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就商王的谱系看,商代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这种现象 A. 为王族子弟参与政权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 B. 易导致王族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 实质上是原始民主在早期政治制度中的体现 D. 有利于保持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商代王位的继承还没有形成定制,继承权的不规范容易导致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王位的斗争,B项正确;王位继承在父子或兄弟间传承不定,让王族子弟内部争斗不已,无法提供其“平等”参与政权的竞争机会,A项错误;“原始民主”是部落选举,而不是父子或兄弟相传,C项错误;王族成员在继承不规范的情况下,会彼此争斗不已,无法保持集团内部的稳定,D项错误。 2.穿越历史时空,假设你和甲、乙、丙三位同学生活在西周武王时代,请判断你们中谁被封为诸侯的可能性最小 A. 甲是商朝的大贵族,后归附周武王 B. 乙同学出身于平民,但有一定才能 C. 丙同学曾随武王伐纣,立下汗马功劳 D. 你属于西周姬姓王族子弟,整日处优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平民是不可能被封为诸侯的,符合题意,故选B。ACD都有可能受封,不符合题意,排除。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 分封制影响深远 C.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 专制王权强大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这里强调的是家族观念,本质上是宗法制观念浓厚的体现,故B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提及男女尊卑的问题,故A项错误;题干信息没有提及分封制,故C项错误;专制王权与题干信息无关,故D项错误。 4.汉武帝时期,政府对冶铁、煮盐、酿酒等行业实行官营,并禁止诸侯国铸钱。上述措施有利于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强化皇权专制 C. 促进商人崛起 D. 形成藩镇割据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汉代政府实行专营制度,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B项,题干为经济措施,与加强皇权无关,排除。C项,政府专营制度打击商人势力,是抑商政策的体现,不能壮大商人实力,故排除。D项,藩镇割据反映了唐末地方独立局面,与题干不符合,排除。 5.中国古代有一项制度的设立起到了打击世家大族、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这项制度是 A. 分封制 B. 科举制 C. 宗法制 D. 察举制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打击世家大族、促进社会公平”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将选拔官员权力集中于中央,按照科考成绩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有利于社会公平,选项B正确;分封制是西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当时尚未形成世家大族,排除A;宗法制是西周制度,其注重血缘关系,不能促进社会公平,排除C;察举制有利于世家大族的形成,选项D排除。 6.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先生的观点是唐朝 A. 专制皇权加强 B. 三省相互牵制 C. 皇帝受到牵制 D. 实行集体决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可知,三省体制一定程度上牵制了皇权,选项C正确;选项A与钱穆先生的观点相反,排除;材料体现的是三省体制对皇权的制约,而非三省之间的关系,排除B;选项D强调的是唐朝的决策形式,材料强调的是三省体制下皇帝决定权受到程序本身的制约,因此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7.997年,宋太宗分全国为十五路,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1007年,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了经略安抚司、提点刑狱司和提举常平司等机构。宋真宗这样做是为了 A. 改变地方割据局面 B. 削弱相权以加强君权 C. 强化集体议事制度 D. 分化事权以相互牵制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转运使掌管一路的大权”、“宋真宗在此基础上陆续增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转运使权力过重,通过分事权以相互牵制,故D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北宋初年,宋太祖通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改变了地方分裂割据局面,这与题干中“宋真宗”不符,排除A;削弱相权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强化集体议事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C。 8.元朝时期,西藏地区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由______管理。 A. 枢密院 B. 宣政院 C. 青藏行省 D. 中书省 【答案】B 【解析】元朝时西藏由宣政院管辖,故选B项;枢密院是宋代管理军政的机构,元朝时青藏地区没有设置行省,中书省管辖“腹里”地区,与西藏无关,故排除A、C、D项。 9.洪武时期的宦官虽已干政,但尚未专权,而永乐时期,宦官的地位越来越高,逐步开始专权。《明史·职官制》记载:“而相权转归侍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这表明 A. 中央集权加强 B. 君主专制加强 C. 宦官取代六部 D. 宦官权力失控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专权的前提是皇权不断强化的表现,材料中“侍人”“悉颠倒于其手”说明,明朝宦官的权力较大,控制了内阁。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宦官取代六部,排除;D项,宦官的权力来源于皇权,排除。 10.雍正年间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随后又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反映了 A. 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B. 内阁职能范围缩小 C. 军机处成决策机构 D. 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答案】A 【解析】材料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可见,军机处存在是有一定必要性的。根据材料“军机处‘军国大事罔不总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有官无吏,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是皇权加强的产物。