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考试时间:2018年12月 一、单选题(共24小题,每题3分,共72分)‎ ‎1.现今存世的有关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甲骨文资料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许多古籍对此评价是:“商人尚鬼”、“先鬼而后礼”。以上材料表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的政治结构 B.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 早期统治者对神权和礼制同等重视 D. 先秦统治注重神权和王权的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甲骨文资料大多是向上天祈祷和祭祀的卜辞”反映商人敬神尚鬼,喜好占卜,信仰巫术,注重祭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神权和王权相结合的特点,故D正确;材料反映商代统治者敬神尚鬼,注重祭祀,A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严格的等级,以下序列正确的是 A. 周王——卿大夫——诸侯——士 B. 周王——大夫——士——卿大夫 C. 周王——诸侯——士——卿大夫 D.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答案】D ‎【解析】‎ ‎【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土内,又将土地和平民、奴隶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将所得土地和平民、奴隶分赐给士。所以诸侯地位仅次于周王,卿大夫在诸侯之下,士是统治阶层中最低的一层,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严格的等级,故D正确;诸侯地位应在卿大夫之上,A错误;诸侯地位仅次于周王,卿大夫在诸侯之下,B错误;士在卿大夫之下,是统治阶层中最低的一层,C错误。‎ ‎3.史书记载,秦的御史大夫“位上卿,银印青授,掌副丞相”。有学者认为“副”在古代有剖开、分割之意,据此意解“副丞相”者,有分割丞相权力的作用。该学者认为,设置御史大夫的目的为 A. 制约丞相权力,维护君主专制 B. 强化思想控制,防止地方分权 C. 扩大丞相权力,提高行政效率 D. 担任侍从顾问,协助批阅奏章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秦朝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朝廷百官,由“‘副’在古代有剖开、分割之意,据此意解‘副丞相’者,有分割丞相权力的作用”可知,其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故A正确;材料中秦朝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朝廷百官,其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并非防止地方分权,故B错误;材料中秦朝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朝廷百官,并不能说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设置御史大夫的目的是协助批阅奏章,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副’在古代有剖开、分割之意,据此意解‘副丞相’者,有分割丞相权力的作用”,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秦朝三公九卿制的知识分析解答。‎ ‎4.汉武帝有一次病愈后视察马棚,发现马匹清瘦,要处罚厩令。厩令辩解说自己是因为担忧皇帝的病情,以致于无心照料马匹。汉武帝听后很感动,便提拔他做了侍中。他后来一直做到了左将军。这主要反映了 A. 封建统治者的昏庸 B. 国家亟需大量军马 C. 专制政治的随意性 D. 封建大一统的实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厩令因为自己的巧言令色获得皇帝的赏识从而平步青云,这正是体现了专制统治的随意性,皇帝拥有任意生杀予夺的大权,不用受到法律的限制,故C正确;材料现象是由封建时代皇帝专制制度决定的,并非是统治者的昏庸,排除A;该厩令并非因为养马出色而被褒奖,因此不能反映国家对军马的迫切要求,排除B;D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5.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到: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书省发出。……待□□□主管长官侍中及副长官侍郎接获此项诏书后,……若反对此项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称为“涂归”。材料中“□□□”指代的政治机构是 A. 汉代“外朝”‎ B. 唐代门下省 C. 宋代政事堂 D. 元代的行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与材料意思相符,故设问指代的政治机构是唐门下省,B项正确。汉代“外朝”是三公九卿制,尚未出现中书省等机构,排除A。宋代设“中书门下”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堂,称政事堂,与材料不符,排除C。元代的行省制度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与材料不符,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掌握三省六部制的相关史实即可知道答案。‎ ‎6.元朝设立行省管理地方,民政、财政、军政皆其执掌。明初在地方设三司,分掌民政与行政、司法、军政,互不统属,分别听命于中央。这一变化 A. 恢复了唐宋旧制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C. 缓和了民族矛盾 D. 杜绝了官僚队伍的低效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元明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唐宋地方实行的是郡县制,故排除A项;题意涉及的是元明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民族矛盾和官僚队伍的效率无关,故排除C、D项;无论是行省掌管地方民政、财政和军政,还是设三司分别向中央负责,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 ‎【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做题时要对题干中的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7.中国古代选官的方式历经了“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举制”,其对应的选拨依据顺序正确的是 A. 功绩—孝廉—门第—才学 B. 才学—孝廉—门第—功绩 C. 才学—门第—功绩—孝廉 D. 孝廉—功绩—才学—门第 ‎【答案】A ‎【解析】‎ ‎【详解】秦朝军功授爵制以军功为根据,汉代察举制以德行(孝廉)、学问等为依据,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声望为选官的主要依据, 举制主要以 考成绩为依据,故A正确; 举制主要以 考成绩为依据,不符合军功授爵制,排除BC;汉代察举制以德行(孝廉)、学问等为依据,不符合军功授爵制,排除D。