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 延边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 第二次阶段检测高一历史试卷 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75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25分)两部分,试卷共6页,共二大题,31小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内)‎ ‎1.有学者指出:“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该学者主要强调,分封制 A.打破了血缘宗法关系 B.扩大了西周的疆域范围 C.以确立了官僚政治体系 D.体现地缘与血缘的结合 ‎2.有学者认为,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从而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提供了手段,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禅让制 ‎3.《全球通史》载: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规定嫡长子只能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不断下降。此举主要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扩大地方权力 C.恩泽所有皇族 D.削弱宰相权力 ‎4.清代对中级官员的选任,废除明代由大学士、九卿会同推举的制度.而由吏部将有资格者全部开列,提供给皇帝直接圈定。这一变化 A.确保了被推举官吏的才干 B.表明科举制度已遭到破坏 C.强化了君主对官员的控制 D.扩大了吏部选任官的权力 ‎5.据记载,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太监都要退出,进门时掀帘的任务就由军机大臣中资历最浅的人负责,因此当时有“挑帘军机”之称。“挑帘军机”的出现 A.说明军机大臣的地位极低 B.表明了皇帝故意显示威严 C.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 D.反映了军机处的等级森严 ‎6.“部落和村社的划分不取决于血缘关系,而是由地域决定,因此不论在宗教或政治领域,基于出身的特权被毁灭了,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政治社会代替了氏族社会。”于是,雅典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基本上被铲除了,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这次改革的历史意义是 A.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B.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顶峰 C.促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确立 D.动摇了雅典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 ‎7.“从当代民主的视野来看,希腊民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个重要的局限性,那就是,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这种“排他性”使古希腊的民主制度 A.只体现公民内部的平等 B.仅仅是城邦居民的民主 C.易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开近代西方选举制先河 ‎8.公元212年,罗马帝国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除奴隶外,自由民都取得了公民地位。这对于罗马法发展历程而言意味着 A.标志着成文法的诞生 B.公民法取代了成文法 C.标志着罗马法形成体系 D.万民法使用更加普遍 ‎9.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完全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民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10.1694—1697年间,英王威廉罢免了政府中反战的托利党人,建立起由辉格党“小集团”(Junto)所组成的一党政府。1697年战争结束后,威廉又对政府实施改组,罢免了部分激进的辉格党人,拉拢部分托利党人,再次建立起混合政府。这说明当时英国 A.议会无权制约国王 B.国王仍旧保持较大实权 C.责任内阁制已确立 D.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11.美国制宪过程中,北方认为奴隶乃是财产而不是有人格的人,南方则认为奴隶人数应被列入各州人口总数。双方的矛盾焦点在于 A.奴隶制度的存废 B.南北州政治权力的划分 C.公民权利的保障 D.邦联制与联邦制的抉择 ‎12.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总统获得了对行政机构制定行政规章的“管理审查权”。此后几乎每一届总统都坚持“审查”行政机构提出和论证的法规,进而导致“行政机构大量的规章被耽搁、修改或者束之高阁”。这表明美国 A.行政权日益超越立法权 B.总统行政权力有所扩张 C.分权制衡体制走向瓦解 D.国会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13.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A.德意志帝国内阁成员由首相任命并对其负责 ‎ B.德意志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 C.德意志帝国首相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 D.帝国国会由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产生 ‎14.有人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这种冲击进一步带到了中国社会的统治中枢,其历史依据是 A.英国军舰巡查贸易 B.英法联军占领北京 C.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D.光绪皇帝逃离北京 ‎15.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C.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D.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 ‎16.“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总的说来,……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这一评论提到的“文件”‎ A.充分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 B.兼具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 C.激发农民阶级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D.反映的是革命派民生主义的诉求 ‎17.有学者痛陈:“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瀕临灭亡的边缘”。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 B.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传教 C.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 D.允许列强派兵保护使馆区 ‎18.《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19.国歌能体现一个国家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也往往承载着一个民族历史的变迁。以下是中国不同时期国歌的歌词(部分),其中对应正确的是 A.晚清政府——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南京临时政府——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 C.北洋军阀政府——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 D.南京国民政府——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20.北京学生发生五四运动后,首先支持他们的是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而那时商会已遍及各地;随之,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也投入运动。吴佩孚‎5月9日通电说,“萃孝学子……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这反映出 A.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五四运动是一场农民革命运动 C.经济诉求是运动的重要目标 D.