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重庆外国语学校 ‎2019—2020学年度(下)半期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90分钟完成)‎ 出乎史,如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龚自珍——清末思想家)‎ 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意大利著名思想家)‎ 第Ⅰ卷(选择题,共57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8小题,每小题1.5分,共57分。在备选答案中,符合题目要求的只有一个。把你认为的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在机读卡上涂黑,请注意正确填涂。)‎ ‎1. 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如下图,他对在二战时还是盟友的苏联大肆攻击,呼吁西方国家共同对付苏联。丘吉尔的真实意图是 ‎ A. 抵制苏联的共产主义威胁                    B.为挽救战后欧洲的分裂 C.希望维护英国的大国地位                    D.献媚美国缔结英美同盟 ‎2. 二战后初期,为了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魅力,美国在纽约建立了林肯表演艺术中心。它采用现代主义建筑的自由风格,目的是向全球人们宣传美国的自由观,以此来抵御社会主义文化的侵袭并展示美国文化的纯熟,以增强美国在全球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由此可见 A.“冷战”思维影响美国城市建设          B.美国重视对外文化艺术交流 C.美国尚未处于世界霸主地位                D.现代主义风格影响城市开发 ‎3. ‎1948年6月24日,苏联切断德国西柏林的水、陆交通,停止蔬菜和其他食品供应,形成了战后轰动世界的第一次柏林危机。不过,苏联一直开放着空中通道,使美国的大规模空运得以实施,美国也没有采取武力手段强迫苏联解除封锁。这表明 A.冷战态势尚未形成                                B.两极格局正式确立 C.美苏对峙中保持着理性                        D.柏林危机中美国占优势 ‎4. 马歇尔‎1947年6月5日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解决方法在于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并且重建欧洲人民对于他们自己国家的经济前景的信心,并相信欧洲是个整体。”“这个项目必须是一个联合体,即使不是被所有欧洲国家赞同,必须被一些欧洲国家赞同。”据此可知,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A.客观上推动了西欧国家联合                B.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恢复 C.稳定了资本主义的政治秩序                D.重在利用西欧削弱苏联实力 ‎5. 约翰·L加迪斯指出,仅仅将冷战所要解决的问题归结为两个超级大国的利益之争是不恰当的,从根本上看,冷战是两种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对立。由于斯大林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领袖,从未放弃过“世界革命”的最终理念。据此可以推断该学者的观点是 A.美、苏两国对冷战的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 ‎ B.冷战实际是两种不同思想观念的对抗 C.意识形态和安全利益是冷战的根本原因 D.苏联和斯大林应该对冷战负主要责任 ‎6.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苏联的主要目标是,利用苏联的势力建立一个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对立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而不是掀起一场全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然而美国错误地将此视为向全球扩张共产主义,因而制定了全面遏制苏联的强硬政策,“冷战”因此爆发。材料旨在说明 A.战后苏联致力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建立 B.美苏争霸是导致“冷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C.美国对战后世界形势和苏联行为存在误判 D.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是“冷战”的直接体现 ‎7. 20世纪60年代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西欧国家仅欧共体六国所占比例就超过39%,美国同期从1957年的20.9%下降到15.1%。在世界工业生产中,1951年至1970年,西欧所占比例由20.8%升至28.6%,美国同期则由48.6%降至37.8%。据此可知 A.西欧与美国的矛盾日趋尖锐                B.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已开始衰落 C.布雷顿森林体系已趋于瓦解                D.西欧的联合冲击了国际经济格局 ‎8. ‎1974年6月26日,欧洲共同体八国(爱尔兰除外)和美国在内的北约15国签署了《北大西洋关系宣言》,除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宣言强调了“友好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的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材料表明,西欧对欧美关系有了新的定位,这主要表现在 A.摆脱西欧防务对美国的依赖                B.谋求西欧政治外交上的自主 C.实施不同于美国的东欧政策                D.加强欧共体内部的政治联盟 ‎9. 1961年6月在开罗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筹备会议,会议明确规定了参加不结盟国家会议的5个条件:①奉行以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基础的独立的外交政策;②支持民族独立运动;③不参加大国军事同盟;④不与大国缔结双边军事协定;⑤不向外国提供军事基地。由此可见不结盟运动 A.是不结盟的区域集团组织                    B.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宗旨 C.是新中国的坚定盟友                            D.形成了美苏之外的第三世界 ‎10.1991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强调:“在世界各国中,只有美国同时具有道义上的声望,也具有维持这一声望的手段,我们是世界上唯一能够聚集维护和平力量的国家。正是这一领导的重任以及实力,使美国在一个寻求自由的世界中成为自由的灯塔。”这反映了美国 A.积极维护世界和平                                B.帮助欧洲发展经济 C.谋求建立单极世界                                D.军事实力世界领先 ‎11‎ ‎.冷战时期,美国将世界上的国家划分为三类:民主国家、共产主义国家和夹在中间的第三世界国家。冷战结束后,更是将世界简单地划分为民主国家和非民主国家,社会主义的南联盟显然被划在了后者的行列,并在美国主导下,北约对南联盟进行军事打击。这说明,在冷战结束后 A.国际上意识形态领域分歧在淡化        B.第三世界国家在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 C.美国反共产主义意识并没有弱化        D.民主化已成世界政治发展的大势所趋 ‎12.2008年11月.