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2020届高三1月考前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2020届高三1月考前适应性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2020届高三1月考前适应性考试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推行嫡长子继承制,但从西周到明代,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最高统治者所占的比例很小,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其他皇子参与到皇位继承的争夺中来 B. 嫡长子缺乏竞争,才干不足 C. 专制皇权的独断性与排他性 D. 嫡长子继承制不公平公正,不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据所学 “嫡长子继承制度,是一种以血缘贵贱为依据的统治制度,这种制度在在专制皇权产生之前,这种以血缘关系进行权力分配还能维持,但是在这种一统专制皇权产生后,争权夺利就会变的异常复杂”,这是因为专制皇权的独断性与排他性,据此判断,C正确;“其他皇子参与到皇位继承的争夺中来”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A错误;B项说法过于绝对,B错误;嫡长子继承制虽然不能体现公平,但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体现的嫡长尊卑等级观念恰恰适应了君主制度讲求君尊臣卑的体制和君主集权的客观要求,D错误。‎ ‎【点睛】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嫡长子继承制是中国古代一夫多妻制下实行的一种继承原则(制度),是维系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即正妻、元配,正妻所生之长子为嫡长子。法律规定嫡长子享有继承优先权。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商代的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辅之以兄终弟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始行嫡长子继承制。周制:统治阶级内部划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财产和地位,世世相传,实行世袭制。‎ ‎2. 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 君主无为而治 B. 强化血缘等级 C. 推行礼乐仁政 D. 实行严刑峻法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材料属于韩非的话,其意为君主对于民众,危难时就要他们拼死作战,安定时就要他们尽力耕作,由此可知A强调无为不符合题意,B、与题干无关,C、为儒家思想,所以A、B、C都不正确,材料符合法家的主张,所以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法家思想 ‎3.西周制定了严格的分封宗法制度。东周时期商鞅军功授爵,秦末陈胜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呼号,而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的宝座。材料反映了 A. 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 B. 平民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 C. 春秋战国“礼乐崩乱”的现状 D. “血缘出身决定命运论”遭到冲击 ‎【答案】D ‎【解析】‎ 分封宗法制度被彻底废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汉初实行了郡国并行制,故A错误;据材料中“军功爵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及“平民出身的刘邦坐上了皇帝宝座”可知,这冲击了宗法制度,故D正确;礼乐制度崩溃指的是僭越等级秩序,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平民的地位,故B错误。‎ ‎4.福建浦城仙霞古道号称“两浙之锁钥,入闽之咽喉”,是唐朝以来浙、闽间的商旅要道,宋元时期渐趋衰落,明清时期转为兴盛。这源于 A. 闽浙赣三地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 手工工场的出现推动南北交流 C. 明清时期沿海地区倭患的严重 D. 严格限制海外贸易措施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商业繁荣,福建浦城仙霞古道成为浙、闽陆上商道要地,宋元时期,中国海上贸易发达,浙、闽为海外贸易港口所在地,海路便捷,故福建浦城仙霞古道商业地位衰落,明清时期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福建浦城仙霞古道作为陆上长途贩运要道重新活跃起来,故D项正确。闽浙赣三地商品经济情况无法说明浦城仙霞古道的兴衰演变,排除A项。B项,浦城仙霞古道为浙、闽间的商旅要道,题干未提及其南北经济交流的作用,排除。C 项,倭患严重为明代实行海禁原因之一,不能全面说明明清时期浦城仙霞古道重新活跃的原因,排除。‎ ‎5.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治理。翌年,台湾亦升格为省。嗣后,清政府在东北改将军体制为行省建制,在西藏东部设立具有行省性质的特别行政区。在内蒙古逐次设立州、府、县,盟、旗的地盘渐渐被压缩。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国家意识有所提升 B. 传统治边政策延续 C. 确立中央集权统治需要 D. 侧重军事管辖和边防稳定 ‎【答案】A ‎【解析】‎ 受到近代民族国家之统合意识的支配,此时清政府改变了早中期的“边疆民族自治”之治边模式,开始实施行省管理,说明此时清政府国家意识的提升,A正确;材料中政策是对传统政策的改变,B错误;材料主要是从民族国家角度出发,不是加强中央集权,C错误;军事管理和边防稳定不是此次地方行政设置管理的主因,排除D。‎ 点睛:从民族—国家统一体的角度看,于对外层面,国家是民族的政治组织形式,维护、争取国家利益就是为了民族利益,任何国家代表都应是其民族利益的代表。但在对内层面,一个国家之内,国家与民族两者未必能够等量齐观。国家表现为政府等具体的组织形式,民族则是由其领导的社会大众。‎ ‎6.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文化辐射有各种成分,其中“非重要成分所引起的阻力小于决定性成分引起的阻力,因为非重要成分不会引起因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受冲击而造成的猛烈、痛苦的动乱……”。中国近代前期的西学,“非重要的成分”主要指 A. 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 B. 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C. 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 D. 