军队支持是胜利的重要原因 ‎21.有这样一首赞颂某革命运动的歌曲,歌词是这样的:“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这场革命之所以蓬勃兴起,主要是因为 A.南昌起义的成功发动 B.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C.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 D.国共组建革命统一战线 ‎22.1930年,闽西苏区掀起文化建设热潮,有一首红歌《你追我赶实在忙》唱道:“哥哥栽禾妹送秧,横直疏密要适当,但愿今年多产谷,支援红军打胜仗。”这反映出 A.苏区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起来 B.苏区农民的生活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C.苏区人民期盼结束内战的美好愿望 D.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 ‎23.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召开的一些重要会议,深刻影响着中国革命的进程。下列有关八七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A.确定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B.决定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C.纠正博古等人“左”倾错误 D.事实上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 ‎24.1940年,八路军总部发布战役预备命令:“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创立显著的战绩……”之后,八路军开展的“较大胜利的战斗”应是 A.徐州会战 B.太原会战 C.百团大战 D.枣宜会战 ‎25.2015年《大刀进行曲》入选网络“十大我最喜欢歌曲”之一。该歌曲创作于1937年7月,歌词第二句先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后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这一变化表明 A.国民党改变“攘外安内”的政策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全民族抗战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D.国共两党矛盾得以基本化解 ‎26.‎1948年12月5日召开了华野各纵队司令参加的总前委会议,下达《总攻黄维兵团命令》,邓小平斩钉截铁地说:“我们的决心是拿出拼老命的精神,在此消灭他的王牌土木系十八军,坚决摘掉‘总统’王冠上的这颗紅宝石!”材料反映的是 A.徐州会战 B.挺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27.毛泽东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指出:“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 我军采取了某一重大行动。这一行动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C.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D.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28.“这次革命不是一次反对哪一种国家政权形式——正统的、立宪的、共和的或帝制的国家政权形式的革命。它是人民为着自己的利益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它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个集团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而进行的革命。”由此可知,“这次革命”‎ A.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B.建立了世界上笫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是马克思直接领导斗争的结果 D.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29.“它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这本著作是 A.《政府论》 B.《论法的精神》 C.《社会契约论》 D.《共产党宣言》‎ ‎30.有学者认为,春秋以前中国是个族群社会,以封地为族姓、又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但自秦以下,族群社会被官僚帝国的编户齐民社会取代,乡村聚落的命名也就彻底的非族姓化,其名或取自“吉语”,或取自地理方位,或取自俚俗,偶有姓氏命名的,也大多与当地实际居民姓氏无关。秦以后的村落命名变化从本质上体现了 A.宗法观念弱化 B.专制集权强化 C.风俗观念演化 D.社会治理僵化 第Ⅱ卷(共25分)‎ 二.非选择题(把答案写在后面的答题卡相应边框内,超出边框或答在别的位置为无效)‎ ‎31.军装——军人的仪表,军队的标志,骄傲的服饰,威武的象征。穿上了军装,就意味着肩负使命,报效人民;穿上了军装,就意味着准备牺牲,献身祖国!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 ‎ 图一黄埔军校时期的周恩来 图二中国工农红军军装 图三八路军军装 图四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装 请回答:‎ ‎(1)根据图二、图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9分)‎ ‎(2)根据图一、图二、图三、图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幅图所反映的中国革命的重要时期。(8分)‎ ‎(3)根据图一、图二、图三、图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上四个时期中共(军队)的主要任务各是什么。(8分)‎ 高一历史第二次阶段检测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DBACC CADBB BBDBB BDCDA DDACC CADDB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31.【答案】(1)变化: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4原因: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5‎ ‎(2)图一:国民大革命时期 图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时期;图三:抗日战争时期;图四:解放战争时期。8‎ ‎(3)主要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8‎ ‎1.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体现了血缘政治,“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体现了地缘政治,该观点体现了地缘与血缘的结合,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体现了血缘宗法关系,并未被打破;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范围;C选项错误,西周政治仍是贵族政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从而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提供了手段”指的是秦朝建立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故B正确;分封制就是“重立列国”,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错误;君主专制指的是皇权至高无上,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 ‎3.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通过这项措施,王国的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推恩令”是削弱地方权力,故B项错误;材料中措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是恩泽所有皇族,故C项错误;材料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对宰相权力的削弱,故D项错误。故选A。‎ ‎4.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清代皇帝直接控制对中级官员的任命,而不再通过大学士和九卿的推举,这一变化强化了君主对官员的控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皇帝直接控制官员的任命并不能确保官员的素质;B选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对中级官员的选任,与科举制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中的吏部只能将有资格者列举给皇帝,没有任免权。