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西藏拉萨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
拉萨市202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 24.商代女性可以参与军事、主持祭祀等;周代女性逐渐被束缚在纺纱织布等生产活动范围 内。这一变化反映了周代. A.井田制瓦解 B.礼乐制度推行 C.宗法制完备 D.纺织技术提高. 25.唐代宫廷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有来自西域的龟兹、高昌、疏勒等乐,有来自印 度、天竺、康国、安国等乐,以及来自高丽、日本、扶南等乐。促成音乐呈现这种特征 的主要因素是唐朝 A.政治军事实力的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加强现实统治的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6.北宋画师刘宗道“作《照盆孩儿》,以水指影,影亦相指,形影自分。每作一扇,必画数 百本,然后出货,即日流布,实恐他人传模之先也。”这可以佐证,北宋时期 A.雕版印刷术尚未普及 B.画家的商业意识浓厚 C.文人画开始一统天下 D.绘画普遍受理学影响 27.观察下面《明朝各代朝贡次数统计图》。据此可反映出明朝 A.朝贡贸易解体 B.财政能力下降 C.私人贸易取代官方贸易 D.改变了对外开放的政策 28.20世纪初,清政府不得不以立法的形式将西方的工厂制度、公司制度和一系列与之配套 的经济制度正式引入中国。清政府这一做法 A.体现了中国经济殖民地化 B.强化了官僚资本的主导地位 C.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解决了近代工业发展的困境 29.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各种进步刊物中,以“新”字命名的刊物大量涌现,如《新社会》 《新生活》、《新江西》等。这反映出新文化运动 A.催动知识分子主体意识觉醒 B.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 C.引发了许多救国思潮的涌现 D.对新闻出版业影响尤为突出 30.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 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人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 原因是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B.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C.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31.1952 年6月10日,毛泽东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锻炼身体”的口号成为这一-时期的热词。这反映出 A.双百方针得到了全面贯彻执行 B.工业化建设对身体素质要求高 C.锻炼身体成为生活的主旋律 D.人们建设新中国的美好愿望 32.在古代雅典,官员只有通过任职资格审查等程序才能正式就职。官员在接受资格审查时 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包括:直系亲属的姓名以及其中男性亲属所在的村社名称;是否善待 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等。这一做法. A.维护了城邦体制 B."保护了平民利益 C.防止了官员的腐败 D.扩大了公民参政权 33.一位艺术家20世纪初所画的静物作品,往往以报纸的一页作为玻璃杯和酒瓶的背景,这 页报纸上总是一些反映暴力和道德墮落的悲剧性新闻。这些作品 A.抒发了浪漫情怀 B.遵循了写实主义的原则 C.突出了理性思维 D.体现现代主义创作风格 34.1961 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运动国家首脑会议召开。周恩来总理致电祝贺:“愿会议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干涉,反对 新老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事业做出贡献。”这表明 A.中国已经成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 B.不结盟运动建立起国际政治新秩序 C.不结盟运动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D.中国与不结盟运动拥有共同的诉求 35.20世纪80年代,英国撒切尔政府对工资制度进行了改革,把固定工资制改为分享工资 制,在新的工资制下,雇员三分之一的工资直接与企业经营状况挂钩。这一做法. A.提高了工人政治地位 B.发挥了市场调节作用 C.削减了公共福利开支 D.实行凯恩斯经济政策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救灾制度的建设,蠲免税赋就是重要的措施之一。唐以前并没有固定 的蠲免标准,唐以后规定趋于详细。唐代的救济区域多在京师,而对于偏远的岭南一带所占 比例甚少。隋唐时还出现了义仓制度,宋代又出现了社仓制度。道光年间,西方社会的救荒 济贫思想与中国传统救荒理论相融合,产生了一些新的救灾制度。比如官方单纯的救济演变 为更注重对灾民进行生产技能的培训。在政府救助的同时,往往鼓励民间富户捐献,很大程 度上补充甚至部分取代了政府在灾荒救济中的角色与地位。 ——摘编自李军《我国古代救灾制度的演变特征》 材料二 在英国减灾救灾机制中,首相是减灾救灾管理体制的最高行政官,而协调和决策的最高 机构为内阁紧急应变小组。