提高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素质 ‎【答案】A ‎【解析】‎ 洋务派所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没有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修铁路、办船政、建设海军”也只是停留在器物层面,属于“非重要成分”,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相对温和,故A 项正确;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借鉴西方法律,在中国设立宪法,实际上意味着对君主专制的否定,这是制度层面的学习,属于“重要成分”,故B项错误;“倡民主、谈科学、写白话文”是从政治、科学、文化等角度对社会进行全面的、猛烈的、痛苦的改造,属于“重要成分”,故C项错误;“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与“中国近代前期的西学”不符,D错误。‎ ‎7.清末“新政”时期报刊杂志的出版发行情况统计 对此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当时中国已经实现了出版自由 B. 百姓精神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 C. 出版业发展与近代化进程相关 D. 知识界接受了日本近代化模式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新政”时期,当时处于清朝专制统治下,不可能实现出版自由,故A项错误;报刊业的出现反映了百姓生活出现变化,不是根本性变化,故B项错误;报刊业出现与中国近代化进程相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知识界接受了日本近代化模式,故D项错误。‎ ‎8.1950年5月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1979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 A. 反映了国共关系走向缓和 B. 说明了国共两党对抗激烈 C. 都以“一个中国”为前提 D. 都有利于国家的和平统一 ‎【答案】C ‎【解析】‎ 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要武力反攻大陆,‎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提出要“争取和平统一”,尽管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要实现中国的统一,故答案为C项。蒋介石对大陆的政策说明当时国共处于对抗中,故A项错误。B项说法与材料中的“争取和平统一”不符。材料表明蒋介石要实现武力统一,并非和平统一,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C。‎ ‎9.下图为中国(1952~2008年)城市化率曲线图,其中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大量减少 B. 国民经济调整精简城镇人口 C. 城市知识青年大量上山下乡 D. “左”倾错误导致工业生产缩减 ‎【答案】B ‎【解析】‎ 观察图片可知,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是在1962年前后。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大跃进”时期农轻重比例进行调整,发展轻工业和农业,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随着重工业比重的下降,城镇人口比重也下降,故B项正确;三年困难时期是1959~1961年,但人口减少与城市化率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故A项错误;上山下乡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城市化率下降是在经济建设方面纠“左”的表现,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图表信息的解读,找到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的时间是1962年前后,然后结合所学1960年我国国民经济调整的史实分析解答。‎ ‎10.毛泽东说:“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能两面作战。”周恩来说:“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收获就在这里。”两人话题的核心是指 A. 中苏建立同盟关系 B. 中国重返联合国 C. 中美关系缓和 D. 中日邦交正常化 ‎【答案】C ‎【解析】‎ 材料提到,“两霸,我们总要争取一霸,不能两面作战。”“这一突破使世界上的国家都愿意跟我们来往了……收获就在这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故C项正确。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成就 ‎11.《中国经济改革30年(政府转型卷)》指出,新时期中国政府转型的历程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经济建设型政府阶段、经济调节型政府阶段、公共服务型政府阶段。这表明新时期的中国政府转型 A. 以增强企业的活力为中心任务 B. 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D. 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中新时期中国政府转型的历程划分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政府转型适应了这一转变趋势,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故答案为C项。A项属于第一阶段,B、D项属于第二阶段,均不是对新时期中国政府转型的总体评价,排除。‎ ‎12.历史文献资料表明,古雅典公民大会的很多关乎城邦利益的重大决策至少要达到6000票才能通过生效,即公民大会至少要有6000人参加才算合法。假如参加公民大会的人一数达不到法定要求,五百人议事会就会派军队强迫公民去开会。据此可知古代雅典 A. 公民参政热情不高 B. 个人自由从属于城邦利益 C. 民主范围极其狭隘 D. 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假如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达不到法定要求,五百人议事会就会派军队强迫公民去开会”可知,古代雅典的个人自由从属于城邦利益,因此B项正确;A项说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说法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因此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假如参加公民大会的人数达不到法定要求,五百人议事会就会派军队强迫公民去开会”,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分析解答。‎ ‎13.“(罗马帝国)到处都是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律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与罗马法制不相符合。”下列表述与材料一致的是 A. 罗马法在当时规范了社会秩序 ‎ B. 