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未涉及内阁的职能范围,排除;C项,军机处无决策权,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 11.天顺二年(1458年),“李贤奏定纂修专选进士。由是,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此后成为定制。这说明明代中期 A. 政府重视科举制度 B. 内阁的成员组成较为稳固 C. 阁臣地位不断提高 D. 阁臣选任资格限制较严格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可知明代中期阁臣的选任必须先经由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进士名列前茅者进入翰林院,积累了相当的政治经验后才能进入内阁,故阁臣的选任资格限制较严格,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明代政府重视阁臣的选任,而不是重视科举制度,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内阁成员的变化,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阁臣的地位变化,故C项排除。 12.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都创造了不同类型的辉煌灿烂的文明,这种不同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 地理环境不同:中华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而希腊文明产生于蓝色的海洋 B. 公民素质不同:古代中国人的参与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远远落后于古代希腊 C. 经济制度不同: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发达,而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 D. 政治制度不同:古代中国实行专制集权制度,而古代希腊实行民主制度 【答案】C 【解析】注意题干限定信息“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可知,造成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文明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由两国经济的不同导致的,古代中国小农经济发达,而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故C正确;ABD三项均不是根本原因,应排除。 13.王绍光先生认为,无论什么民主,只要是选举,就只能选出精英,最终搞的只能是精英统治,不是真正的民主,而是“选主”;只有抽签,才能让“所有的人”获得出任领导职务的平等机会,才能打破精英跟一般人的界线,才能有真民主。由此可见,他认为抽签选举制 A. 不存在忽视公民素养的弊病 B. 推动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C. 有利于排除精英对民主干扰 D. 保障了普通公民的政治权利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他主张采用抽签选举制和轮流坐庄的形式让“所有人”获得出任领导职务的平等机会,因此他认为抽签选举制保障了普通公民的政治权利。故D选项正确。依据材料中“只有抽签,才能让‘所有的人’获得出任领导职务的平等机会”结合古代雅典直接民主制度的缺陷相关所学知识可知抽签选举制和轮流坐庄意味着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因此他忽视了公民素养的弊病,排除A;依据材料内容无法得出他认为抽签选举制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排除B;依据材料可知无论是精英还是普通人都有参政机会,轮流坐庄,精英依然可以参与民主政治,因此并未排除精英对民主的干扰,排除 C。 14.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的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权力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这种民主制度正式建立于 A. 雅典城邦开始形成的时候 B. 梭伦改革之后 C. 克里斯提尼改革成功之时 D. 伯里克利时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制度正式确立是在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C正确;雅典城邦开始形成的时候并没有民主政治制度,A错误;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B错误;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时期,D错误。 15.伯利克里宣称:“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官员必须依法行事,一旦触犯法律,便要受到惩处。据此可知,当时的雅典 A. 保护私有财产 B. 主权在民 C. 实行直接民主 D. 崇尚法治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官员必须依法行事,一旦触犯法律,便要受到惩处”得知D选项正确;A、B、C选项分别提及的私有财产、主权在民、直接民主与材料有关“法”意思不符合,因此排除。 16.《十二铜表法》第九表规定:立法者不得为个人利益立法,贪官污吏应受到严惩,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被处死刑。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 体现了条文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 B. 注重保护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 C. 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权力 D.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答案】D 【解析】材料“立法者不得为个人利益立法”说明该法律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D正确;材料的信息并不能说明条文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A错误;材料的主旨不是保护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B错误;材料的信息并不是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权力,C错误。 17.由于贸易的发展和加强统治的需要,罗马统治者于公元前242年开始任命了专门审理涉及臣民案件的裁判官,由后者首先参照公民法中可以对罗马公民和非公民共同适用的部分、罗马周围各部落、城邦公社和其他国家的法律进行审理。他们颁发的告示逐步形成罗马法的新因素,称为裁判官法或大法官法。这表明 A. 罗马公民受法律的保护并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B. 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C. 罗马法注重实际而不专尚理论的特点 D. 