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4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 高一4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马克思在阐述对未来社会的构想时,曾提到: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按照共同的计划增加国家工厂和生产工具,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失。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由此可知,马克思旨在 A.通过国家手段促进社会公平 B.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C.促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D.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2.1871年3月,法国爆发巴黎公社运动,这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但是很快公社运动就失败了,说明 A.欧洲工人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力量 B.只有取得农民支持才能取得革命胜利 C.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条件尚未成熟 D.无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国际联合组织 3.俄罗斯前总理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他论述的是 A.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C.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D.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 4.下框为某部历史著作中列出的大事年表(节录),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主要关注的是 1947年国务卿马歇尔宣布美国对欧洲重建予以援助的计划 1948—1949年美国在苏联封锁西柏林期间对该城市空运给养 1949年苏联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 1949年美国和西欧建立北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1953年朝鲜战争显示美国遏制共产主义的新政策 A.战后世界的重建 B.世界的军事冲突 C.西方国家的合作 D.两大阵营的对峙 5.有学者评价:“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该学者认为 A.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定型 B.美国已经不再是超级大国 C.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D.多极化趋势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6.进入春秋以后,郑国开垦了“蓬蒿藜藿”之地;晋国开垦了狐狸豺狼所居的“南鄙之田”;宋郑之间的“隙地”(可垦而未垦之地),也在被压榨的奴隶的辛勤劳动下开垦出来。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春秋奴隶制发展成熟 B.土地国有制度的瓦解 C.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7.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官府募民耕作 C.田庄规模生产 D.封建政府佃农 8.唐代刘宴在进行盐法改革时,放弃了官产官销政策,让煮盐民户自行生产并在盐官的监督下出售给盐商;北宋则实行利用商人转运货物到边州或京师,在异地支付给商人盐、茶、钱的“入中制度”。据此可知,唐宋政府 A.放弃对盐的专卖权 B.与商人分盐茶之利 C.以发展商业为宗旨 D.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9.中国近代著名的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曾指出,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下列诗词对位于浙江的瓷窑,描述正确的是 A.景德产佳瓷,产瓷不产手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C.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D.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 10.下表为宋代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表。这一变化 时间 北方(%) 南方(%) 北宋初年 39.6 60.4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 38 62 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 37 63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 35.9 64.1 13世纪初 31 69 A.助推南方社会经济影响力上升 B.促使中国南北方经济趋向平衡 C.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D.导致过度开垦破坏了生态平衡 11.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12.1684年,清廷户部设江海关(驻松江)、浙海关(宁波)、闽海关(泉州)、粤海关(广州),监管货物出入和收取关税。此外,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表明当时 A.政府严格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B.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 C.政府突破朝贡贸易体系 D.外贸繁荣倒逼政府对外开放 13.李鸿章认为,华商如能自立公司,由熟悉商情、公廉明干之员出而担当,复有专门生意(漕运),自不至为洋商侵夺,遂成立轮船招商局。据此可知轮船招商局 A.由方举赞在上海创办 B.目的之一是与洋商竞争 C.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航运企业 D.体现洋务派的自强理念 14.山西票号,又称“汇兑庄”,是我国商品生产和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从1853年至1863年,汉口、扬州、南京等地的票号相继撤庄。该现象反映 A.银行制度取代传统汇兑模式 B.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清朝政府压制商品经济发展 D.社会动荡阻碍南方经济发展 15.下面为19世纪后期清政府举办的煤矿企业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名称 开办时间 停办年份及原因 创办人 经营方式 湖北兴国煤矿 1875年 1875年经费无着 盛宣怀(李鸿章幕僚) 官办 台湾基隆煤矿 1876年 1892年亏损 沈葆桢(台湾巡抚) 官办 直隶开平煤矿 1878年 —— 李鸿章(直隶总督) 官督商办 广西富川煤矿 1880年 1886年质劣 叶正邦(广西地方官) 官督商办 北京西山煤矿 1884年 —— 吴炽昌(李鸿章幕僚) 官督商办 湖北马鞍山煤矿 1891年 —— 张之洞(湖广总督) 官办 A.洋务运动重心发生变化 B.近代民族工业的地域分布日趋均衡 C.民族工业遭到帝国主义的资本制约 D.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16.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这一历史现象表明 A.中国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B.列强经济侵略使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国外市场的扩大加速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D.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因出口扩大得到增加 17.1863年到1891年西方国家在华主要机器工厂和主要经营内容如下表,这些企业的创办 时间 工厂名称 主要经营内容 1863年 俄商在武汉投资设立“顺丰砖茶厂” 砖茶 1877—1894年 德商在烟台设立“缫丝局”;美商在上海设立“旗昌丝厂”,后上海增加到七家外国丝厂 缫丝 1890年以来 于上海、天津、汉口、重庆等地设立“隆茂洋行”“平和洋行”“德隆洋行”等打包厂,便利了原料出口 为皮革、羽毛、毛皮、棉花等打包 A.