罗马法在当时影响了世界法律制订 C. 罗马法在当时维护了封建统治者利益 ‎ D. 罗马法在当时只维护贵族利益 ‎【答案】A ‎【解析】‎ 结合题意可知题目主要考查罗马法的作用。 根据材料中“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可知,它起着管理社会的职能,稳固着帝国的政治经济基础,故本题答案选A。B、C、D与材料无关。‎ ‎14. 1867年英国宪政学家沃尔特·巴奇霍特在《英国宪政》:“英国政体有效运行的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密切结合,一种几乎完全的融合……它的优点恰在于二者之间的奇妙结合”。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实际连接点是 A. 君主 B. 议会 ‎ C. 内阁 D. 最高法院 ‎【答案】C ‎【解析】‎ 自18世纪中期起,英国的责任内阁制走向完善。内阁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内阁对议会负责,由此可见英国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实际连接点是内阁,故选C,排除B;自18世纪中期起,英国的责任内阁制走向完善,内阁掌握行政权,君主不掌握行政权,不符合“有效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结合”,排除A;最高法院不符合“有效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结合”,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有效秘密在于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紧密结合”,联系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解答。‎ ‎15.读欧美18—19世纪大事年表(部分)。以下对该表解读,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A. 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时期 B. 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还不具备 C. 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运动 D. 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 ‎【答案】C ‎【解析】‎ 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时期,发展的主角应为资本主义,虽然有一些社会主义运动,但是由于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的条件,最终都以失败告终,所以AB项正确,C项错误;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迫使资产阶级调整完善民主政治,D项正确。‎ ‎16.美国总统威尔逊称:“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关系是我们宪政制度中最重要的问题……实际上,哪一代人都不可能解决,因为这个问题是不断发展的,每一个新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发展都给它增添了新内容,使它成为一个新问题。”文中的“新问题”是指联邦政府 A. 与州政府分权导致联邦的地位不稳定 B. 与州政府的权力均相互来自对方 C. 与州政府的关系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D. 与州政府均直接向人民行使权力 ‎【答案】C ‎【解析】‎ 材料“这个问题是不断发展的,每一个新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发展都给它增添了新内容,使它成为一个新问题”,说明联邦制不是一成不变的,即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关系伴随社会发展而变化,C选项正确。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联邦制实行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同时联邦的地位高于各州,A选项排除。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权力都源于1787年宪法,B选项错误。D选项符合1787年宪法,不是“新问题”,排除。‎ ‎17.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行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它与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他 A. 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B. 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 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D. 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答案】A ‎【解析】‎ 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从材料中的“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来看,反映出他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故答案为A项。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没有反映他“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他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态度,排除D项。‎ ‎18.1946年,千家驹在评价《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时说:“这种‘互惠’是一种狼与羊互惠。狼对羊说,你可以咬一口,我也只咬你一口,这不是“平等‘互惠’之至吗?”千家驹旨在强调 A. 战后国际经济制度化不利于自由贸易 B. 后发国家对国际经济合理秩序的需求 C. 关贸总协定有助于实现国际贸易自由 D. 平等互惠是战后世界遵循的共同原则 ‎【答案】B ‎【解析】‎ 战后国际经济制度化,特别是关贸总协定的建立有利于自由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狼与羊的互惠”不是真正的平等互惠,后发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弱势,希望建立国际经济合理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狼与羊的互惠”不是其正的平等互惠,与关贸总协定推动国际贸易自由无关,故C项错误;“狼与羊的互惠”不是真正的平等互惠,平等互惠在战后世界没有得到遵循,故D项错误。‎ ‎19.