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中的中枢机构是指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和发号施令的机构,也称“枢机”“机要”“枢要”。中枢机构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从中可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A. 呈现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的趋势 B. 机构不断完善,对社会促进作用不断增大 C. 封建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 演变是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相一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古代中枢机构并非越来越完善,对社会的促进作用也并非越来越大,相反的是随着专制主义的不断加强,这种政治制度的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所以从中可得出的结论错误的只能是选项B,其他三个选项均是符合题意的。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枢机构 2.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 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 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 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西周对都城边长的严格限制,说明了分封制之下严格的等级关系,C项正确;A项中“各地经济实力的不平衡”和D项“以宫殿、庙坛为中心”材料都没有体现;西周时期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不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3.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A. 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B. 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 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D. 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信息“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可知,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故A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容易出现分裂割据势力,所以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刘邦与项羽胜负”判断,应是秦末农民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题干涉及刘邦注重安抚降者而项羽不注重奖励有功者,不能说明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而且刘邦和项羽争天下,并不是稳固统治,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查秦末农民战争时期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4.以下是一位同学做的一份历史学习材料 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仅仅是围绕着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 ②汉初只实行分封制,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③北宋由文臣做地方官,导致武官拥兵自重而出现地方割据 ④元朝通过宣慰司,加强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其中错误表述的有 A. 一处 B. 两处 C. 三处 D. 四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围绕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而进行的,①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县与封国并存,②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北宋由文臣做地方官,防止武官拥兵自重而出现地方割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③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元朝通过宣慰司,加强了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④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所以错误表述的有三处,因此C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标志着南京大屠杀史实从“中国记忆”上升到“世界记忆”。下列各项可以成为最有力证据的是 A. 屠杀现场遗迹 B. 侵华老兵战争回忆 C. 历史文献记载 D. 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屠杀现场遗迹是第一手史料,可信度强,故A项正确;回忆带有主观色彩,故B项错误;历史文献记载往往带有个人主观意识可信度低,故C项错误;幸存者的控诉材料也会带有情感倾向的主观意识,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A。 考点:史学理论与常识·史料·直接史料、间接史料 【名师点睛】史料按学术价值分类: 分类 含义 学术价值 第一手 史料 当时那个年代留下的,特别是当时的人提供的 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注意:实物史料、回忆录、当时史学家的记录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 第二手 史料 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 主观色彩较强,学术价值偏低 6. “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大英钦差大臣……至在京师租赁地基或房屋,作为大臣等员公馆,大清官员亦宜协同襄办。……待大英钦差公馆眷属、随员人等,或有越礼欺藐等情弊,该犯由地方官从严惩办”。以上《天津条约》的内容表明 A. 停止了外国领事的司法裁判权 B. 列强控制北京,设立使馆区 C. 华夷秩序的传统外交体制解体 D. 列强于北京设租界,由各国共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停止了外国领事的司法裁判权”是在抗战胜利之后而不是《天津条约》的内容,“列强控制北京,设立使馆区、列强于北京设租界,由各国共管”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只有“华夷秩序的传统外交体制解体”才和《天津条约》有关,材料的主旨也正是反映中国传统外交体制的变动,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西方列强侵略冲击中国传统的外交 7.据《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一书统计,国民政府指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先后与日军进行大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规模战斗3.89万余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同时也付出了322万余人的重大伤亡。这说明 A. 淞沪会战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气焰 B. 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 C. 国民政府在军事上奋力抗击日本侵略 D. 太平洋战场是反对日本侵略的主战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与日军进行了惨烈的战斗,在毙伤大量日军的同时,自身也付出了重大伤亡,由此可知国民政府在军事上奋力抗击日本侵略,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具体涉及淞沪会战的内容;B选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国民政府的抗战信息,并未体现全民族抗战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太平洋战场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8. 某一时期后,江西产茶区域进一步扩大,主要集中在环鄱阳湖地区,安义县“茶叶昔无近有,胶源西山最盛”,有位外国人在看到玉山、河口一带漫山遍野的茶树时称:“这里上万亩的土地都种着茶叶,而且大部分土地是最近几年开垦和栽种的”。修水县全县茶殆及乡村,农民80%—90%以此为业,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 A.