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期末考试试题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 ‎1.西周时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六艺”,即所谓礼(礼仪规范)乐(举行各种仪式时的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的“六艺”科目。其中礼、乐是教学的核心,而教师则由政府中的礼官和乐官及军队中的高级军官担任。关于上述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由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 B. 是培养封建官吏的场所 C. 体现宗法社会下的等级色彩 D. 教学内容以儒学为核心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其中礼、乐是核心”可以判断出是礼乐制度,而西周的礼乐制度正是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工具,C项为正确选项;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A项错误;西周时期的学校以培养贵族成员为目标,B项错误;儒家学派形成于春秋时期,D项错误。故选C。‎ ‎2.历史学家吕思勉说:“先秦诸子中……虽亦有其高远的哲学,然其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 先秦诸子学说对政治的依附 B. 社会转型对学术文化的客观要求 C. 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 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答案】B ‎【解析】先秦诸子所想解决的问题都是人事问题,他们的 著作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说明学术文化的发展迎合了社会转型的需要,即反映了社会转型对学术文化的客观要求,故选B项;先秦时期诸子思想是当时社会在思想领域的变革,用“依附”的程度不当,故A项错误;C项社会变革的表述正确,但与题干文化和政治的关系无关,故排除;D项未表明学术与政治的联系,故排除。故选B。‎ ‎3.西汉汉武帝改革官制,在全国设立了十三个州,其中有十一个州的名称沿用了《尚书》、《周礼》中的古州名。这说明了汉代 A. 监察体制走向成熟 B. 儒学的地位在上升 C. 地方行政区划变化 D. 皇权专制得以现固 ‎【答案】B ‎【解析】《尚书》、《周礼》属于儒家学派的经典,汉武帝设立的州沿用了《尚书》、《周礼》中的州名,这表明儒学地位的上升,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无法体现儒学发展的主旨,排除。故选B。‎ ‎4.清代学者纪昀编撰了《四库全书》,他在《总目提要˙经部总序》中说:“洛(洛学)闽(闽学)继起,道学大昌;摆落汉唐,独研义理;凡经师旧说,俱排斥以为不足信。”纪昀的这一评论 A. 是说程朱理学厚今薄古 B. 汉唐儒学被程朱全部否定 C. 指出汉唐儒学同化佛道 D. 肯定程朱理学的独立思考 ‎【答案】D ‎【解析】材料“洛、闽继起”是指程朱理学的形成;材料“摆落汉唐,独研义理”是指北宋时儒家学者不师古泥古,可见A、B两项不正确,D项正确;汉唐时期佛教、道教、儒学得到发展,不存在“同化”,C项错误。故选D项。‎ ‎5.宋淳熙二年,朱熹与陆九渊兄弟有一场“鹅湖之会”的著名学术论。读下表可知,两派的分岐在于 学术人物 各自主张 朱熹 论及教人,朱子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 陆九渊、陆九韶 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A. 世界本原之争 B. 治学方法之争 ‎ C. 唯物唯心之争 D. 道统思想之争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朱熹“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与陆九渊兄弟“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可知二者的分歧主要在于治学方法,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兄弟主张“发明本心”,故B项正确;题干并未谈及世界本原,故A项错误;二者都是唯心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与道统之争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B。‎ ‎6.下表是宋代至清代我国不同类型的书院数量变化简表,由此可知,各类书院的数量发生相对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官办%‎ 民办%‎ 其他%‎ 不明%‎ 宋代 ‎15.28‎ ‎70.69‎ ‎0‎ ‎14.03‎ 元代 ‎17.23‎ ‎61.15‎ ‎0.33‎ ‎21.28‎ 明代 ‎57.21‎ ‎29.84‎ ‎0.24‎ ‎12.71‎ 清代 ‎56.67‎ ‎2411‎ ‎0.56‎ ‎18.59‎ A. 经济发展增强了人们求学的积极性 B. 科举制度改革提高了官办书院的质量 C. 统治阶级加强对文化思想领域的控制 D. 活字印刷术的革新推动了书院的普及 ‎【答案】C ‎【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官办书院数量呈增长趋势,而其他类型的书院的数量则呈现下降趋势。由此可知,清朝更注重对书院(知识分子)思想的控制,故选C项;A项错在“人们求学积极性”在材料无法体现;B项错在“官办书院的质量提高”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活字印刷术的革新与书院普及没有直接关系,且表格无法体现“书院普及”,D项错误。故选C。‎ ‎7.经历明清政权鼎革,知识分子提出了改良社会的药方。黄宗羲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顾炎武力主“均田”,王夫之主张“有其力者治其地”。这些思想家们的主张 A. 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B. 具有浓厚的复古色彩 C. 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D. 是对个体小农的关注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三者皆对农民土地问题强烈关注,给予小农人性关怀,故D项正确;三大思想家强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诸多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故A项错误;三大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批判继承,其主张具有复古色彩缺乏历史依据,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经济上都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经济主张,故C项错误。