罗马法发展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开始任命了专门审理涉及臣民案件的裁判官”和“他们颁发的告示逐步形成罗马法的新元素”可知罗马法中的新元素主要来源于实际生活,而缺少理论来源,故选择C选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及享受权利,故排除A选项;在罗马帝国境内对公民与非公民仍有较为严格的区别,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选项;罗马法发展的根源是统治阶级为了适应统治的需要,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选项。 18.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罗马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B. 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C. 罗马法重视经济平稳运行 D. 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完善 【答案】D 【解析】材料讲述了商品经济发展,罗马人在“高楼大厦”的危险位置堆置、悬挂物件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这体现了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D选项符合题意。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是对材料的部分现象性描述,未涉及本质,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罗马法的适用范围问题,故B项错误。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是对材料的部分现象性描述,未涉及本质,故C项错误。 19.有学者指出:“从18世纪七八十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这种怪相被打破得益于 A. 1832年议会改革的实施 B. 两党制的日益发展 C. 责任内阁制的正式形成 D. 宪章运动的推动 【答案】A 【解析】材料“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说明在工业革命时期尽管经济高速发展,但是工业资产阶级没有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因此是保守主义政治,随着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1832年英国的议会改革,工业资产积极获得更多的席位,打破这种怪相,故答案为A。材料与两党制没有关系,B错误。责任内阁制在18世纪中叶就形成了,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宪章运动是1836年开始的,与1832年议会改革不符,D错误。 20.在美国,“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这主要体现了 A. 民主原则 B. 中央集权原则 C. 联邦制原则 D. 分权制衡原则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了总统和国会之间的制衡关系,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民主的原则,强调的是权力之间的制衡,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联邦政府和地方各州之间的关系,C选项排除。 21.1689年3月,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拨款法案,授予国王每年120万英镑的税款,其中60万用于宫廷和非军事性开支,其余用于海陆军开支。到安妮女王时期(1702〜1714年在位),财政部每年都要制定财政预算,财政预算提交议会讨论成为惯例。这说明 A. 国王与议会斗争激烈 B. 国王不用定期召开议会 C. 议会与国王共享权力 D. 议会主权地位逐步强化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议会掌握了财政大权后,经常利用国王面临的财政困难,不断提出限制王权的要求,从而逐步强化自身的主权地位,故答案选D。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国王和议会之间斗争激烈,故排除A项;国王不用定期召开预算的说法无从体现,故排除B项;议会居于权力中心地位,与国王共享的说法有误,故排除C项。 22.近代美、德、法三国曾先后分别于1787年、1871年、1875年制定和颁布了本国宪法,三国宪法的相同点主要有 ①政权组织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都是成熟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③议会都是两院制 ④都促进了本国社会的发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宪法、德国1871宪法和法国1875宪法的相关内容。责任内阁制是英国的政权组织形式,美国和法国均是总统制而不是责任内阁制,故①项错误。 德国1871年宪法带有明显的专制色彩,不能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故②项错误。 美国、法国议会均是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德国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构成,所以三国议会都实行两院制,故③项正确。 美、德、法三国宪法确定的政体都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故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③④正确,①②错误,故排除ABD,C不符合题意。 23.……签订,不仅打破了大清帝国的天朝体制,而且还开启了近代不平等的条约制度。文前省略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打破“天朝体制”,开启了近代不平等的条约制度的是1842年签署的《南京条约》,A项符合题意;其它三项均是在之后才有的,BCD三项错误。 24.英国的格雷斯顿评价鸦片战争说:“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作者没有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B. 作者在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 作者认为英国是在保护自由贸易的原则 D. 作者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可知,格雷斯顿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非正义的,是为了保护鸦片贸易,没有看到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故A正确;B、C两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不正义”“可耻”不符;题目中未涉及对中国的支持,故排除D项。故选A。 25.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反割台斗争 D. 三元里人民抗英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的影响,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分析和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这次运动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使西方人受到了震撼。