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 D. 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的侵略。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江西的茶叶生产的情况:一些县大部分民众种茶为业,说明了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依据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西的九江等开放。故B项符合题意;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没有开放九江,故B错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开放是苏杭重庆等,故C错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不符合材料中时间,故D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名师点睛】 《天津条约》(1858年) 《北京条约》(1860年) 割地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款 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开埠 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增开天津为商埠 其他 权利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9.关于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是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②都没有真正地实施 ③两者的经济主张是互相矛盾的 ④两者都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二者都是反封建革命纲领,但是其经济主张一个主张公有,一个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二者完全相反;因为不符合当时中国实际,并未真正的实施。因此①②③正确,故答案选择A项。《天朝田亩制度》绝对公有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故④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施政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点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追求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并不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对立、矛盾的关系,二者设想的两种社会制度有本质的区别。 项目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时间 1853 1859 经济主张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 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 性质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群众基础 拥有群众基础 缺乏群众基础 特点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的迫切愿望。 10. 民国16年,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代理主席并主持国民党中央党部的胡汉民曾说:“倘若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没有在南京行使职权,从4月起大家就要完全受共产党的支配,可以说不但大江南北的各省不得了,就连珠江流域也通通要受两湖以往所受的赤祸了。”胡汉民所说的“赤祸”是指共产党领导的 A. 秋收起义 B. 农民运动 C. 工人起义 D. 农村根据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农民运动。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赤祸”是指共产党发动农民起义领导的农民运动,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领导的农民运动不仅仅是指秋收起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共产党领导的是农民起义而非工人起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民国16年农村根据地尚未建立,选项D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农民运动 11.下表选项中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开始于鸦片战争以后,故A项错误;井冈山时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形成的标志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故B项正确;国民党军队在九一八事变后就开始局部抗战,故C项错误;北平谈判并未实现和平民主建国的目标,故D项错误。 12. 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作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对这种做法评价正确的是 A 主观设法有悖法治原则 B. 宪政实行推进民主进程 C. 政体变化导致政局不稳 D. 分权制衡维护共和制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作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可知,孙中山因为“让位于袁”而改变了原来的制宪进程,这说明孙中山的做法有违法治精神。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目信息。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临时约法 13.《药》发表于1919年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 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 B.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C. 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D. 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知,一般民众对革命者都采取“鄙夷”的态度,说明民众尚未觉醒,还需唤醒民众,进行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故答案为C项。A、B两项不是最主要的用意,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排除。 【点睛】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时主要是根据材料中的“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反映出的信息,即民众对革命者英勇斗争行为的不理解、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说明要想取得革命成功,首先必须启发民智,实现思想解放。据此确定正确答案。 14.“一国两制”既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从而具备了一般单一制国家结构模式所没有的柔性特征。这充分说明“一国两制” A. 吸收了联邦制所有的优点 B. 整合了中西政体和文化精神 C. 发展了联邦政体柔性特征 D. 继承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充分尊重了中国的文化精神和政体传统,又吸纳了联邦制的包容性优点”反映了“一国两制”包容中西的特点,故B项正确;“吸收了联邦制所有的优点”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不仅仅吸收了联邦政体的特点,还有中国的文化精神,故C项错误;“继承了传统政体和文化精神”说法也过于片面,因为还吸纳了联邦制的优点,故D项错误。故选B。 15. 1949年10月11日晚,周恩来拜访民主人士黄炎培时说:“这不同于旧社会做官,现在是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在政治协商会议上,由各党派斟酌制定了《共同纲领》,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我们自己有了剧本,自己怎能不登台去唱呢?”关于“剧本”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在1946年的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 B.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C. 体现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的方针 D. 