故选D。‎ ‎8.如下图,据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中描述,面对死刑的审判结果苏格拉底说道:“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他拒绝了在朋友的帮助下获得免刑的机会,最终慷慨赴死。由此可知,苏格拉底认为 A. 社会的公平正义彻底崩溃 B. 法律判决的结果符合正义 C. 法律应具有独立的权威性 D. 主张建立正义的法律秩序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苏格拉底看来,不论法律判决是否合乎正义,试图规避这种权威,就是违反与国家的协议,这是不道德的行为,强调的是法律的权威性,故C项正确;A、B表述错误,故排除;D项表述不是讨论个人与国家法律的关系,故排除。故选C。‎ ‎9.马克思说:“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马克思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A. 智者运动 B. 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 启蒙运动 ‎【答案】C ‎【解析】“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是指教徒可以通过自己的信仰直接和上帝联系,而不通过僧侣这个中介,即“因信称义”,和宗教改革有关,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马克思评论的历史事件是宗教改革而非智者运动、文艺复兴以及启蒙运动,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0.《醒世姻缘传》是一部以明代家庭为描写中心的长篇白话小说,全书共100回,前23回描写前世姻缘,23回以后重点写今世姻缘。小说以一个人生业果、冤仇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为线索铺陈展开。可见这部小说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 A. 三纲五常日益强化 B. 婚姻自主日渐流行 C. 爱情至上观念流行 D. 佛教思想影响很大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信息“前世姻缘、今世烟缘”“人生业果、冤仇相报”可知这体现了佛教因果轮回思想的影响,故选D项。A项本身正确,但与材料无关;B、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选D项。‎ ‎11.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A. 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 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 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 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答案】C ‎【解析】材料只是举一例,不能得出“普遍接受”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一位女诗人的观点,不是“主要的评价标准”,故B项错误;由“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可知作者对传统的女性歧视的反感,故C项正确;女诗人主要是对传统女性德才观的不满,不只是自身的权益,故D项错误。‎ ‎12.15世纪,意大利一些画家为了客观真实的反映人物对象,开始对解剖与透视进行研究,如达芬奇就解剖过大约30具人体标本,如下图是英国王室藏本“达芬奇人体解剖手稿”的图片,通过这些现象足以说明 A. 科学与艺术走向了结合 B. 人文精神出现严重缺失 C. 近代自然科学开始兴起 D. 艺术家要必备生物知识 ‎【答案】A ‎【解析】艺术家为了艺术的真实而解剖人体,这既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也反映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故A项正确;解剖人体是为了更好的表现绘画中的人物,这是对人的注重,是人文精神的彰显,而不是缺失,排除B项;近代自然科学开始兴起的标志是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提出,排除C项;D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故选A。‎ ‎13.当代物理学家霍金认为,整个宇宙是由一个高维果壳状的泡泡演化而来的,果壳上的皱纹(即量子扰动)在演化中产生了今天宇宙的所有结构。这一说法 A. 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B. 是对世界的一种全新认识 C. 宣告了现代物理学的诞生 D. 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果壳上的皱纹(即量子扰动)在演化中产生了今天宇宙的所有结构”可知,这一说法此前没有人提出过,这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视角,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的是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A项错误;普朗克的量子论宣告了现代物理学的诞生,C项错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D项错误。‎ ‎14.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的网购市场,每年的双十一都成为中国网民的购物狂欢节,如下图是历年天猫双十一成交额破千亿的用时,这说明了 A. 网络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B. 互联网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C. 电子商务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性产业 D. 技术进步带来实体经济的重新复苏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看出网购的快速发展,反映出网络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行为和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网络购物在中国的发展,AC与题干和图表的主题无关,故排除;实体经济是否出现复苏与题干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B。