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考点36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考点36 选修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 考向一 商鞅变法 一、历史背景 1.经济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商业日益活跃。 2.政治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封建专制统治;各诸侯国都希望通过变法实现富 国强兵,出现了变法改革的潮流。 3.文化 “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二、条件和机遇 1.有利条件 (1)秦国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 (2)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3)秦国民风质朴,尚武精神浓厚。 三、目的 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主动。 四、措施 1.经济上 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上 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推行县制等。 3.军事上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4.思想文化上 “燔诗书而明法令”;制订秦律。 2 5.社会风俗方面 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五、特点 1.全面性 变法涉及方方面面,是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2.进步性 是一次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地主阶级改革,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3.彻底性 以法律形式推行改革,手段严厉,具有明显的彻底性。 4.持久性 其深远影响是战国时期任何改革、变法所不能比拟的。 六、评价 1.积极作用 (1)政治上 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建立。 (2)经济上 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农业的发展。 (3)军事上 奖励军功,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东方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 (1)变法中施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消极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统治阶级对广 大人民的剥削和压迫;&网 (2)变法也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典例引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商、官(指官吏)三者,国之常官(这里指职业)……金(黄金,指货币)生而粟死,粟生 而金死。本物贱,事者众,买者少,农困而奸劝(劝,活跃的意思);其兵弱,国必削至亡。金一两生于 境内(指国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粟十二石生于境内,金一两死于境外。国好生金于境内,则金粟两 死,仓府两虚,国弱。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 3 ——《商君书·去强》 材料二 检索传世文献,对秦国最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虎狼之国”……秦朝速亡,则又与其“虎狼之国”的特性 有关。秦是从兼并统一战争中发展起来的。但是,“虎狼之国”的传统并没有因秦的统一而有所改变。 ——刘德增《虎狼之国——秦国》 (1)根据材料一,概述商鞅的商业思想。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使秦国形成“虎狼之国”的特性的原因。秦统一后继续保持“虎 狼之国”的传统,产生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答案】(1)商业思想:商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要素之一;商业应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商业要服从农业 的发展。 (2)原因:重农措施为秦军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充足的兵源;奖励军功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严刑峻法严肃 了军纪。 后果:实行暴政,二世而亡。 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重农、奖励军功、严刑峻法的作用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后 果”,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回答即可。#网 考向二 王安石变法 一、历史背景 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2)冗官、冗兵、冗费日益增加,财政日益入不敷出,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3)辽和西夏威胁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4)1043 年,庆历新政失败。 二、目的 改变积贫局面,实行富国之法;改变积弱局面,实行强兵之法;培养变法人才,实行取士之法。 三、措施与作用 措施 作用 4 青苗法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出现了地方官强制农民 借贷的情况,加重了借贷者的负担 农田水利法 保证农业灌溉;防洪抗灾 免役法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收入 市易法 打破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收入 方田均税法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富 国 之 法 均输法 节省购物钱钞和运费,增加了政府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保甲法 维护秩序,兵农合一 保马法 节省开支,提高了马匹质量和数量 将兵法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设军器监 武器产量、质量得到提高 强 兵 之 法 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整顿太学;唯才用人。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 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四、认识 1.性质 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2.失败原因 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失去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新法在推行中存在缺陷,执 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人民不满。 3.历史作用 (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4.局限性 (1)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2)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典例引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安石的一些变法令上, 往往有“皆以为民”,“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的言论。在他秉政期间,发布 的第一道免役令规定,开封府的乡村四、五等户不纳役钱。可是在向全国推行时,乡村下户被变法派很普 5 遍地强加了役钱负担。待到役钱收入固定下来,宋廷又变相恢复了差役。在乡役方面既出免役钱,又服差 役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南宋末。青苗法公布时宣称“公家无所利其入”,“依陵西青苗例钱”不收利息。在各地 推行时,有的收息二分,有的收息三分,而且城廊户和乡村上户都被抑配青苗钱。农民在纳苗、役钱时大 量支付钱币,使得“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大臣孙傅后来对宋钦宗说:“祖宗法惠民,熙丰(宋神宗 年号)法惠国。” ——摘端自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筒论》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分析免役法和青苗法实施的实际效果。 (2)据材料归纳免役法和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的共同问题,据此谈谈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启示。 【答案】(1)动机:富国强兵;保护农民利益。 实际效果: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农民的劳动时间并未得到保证;造成钱荒,不 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2)共同问题:强行摊派;失信于民。 启示:改革要充分保障人民的利益;改革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有效执行相结合。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乡村下户被变法派很普遍地强加了役钱负担”、“而且城廊户和乡村上户都 被抑配青苗钱”等可归纳出免役法和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的共同问题是无法真正贯彻,强行摊派,结果失信于 民。第二小问,从存在的问题分析即可。