规定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性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剧本”指的是《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在1949年-1954年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它是在1949年的政治协商会议上通过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的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共同纲领》 16.《人民日报》评论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它评论的是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不结盟运动 D. “上海五国机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万隆会议为切入点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再现能力。此题只要抓住题中的关键词“亚非人民”就可轻易得出结论:万隆会议,因为其他几个选项中涉及到的国家都不止亚非国家的范围,故B项正确,排除ACD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万隆会议 17.1972年8月,田中与尼克松在夏威夷会谈,想了解美国对中国的真实想法。当得到尼克松“预祝成功”的明确表态后,大平外相说:“首先是夏威夷大功告成了!这等于拿到了去北京的单程机票。”这表明 A. 日本已经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中国希望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C. 中日邦交关系已经基本实现正常化 D. 日本的对华政策受美国影响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在了解到美国对中国的真实想法后,日本对华政策出现转机,这说明日本的对华政策受美国影响大,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日本受到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不能体现日本已经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国的态度;C选项错误,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是在1972年9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8.2011年10月4日 ,中国在安理会上否决了有关制裁叙利亚的决议草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71年恢复联合国席位后,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八次使用否决权,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A. 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 积极维护地区的稳定与和平 C. 逐渐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领导力量 D.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经济活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在安理会上否决了有关制裁叙利亚的决议草案”反对外国势力干涉叙利亚内政,有利于叙利亚的稳定与和平,故选B。“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是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已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领导力量”的信息,故排除C。材料不属于经济活动,故排除D。 19.某年,在安理会关于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表决中,中国投了弃权票。国际著名政治家为此评价说:“中国过去严格奉行不干预政策。如今,他们对于自己的利益是什么有着更加成熟的看法。”这表明 ①中国始终立足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 ②不干涉别国内政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③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是我国对外政策的依据 ④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中国过去严格奉行不干预政策。如今,他们对于自己的利益是什么有着更加成熟的看法。”信息可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是我国对外政策的依据,③符合题意;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支持安理会采取适当和必要的行动尽快稳定利比亚局势,但由于中国对支持决议部分内容有严重困难,因此投了弃权票,这表明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④符合题意,因此③④项符合题意,D选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①项不符合题意;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②项错误,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0. 查士丁尼的《法学阶梯》中记载一个案例:加图因临时有事,委托马库斯将自己的葡萄酒带回家中保管,马库斯的妻子认为是马库斯的酒,将酒喝掉,加图起诉马库斯的妻子盗窃,最终法官裁定盗窃罪不成立。该案例表明 A. 罗马的审判法官偏袒了马库斯的妻子 B. 罗马法重视证据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 C. 公民法已经不能适应罗马帝国的需要 D. 主观意图对盗窃罪认定起决定性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结合所学知识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题干材料的核心,即马库斯的妻子主观上不存在“盗窃意图”,从而最终裁定盗窃罪不成立。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没有依据,具有片面性;B项“证据”,材料无从体现。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律·认定量刑标准 21.在雅典,每一个能够实际完全享有参政权利的公民必须要服兵役,保卫自己的城邦,而对当时要靠自备武器和粮食的战士来说,就一定要有购买能力。赫尔岑曾经说过:“假若没有充足的粮食存结起来,……那么,你就不要参加公民大会,听取法庭诉讼。”其主旨是 A. 公民实际享有的民主权利不同 B. 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 C. 雅典民主排斥外邦人和奴隶 D. 雅典公民有护卫城邦的义务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指出享有参加公民大会权利的前置条件,因此具有不同条件的人实际享有的民主权利不同,故A正确;材料没有指出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是雅典民主,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雅典民主排斥奴隶与外邦人的信息点,故C错误;材料的重心不在叙述是否有保卫城邦的义务,故D排除。 22.新兴工业城市的资产阶级经过斗争,获得了在英国议会中的更多议席。这种情况开始于( ) A. 内阁制形成后 B. 1832年议会改革后 C. “光荣革命”后 D. 19世纪后半期的议会改革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1832年,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故B项正确,D项排除;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届内阁首相,标志着内阁制的形成,故A项排除;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故C项排除。 23.梯也尔在1871年8月就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之后说,“共和制存在着,它是国家的合法政体。要求别的东西,将引起一场新的革命,并且是最可怕的革命。”梯也尔 A. 意在说明当时君主派与君主立宪派斗争激烈 B. 希望法国不要发生农民阶级暴动 C. 希望资产阶级共和制长久存在下去 D. 认为法国封建顽固势力仍会继续复辟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梯也尔认为采用共和制之外的其他政体将要在法国引发新的可怕的革命,这说明他希望资产阶级共和制长久存在下去,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当时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斗争激烈;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梯也尔害怕的是发生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不是农民阶级暴动;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梯也尔建立保守共和国的主张,并未说明其认为法国封建顽固势力仍会继续复辟。