‎ ‎15.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说:“我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也,乾嘉一变也,道咸降一变也”,并总结为:“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其中“道咸以降之学新”主要指 A. 注重考据的新学术风气 B. 学习西方科技文化倾向 C. 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总结 D. 批判旧传统的进步思潮 ‎【答案】B ‎【解析】材料“道咸以降之学新”指道咸以后即鸦片战争期间西学东渐,倡导师夷长技的新思潮萌发,故选B项;ACD项内容与“学新”的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 ‎16.剪辫子是辛亥革命时期人们与清朝统治者决裂、赞同革命的标志,但很多农民却竭力保存这条顺民象征的辫子.江苏兴化一带农民为藏住辫子,纷纷购买尖顶帽,“一时皆大欢喜,中少年人纷纷购置,贫穷的人情愿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也须购买一顶.”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B. 封建伦理道德是国家主流思想 C. 兴化农民怀念清政府统治 D. 戴西洋新潮帽成为农村的时尚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辛亥革命后颁布了断发易服的法令,但是由题干可以看出很多农民却竭力保存这条顺民象征的辫子,说明农村受到辛亥革命的影响是很有限的。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B、C、D不符合题意。‎ ‎17.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当时 A. 教育近代化开始起步 B.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 C. 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 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 ‎【答案】D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题干中既有“留学生”,又有“进士、举人出身”等信息,可知此时中国教育新旧并存,D项正确。中国教育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施的,B项错误。中国正式废除科举考试是在1905年,C错误。‎ ‎18.百年以来,我国前卫的学术语境和精神气候经历了多次嬗变,折射出不同的时代特点,如“五四”时期的“反传统﹣﹣启蒙”,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反帝﹣﹣救亡”,五六十年代的“反西方﹣﹣冷战”,八十年代的“反封建﹣﹣新启蒙”。据此判断,“五四”时期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处于主导地位的核心词最有可能是 A. 迷信落后 B. 爱国进步 ‎ C. 救亡图存 D. 正义理性 ‎【答案】A ‎【解析】五四时期的主流是“反传统﹣﹣启蒙”,义和团主要是盲目排外和利用迷信活动,所以五四时期对于义和团没有利用思想启蒙的局限性将给予批判,也就是批判义和团的迷信落后,故A正确;其他主题不符合该时期思想主流。‎ ‎19.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常常被称作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 主张复兴古代文化 B. 构建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 C. 注重人的个性要求 D. 面临相似的政治经济环境 ‎【答案】C ‎【解析】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而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都体现了对人的个性的重视,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不是在提倡复古,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都仅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没有构建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出现的,与文艺复兴所处的政治经济环境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C。‎ ‎20.民国十三年八月,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表明孙中山先生 A. 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B. 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并确立三大政策 C. 认为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目标一致但过程迥异 D. 认为贯彻土地国有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孙中山的思想,但并不能认为孙中山赞同共产主义理念,而是孙中山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希望中国避免,在探究一条中国式的资本主义道路,故选A项;孙中山没有接受俄国式的发展道路,排除B;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目标不同,排除C项;D项与三民主义内容和孙中山的主张不符,排除D项。故选A。‎ ‎21.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中国文坛出现了“干预生活,暴露问题,掲露阴暗面”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新潮,演奏出了一段转调的乐章。这一“转调”主要是由于 A. “双百”方针促进了思想解放 B. 三大改造丰富了创作内容 C. 文艺家敢于揭露社会矛盾 D. “左”的文艺思想已清除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思想得到解放,从而推动了“干预生活,暴露问题,掲露阴暗面”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新潮的出现,故A项正确;B项不是主要原因,故错误;文艺家敢于揭露社会矛盾,这也是思想解放的结果,排除C项;D项错在“清除”,故错误。‎ ‎22.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是“界定全球化的真正核心”。