在政府减灾救灾中实行分权化和多元化管理,鼓励多部门参与和 协作。英国的新闻媒体非常发达,并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与专业性,在灾害信息传达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英国政府高度重视与民间公益组织在减灾教灾事务上的合作。非政府组织是政府 之外公共应急资源的筹集者,它们可以广泛动员政府财政体系之外的社会公益资源来向危机 受害者提供援助,有效弥补政府的资源短缺。 ——摘编自孔新峰《英国减灾救灾社会参与机制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救灾制度的措施,并简要分析其原因。(12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救灾制度建设上与中国古代的共同特点, 概述二者在国家治理中所体现的历史价值。(13 分) .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晚清社会对博览会认知的变化历程 ——转引自洪振强等《论晚清社会对博览会的观念认知》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时段的信息,拟定--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5. [历史一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 材料 康有为提出:“工业不起,机器不盛...则暗为各工商国所奴灭矣。”他多次提出中国必 须“弃守旧,尚日新,定为工国”的主张。为此,他借用德国和英国成功地发展私人企业为 例证说:“德之克虏伯(工厂), 英之黎姆斯,著于海内,为国大用,皆民厂也。宜纵民为之, 并加保护....”.他认为“商之源在矿,商之本在农,商之用在工,商之气在路”,“国之贫与富,皆视其出新器之多寡觇之”。在康有为的建议下...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十二款。康有为还指出,“故野蛮之世,工最贱,最少,待工亦筹,太平之世,工最贵,人之为工者亦最多,待工亦最厚”。 ——摘编自马洪林《康有为经济近代化的构想及其价值》 (1)根据材料,概括康有为关于中国“定为工国”的主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康有为关于中国“定为工国”的主张进行简要评价。(7 分) 46. [历史一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5 分) 材料 1919年1月,参战国在巴黎召开国际会议,经过六个月的争吵,最后制定了《凡尔赛和 约》。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他的“十四点原则”参加了巴黎和会,强调重建国际秩序与和平。 但是,美国在巴黎和会中并没有起到主导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威尔逊患了流感。 从1919年4月3日傍晚开始,威尔逊突然发病,一些紧急会议和谈判都在病床或者他的卧室里举行。在生病之前,他扬言,如果要他放弃原则的话,他宁可不签订协议,退出和会。但在病后的谈判中,威尔逊同意了由克里蒙梭制定的规则,要求德国赔款并承担发起战争的全部责任。威尔逊不仅对意大利的大多数要求做出让步,并且同意日本获得德国在中国的特权。这些都违反了威尔逊先前宣称的那些不可侵犯的绝对原则。 ——摘编自王叶英《1918年大流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巴黎和会中没有起到主导作用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凡尔赛和约》的制定带来的影响。(6分) 47. [历史一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 材料 鞍钢是新中国最早恢复和建设起来的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70年风雨历程中,鞍 钢涌现出各级各类先进典型人物近万名,在各个时期都有大量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新中国 成立伊始,鞍钢千疮百孔。在鞍钢恢复建设时期,备件奇缺,贫苦工人出身的孟泰发动大家 收集、献交器材,甚至冒着严寒砸破冰层跳进齐腰深的水中寻找设备。“一五”计划时期,鞍钢矿山生产告急,年轻的高级技工、革新能手王崇伦刻苦攻关,用1年时间完成了4年1个月零17天的工作量,他发明的“万能工具胎”使工作效率提高6倍以上,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一线工人走上基层管理岗位的邢贵彬,结合产业工人的思想状态和工作规律,摸索总结出一套“讲创新、讲制度、讲和谐”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法,被称为“基层管理者的楷模”。普通工人李超主导完成多项国内外首创、国际领先的技术改造革新项目,曾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评为“时代楷模”。这些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精神,成为推动鞍钢发展的不竭动力,今天的鞍钢已是引领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特大型跨国集团。 ——摘编自《从鞍钢劳模“群英谱”看劳模精神》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鞍钢劳动模范体现出的工匠精神。(7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鞍钢劳动模范辈出的原因。(8 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