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会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会昌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会昌中学第二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卷 命题人:李秋华 审题人:张凤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的解释,最完整的是 A. 自然经济瓦解——商品经济发展——“黄金梦”‎ B.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货币需求增加 C. 商业危机——东西方通商要道受阻——商品价格猛涨 D. “黄金梦”——航海技术进步——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5世纪前后,西欧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初步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了对货币的需求,促使西欧人走向海洋,寻找财富。新航路的开辟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商品经济在自然经济瓦解之前就已经发展;C选项错误,商业危机是由东西方通商要道受阻导致的;D选项错误,“黄金梦”不是航海技术进步的经济根源,航海技术的进步也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经济根源。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世界历史逐渐融合成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实现这一“统一”的主要方式是 A. 西方的殖民扩张 B. 东方的借鉴学习 C. 正常的文化交流 D. 人才的频繁流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哥伦布”时代起,全球……”,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与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连在一起的,A项正确。“东方的借鉴学习”是被迫的,“文化交流”是客观作用,这些和“人才的频繁流动”一样,都是“统一”的“结果”,所以BCD三项错误。‎ ‎3.尼德兰的安特卫普是16世纪欧洲的商品集散地,欧洲各地的商人都在此设有办事处。市内银行林立,还建成了专供开展贸易和金融业务的交易所,债券、期票等作为有价证券可以在交易所内进行流通。这些现象表明 A. 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B.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C. 欧洲出现“商业革命”‎ D. 地中海区域成贸易中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安特卫普是16世纪欧洲的商品集散地,欧洲各地的商人都在此设有办事处。市内银行林立,还建成了专供开展贸易和金融业务的交易所,债券、期票等作为有价证券可以在交易所内进行流通。这说明欧洲经济重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这是欧洲“商业革命”的表现,故C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故A项错误;17世纪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成为贸易中心,故D项错误。‎ ‎4.据统计,在15世纪的最后几年,威尼斯商人在亚历山大港每年平均大约进口350万英镑价值的香料,但是在1502-1505年的4年中,这一数据下降到每年100万英镑左右。这一现象反映出 A. 欧洲市场香料交易量大幅下降 B. 欧洲贸易的中心逐渐发生转移 C. 世界市场的雏形由此开始出现 D. 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发生中断 ‎【答案】B ‎【解析】‎ ‎【详解】亚历山大港位于埃及,属于地中海地区,这是传统东西方商路中心,此时威尼斯商人从此港口进口货物的数量减少,说明了此地贸易中心地位受到冲击,结合所学,这主要是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的影响,故选B项。欧洲市场香料交易量大幅下降是材料中的表象,A错误。C项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发生中断不是题干的现象,D错误。‎ ‎5.下面是关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示意图,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④②①③‎ D. ④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④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对殖民地半殖民掠夺、奴役,以美洲最为突出;②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扩张时代,体现为三角贸易;①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后的商品输出时代;③反映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资本输出时代,故选C,选项A、B、D顺序颠倒,排除。‎ ‎6.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B. 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C. 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 欧洲人在美洲大陆分布越来越广泛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特别是混血人的出现,反映的是欧洲长期不断对美洲进行探险和征服所带来的美洲人口结构的变化。故答案为A项。欧洲大量屠杀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是欧洲人对美洲征服的表现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项;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只是美洲人口减少的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是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D项。‎ ‎7.该国的商船吨位占当时欧洲总吨位的3/4,拥有15万艘商船,几乎垄断了海上贸易。挪威的木材、丹麦的鱼类、波兰的粮食、俄国的皮毛、东南亚的香料、印度的棉纺织品、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等,大都由该国商船转运,经该国商人转手销售。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A. 16世纪的西班牙 B. 19世纪的英国 C. 18世纪的美国 D. 17世纪的荷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该国的商船吨位占当时欧洲总吨位的3/4,拥有15万艘商船,几乎垄断了海上贸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由于荷兰人对外运输发达,被人称为“海上马车夫”,故答案为D。西班牙、英国和美国都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英国获得“充裕流动劳动力”的途径是 A. 殖民扩张 B. 开辟新航路 C. 圈地运动 D. 奴隶贸易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可知,,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获得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劳动力,故C项正确;殖民扩张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与设问不符,故A 项排除;新航路开辟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原料、市场等,但与设问不符,故B项排除;奴隶贸易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与材料不符,故D项排除。‎ ‎【点睛】“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是关键信息。‎ ‎9.“在铁路和轮船时代到来之前——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的可能性非常有限,工业经济意味着主要由国内农业所提供的食物,必先大幅度地增产,此即农业革命”。材料强调的是 A. 工业发展之后应首先注重粮食生产 B. 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快速提升 C. 农业进步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D.