为上位掐死亲闺女”体现了宗法观念的进步 4.【答案】A 5.(2017年云南11校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重阳节”的昨天与今天 先秦 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祀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 两汉 过重阳节的习俗由宫中传至民间,“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云令人长寿”,官民自发向家中老人叩首成为风尚 魏晋 当时道教宣称,“九为阳数,九九极阳,最为大吉”,各地道观往往举办道场以求长寿。佛寺则举办法会,由年老高僧诵念佛经超度亡灵 隋唐 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除赏菊、饮酒外,主要举行敬老之类的诗会,县令、保长会携带各类果品慰问六十岁以上的老人 两宋 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分别对北宋开封与南宋临安的节日气氛作了大量生动的描绘,皇宫中帝妃吃花糕、赏菊,民间则流行荡秋千、游街市、访亲友,瓦肆、勾栏通宵达旦说唱尊老、助老的话本。以后,历代皆然 2012年12月28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摘编自杜尚侠《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重阳节》 根据上表,任选其中两个阶段,提取有关“重阳节”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5.【答案】 示例 信息 说明 先秦 重阳节在秋收时举办,祭祀天帝、祖先 生产力低下,重视农业收成;受宗法制的影响 两汉 重阳节由宫中走向民间;敬老、尊老成为风尚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察举选官以孝廉为标准 魏晋 道教、佛教重视重阳节 魏晋时期国家动荡,战争频繁;三教呈现合一的趋势 隋唐 重阳节成为正式节日;敬老诗会盛行;政府介入敬老慰问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唐代诗歌流行;科举制度重视文化 两宋 更加重视重阳节;官方与民间活动方式多样 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市民文化繁荣 2012年12月28日 通过法律确定重阳节为老年节 中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人口面临老龄化问题;弘扬传统文化 6.(2017年潍坊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期 录取数量或方式 考试内容 考试程序 唐代 进士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 武则天时,初创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宋代 录取名额大大增加 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 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明代 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 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 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 以上是某校历史研究小组整理的关于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的表格。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6.【答案】 示例一 论题:科举考试与君主专制的强化。 阐释: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内容、程序、录取数量发生了变化。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的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作为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科举考试的内容由多元逐渐变成以儒学为主,再到“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释为准。 示例二 论题:科举考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阐释:唐朝中期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的情绪,实行“南北榜”。 示例三 论题:科举考试与儒学的发展。 阐释:唐代,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儒学,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明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为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理论支撑;宋代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 (以上示例任选其一作答,其他表述言之有理亦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