#网 考向三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国际环境 当时列强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以打开 市场、倾销商品为主要目的,且列强在亚洲正 集中主要精力侵略中国 19 世纪末,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垄断资 本主义,列强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输出资 本、瓜分世界的要求日益强烈,列强掀起了瓜 分中国的狂潮,不会允许中国走上自强道路 6 国内环境 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主义发展相对充 分 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 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领导力量 倒幕派 维新派和没有实权的皇帝 改革途径 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和明治新政府,再有 自上而下的改革 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 的改革 改革措施 全面、系统,既体现了发展资本主义、实行民 主宪政的精神,又充分考虑到了日本的具体国 情,各项措施都得到了贯彻执行 虽然也涉及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但由于 顽固派的反对和维新派的妥协,措施基本上都 没有得到执行 【典例引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名茶上喜选,只消喝四碗。惊醒太平梦,彻夜不能眠。(注:“上喜选”与“蒸汽船”谐音) ——日本民谣 材料二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 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 ——《日落紫禁城》 材料三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尤注意于求富,繁殖物产、保护本国物产为先务,观其学校,分门别类,亦 骎骎乎有富强之势。 ——黄遵宪 材料四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 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 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五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 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1)据材料一、二,归纳中日两国这两次变法的共同背景。 (2)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知识分子对日本明治维新哪些领域的改革更为推崇? (3)材料四中,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是什么? (4)据材料五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综上所述,你认为一场改革要取得成功应着重关注哪些问题。 7 【答案】(1)背景:外来侵略加深民族危机。 (2)领域:经济领域、教育领域。 (3)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且 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4)原因:急于求成,未能平衡各方利益。 问题:改革可以借鉴别国经验,但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改革应循序渐进,考虑多方利益。 第(2)问,根据材料三“尤注意于求富,繁殖物产、保护本国物产为先务,观其学校,分门别类”可以总结 出中国知识分子对日本明治维新经济和教育方面的改革更为推崇。*网 第(3)问,根据材料“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 推移即时”分析即可。 第(4)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戊戌变政,首在裁官……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 生之戚”分析。第二小问,从改革应注意结合国情和多方面利益综合考虑等角度作答。 考向四 全面理解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 (1)改革的定义 改革指对旧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和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改革的分类 ①从程度看 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局部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彻底改 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②从内容看 涉及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③从性质看 有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3)改革成败的原因 ①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 ②改革中双方力量的对比。 8 ③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改革的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否行之有效。 (4)对改革的一般认识 ①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关系的变动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受到旧势力和旧观念 的阻碍。 ②改革有成有败,要客观地分析成败的原因并得出结论。 ③任何改革都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因此,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改革的必然性。 ④杰出人物在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如商鞅、王安石、康有为等人的变革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值得后人学习。 (5)评价改革的原则 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处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 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当时的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 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6)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的认识和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敢于 改革。 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需要改革者在勇于改革的同时,具有坚决的斗争精神。 ③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没有固定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路。 【典例引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 543 年,为了摆脱郑国内忧外患的困境,才能卓越的子产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严惩大族“凶 人”;重新丈量编制公私田亩和农户,改善农田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把人力和车马的征收权从贵族手 中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使兵赋负担平均合理;“铸刑书”,改革法制,制止了贵族凭自己好恶随心所欲地对 民众滥施刑罚……贵族公然叫嚷,“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于是,罕虎 组织力量将反对子产改革的贵族丰卷等人驱逐出了郑国,从而使子产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很大的成功。 清代人士高士奇曾指出:“无罕虎,则子产之贤不彰。” ——摘编自金其桢《略论制约我国古代改革成败的人才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特点及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子产改革的作用及成功的原因。 9 【答案】(1)特点:改革范围较广,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制等方面;触及守旧贵族利益,维护新兴 阶级利益。 背景:分封制被破坏;郑国内忧外患;井田制瓦解。 (2)作用:有利于郑国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打击了贵族守旧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农业经济的 发展;保护了民众利益。¥网 原因:子产才能卓越;罕虎的支持;成功驱逐改革的反对力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赵宋立国之初,其官职因袭唐末、五代之制,即不脱唐末以来“紊乱”官制的巢臼。此所谓“紊乱”,主 要是指《唐六典》那一套整齐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行政管理制度,名义上存在,实际上已逐步为临 时差遣所动摇,以致“尚循唐制”之“本朝”官制,“皆空存其名,而无其实”。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宋前期的 官制。至神宗元丰年间,对北宋前期官制进行了大幅度改革,使宋代官制进入了与前期明显不同的元丰官 制阶段。哲宗元祐年间,对元丰官制有所更革,但无关宏旨,元丰官制规模未曾触动。徽宗崇宁、政和年 间,扩大了元丰改制的成果,改定选人、武选官名。此为宋代官制变迁的第三阶段。 ——摘编自《两宋官制源流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中期元丰官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元丰官制改革。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游牧民族建立政权后,积极改革部落兵制。成吉思汗打破以氏族为纽带的部落联盟制度,将全蒙古 的牧民统一编成数十个千户,分别授予功臣贵戚,任命其为千户那颜,划定其领地范围,世袭管领。千户 既是军事单位,又是地方行政单位,它将过去松散的部落联盟组织,改变成层层隶属、高度集中的军事体 制。蒙古灭金之后,建立了更严格的军户制,实行兵民分治。军户在赋役方面有豁免和优待,但必须世代 为兵,不得随便脱离军籍,保障了元朝有稳定的兵源;同时,军户承担部分军费,以减轻政府的负担。但 是后来军户的负担过重,加上军官的盘剥,常令军户破产和逃亡,到元朝晚期,军户制实际上已经崩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吉思汗兵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成吉思汗兵制改革的作用。 