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4.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间接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宪法条文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确保美国国家机构的权威和职能的行使 B. 确保美国国会在国家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C. 美国各州不能与他州或外国自行缔结盟约 D. 保证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机制的有效运转 【答案】A 【解析】 题干材料中,美国各州不得缔结盟约、参加同盟或邦联,美国各州税收问题、军队问题、外交问题均需国会批准,这些都说明该宪法条文的规定在极力维护联邦政府的权威和权力,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史实,美国总统、国会、联邦法院分别行使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互相制约,国会并不处于国家权力结构的核心地位,故B项错误。C项只是复述材料,并没有反映出实质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内容涉及的重点是联邦与各州的关系,并未强调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 25.“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这一评论最有可能针对的是 A. 《德意志帝国宪法》 B. 英国的《权利法案》 C. 美国的联邦宪法 D.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部宪法是共和派和君主派斗争妥协的结果。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评论针对的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与材料中该法适应君主制和共和制的信息不符;B选项错误,英国的《权利法案》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与材料中该法适应君主制和共和制的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美国的联邦宪法没有君主制的阴影。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6. 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A. 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 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 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 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上看出,巴黎公社发布文告是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以摆脱政治孤立被动局面,正确答案为D;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工人建立的政权,A项不符合材料本意;巴黎公社没有实行工农联盟,B项错误;“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说明C项与材料明显不符。 27. 圣西门极力主张国家应把资本借给将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原则起作用的合作社;傅立叶提倡把社会改组为各有1600人和5000英亩土地的小的合作团体即“法郎吉”;欧文把其工厂所在的新拉纳克改建为一个模范村,在印第安纳建立一个短暂的共产主义的“新和谐”村。据此分析,他们三人主张的共同的基本特点是 A. 制定了理想社会的种种蓝图 B. 废除现实社会中的私有制 C. 充分发挥国家对社会的管理作用 D. 建立一个和谐的共产主义社会 【答案】A 【解析】 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都提出一些改造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从材料信息来看,三人都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提出一些设想和实验,制定了理想社会的种种蓝图。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B、C、D项。 28. 1963年,法国政府拒绝接受由苏联、英国、美国签署的《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此后,法国又连续进行了数十次核试验。法国政府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 A. 美国的霸主地位已经丧失 B. 法国已成为对苏冷战的领导者 C. 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 D. 冷战格局下国际局势动荡不安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法国政府的举动表明,法国不甘于唯美国马首是瞻,希望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这有力的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故选C。A项说法错误,当时世界还是美国称霸资本主义世界;B项明显错误;D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当时国家形势的问题 29. 某次会议韩国代表提出:由联合国监督,按大韩民国的宪法在全朝鲜举行选举;中国军队全部撤出朝鲜,但联合国军队要在选举和完成统一后再撤退。美国代表马上支持该建议。下列关于这次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 A.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 B. 在同一年中国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由于韩国代表没有诚意和美国的破坏,此次会议一度陷入了僵局 D. 此次会议最终结束了英国在印度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缓和了亚洲局势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材料所述会议为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该会议主要讨论如何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A为万隆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5年,此次会议最终结束了法国国在印度支那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缓和了亚洲局势。 30.丘吉尔在二战后极力鼓吹欧洲联合,但在表述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时却用“with”一词而不用“of”一词。这表明丘吉尔 A. 正视英国战后国际地位的下降 B. 奉行英国传统的外交思想 C. 试图建立英国主导的欧洲联合 D. 积极推动欧洲联合的进程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with”表明,英国还是把自己和欧洲大陆区别对待,希望欧洲联合后能有自己有一席之地,拥有特殊的发言权,故A项错误,C项正确;英国传统奉行大陆均衡政策,材料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在后半部分,而D项的内容,倾向于前半部分,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 “with”和“of”区别:“with”表示与...一起,“of”表示属于。用“of”一词表述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表明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是同等的关系,用“with”一词表述英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表示英国与欧洲其他国家不同,拥有特殊的地位,体现出试图建立英国主导的欧洲联合。 31.西线三大战役中交战双方投入兵力和伤亡情况 上述材料所列数据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 科技应用于军事使大战充满了危险性 B. 一战消耗巨大且伤亡惨重 C. 一战陷入了持久战和阵地战 D. 两大军事集团都对战事有些力不从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中信息可知,一战交战双方投入了大量兵力,消耗巨大,损失惨重,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科技对战争的影响;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一战陷入了持久战和阵地战;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两大军事集团都对战事有些力不从心。