说明西方国家对华资本输出占据主导 B.反映了西方列强加紧了对华原料掠夺 C.表明中国第一批无产阶级产生 D.体现了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减少 18.全面抗战爆发地后,在极短时期内,国民政府组织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将东部沿海的大部分商等学校和大量战略物资、工矿企业抢运到了云、贵、川等地。有史学家称其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次行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为持久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B.粉碎了日本掠夺资源的企图 C.为迁都重庆作了全方面准备 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 19.至1952年,我党共接管官僚企业数量:2400多家银行,2858家工矿企业,还有交通运输招商局系统所属企业和十多家垄断性的内外贸易企业,并将它们逐步改造为国有。这反映了我国 A.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举 B.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初见成效 D.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20.1953年,周恩来指出,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不是说把一切力量都摆在重工业上,其他的都不搞了,农业不发展了,轻工业不发展了,那是不行的。这表明,当时在中国的经济领域 A.“一五”计划存在严重弊端 B.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深受外来模式的影响 C.严重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 D.已有重点建设和全面安排相结合经济思想 21.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大规模地收集民歌》的社论,由此,一个声势浩大的“采风运动”在全国迅速掀起来。下列民歌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A.玉米稻子密又浓,铺天盖地不透风,就是卫星掉下来,也要弹回半空中 B.挥舞钢钎当红笔,豪情更比钢水急,满天钢花满天诗,献给领袖毛主席 C.吃饭不要钱,想了几千年,如今实现了,快活似神仙 D.(凤阳人民)吃不愁,穿不愁,腰里揣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 22.1978年秋天,小岗村将生产队的田地分给各家各户,实行包产到户,成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2006年1月25日,一些村干部召开村民大会,宣布要将土地合并,集中办农场、搞养殖和旅游开发等。两次土地政策的调整表明 A.农村经济体制要适时调整 B.土地合并违背了国家政策 C.分田到户不利于农业发展 D.土地所有制性质发生变化 23.1982年,商业部与轻工业部联合发出通知,日用工业品购销体制在统购统销(统配)、计划收购、订购、选购四种购销形式的基础上,增加代批代销形式。此后,又发展了工商联营联销形式,从而形成了6种购销形式并存的局面。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步入了快车道 C.社会经济活力正在被激发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24.下图反映了1983—2007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单位:亿美元)。1990—1995年出现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A.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 B.对外开放格局全面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形势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1分) 材料一 明清时期,随着经济中心的进一步南移,江南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其中的重要表现是江南市镇的普遍兴起。……在经济中心的转移过程中,中国的经济社会也开始了依次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国近世社会始于16世纪。” ——摘编自安涛《从中心到边缘:明清以来朱泾镇经济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世社会始于16世纪”的依据。(9分) 材料二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大多分布在城市,尤其是沿海、沿江一带的城市。广大的内地与之相比则远远落后。从1895年至1913年的统计资料看,这18年所建立的549家厂矿企业中,沿海城市占61.35%,内地仅占38.65%,至于西南、西北边疆地区则几乎没有新式企业。 ——摘编自陈曼娜、陈伯超《论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社会经济转型的特点及其主要成因。(12分) 材料三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了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将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成为城镇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正规经济迅速发展的“加速器”。 ——摘编自胡鞍钢、马伟《现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现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变的表现及影响社会经济转型的因素。(10分) 26.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正确的政策制定和稳定的发展环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分) 材料一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地之税”。 一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的经济政策及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12分)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要引进和利用世界各国的一切先进文明……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是如何“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9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B 4.D 5.D 6.C 7.D 8.B 9.B 10.A 11.C 12.B 13.B 14.D 15.D 16.C 17.B 18. A 19.A 20.D 21.D 22.A 23.C 24.A 二、非选择题 25.(31分)(1)依据:商业市镇的普遍兴起;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每点3分,共9分) (2)特点:近代经济主要集中在城市;近代企业分布严重不平衡(或:近代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沿江地区);近代企业以轻工业为主体(或:轻工业与重工业发展极不平衡)。(每点2分,共6分) 成因:沿江沿海交通便利;沿海或沿江地区较早地接受了西方工业文明;中国近代企业技术落后、资金薄弱。(每点2分,共6分) (3)表现: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向多种所有制并存。(每点3分,共6分) 因素:国家政治体制;社会经济形态;对外交往;思想开放程度。(答出任意2点,得4分) 26.(21分)(1)政策:重农抑商(3分) 影响:强化了小农经济,稳定了封建社会的统治;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成为近代中国落伍的重要因素;(9分) (2)初步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参与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每点三分,共9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