10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从 1928 年初起,即着手酝酿制定土地法,1930 年国民政府正式公布了《土地 法》,并在一些地区试行。《土地法》第一编总则第 7 条规定:“中华民国领域内之土地,属于中华民国 国民全体,其经人民依法取得所有权者,为私有土地。”为了防止土地集中和垄断,该法案第14 条责令“地 方政府对于私有土地”,要斟酌情况,“分别限制个人或团体所有土地面积之最高额”。对已拥有大量土 地的大地主,第 15 条规定,“由主管地政机关规定办法,限令于一定期间内将额外土地分划出卖。不依前 项规定分划出卖者,该管地方政府得依本法征收之”。《土地法》虽公布几年,但南京国民政府最高当局 并无认真推行之决心。加上为了抗衡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转而依靠地主豪绅建立保甲制度,控制乡村 政权,稳定乡村局势,不得不向阻碍、抗拒土地改革的地主豪绅妥协让步。 ——摘编自杨元华《1927—1937 年国民政府的土改政策》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土地改革的内容和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 民政府土地改革失败的原因。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8 年 1 月 9 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 市居民可以获得国家配给的基本生活资料,获得工作分配,享受各种福利待遇;持有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 则主要从事集体农业生产,未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允许进城落户。到 20 世纪 60 年代初,严格的城市 户口管理和粮食供应制度相结合,城市一步步走向封闭,农民不能自由流入城市,这就在城乡之间划出了 一条界限。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早已僵硬的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使中国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生产决策的自主权,而且从这种权利 中取得了相对自由的就业选择权,从而创造出脱离土地进行非农产业的条件。另一方面,城市相对于农村 来说,高得多的收入和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特别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对于廉价劳动力的强烈需求,形 成了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强大拉力。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及其合力,使相当数量的农民转向市镇 务工经商,促进了农村人口流动,为此国务院于 1984 年发出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这 是中国自 1958 年实行限制自发性人口迁移政策以来对户口迁移政策所进行的最重大调整。 ——摘编自李芹《现行户籍制问题探析与改革原则》 (1)根据材料概括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户籍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后新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其影响。 11 1.(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 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称为“二年”,与 其他皇帝的“二年” 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 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 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 2.(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1966 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 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 年 9 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 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 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 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 年 11 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 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 年 12 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 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 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说明 1977—1981 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77—1981 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12 【考点冲关】 1.【答案】(1)背景:遵循唐朝官制带来了一系列弊端;北宋中期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危机加深;积贫积 弱现象日益严重。 (2)评价:开辟了宋代官制的新模式;确立了神宗以后直至南宋的官制格局;但没有解决冗官冗费问题; 机构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2.【答案】(1)特点:按照地域来划分千户;地方行政、军事密切相连;等级森严、权力高度集中;兵民 合一与兵民分治相结合。 (2)作用:稳定了军队数量,巩固了边疆;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增加了军户负担,易激化社会矛盾。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将全蒙古的牧民统一编成数十个千户”“千户既是军事单位,又是地方行 政单位”“改变成层层隶属、高度集中的军事体制”“实行兵民分治“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第(2)问,根据材料“保障了元朝有稳定的兵源”“军户承担部分军费,以减轻政府的负担”“军户的负 担过重”,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总结。.网 3.【答案】(1)内容:实行土地国有政策;限制地主土地占有量。 特点:具有平均地权性。 (2)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政府当局没有认真地推行和实施;为抗衡中共而向地 主豪绅妥协。 【解析】本题以南京国民政府的土地改革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调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属于中华民国国民全体”“分别限制个人或团体所有土地面积之最高额” 等信息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第(2)问,根据材料“但南京国民政府最高当局并无认真推行之决心”“转而依靠地主豪绅建立保甲制度” 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网 4.【答案】(1)特点:城乡不平等;管理严格;与粮食供应制度相结合。 (2)背景: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农民获得相对自由的就业选择权;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廉价劳动力的强烈需 求。影响: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深化改革开放。 13 【直通高考】 1.【答案】(1)前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 各地通用。 (2)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 出贡献。 【解析】第(1)问,“区别”,依据材料信息“此前的纪年方法是……以在位年序纪年……此外,诸王国各以 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得出:前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 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 第(2)问,“历史意义”,依据材料信息“此前的纪年方法……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更易产生混 乱……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 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方便纪年、有利于维护君主集权和国家 统一、影响深远等角度分析。 2.【答案】(1)“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 (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 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 放和现代化建设。 14 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 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等信息可以得 出,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由“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得出恢 复、新建科研机构;由“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可以得出,恢复教育考试招 生制度;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可以 得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第二小问,根据上述内容和科技体制改革的相关背景以及 我国科技发展的成果等知识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