美国国家情报理事会发表的《2025年的全球趋势》坦承:“今后15~90年里,对于国际制度的演变.美国将发挥比任何其他国际行为者更大的影响,但在一个多极世界上,它将拥有的力量要比数十年来所曾拥有的要小。”这一观点的提出主要基于当时 A.“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                       B.霸权主义影响力减弱 C.多极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D.国际关系实现民主化 ‎13.《诗经》中有记载:“载芟(除草)载柞(砍树),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洼地)徂畛(坡田)……为酒为醴,蒸畀祖妣,以洽百礼”“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简单落后的耕作方式   ②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   ③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   ④南方地域特色和神话色彩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图1是两幅汉代面像砖的图片。突出反映出汉代 A.集体协作劳动普遍化                            B.重视生产工具的运用 C.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                            D.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15.学者王家范说,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作为最大、也是最小的生产单元,物资再生产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合而为一,使得这种生产结构系列简单,具有顽强的自生产自组织的再生机制。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小农经济因其规模小而十分脆弱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很难发展为复杂的经济机制 C.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小农经济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D.小农经济有利于物资和人口快速增长 ‎16.清代乾隆年间出土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散氏盘,盘中铭文记载了西周晚期夨国偷袭散国,两国议和后,夨国割让土地给散国,以赔偿其损失。两国进行土地划界时,相关程序必须经周王核准,以及大臣协助勘察和认定。据此可知当时 A.“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根深蒂固      B.周王室对各诸侯国拥有绝对控制权 C.诸侯国间的战争致使“王土”流失    D.诸侯国间的土地变更须经周王认可 ‎17.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契”,这些文契具有确认所有权的法律效力,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确认物。这说明汉代 A.法律体系完备                                    B.土地兼并日益盛行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政府依法治国 ‎18.唐朝均田制规定:“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亲王百顷,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云骑尉、武骑尉各六十亩”。奴婢不授田。朝廷这种做法 A.充分反映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B.实行的是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C.主要是将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D ‎.实际上是按身份地位占有耕地 ‎19.两宋时期,人口迅速增长,土地使用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加剧了土地用养的矛盾。对养地投入需求的增加推动了长期租佃制的逐渐盛行。南宋时期农民逐渐拥有了土地的永佃权,且可将租佃权在土地市场上交换转让。土地租佃制的发展 A.加剧了地主和农民矛盾                    B.强化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C.消除了土地用养的矛盾                 D.减少了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 ‎20.表1是根据《中国货币史》整理的晚明赋役折银及影响进程表,这些进程有助于 ‎ 进程一 ‎ 农民从纳粮当差到纳银不当差—从身份到契约-与土地分离、雇工和商帮群体形成—市场化进程 ‎ 进程二 ‎ 农业从单一到多元—经管权与所有权分离—农业商品化—商业化进程 ‎ 进程三 ‎ 农村从封闭、半封闭到开放—市镇兴起—城市化进程 ‎ A.中国逐渐向近代社会转型     B.中国白银的储备剧增 C.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21.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及唐末战争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但是,却成为皖江地区唐后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其主要原因是 A.北方先进生产力的传入                        B.皖江地区社会环境稳定 C.土地兼并问题得到缓解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22.表2 汉至明南北方户数的变化  ‎ 时代 ‎ 北方户数 ‎ 南方户数 ‎ 南方户数占总户数比重(%) ‎ 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 ‎965万 ‎ ‎111万 ‎ ‎10.3 ‎ 唐(天宝元年,742年) ‎ ‎493万 ‎ ‎257万 ‎ ‎30 ‎ 宋(元丰三年,1080年) ‎ ‎459万 ‎ ‎830万 ‎ ‎64.4 ‎ 明(隆庆六年,1572年) ‎ ‎344万 ‎ ‎650万 ‎ ‎65.4 ‎ 表2呈现的史实表明 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B.南方生产力水平更发达 C.区域经济格局的变化                            D.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23.大运河修建之后,成为南北经济交流的要道。唐朝中后期又在沿线相继开凿了不少运河漕渠,主要分布情况见图2。据图2可知,当时 ‎ ‎ ‎ A.南方经济影响力上升                            B.交通设施趋于完善 C.经济区域化趋势增强                            D.政治重心发生转移 ‎24.表3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表3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25.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3。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6.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产品中常常要铭刻监造者、主造者、造者的姓名等,内容尽量详尽而丰富。所谓“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物勒工名”的出现说明 A.