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C ‎【解析】‎ ‎【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在清代皇帝召集军机大臣开会时,因为太监都要退出,才有了“挑帘军机”。由此可知,“挑帘军机”的出现反映了军机处保密性极强,故C正确;军机大臣的地位尊隆,故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皇帝故意显示威严,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军机处的等级森严,故D错误。‎ ‎6.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政治社会代替了氏族社会”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克里斯提尼改革建立了十个地区部落,并以抽签方式从十个选区中各选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以代替原来以部落为基础的“四百人会议”,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雅典民主政治得以确立,因此C选项正确。AD选项是梭伦改革的意义;B选项是伯利克里改革的意义。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可知,公民指的是本邦的成年男子,所以对妇女、儿童、奴隶具有排他性,只体现公民内部的平等。故答案为A项。雅典的民主仅限于公民而不是居民,排除B项;易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是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开近代西方选举制先河是希腊民主制度的意义,不符合题干,排除D项。‎ ‎8.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万民法。根据题干材料“除奴隶外,自由民都取得了公民地位”可知,自由民都享有公民的地位,即罗马给予全体自由民公民权,这是万民法使用更加普遍的体现,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的诞生,故A 项与材料不符;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罗马给予一切自由民公民权,体现的是万民法的使用普遍,没有体现公民法取代了成文法的相关内容,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法大全》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形成了完整的体现,故C选项错误。‎ ‎9.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平民采取拒绝作战的有效措施争取自身利益,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颁布《十二铜表法》,故B正确;《十二铜表法》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A错误;法制的发展是顺应社会需求而变化的,C项中“决定作用”表述过于绝对,错误;平民与贵族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存在不同的利益,D错误。‎ ‎10.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信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初期,国王掌握着行政权,对官员的任命拥有管辖权力,这表明当时国王仍拥有较大实权,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光荣革命后英王受到议会的制约;C选项错误,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当时的英国已确立君主立宪制,故“国王专权”与史实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1.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反映了南北州对奴隶的不同看法,“北方认为奴隶乃是财产而不是有人格的人”说明北方反对奴隶按照一个人口计算,而南方主张奴隶按照一个人口计算。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众议院议员名额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所以双方的矛盾焦点在于南北州政治权力的划分,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奴隶制度的存废问题;C选项错误,该矛盾反映的是南北州的政治利益冲突,其出发点不是保障公民权利;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联邦制下南北州权力划分的矛盾,不是国家结构形式的抉择。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2.B ‎【解析】‎ ‎【详解】‎ 由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总统逐渐具有一定的审查法律的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侵夺了国会的权力,使行政权力得到扩张,故选B项;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并未被破坏,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相互牵制,A、C、D三项错误,排除。‎ ‎13.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代议制是指民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举出自己的代表,代表们组成议会掌握立法权,德国帝国议会由民众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体现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故D项正确;内阁成员由首相任命,并非选举产生,不能体现代议制特点,排除A项;德意志皇帝拥有较大权力,首相对皇帝负责而非议会体现了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局限性,并非民主代议制特点,排除BC两项。‎ ‎14.B ‎【解析】‎ ‎【详解】‎ 清朝的统治中枢是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火烧圆明园,占领北京,威胁到了中枢机构。故答案为B项。英国军舰巡查贸易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而且到的是天津,排除A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是甲午中日战争,排除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逃离北京的是咸丰帝不是光绪帝,排除D项。‎ ‎【点睛】‎ 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5.B ‎【解析】‎ ‎【详解】‎ 结合材料中“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是指鸦片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即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在展开,所以从此角度出发,说明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工业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必要条件,故B正确;AC两项是从阶级斗争史观得出的结论,D项是从文明史观得出的结论,不符合题意,排除AC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联系所学鸦片战争的世界背景分析解答。‎ ‎16.B ‎【解析】‎ ‎【详解】‎ 材料信息“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平等主义社会使命至少跟它的种族排满主义一样有吸引力”反映出该“文件”反清和平均主义的诉求。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文件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天朝田亩制度》,该文件具有革命性和空想性的双重特点,故B正确;该文件具有空想性,无法调动农民阶级的生产积极性,故A错误;该文件激发了农民阶级开展反封建斗争,不是反帝爱国运动,故C错误;这是农民经济的革命纲领,故D错误。‎ ‎17.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中规定北京东交民巷被列强划为“使馆界”,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故D项正确;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是在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附件的签订,排除A项;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传教为1859年的《中英天津条约》内容,排除B项;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为1895年《马关条约》内容,排除C项。