他还预言“文化全球化”的后果,是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取代世界上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预言主要基于 A. 全球史观 B. 文明史观 C. 现代化史观 D. 民族史观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史观问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取代世界上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说明了他的预言立足在传统的民族之上,故本题选D。A错误,注意题干的提问。B、C从题中无法体现。‎ ‎23.法国作家尤奈斯库在1970年创作的话剧《秃头歌女》,全剧以闹剧的形式展示了家族生活的空虚无聊,一切都是混乱无序,荒诞不经。下列与此作品风格相似的是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全剧以闹剧的形式展示了家族生活的空虚无聊,一切都是混乱无序,荒诞不经”可知,《秃头歌女》属于二战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中的荒诞戏剧,因此与此作品风格相似的是《等待戈多》,故C项正确;《巴黎圣母院》属于浪漫主义文学,排除A项;《大卫•科波菲尔》和《人间喜剧》都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排除B、D两项。‎ ‎24.他们反对当时学院派的保守思想和表现手法,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的创作方法,一反过去宗教神话等主题内容和陈陈相因的灰褐色调,使欧洲绘画出现发挥光色原理加强表现力的新方法,对绘画技法的革新有很大影响。“他们”的作品 A. 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 B.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强烈追求 C. 着重于描绘自然的瞬间景象 D. 表现了西方世界精神危机 ‎【答案】C ‎【解析】由材料“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氛围的创作方法”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印象画派,他们的作品着重于描绘自然的瞬间景象,所以答案选C。A是现实主义;B是浪漫主义;D是现代主义。‎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級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17、18世纪的欧洲掀起了“中国风”,中国的文法、典籍、儒教、建筑风格、工艺美术、绘画、瓷器技术大量传入西欧,尤以政治制度影响巨大。伏尔泰说:“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最美好的制度。”他还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并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且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较晚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如孟德斯鸠、卢梭等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毫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1)根据材料一比较中外启蒙思想的异同。‎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风”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不同态度。探讨两者目的在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 ‎【答案】(1)同:主张人性解放;发展商品经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异:中国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而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构建资产阶级国家蓝图。中国启蒙思想家仍是儒学体系内的批评,未能促进社会转型,而西方启蒙思想则宣告近代社会(或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2)原因: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启蒙思想家们的理论建设要求;中国文化自身的吸引力。(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3)态度:伏尔泰尊崇儒学认为儒学是最好最符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孟德斯鸠、卢梭批判儒学认为儒学维护专制主义统治。‎ 共同:批判教会神学与封建专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解析】‎ ‎(1)根据“提不出新的社会方,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級国家蓝图”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无论是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家还是西方的启蒙思想家都反对封建专制主义;但中国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则构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理想蓝图。‎ ‎(2)分别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欧洲的角度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考虑及解答。‎ ‎(3)根据“‘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最美好的制度’、‘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可知伏尔泰对儒学表现出一种赞赏态度,认为儒学是最好最符合理性的哲学,而孟德斯鸠和卢梭则批判儒学,认为儒学维护专制主义统治;他们虽然对儒学的态度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利用儒学来批判教会神学与封建专制,发展资本主义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4年,赫胥黎发表《进化论与伦理学》,对进化论的原理作了哲学上的阐释。他认为人类社会伦理关系不同于自然法则,人类社会的进展不应该模仿自然过程,而应当在同它斗争中不断走向完善。