‎ ‎8.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322年,雅典大约有一半左右政治家(包括伯里克利)都不同程度遭到群众的惩罚,大部分控告的原因只是因为作战失利。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你病了,你是召集民众给你治病呢,还是去找医术精湛的大夫呢?”材料表明 A. 雅典的法庭没有公平和正义 B. 雅典法庭审判违背了民主的原则 C. 雅典的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D. 公元前四世纪后雅典阶级矛盾尖锐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雅典一半左右的政治家多因作战失败不同程度的受到群众惩罚,可见雅典的权威掌握在公民手中,一切都得服从公民群体。但群众决策有时是错误的,结合材料柏拉图的疑问和所学知识可知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误用,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雅典的法庭体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公平和正义,体现了民主的原则,AB两项史实错误,排除。材料反映雅典的政治家受到群众惩罚,但并不能说明雅典阶级矛盾尖锐,故D项错误。‎ ‎9.雅典人有这样一种观念:既然每个公民都是自由的,那么任何人就不应受他人统治;人人都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为此,雅典城邦 A. 轮番而治,抽签担任一定官职 B. 制约权力,制定陶片放逐法 C. 实行法治,树立法律至上意识 D. 殖民扩张,增加公民的数量 ‎【答案】A ‎【解析】‎ ‎“人人都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表明雅典民主为公民民主,人们都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公民可以通过抽签担任一定官职,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轮番而治的特点,故A项正确;“制约权力”主要针对的是统治者,故B项错误;实行法治不能说明人人都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故C项错误;“殖民扩张,增加公民的数量”与民主政治无关,更不能体现轮番而治,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人人都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联系所学验电民主政治的特点----轮番而治分析解答。‎ ‎10.罗马法规定,请求返还所有物之诉,当事人须带着系争实物到庭,如果系争物是不动产或树木之类不便携带,也必须拿一些象征性的标志物(如土块、树枝)到庭,双方并立,用木棒按触其物,装作争夺的架势。如果一方当事人稍有差错,就会导致败诉。这反映出罗马法 A. 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 以保护私有财产为核心 C. 强调实物证据 D. 保证了公正公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双方并立,用木棒按触其物,装作争夺的架势”可知,判决的过程注重形式,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故选A;如果一方当事人稍有差错,就会导致败诉,不能真正的保护私有财产,排除B;罗马法规定是带系争物或系争物的象征性标志物到法庭进行审判,而不是实物证据,故排除C;由于是按照双方的争夺结果进行判决,并不能真正的保证公平公正,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双方并立,用木棒按触其物,装作争夺的架势”“如果一方当事人稍有差错,就会导致败诉”,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11.1951年,英国议会大选,保守党战胜工党,其领袖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在白金汉宫接受伊丽莎白二世的任命。1955年4月5日,丘吉尔因健康原因,按惯例到白金汉宫正式向女王递交了辞呈。6日下午,他离开了唐宁街10号首相府官邸。这表明英国 A. 国王的权力影响着政党政治 B. 首相产生任免需要履行法定程序 C. 新首相需要对英国国王负责 D. 资产阶级代议制获得进一步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 题干中丘吉尔担任、辞职首相时都有一定的程序----经过女王,表明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首相产生任免需要履行法定程序,故B项正确;英国担任首相的必要条件是在下院成为多数党,如果工党是多数党,则工党领袖任首相组阁,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故A项错误;英国首相名义上对英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定程序,无法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获得进一步完善,排除D。‎ ‎12.《君权变化的政治含义》中说:“光荣革命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在不改变旧体制形式的前提下,改变实质性的内容。”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旧体制形式”指的是君主立宪制 B. “旧体制形式”指的是君主专制制 C. 实质性改变指从君主专制到统而不治 D. 实质性改变指权在君主变成权在议会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材料意思是“不改变旧体制形式的前提下”,其意思指仍保持“君主”,而不是不改变君主立宪制,A明显错误;不改变君主专制制也是错误的,不然仍保持君主专制就与光荣革命的改变不符了,B错误;英国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到责任内阁制形成之后才出现,C时间错误;光荣革命结果是议会战胜了国王,实质上是权在君主变成权在议会,D正确。‎ ‎13.十九世纪年代初,英国工业资本家弗莱尔说:“五十年前我们不需要议会代表,现在我们需要了。因为那时我们几乎完全为国内消费而生产,现在却大不同了——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我们商业的伟大纪元就要结束了。”材料反映的主旨是 A. 要求政府重视正在进行的工业革命 B. 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扩大自身的政治权利 C. 英国的工业无产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D. 