美国学者亨廷顿指出,冷战结束后,主导人类引发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政治因素或者经济因素而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西方文化"同“非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将是未来世界政治轴心”。对此评论正确的是 A. 冷战结束使世界政治经济冲突消失 B. 享廷顿意在为美国霸权主义政策辩护 C. 国家冲突是文明进程中的必然现象 D. 文明间的矛盾是引发国家冲突的根源 ‎【答案】B ‎【解析】‎ 亨廷顿认为冷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冲突的根源将是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意在说明以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和基督教文明受到挑战,西方国家应当以美国为首维护他们的文明和价值观,实际上是亨顿在为美国霸权主义政策辩护,故答案为B项。冷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冲突仍然存在,排除A项。C项“必然现象”太绝对,且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引发国家冲突的根源是国家利益,排除D项。‎ ‎20.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各教派为争夺年轻的教徒产生纷争,由此催生出一些儿童教育组织。到19世纪下半叶,整个西方世界的大众教育发展极为迅速,但上层阶级的教育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这表明 A. 工业革命消除了教育隔阂 B. 宗教改革为工业革命培养人才 C. 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D. 教育平民化顺应工业革命潮流 ‎【答案】D ‎【解析】‎ 在以往,知识分子与大众之间存在教育水平的隔阂,19世纪下半叶,儿童教育组织的产生,使教育水平程度高低的差别变小了,这正是教育平民化顺应工业革命潮流的结果,故D正确;A表述太绝对,错误;教育的发展为工业革命培养人才,B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排除C。‎ ‎21.二战打开了苏联人的眼界,数百万穿着军装的苏联工人和农民走出国门后才发现,他们生活的“社会主义天堂”简直无法同“资本主义地狱”相比,甚至连战败国德国的生活水平也要高于战胜国苏联的生活水平。这表明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合时宜 B. 新经济政策无法恢复国民经济 C. 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遭遇了危机 D. 苏联的农业与轻工业发展落后 ‎【答案】D ‎【解析】‎ 依据“他们生活的‘社会主义天堂’简直无法同‘资本主义地狱’相比,甚至连战败国德国的生活水平也要高于战胜国苏联的生活水平”表明苏联的生活水平低下,这和苏联农业、轻工业发展落后有关,故D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已经停止,A错误;1929年后停止实施新经济政策,B错误;C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22.二战后五十年代中到七十年代中期,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纷纷出来论证资本主义长命百岁,有的称为“后工业化社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或“超级技术社会”,其原因在于 A. 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B. 冷战格局下苏联趋向解体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答案】C ‎【解析】‎ 二战后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新的变化,资本主义的寿命又得到了延长,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本题旨在强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政策调整,确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推动了西方经济高速增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这个时期苏联综合国力还在向上发展趋势,并没有趋向解体,选项B错误,排除;材料只是涉及资本主义而和“全球化”无关,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3.2008年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治理平台出现了多边贸易体制停滞、区域合作进程加快的趋势。在各种多双边区域平台上,讨论的议题也超越了传统的贸易和投资范畴,触及日益多样化的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环境、劳工、国有企业、数字经济等各个经贸及“泛经贸”领域,这些都是目前国际经济规则谈判和研究的热点问题。这表明当前区域合作进程加快 A. 严重阻碍了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B. 有助于未来全球经济规则的重构 C. 加剧区域间对立,危及世界和平 D. 否定了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答案】B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当前区域合作进程加快严重阻碍全球化进一步发展,排除A;从材料看出这些都是目前经济规则谈判和研究的热点,提出一些新的经济规则,对于未来经济全球规则的重构有重要作用,故B正确;区域合作进程加快并没有加剧区域间的对立,危及世界和平,排除C;材料没有讲对旧体制的否定,排除D。‎ ‎24.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这种模式的出现 A. 重新建构了欧洲的历史 B. 有效推动了欧盟的建立 C. 有助于实现世界的和平 D. 体现了史学的现实功能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信息可知,双方对于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是出于促进当前欧洲一体化进程角度出发,意在缩小分歧,加深一体化,D正确;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因此历史不能重新建构,A说法错误;欧盟早在1993年就已成立,因此B错误;据材料体现的是德法之间教科书的撰写,这只是世界局部,达不到实现世界的和平的作用,C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25.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二:梁启超将中国专制归结为历史传统,有先秦“封建制度之渐革”。导致封建衰而专制起;也因秦汉以降“贵族政治之消灭”,历代社会等级间虽有流动,但民众的自由乎等意识很薄弱;此外,“权臣’被“次第摧毁”,相权逐渐沦为帝王的“留声机”与“写字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of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已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法”的职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中梁启超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的理由。