‎ ‎18.C ‎【解析】‎ ‎【详解】‎ 根据“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指洋务运动,“海面未收功一战”指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结合所学可知,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标志着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破产,故C正确,ABD与题意无关,排除。‎ ‎19.D ‎【解析】‎ ‎【详解】‎ 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歌就是国民党的党歌《三民主义歌》,歌词包括“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等。故答案为D项。五色旗是中华民国的国旗,排除A项;“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的歌词,排除B项;“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是大清帝国国歌中的歌词,排除C项。‎ ‎20.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支持五四运动的有以商会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有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人,连吴佩孚也通电支持,这表明了五四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正确;五四运动是一场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爱国运动,不是农民革命运动,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军队支持,且表述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故选A。‎ ‎21.D ‎【解析】‎ ‎【详解】‎ 题干中“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打倒帝国主义”说明此时革命的目标是列强和军阀,“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说明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将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国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故答案为D项。1927年7月15日,大革命失败。南昌起义是1927年8月、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是1937年7月7日、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都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22.D ‎【解析】‎ ‎【详解】‎ 材料“支援红军打胜仗”主要反映的正是积极地农业生产,支援革命的思想,说明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农业生产的恢复信息,A错误;B中的根本说法绝对,排除;材料的信息不能说明苏区人民期盼结束内战的美好愿望,C错误。‎ ‎【点睛】‎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入到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和政权建设也提到相应的高度。通过土地革命,调动农民的的革命积极性,通过武装斗争保卫革命成果,通过根据地建设发展壮大根据地。‎ ‎23.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的八七会议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故A正确;毛泽东到达井冈山,决定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故B错误;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左”倾错误,故C错误;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故D错误。‎ ‎24.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关键词“1940年”“华北战场”“八路军总部发布战役预备命令”“较大胜利的战斗”等信息可以判断出是1940年彭德怀在华北地区领导的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气焰,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是抗日战争防御阶段发生的战役,与材料内容时间不符,故A、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百团大战,而不是枣宜会战,枣宜会战是相持阶段中正面战场上一次战役,故D选项错误。‎ ‎25.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1937年7月,歌词第二句先是‘二十九军的兄弟们’,后改为‘全国武装的兄弟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日本全面侵华,全民族抗战逐渐成为社会共识,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强调的是随着日本全面侵华,全面抗日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的问题,没有体现国民党改变“攘外安内”政策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当时全民族抗战逐渐成为社会共识的问题,但不代表国共两党矛盾基本化解,故D选项错误。‎ ‎26.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1948年12月5日”“《总攻黄维兵团命令》”等信息反映的是淮海战役,故C正确;徐州会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故A错误;挺进大别山是在1947‎ 年,故B错误;平津战役针对的是傅作义、卫立煌,故D错误。‎ ‎27.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指的是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指导方针。该军事行动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A正确;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故B错误;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故C错误;新中国成立使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故D错误。‎ ‎28.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次革命导致政权性质发生变化,建立的是符合人民利益要求的政权。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马克思对巴黎公社革命的评价,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与突发性,不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B选项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C选项错误,马克思并未直接领导法国巴黎公社革命。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9.D ‎【解析】‎ ‎【详解】‎ ‎《共产党宣言》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世界各国工人的纲领”,故D正确;《政府论》是洛克的代表作,主要论述分权学说、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思想,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提出根据民意建立的政府如果违背人民的意志,人民可以推翻它,均不属于“社会主义文献”,故ABC错误。‎ ‎30.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以前“以封地为族姓、以族姓为地名是常见的现象”,而秦以后,族群社会被编户齐民社会取代,村落名字也随之变化,反映出分封制的废除,本质上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B选项符合题意;宗法血缘关系至今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A选项排除;材料与风俗观念的演化无关, C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社会治理僵化的说法明显错误,D选项排除。‎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