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前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铁路和轮船时代”指的是工业革命时代,“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的可能性非常有限,工业经济意味着主要由国内农业所提供的食物,必先大幅度地增产,此即农业革命”表明从国外大量进口粮食是不现实的;要先进行农业革命,使之大幅度增产,为工业经济提供食物,才能进行工业革命,即农业进步要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故答案为C项。A项,首先注重粮食的生产才有工业的发展,该项说法前后颠倒,排除;B项,在英国农业生产率快速提升促使工业革命发生,排除;D项,农业进步才是工业革命的前提,不是交通运输业,排除。‎ ‎【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10.19世纪中期,浓烟滚滚的“轨道怪物”将欧洲各主要路程的距离都“缩短”到原来的十分之一,大大加快了人类的旅行速度。这主要是由于 A. 珍妮纺纱机的出现 B. 改良蒸汽机的应用 C. 电动机的发明 D. 发电机的推广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世纪中期,浓烟滚滚的“轨道怪物”、 距离都“缩短”、 加快了人类的旅行速度等信息可知,这是英国人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B项正确;珍妮纺纱机是纺织行业的变革,与将欧洲各主要路程的距离都“缩短”无关,A项错误;电动机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动力变革,与材料不符,C项错误;发电机的推广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影响,D项错误。‎ ‎11.从17世纪初开始,反对特许公司的垄断权、要求经济自由成为英国乡绅、小商人等社会阶层的共识;1688年,议会宣布停止东印度公司的专营特权并开放印度贸易。这反映当时英国 A. 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 重商主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C. 工业资产阶级成为议会主体 D. 自由主义经济意识逐渐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反对特许公司垄断权、要求经济自由成为英国乡绅、小商人等社会阶层的共识”等信息。可知当时英国有自由主义经济意识,故答案为D选项。当时英国社会阶级结构未发生重大变化,A选项排除。重商主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说法太绝对,B选项排除。工业资产阶级成为议会主体是在1832年议会改革之后,C选项排除。‎ ‎12.下表为19世纪英国各部门就业人员占比表,据此可知(单位:以户为单位)‎ ‎——资料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A. 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C. 其他部门就业人员的占比稳定增长 D. 工商业的发展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表格数据看出,19世纪英国农业就业人员在劳动力总数人所占的比例逐步减小,工商运输业所占的比例逐步增加,说明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各部门就业人员在劳动力总数人所占的比例,农业所占比例减小,并不意味着农业的衰退,故A项排除;各部门就业人员在劳动力总数人所占的比例的变化,无法体现贫富分化加剧,排除B;C项中“稳定增长”明显与材料数据不符,排除。‎ ‎13.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 美国经济的崛起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C. 法国实力的增长 D.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可知,这是全球范围内一切买卖和交流的总和,包括物流、原料、商品、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经济崛起,排除A项;C项说法片面,排除;材料没有凸显英国实力与地位,排除D项。‎ ‎【点睛】其备考启示:理解每一个核心历史概念的时空范围、典型特征和主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4.根据下列表格(单位:万亿元)中的内容,推测其要认定的年份可能是 年份 世界贸易总值 英国(含殖民地)‎ 法国 德国 美国 ‎?‎ ‎374‎ ‎91.8(140)‎ ‎45‎ ‎42‎ ‎34‎ A. 1765年 B. 1850年 C. 1914年 D. 1970年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最强的殖民帝国,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被美国和德国超过,下降到世界第三位。所以该年份应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765年工业革命尚未展开,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并未占据绝对优势,同时此时期美国尚未建立;C选项错误,1914年时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大国,英国下降为第三位,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1970年美国仍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5.“只要将手指在开关上一按,魔术倾斜而下。宫殿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光与生命”,该报章赞许的世界博览会最早可能出现在 A. 1850年的伦敦 B. 1900年的巴黎 C. 1935年的布鲁塞尔 D. 1970年的大阪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只要将手指在开关上一按……都充满了光与生命”可知,材料描述的发明是电灯,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之一,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为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故选B。1850年的伦敦世博会展示的应该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排除A;世博会展出的一般是当下对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1935年与1970年时间相对靠后,已过展示的最佳时机,排除C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只要将手指在开关上一按……都充满了光与生命”的描述推断出展出的具体物品,而后依托时间作出最佳选择,特别要注意世博会展出的时效性。‎ ‎16.从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猛增了55%。这一现象 A. 不利于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 B. 反映了美国经济的有序发展 C. 凸显了生产相对人们的购买力过剩 D. 直接导致了失业人数的激增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美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猛增了55%。”可知,个人工资增长远慢于生产率。这产生的不利影响是生产相对人们的购买力过剩。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股市,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美国经济潜在危机,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D项说法无必然联系,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解读类选择题。其备考启示如下:其一,精准简约提炼材料核心信息是前提;其二,据此推导其原因或影响是关键。‎ ‎17.在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罗斯福新政一度消失。如:1956年的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侧重讲述经济危机,至于罗斯福政府如何想办法应对危机,并无任何文字表述。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前 A. “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 B. 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C. 闭关锁国,社会发展缓慢 D. 