工商食官制度开始出现                        B.产品生产贯彻责任意识 C.手工业区域性特征明显                        D.商业发展冲击政府管理 ‎27.汉武帝时期在产盐区设盐官,雇工煮盐,又在产铁区设铁官,经营采冶铸造,发卖铁器。汉武帝的这一做法 A.保证了盐铁产品的质量                        B.削弱了诸候王势力 C.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D.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28.明初沿袭元朝实行匠户制度,强制征调工匠服劳役,世代承袭,不得脱籍改业。1485年,明政府下令轮班匠可折收银两:南匠每名月出银九钱﹐北匠每名月出银六钱。纳银后,可免赴京当班。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衰落                    B.导致白银成为了主要货币 C.体现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29.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明代中叶以来 A.手工业领域发生新变化                         B.货币白银普遍流通 C.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                        D.农产品商品化加速 ‎30.在吐鲁番地区考古中发现大量唐代文书,其中公文书内容涉及土地、户籍、赋役、军事、诉讼和馆驿等,私文书内容多为借贷、买卖契约等;此外还发现《千字文》等蒙书。这反映了当时 A.西域地区全面接受中原文化                B.唐朝有效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C.西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                D.唐朝实行大一统的文化政策 ‎31.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这表明当时 ‎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 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32.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33. 表4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表4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34.图4为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单位:每两黄金合白银数)示意图。据此可知 ‎ A.18世纪的中国曾出现贸易危机            B.闭关锁国使得清朝外贸日渐萎缩 C.清中叶中外贸易联系渐趋密切             D.清政府实施较为宽松的贸易政策 ‎35.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这是因为汉代 ‎ A.始终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                    B.长期战争导致经济衰落 C.国家的经济集权日益加强                    D.土地兼并加剧社会动荡 ‎36.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37.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A.利于新生产关系的产生                         B.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38.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请用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一现象表明 A.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         B.明清时期农业生产获得长足发展 C.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3分)‎ 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9题20分,第40题23分。满分43分)‎ ‎39.(20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宣传马歇尔计划的名作。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 材料二 下图是一副名称为“美国最新式战车”的漫画(该漫画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图中俄文“3AEM”意为“财政贷款”)‎ 材料三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材料四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五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他们的认识差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国际格局?(6分)‎ ‎(2)据材料三,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四和材料五,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8分)‎ ‎40.(2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材料三 ‎ 材料四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6分)‎ ‎(2)阅读材料二及丝绸之路示意图,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9分)‎ ‎(3)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8分)‎ 参考答案 ‎1-5 CACAD 6-10 CDBBC 11-15 CAABC ‎ ‎16-20 DBDDA 21-25 ACABD 26-30 BCDAC ‎ ‎31-35 DBACC 36-38 CAA ‎39.【答案】(1)不同:电影描述法国小镇在美国财政援助下生活逐渐好转,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有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2分)漫画中欧洲人被“绑”在美国的战车上,追逐美国的财政贷款,创作者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2分)‎ 国际格局:两极对峙。(2分)‎ ‎(2)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3点即可,6分)‎ ‎(3)学术界力图对美苏冷战作出辩证评价。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8分) ‎ ‎40.【答案】(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2分)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4分)‎ ‎(2)特点:古代的丝绸之路不是一条单一的交通线,而是由多条交通道路构成的交通网络;受政治形势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沟通西方的线路有不同选择;总体上看,自汉朝之后,丝绸之路未曾完全中断,河西走廊在丝绸之路东段居于主导地位。(9分)‎ ‎(3)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8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