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2.帝国主义在争夺殖民地问题上既斗争又妥协,观察如图,它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缔结直接相关 A. 德奥同盟 B. 法俄协定 C. 英法协约 D. 英俄协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图示中信息可知,英俄两国划分了在伊朗的势力范围。结合所学可知,这是1907年英国与俄罗斯帝国缔结的瓜分亚洲势力范围、准备对德作战的英俄协约,因此D选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英俄之间缔结协约,与德奥同盟、法俄协定和英法协定无关,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3.“当1914年8月幻想中的短期战斗演变成实际的长期血战时,1916年的奥运会被取消。当战争结束以及1924年巴黎奥运会恢复奥林匹克运动时……新兴的布尔什维克俄国的运动员被彻底禁赛。”这说明该时期的奥运会 A. 被大国沙文主义所利用 B. 没有合理安排举办时间 C. 与古希腊城邦文化相悖 D. 深受世界政治局势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1916年奥运会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持续而被取消;在1924年的奥运会中,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充满恐惧和仇视,苏俄运动员被禁赛,这充分体现了奥运会深受世界政治局势的影响,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大国沙文主义指的是大国和强国,把本国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在同小国和弱国的交往中,不是平等相待,而是惟我独尊、损人利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甚至粗暴地干涉别国内政,损害别国利益,以至于侵犯别国的领土和主权的思想、政策和行动,材料中现象均与大国沙文主义无关;B选项错误,1916年和1924年的奥运会均是按照每四年一届的规定安排的,并非没有合理安排举办时间;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该时期的奥运会与古希腊城邦文化相悖。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4. 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说:“德国全部的殖民地、整个海军、大部分商业船队以及它控制的海外市场,已被剥夺或将被剥夺。因此德国已经感到给予它的最大的打击,而人们以为通过某些领土条件的改善能使德国平息下来,这纯粹是幻想。”这说明他主张: A. 最大限度削弱德国,建立欧洲大陆霸权 B. 反对过分削弱德国,保持欧洲大陆均势 C. 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力,进而称霸世界 D. 保留德国一定的实力,平息德国的不满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材料中“德国全部的殖民地、整个海军、大部分商业船队以及它控制的海外市场,已被剥夺或将被剥夺”体现了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张最大限度地打击削弱德国的势力,其根本目的是确立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中“因此德国已经感到给予它的最大的打击”说明克里孟梭主张最大限度打击德国,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法国称霸世界的意图,故C项排除;材料中“人们以为通过某些领土条件的改善能使德国平息下来,这纯粹是幻想”说明克里孟梭认为对德国妥协退让不能让德国平息下来,故D项错误。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35. 列宁曾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下列各项能够证明这一点的是( ) ①其主要条约导致战败国强烈的复仇主义情绪 ②它在处理领土问题上根本未履行民族自决的原则 ③它无视被压迫民族的利益,导致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④美国在该体系中并未谋得利益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意思是说因为凡尔赛和约的不公正性使得依据其建立的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存在着战争的隐患的,这些主要矛盾是指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理不公正,①③正是这些不合理规定导致的后果。②的表述不符合史实,④的表述和凡尔赛体系的不稳定性没有必然联系。故①③能够证明列宁的观点。 考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凡尔赛体系的构建·凡尔赛体系的特点 36. 1940年6月10日,罗斯福在费吉尼亚大学演讲时愤怒地指责一个国家说:“1940年6月10日这一天,手持匕首的人从背后对他的邻居捅了一刀!”他指责的是 A. 德国采用闪电战,进攻波兰 B. 苏联趁火打劫,入侵波兰 C. 日本全面侵华,发动“七七事变” D. 意大利趁哄打劫,对法国宣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德国闪击苏联是1939年9月1日,故排除A;苏联趁火打劫,入侵波兰是在1939年9月到1940年8月,所以排除B;C是1937年7月7日;D是1940年6月10日 ,排除。故选D。 考点:20世纪以来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意大利对法国宣战 37.鉴于对二战的反思,二战的历史表明 ①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决不能重演 ②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③所以国家都应走和平发展道路,侵略扩张导致灾难 ④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历史证明,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决不能重演。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这表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面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挑战。所有国家应当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走和平发展道路,侵略扩张导致灾难。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和平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维护,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因此①②③④项符合题意,C选项正确。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8.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在给陆相南坎次郎的信中说:“乘此世界金融凋落露国五年计划未完成,支那统未达成以前之机,确实占领我经营30年之满蒙。”该信应写于 A. 1928年12月28日之前 B. 1931年9月18日之前 C. 1936年12月12日之前 D. 1937年7月7日之前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世界金融凋落”,“确实占领……满蒙”,可推断是指日本在1929年经济危机的世界形势下,要占领中国东北,随后发动九一八事变,应是1931年9月18日之前。“30年”之说是由《辛丑条约》规定的各国在中国驻兵开始推算的。综上所述,排除ACD,所以选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信息“世界金融凋落”,“确实占领……满蒙” “30年”等。 39.马歇尔计划要“恢复世界上的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这笔钱是要在我国国内花掉的。它将用来购买我国农民在农场上和我国工人在工厂里生产的东西”。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目的是 A. 遏制社会主义势力的发展 B. 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 C. 恢复西欧的社会经济 D. 拓展美国商品的市场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自由制度”指的是资本主义制度,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目的是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制度,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遏制社会主义势力的发展是马歇尔计划的直接目的,不是最终目的;C选项是马歇尔计划的直接目的,不是最终目的;D选项错误,马歇尔计划的最终目的是政治目的,不是拓展美国商品的市场。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40.