较封闭导致世界史研究落后 ‎【答案】B ‎【解析】‎ ‎【详解】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否定和排斥市场经济,而罗斯福新政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挽救和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调整,由于受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历史教科书不愿意介绍罗斯福新政应对危机的措施和成效。故答案为B项。A项只是外交政策,且在50年代末已经发生变化,排斥;当时中国并没有闭关锁国,我国与部分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排除C项;D项表述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点睛】罗斯福新政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深刻改造,挽救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尽管加强国家干预,但仍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由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对立,使得中国当时不愿意介绍罗斯福新政的成就。‎ ‎18.W·福斯特在《美国共产党史》中说:“若是罗斯福没有这些纲领,工人们在这个时期一定会采取行动……击破两党制度,建立一个他们自己的政党。”在罗斯福新政中,较好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A. 整顿银行业,恢复银行信誉 B. 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权力,管制证券业 C. 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 D. 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不断加强社会保障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采取了一系列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避免了工人阶级采取一些过激的反抗行动,使得两党政治最终没有被推翻;建立社会福利制度与材料涉及的相关信息关系密切。故答案为D项。AB项,整顿银行业,恢复银行信誉和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权力,管制证券业涉及的主要是金融领域的相关知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是农业方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9.罗斯福上台后,定期用“炉边谈话”的形式向人民解释新政。在谈话中,他不可能倡导的是 A. 所有银行停业整顿,授权联邦银行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短缺 B. 成立农业调整署,向增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提高农产品价格 C. 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为企业复兴创造条件 D. 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帮助各州进行直接救济或者以工代赈 ‎【答案】B ‎【解析】‎ ‎【详解】罗斯福新政,对农业进行调整,成立农业调整署,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防止农产品过剩,稳定农产品价格,故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AC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20.关于“新政”,沃尔特•李普曼说:“2月末,我们是一些乌合的受惊暴民与宗派团伙。在3月至6月这100天中,我们又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民族,相信我们保证自己安全和控制自己命运的力量了。”这表明新政 A.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B. 维护了美国工人阶级利益 C. 稳定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 D. 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2月末,我们是一些乌合的受惊暴民与宗派团伙。在3月至6月这100天中,我们又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民族,相信我们保证自己安全和控制自己命运的力量了”得出新政稳定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C项正确;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是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A项错误;罗斯福新政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工人阶级利益,但是仅是维护资本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全面,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的成分,不能说是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D项错误。‎ ‎21.1993年1月克林顿在就职演说中说:“我们必须做前辈从未做过的事情……让我们决心把我们的政府变成如富兰克林·罗斯福说的一个‘大胆、持久实验’的地方,一个为我们的明天、而不是我们的昨天的政府。”下列不属于克林顿执政期间“实验”之处的是 A. 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 B. 把赤字政策、刺激消费作为干预经济的目标 C. 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D. 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经济”‎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克林顿执政期间放弃之前美国多年奉行的赤字政策,故B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克林顿执政期间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促进经济;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新经济”,故AC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22.一位俄国学者指出:“美国思想体系的传统任何时候都不会转变为僵死的教条,而是在每一新的历史阶段为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心生。”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 A.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C. 推行社会福利政策 D. 积极发展“知识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回答时代的呼唤而获得新生”的举措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积极发展“知识经济”。故答案为D项;A项时间是1933-1973年,排除;B项时间是1933年之前,排除;C项时间是1945-1973年,排除。‎ ‎23.1932年,国家允许农民在所谓的集体农庄市场上对其剩余农产品进行贸易往来,计划征收的粮食配额南1810万吨减少到1490万吨,计划五年内将工业消费品的产量提高134%,农产品的产量增加177%,住房空间扩大40%。这表明当时苏联 A. 肯定和继承了新经济政策 B. 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协调 C. 注重民众生活状况的改善 D. 经济发展模式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当时苏联征收的粮食配额大幅下降,允许农民交易剩余农产品,大幅度提高工业消费品、农产品的产量和扩大住房空间,表明苏联政府有意识地注重改善民众生活的状况,故答案为C项。1928年后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停止,当时推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重工业的发展数据,不能得出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协调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具体做法的变化,而不是发展模式的变化,排除D项。‎ ‎【点睛】苏联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化,但从材料信息来看,政府也注重民众生活状况的改善。因此对于此类试题的解答,必须根据材料信息来确定答案。‎ ‎24.1929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到50%,而且是择优、低价购买。这表明苏联的工业化 A. 