‎ ‎(3)归纳材料二、三的共同观点。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制建设成就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答案】(1)材料一“法”的职能主要在于调节经济关系(商业和贸易关系)。‎ 原因: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实行维新变法的需要。‎ ‎(3)共同观点: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说明:1982年修订宪法,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基。‎ ‎【解析】‎ ‎(1)从“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可知“法”的职能主要在于调节经济关系。原因:可从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等方面分析总结。‎ ‎(2)联系所学可知,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导人物之一,维新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结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维新变法运动概括得出理由。‎ ‎(3)共同观点:从“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可知材料二、三的共同观点。说明:从“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已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它具有至上的权威”可知材料三的观点是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结合1982年修订宪法可进行分析。‎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工业革命有一个非常惊人的“胚胎发育”模式,大多数工业化成功的国家都经历了这个阶段。在16﹣18世纪的英国,乡村企业在当时的重商主义政府支持下实现繁荣;它们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力,以远距离贸易为生产目的。正是这个原始工业化阶段最终在政府正确的产业政策(尤其是全面扶持纺织业)支持下启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用劳动密集型的规模化大生产方式(工厂体制),来生产终端的轻工消费品或小商品并倾销到全球,19世纪晚期,美国、德国采用电力与化工等新技术,大力发展重工业,通过巨型私企有效调控重工业的资金投入、生产规模和产品销售,从而引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国的改革开放老老实实地从乡镇企业开始补课。1978——1988年,中国乡镇企业数量增长了12倍,生产总值增长了将近14倍,GDP占比从14%上升到将近50%.1988﹣1998年,中国终于在原始工业化的基础上引爆(复制)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遍布城乡各地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应运而生,农民工开始大规模流动,生产了大量轻工业产品,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从1998年至今,中国政府主导国内、国外大市场建立,以渐进精致的国家行为,通过基础设施升级、高新技术创斯、高铁联网大动脉,逐步克服能源、动力、交通、通讯等瓶颈,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中国崛起现象,是人类经济史上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最为壮观的历史事件之一。工业革命到现在接近250年,但目前只有10%的人口生活在完全工业化的国家。如果中国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业革命,意味着又多了20%的人能够进入现代工业文明。‎ ‎——摘编自文一《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2)根据材料,指出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意义。‎ ‎【答案】(1)同:都经历乡村(镇)企业发展的原始工业化阶段;都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厂;都以轻工业为中心;都大力拓展商品市场;都得到政府支持。‎ 异:英国以市场为主导,中国主要依靠政府引领:英国经历工场手工业 长期发展,中国经历了建国以后工业化探索的曲折;英国依靠自身进行技术积累,中国借鉴西方科技成果以及成功经验。‎ ‎(2)特点:起步晚,尚未完成;政府主导导;与第三次科技革命交叉进行。‎ 意义: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国力提升,和平崛起;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有益探索;有利于世界工业化的整体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中英两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和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中英两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点,可以根据材料中英国的“乡村企业在当时的重商主义政府支持下实现繁荣,它们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力,以远距离贸易为生产目的”“用劳动密集型的规模化大生产方式(工厂体制),来生产终端的轻工消费品或小商品并倾销到全球”和中国的“遍布城乡各地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应运而生,农民工开始大规模流动,生产了大量轻工业产品,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中英两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中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可以根据“从1998年至今,中国政府主导国内、国外大市场建立,以渐进精致的国家行为……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其意义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近代早期西方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的主要表现是重商主义的盛行。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是至高无上的,它代表真正的财富,国内贸易不能增加金银,所以应扩大贸易顺差,转从他国获取。