当时议会中的议员主要是工业资产阶级的代表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我们现在为整个世界生产”可知,此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结合所学可知,这应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依据题干“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我们商业的伟大纪元就要结束了”说明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扩大自身的政治权利,故B项正确;A项不是题干的主旨,应排除;材料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C项错误;从材料信息表明,资产阶级要求扩大自身的政治权利,增加在议会中的席位,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假如我们没有自己的议员来促进和扩大我们的贸易,我们商业的伟大纪元就要结束了”,联系所学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分析解答。‎ ‎14.美国东部时间2016年11月9日凌晨1:40,第58届总统选举初步结果揭晓,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赢得总统选举。这说明唐纳德·特朗普将在宣誓就职之后 A. 成为国家元首、国会首脑和军队总司令 B. 有权随意替换最高法院大法官 C. 有权增加参、众两院共和党人的席位 D. 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知识可知,总统在宣誓就职之后,就成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但是不能成为国会首脑,故A不符合史实,排除;美国的最高法院大法官被任命后,除非渎职,否则终身任职,故B不符合史实,排除;美国总统无权增加参、众两院共和党人的席位,故C不符合史实,排除;作为美国联邦政府的总统,他是可以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的,故D符合史实,所以选D。‎ ‎15.“13个新兴的州都刻不容缓地为自己制定了成文宪法。……所有的宪法都遵循伟大的《独立宣言》所陈述的思想:一旦政府妨害这种人民的权利,人民就有权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幸福而‘建立新的政府’。”这表明独立之初的美国 A. 邦联体制遭到各州的普遍抵制 B. 亟待强化中央集权以摆脱政治危机 C. 邦联国家的存在缺乏法律依据 D. 迫切需要确立三权分立的行政机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一旦政府妨害这种人民的权利,人民就有权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幸福而‘建立新的政府’”可知,独立之初的美国迫切期待强化中央集权,维护革命成果,以摆脱政治危机,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论及邦联体制遭到抵制,故A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13个州都制定了成文宪法,这与缺乏法律依据意思相反,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需要强化中央集权,而不是确立三权分立的行政体制,故D项错误。‎ ‎16.1792年9月21日,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在巴黎开幕,会议召开的当天就宣布废除法国的君主制,并于第二天宣布建立法兰西共和国。此后。‎ A. 法国共和制彻底战胜了君主制 B. 封建王朝在法国的统治最终消失 C. 共和制与君主制历经了多次反复 D. 代议制民主政体在法国稳定下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时间“179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此后的七十多年间,政权在共和派和君主派之间反复易手。先是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王朝后来又实现了复辟,之后,又先后出现了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直到1870年才又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之,法国政体在1792年之后历经了多次变更,故C正确,AB错误;1792年法兰西共和国后,还出现了波旁王朝复辟,D错误。‎ ‎17.1850年普鲁士宪法规定国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凡年满二十五岁的普鲁士人有选举权”。这表明当时的普鲁士 A. 用代议制粉饰封建君主专制 B. 已具备近代民主政治某些特征 C. 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D. 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答案】B ‎【解析】‎ 普鲁士所确立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征,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实行权力制衡的原则,故 B 项正确; 普鲁士的君主立宪制中君主权力过大,具有半专制的特点,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国 王有宣战、媾和及与外国订立其他条约之权;……立法权由国王与两院共同行使之,每项法律需经国王和两院同意”说明君主拥有实权,故 D 项错误。‎ ‎18.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 A. 表明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 B. 反映了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C. 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D. 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54年6月”“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材料中的体制便利于列强控制中国海关,从而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故D项正确,C项错误;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于鸦片战争,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清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 ‎【点睛】关键信息是“1854年6月”“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 ‎19.鸦片战争之后产生的三部著述《道光洋舰征抚记》《夷氛闻记》《中西纪事》,皆谓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于是北犯定海。“他们把后来广东战事的失败,归结于林则徐的去职;他们将各地战事的受挫,归结于当地没有林则徐。”对材料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 当时人没能正确认清战争失败的根源 B. 林则徐能够决定战争的最终胜负 C. 人们已经开始接受平等的外交理念 D. 是基于中英两国实力对比的认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他们把后来广东战事的失败,归结于林则徐的去职;他们将各地战事的受挫,归结于当地没有林则徐。”