提升了苏联综合国力 B. 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C. 借助了有利国际环境 D. 减少了社会制度对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苏联一五计划期间低价购买了国外很多先进设备,而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经济危机时期,需要对外寻求市场,所以苏联的工业化借助了有利国际环境,C选项符合题意。提升了苏联综合国力的说法但与材料主旨不符,A选项排除。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的说法夸大了一五计划的作用,B选项排除。减少了社会制度对立与史实不符,D选项排除。‎ ‎25.下图是苏联轻工业和重工业年增长率示意图,据图可知“二五计划”期间的苏联 A. 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 工业发展受到体制严重阻碍 C. 注意到了工业结构平衡问题 D. 工业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表信息可知,从一五计划到二五计划,苏联的轻重工业年增长率差距逐渐缩小,说明苏联注意到了工业结构的平衡问题,故选择C选项;材料只是说明苏联轻重工业的结构问题,并未体现是否实现工业化,故排除A选项;斯大林模式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B 选项;苏联工业体制改革开始于195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D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苏联工业发展过程,需要掌握从一五计划到二五计划苏联对于轻、重工业的态度转变。‎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业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资源的竞争热,建立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作用。‎ 材料二: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了工人生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转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地理上的发现”指什么?这一“发现”对世界的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并概括说明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是什么?‎ ‎(3)根据所学知识,试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的主要领域及代表成果有哪些?‎ ‎(4)根据材料三,概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答案】(1)①指的是新航路开辟。②积极作用: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等。‎ ‎(2)①核心内容:用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作坊。②阶级关系: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 ‎(3)①电力的广泛应用:电灯、电话等②内燃机的创制:汽车、飞机等③化学工业:炸药、塑料等④传统工业:炼钢技术改进(三个领域即可)‎ ‎(4)①新航路开辟,标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②第一次工业革命,标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③第二次工业革命,标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建立。‎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业资本发展的大革命”可知指的是新航路开辟。第二小问积极作用:依据材料一“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资源的竞争热”的信息从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以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等回答。‎ ‎(2)核心内容:依据材料二“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可知答案。阶级关系:依据材料二“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转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的信息可知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立。‎ ‎(3)依据所学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从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化学工业以及炼钢技术改进等回答。‎ ‎(4)依据材料三的信息和所学从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于世界市场的影响回答。‎ ‎【点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 ‎(1)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推动欧洲人走向海洋,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2)荷兰、英国等国的早期殖民扩张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3)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爆发于英国,以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伴随在世界范围内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殖民活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端于德国、美国,核心成果是电力、内燃机、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伴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及瓜分世界狂潮的出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在战争(指1919-1920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的时候,饿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大国崛起》‎ 材料二 ‎ ‎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联邦紧集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农业调整暑、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暑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材料三 20世纪中,由于美国作为一个经济巨人和超级大国的出现,全球化又获得了额外的巨大提高。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经济就已十分强大了,只是经济保护主义和相互孤立限制了它充当全球角色。二战后,由于其工业未受到任何损失,经济变得更为强大,从此以后,美国便担当了管理世界资本主义的重任,包括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充当核心角色。美国十分大度地保持自己对进口的开放……允许技术自由转让,通过马歇尔资助计划,美国向欧洲提供了巨额货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当然,它在向各国提供货款的同时,也为美国本土的一些跨国公司进入新的市场提供了机会。‎ ‎——(英国)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简述这一政策在工业方面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的主要原因。‎ ‎【答案】(1)得益于新经济政策。工业上: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两种形式,还允许部分地恢复小型私人企业。‎ ‎(2)内容: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恢复工业与农业的生产;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影响: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挽救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二战后的欧美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3)原因:美国从一战后到二战后,经济日益强大;经济政策从保护主义转向开放;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通过技术转让和提供货款,开辟新的市场等。