一方面,给出口商予以补助,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使其在国际上更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对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采取这些措施,国家会受益匪浅,日进斗金,不仅可维持王室的开支,改善民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代表着更多的舰队,更广阔的殖民地,更大的生产,更丰厚的利润,在这个“良性循环”中,国家会日益殷实。 ‎ ‎——摘编自高德步等《世界经济史》 ‎ 材料二 近代国门被打开后, 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西方各国“平时谋国精神,专在藏富于商,其爱之也若子,其汲之也若水。盖其绸缪商政,所以体恤而扶植之者,无微不至,宜其厚输而无怨也”。“商战”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直接表达,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 ‎ 庚子之后,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国内新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中国资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国人主权意识进一步觉醒,“主权亡则国亡”成为普遍共识。20世纪初,人们的利权观念之侧重点已由经济利益转向国家主权。这充分地显示出20世纪中国轰轰烈烈的收回利权运动的宗旨主要是收回国家主权。 ‎ ‎——摘编自袁为鹏《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的内在矛盾与误区》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重商主义和晚清中国经济思想的相同之处。 ‎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早期西方重商主义与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不同影响。‎ ‎【答案】(1)相同:主张依靠政府的力量;认为发展经济是强国的重要手段;主张在对外贸易中谋利;主张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主张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 ‎(2)对西方:推动了西方列强的对外贸易和掠夺;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刺激列强间的殖民争夺;促进了西方社会的转型。对中国: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反帝爱国斗争;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改变了传统的“抑商”观念;促进民族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 ‎(1)材料一“经济民族主义”、“应扩大贸易顺差”“更大的生产,更丰厚的利润”以及材料二中主张“商战”,同样属于经济民族主义。希望中国政府“绸缪商政,体恤而扶植”,以便“其厚输而无怨也”,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等可知两者在本质、措施、中心等方面具有相同点。‎ ‎(2)依据材料一“国家……更多的舰队,更广阔的殖民地,更大的生产,更丰厚的利润……国家会日益殷实”等信息,结合所学近代世界史知识,可整理出其对西方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和历史进程的影响;通过材料二“中国资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国人主权意识进一步觉醒”,“收回利权运动”等信息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即可获得其在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中国的传统节日 西方的重要节日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3.清明节:四月五日左右 ‎1.元旦节:每年1月1日 ‎2.情人节:每年2月14日 ‎3.复活节:约在3月7日左右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5.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6.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7.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8.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 ‎4.愚人节:每年4月1日 ‎5.母亲节:每年5月份的第2个星期日 ‎6.父亲节:每年6月份的第3个星期日 ‎7.劳动节:每年9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 ‎8.万圣节:每年10月31日 ‎9.万灵节:每年11月2日 ‎10.感恩节:每年1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 ‎11.圣诞节:每年12月25日 上表是关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比较。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中西方传统节日是东西方不同文明的产物,体现了鲜明的文化特色。‎ 阐述:中国传统节日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同时受宗法制度、儒家思想、地域风俗、民间信仰影响,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注重家族观念和“忠”“孝”“仁”义”,祈盼安定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充满了中国式的人情味道。西方传统节日宗教色彩浓厚,同时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色,注重人性、亲情的表达,同时体现了对个体劳动的尊重。‎ ‎【解析】‎ 本题从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比较来看,不难发现,传统节日和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等相关。就中国传统节日来看,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注重家族观念和“忠”“孝”“仁”义”,祈盼安定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充满了中国式的人情味道。而西方传统节日则宗教色彩浓厚,同时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色,注重人性、亲情的表达,同时体现了对个体劳动的尊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