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本是民间组织,后来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并被利用以对抗西方人,义和团本身信奉迷信思想和充满盲目排外意识,用大刀长矛与洋人的火枪火炮对抗,西方列强的八国联军很快镇压了义和团运动,但这次运动使西方侵略者深切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伟大力量,从而挫败了西方侵略者瓜分中国的企图。因此,材料中的运动指的是义和团运动,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太平天国运动,反割台斗争,三元里抗英斗争都没有联合政府,故ACD三项排除。 二、材料分析题 2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宪政的核心是宪法。宪政是实行了民主政治和法治原则,以保障人民的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为目的,创制宪法(立宪)实施宪法(行宪)和维护宪法(护宪)发展宪法(修宪)的政治行为的动作过程。 ——季立东《“宪政即‘限政’思想”的思考》 材料二 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三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了美国近代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特征 材料四 历史仿佛在故意卖弄哲理:几次革命都未能巩固共和国,一帮落魄贵族在走投无路中找到权宜之计,却成了法兰西共和国的真正起始!这个事实也许说明:先进集团或先进思想的产生还不能算全社会的进步,只有当社会上保守的集团也不得不接受先进思想所规定的选择时,社会才能前进一步。 ——钱乘旦《走向现代国家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7—18世纪英国和美国建立“宪政”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的知识,概述17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从法律和制度方面实现政治权力由国王逐渐向议会转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材料三图片中三者的职权和相互关系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近代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兰西共和国“真正起始”的标志是什么。共和国能够确立的根源是什么? 【答案】(1)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建立了联邦共和国。 (2)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君主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3)职权: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相互关系: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有效防止专制的出现。 特征: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权力的制约和平衡,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4)标志:通过1875年宪法,最终确立了共和体制。 根源: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1)据材料一“宪政的核心是宪法。宪政是实行了民主政治和法治原则”并根据所学知识,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君主立宪政体;北美独立后建立起邦联政府,1787年宪法的颁布,美国确立起联邦共和制的国家政体。据此即可回答。 (2)据材料二“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等方面回答英国推动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3)图片中三者的职权和相互关系,结合1787年宪法中美国中央权力机构的设置的具体内容和三权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加以回答。美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可从三权分立所体现的原则、性质来概括。 (4)从材料可知,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因此法兰西共和国“真正起始”的标志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法国民主政治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据此可回答其根源是工业革命的开展。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对英国进出口货物收取关税由双方协定等。 材料二: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白银费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材料三: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配兵驻守;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出自哪一条约? (2)请找出三则材料的相同点。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列强在侵华方式上有怎样的转变? (3)结合材料说明三个条约分别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2)相同点:赔款转变: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3)《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1)条约:根据材料一“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可知,这一内容出自《南京条约》。根据材料二“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可知,这一内容出自《马关条约》;根据材料三“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配兵驻守;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可知,这一内容出自《辛丑条约》。 (2)相同点:根据三则材料中“赔款2100万银元”“赔偿日本军白银费2亿两”“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可以看出,三者的共同点是都有赔款内容。转变:根据材料一中“中国对英国进出口货物收取关税由双方协定等”和材料二“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可以看出,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形式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3)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从中国社会性质的转变角度,即从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角度回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