‎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新经济政策。根据所学概括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的内容即可。‎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结合所学从金融业、农业、工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即可。影响根据“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的新模式等。‎ ‎(3)根据“其工业未受到任何损失,经济变得更为强大,从此以后,美国便担当了管理世界资本主义的重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的日益增强,经济政策的调整,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采用各种方式开辟新市场等。‎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引自《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二 毛泽东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的稞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饿死了1000万人 ‎——引自《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工业化通常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 ‎(2)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采取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工业化道路的原因,并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苏联工业化所采取的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我们从中可吸取什么教训?‎ ‎【答案】(1)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 原因:轻工业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可以为重工业进行必要资金积累和技术准备。‎ ‎(2)原因: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和包围之中,面临战争的威胁,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当时苏联国情;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依靠本国力量积累工业化的资金;国家主导;追求高速度高指标;时间短,成就显著。‎ ‎(3)问题: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了轻工业、农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货币不稳定,农民利益受到损害。‎ 教训:要正确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保护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济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解析】‎ ‎【详解】(1)根据“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轻工业积累了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可知工业化通常应按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途径进行。原因主要是轻工业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能较快为重工业进行资金积累和技术准备。‎ ‎(2)根据“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可知苏联采取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工业化道路的原因主要和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面临的战争威胁有关,所以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苏联国情。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苏联工业化的特点主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依靠本国力量积累工业化的资金;国家主导;追求高速度高指标;时间短,成就显著。‎ ‎(3)根据“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和材料三可知苏联工业化所采取的途径造成的问题主要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造成了轻工业、农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货币不稳定,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因此给我们带来的教训主要是要正确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要保护农民利益和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经济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鼓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坚信个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自由市场贸易将会使整个社会受益。19世纪20年代,英国同欧洲各主要国家订立了互惠关税协定,降低原料和工业品的进口税率。1854年,英国取消《航海条例》,成了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提出“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张,这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摘编自韩青、高先民、张凯华《贫易战争》‎ 围绕材料,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答案】示例一:论题:经济理论的创新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阐述:16、17世纪重商主义流行,推动了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与发展。随着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展开,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兴起,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面对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凯恩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使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迎来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综上,经济理论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到新阶段。‎ 示例二:论题: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理论的创新。(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三:论题:经济政策的调整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材料主要叙述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经济思想,重在强调经济思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即经济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或者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了新的经济思想的产生。考生在提取论题时不能偏离这一主题,且论题要明确。论证时以时间为线索,再结合世界经济史发展的阶段特征进行具体叙述即可,切记史论结合,史实正确,逻辑严密。‎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