认为林则徐能够决定战争的胜利,说明当时人没能正确认清战争失败的根源是腐朽的封建制度,A正确;材料认为林则徐能够决定战争的最终胜负,说明当时的人们对战争失败的根源认识不清,B错误;材料的内容是指鸦片战争各地战事的失败是因为没有林则徐,没有涉及到外交理念,C错误;材料认为林则徐能够决定战争的最终胜负,对两国实力对比认识不清,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他们把后来广东战事的失败,归结于林则徐的去职;他们将各地战事的受挫,归结于当地没有林则徐。”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分析解答。‎ ‎20.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又被英国称“通商战争”,英国人如此看待这场战争是为了 A. 肯定战争的正义性 B. 强调战争爆发原因 C. 粉饰侵略战争性质 D. 纪念这次战争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时英国发动的对中国的一场侵略战争,而英国人却称为“通商战争”,这主要是为了掩盖侵略战争的本质,来粉饰侵略战争性质,C项正确;材料是否定战争的侵略性质,A错误;B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纪念战争表述明显错误,排除。故选C。‎ ‎21.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解正确的 A. 政治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 B. 中国社会开始走资本主义道路 C. 独立主权部分丧失,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D. 中国完全丧失主权,中国传统经济完全解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半殖民地的含义,从政治角度看,是指主权遭破坏,列强干涉中国内政,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从经济角度看,是指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日益殖民地化。故C正确;半殖民地的含义,从政治角度看,是指主权遭破坏,列强干涉中国内政,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从经济角度看,是指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日益殖民地化。半封建则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所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均有着政治、经济两方面含义,不能说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A错误;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并非中国社会开始走资本主义道路,B错误;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没有完全丧失主权,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即资本主义的间接统治,故D错误。‎ ‎22.《南京条约》签订后,欧洲资产阶级未能实现其向中国倾销工业品的愿望,主要原因是 A. 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尚未打开 B. 中国人民抵制洋货 C. 列强争夺中国市场的矛盾尖锐 D. 封建的自然经济对外国的商品入侵起一定的抵制作用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在鸦片战争后外国没有得到预想的市场,主要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所以D正确,BCA不符合题意。‎ ‎23.“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铲除鞑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下列选项与材料最接近的是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天朝田亩制度》‎ D. 《资政新篇》‎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依据材料“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铲除鞑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所学可知这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口号,因此与材料最接近的是反映太平天国农民阶级利益需求的《天朝田亩制度》,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与材料内容不符;B选项错误,《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材料内容不符;D选项错误,《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提出的纲领文件,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并不能代表农民阶级的利益需求。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4.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巅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这场运动 A. 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 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D. 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的时间“1855”和提及的地点很容易判断是太平天国运动,它扫荡了王朝秩序,冲击了旧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故答案选C。A是辛亥革命;B是国民大革命;D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点睛: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发生在南方,1953年定都天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又进行北伐和西征,1856年达到了顶峰。同年,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天京变乱,从此太平天国运动由胜转衰。‎ 二、材料阅读(共2小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6分,共28分)‎ ‎25.古往今来,中外的有识之士都在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不同的历史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益于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政治制度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并概括雅典“政治自由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趋势:相权日益削弱,最终废除;君权日益加强,达到顶峰。