在世界历史近500年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有的国家通过海权实现了国家的长久强盛,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家衰落,有的国家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有的国家追求海权促成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源。与上述四种情况相吻合的国家分别是 A. 德国、荷兰、苏联、美国 B. 荷兰、德国、苏联、美国 C. 美国、德国、荷兰、苏联 D. 美国、苏联、荷兰、德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有的国家通过海权实现了国家的长久强盛,意指两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英法霸权国家普遍衰落,美国一跃成为世界性海上强国。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家衰落,意指20世纪上半叶,德国海军曾两次挑战英国的海上霸权,但是都以失败告终。有的国家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意指新航路开辟后的荷兰。有的国家追求海权促成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源,意指苏联为发展远洋海军给国民经济带来负担,因此C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族的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的,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切聚居的少数民族,都有权利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建立自治区和自治机关,按照本民族大多数人民及与人民有联系的领袖人物的志愿,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材料二 1990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香港基本法。……《基本法》共160条,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体现,其原则精神是主权原则;一国两制原则;保持香港稳定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 ——汤应武《1976年以来的中国》 材料三 民族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民族之间的差别可以分为结构性差别和文化性差别两类。……世界上许多民族之间爆发的冲突都是由结构性差别扩大成群体性冲突的。……切实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和交往,在各族群众中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宗教观念、国家观念和公民观念,从而夯实民族团结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 ——《“7·5”事件改变不了新疆民族团结的大局》 (1)写出“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得到正式确认的标志。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所述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明“一国两制”是怎样协调国家与地方利益。 (3)结合材料三分析,从长远看,要保持少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应该作好哪些工作?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这三项制度的创新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1)标志: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目的:保证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2)国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中国对香港的主权。地方:保持香港的稳定和高度自治。 (3)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切实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繁荣;二是帮助各族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和公民观。 (4)既坚持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又适当兼顾地方利益;实事求是,从具体实际出发;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解析】 【详解】(1)标志:结合所学可知,“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得到正式确认的标志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目的:依据材料一中“民族的区域自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的,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等信息结合所学从保证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等方面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目的。 (2 )依据材料二中“其原则精神是主权原则;一国两制原则;保持香港稳定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在国家层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中国对香港的主权,在地方层面,保持香港的稳定和高度自治,以此来协调国家与地方利益。 (3)依据材料三中“切实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和交往,在各族群众中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宗教观念、国家观念和公民观念,从而夯实民族团结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信息结合所学可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助各族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和公民观等方面进行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从协调国家主权和地方利益、实事求是,从具体实际出发、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等方面指出这些制度的创新所具有的特点。 42.【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以收拾时局,兹告尔等臣民,朕已饬令帝国政府通告美英中苏四国,愿接受其联合公告。 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事万邦共荣之乐……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然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陈谢于皇祖皇宗之神灵,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日本战败的原因。 (2)指出诏书中为战争辩解的内容并对这一内容进行评价。 【答案】(1)原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团结一致,特别是苏军出兵远东,美国投掷原子弹;中国军民英勇抵抗。 (2)辩解:战争的目的是为自己的生存和东亚的安定;停战的理由是为了保全日本人民的生命安全。 评价:说明他们对战争的认识具有双重性,对战争给被侵略国与日本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不足。 【解析】 (1)原因:根据“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日本战败的原因有: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团结一致,特别是苏军出兵远东,美国投掷原子弹,中国军民英勇抵抗。 (2)辩解:根据“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得出战争的目的是为自己的生存和东亚的安定;根据“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如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得出停战的理由是为了保全日本人民的生命安全。 评价: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对战争的认识具有双重性,对战争给被侵略国与日本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认识不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