严复选译了其中的导言和第一部分,命名为《天演论》,内容上对赫胥黎原著加以增减、改造,又以“按语”的形式借题发挥。他认为进化是生物界和人类社会共通的客观规律,“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 根据材料围绕“严复的进化论改动赫胥黎原著本意”的历史事实,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论题:严复的进化论改变赫胥黎原著的本意有利于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阐述: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饱受欺凌,各种救国思潮不断涌现,严复的进化论宣扬“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观点,使先进中国人更强烈的追求未来的理想社会,推动了救亡图存的民主革命运动。当时国人深信人类社会必然遵循进化论规则发展,中国只有积极学习西方,迎头追赶西方,才能摆脱亡国灭种的危机 ‎(9)结论:严复的进化论在中国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色彩,是时代需要的产物,也是激发国人精神的动力,尽管这种政治化有许多不足,但也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和观念的更新。‎ 示例二:论题:严复的进化论改变赫胥黎原著的本意曲解了它的本来面目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阐述:赫胥黎的进化论本来是生物科学,传入中国后并没有推动生物学的发展,而是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意义,这是对进化论本身意义的扭曲。虽然进化论中“弱肉强食”的观点符合近代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需要,但人类社会发展不能简单的用此观点来说明。“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生物生存的法则,而对人类社会来说,不能恃强凌弱,更不能以此为借口来论证侵略弱小民族的合理性。‎ 结论:进化论传入中国后被赋予更多的政治色彩,这既不符合生物学发展的需要,也不能人类社会的进步 ‎【解析】本题以严复翻译进化论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对严复翻译进化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如严复的进化论改动了赫胥黎原著的本意,但有利于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可结合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国人积极学习西方意图挽救民族危机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又如严复的进化论改变赫胥黎原著的本意曲解了它的本来面目不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可结合生物进化论不适合社会领域,容易成为列强殖民扩张的借口的角度进行论证。‎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还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面对西学的冲击,中国开明的知识分子才真正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文明,并不是这世间唯一先进优越的,这些耶稣会士“货真价实的代表了欧洲的智慧,迫使他们的东道主承认在自己的文明之外,还存在有一种假如不相等,但也是可以钦佩的文明”。然而,传教士们在传教之时,只是把学术作为一种笼络人心的工具,在传播时也加以保留。因此,这种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当时的实际效果是很有限的。‎ 材料二 从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最初目的,是在中国传播天主教。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僧侣在中国的地位并不怎么高,至少不如他们在欧洲的时候一般德高望重受人敬重。而中国人,已经在“天朝上国”的繁荣强大之下受用了几千年,对一切的外来文明都似乎不屑一顾。而当时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也走向空前的强化。正统儒家文化需要对中国社会保持一种极为严格的思想控制。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儒家文化在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绝不容许任何其他宗教在此完整体系上打开哪怕是一个缺口。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西学东渐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早期西学东渐在当时的中国没有产生实际用的原因。‎ ‎【答案】(1)影响:引入西方的某些自然科学技术,丰富了中国的传统科技;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部分有识之士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但实际效果有限,没有触动中国专制统治的思想体系。‎ ‎(2)原因:传教士在传播西方文化时存在缺陷;中西两种文化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天朝上国”理念的阻碍;明清时期专制主义空前强化;传统儒家思想的严格控制和排他性。‎ ‎【解析】‎ ‎(1)根据“中国开明的知识分子才真正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文明,并不是这世间唯一先进优越的”、“传教士们在传教之时,只是把学术作为一种笼络人心的工具,在传播时也加以保留。因此,这种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当时的实际效果是很有限的”等内容可从西学东渐的正反两方面阐述其影响。积极影响在于丰富中国的传统科技,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消极影响在于实际效果有限,没有触动中国专制统治的思想体系。‎ ‎(2)根据“传教士们在传教之时,只是把学术作为一种笼络人心的工具,在传播时也加以保留。因此,这种中西文化的交流在当时的实际效果是很有限的”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从西方文化在传播时即存在缺陷,中西文化理念存在差异,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阻碍等方面的因素探讨原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