‎ ‎(2)过程:君主政体一寡头政治一民主政治;原因:贸易的急速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中产阶级和农民的联合。‎ ‎【解析】‎ ‎【详解】(1)制度: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三公九卿制,图二是三省六部制;趋势:根据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到图三的丞相被废除,再到图四的军机处,体现出的趋势是:相权日益削弱,最终废除;君权日益加强,达到顶峰。‎ ‎(2)过程:根据“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后来朝益于民主化的方向发展”得出君主政体----寡头政治----民主政治;原因:根据“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概括得出。‎ ‎26.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都有着自己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公元前3世纪统一中原的秦王朝,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它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在治国方面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材料二 内阁是政府高级官员代表政府各部门商议政策的行政机构。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永历十六年(1662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在内阁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阁是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某个政党单独组成,或由议会中构成多数席位的几个政党联合组成,由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最初始于英国,由英王的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 材料三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1)英国和秦王朝都曾经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请举例说明。‎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比较英国内阁与明朝内阁在权限、影响方面的不同。‎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以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说明“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 ‎【答案】(1)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设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英国: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责任内阁制等。‎ ‎(2)权限:英国内阁掌握行政大权,对议会负责;明朝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意志,供咨询,掌票拟权。‎ 性质: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制的组成部分,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明朝内阁是君主的内侍顾问机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3)美国:联邦制原则体现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妥协;国会参众两院议席的分配体现了大小州之间的妥协;宪法关于黑人公民权的规定体现了南方与北方的妥协。‎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审题和作答的时候,要注意题干“开创”要求。此问总体上比较简单,围绕所学关于秦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措施及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相关史实展开即可。即A.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设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B.英国: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责任内阁制等。‎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归纳、概括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历史事物给予正确认知、说明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的“不同权限”,根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直接分析、认知得出。即英国内阁掌握行政大权,对议会负责;明朝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意志,没有决策权。关于第二小问的“不同性质”,需要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二者有本质不同,重点把握以下维度:A.英国内阁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B.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3)根据题干要求,本问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题,要抓住材料三核心意思,即“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具体作答时候,要以深刻认识“美国1787年宪法”的“分权与制衡”智慧。具体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妥协”:A.中央主要职权部门(行政、立法、司法)的妥协;B.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妥协;C.大小州之间的妥协;D.南方与北方的妥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创立内阁制;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美国1787年宪法·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认识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