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28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汉中市龙岗学校高2021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题 文科历史 时长:90分钟 一、选择题 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此现象说明 A. 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 B. 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 C. 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的延承性 D. 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诸侯国青铜等器物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说明周王朝的文化通过分封制传播到诸侯国,西周的诸侯国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今天的中原地区,故D项正确;标准化的器物生产最早出现于工业革命期间,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周王把青铜器物赏赐给诸侯,B项错误;分封的诸侯国并非都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C项错误。 2.《墨子,尚贤下》指出:“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基于此,墨家思想主张 A. “兼相爱,交相利”以构建安定社会 B. 倡导“非攻”,身体力行反对侵略战争 C. 反对贵族庸才治理国家,主张“尚贤” D. 秉承“节俭节用”原则,过朴实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可知,墨家认为任人唯亲,不利于国家治理,结合所学可知,墨子主张“尚贤”,故选C;材料与“兼相爱”“非攻”“节俭节用”无关,排除AB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今王公大人,其所富,其所贵,皆王公大人骨肉之亲”“若不知,使治其国家,则其国家之乱可得而知也”,联系所学墨子的主张分析解答。 3.严酷的生存条件和战争的环境,使“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而受传统和文化影响,齐国的君主奉行“以王命讨不庭,不贪其土,以劳王爵,正之体也”的原则,使齐难以实现霸权统一。这说明 A. 齐国仍严格遵守分封制度 B. 客观环境影响了文明程度 C. 文化差异决定了称霸胜败 D. 独特国情有利于秦国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严酷的生存条件和战争的环境,使“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为秦国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条件,故选D;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主要分析秦国与齐国相比能够实现国家统一的原因,并非说明文明程度、称霸问题,排除B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使齐难以实现霸权统一”,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4.汉文帝时,政府将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开放山林川泽供百姓樵采。汉武帝时,盐铁酒官营,官府在京师设平准官平抑物价。到汉昭帝、元帝时,政府废除酒类专卖改为向卖酒者征税,并允许私人采炼和贩运铁器。这说明西汉时期 A. 统治者的好恶决定经济政策 B. 经济政策受制于政治经济形势 C. 工商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D. 经济手段成为集权的重要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政府实行轻徭薄赋的经济政策,汉武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盐铁酒专卖政策,汉昭帝、元帝时,允许私人经营酒铁行业以增加税收,说明西汉时期对经济政策的调整,这和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形势有关,故选B;A表述太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不能体现经济手段成为集权的重要方式,排除D。 5.西汉初年,谋士贾谊提出两方面治国措施:其一曰:割地定制,即“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地尽而止”;其二曰:定礼制,对同姓王在制度、名号、衣、器物等方面提出具体礼制来标示其等级尊卑。这些措施 A. 希望重建西周制度 B. 意图放弃无为而治 C. 意在加强中央权威 D. 利于诸侯巩固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礼制是一种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制,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因此贾谊的这一主张意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威,故选C;贾谊只是看到礼乐制度有利于稳定统治的成分,加以改造利用,而不是重建西周制度,排除A;汉初推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排除B;这一主张削弱了诸侯势力,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秩序,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提出具体礼制来标示其等级尊卑”,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6.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曾指出:“盖汉儒之与方士,不可分矣。其所以然之故,因儒家尊君,君者,王者之所喜也;方士长生,生者,亦王者之所喜也。二者既同为王者之所喜,则其势必相妒,于是,各盗敌之长技,以谋独擅,而二家之糅和成焉。”由此可知,两汉时期方士神学家群体地位不断提升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家学说实现了宗教化 B. 汉朝强化神权政治 C. 道教建立影响逐渐增强 D. 与汉代儒学相适应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因儒家尊君,君者,王者之所喜也;方士长生,生者,亦王者之所喜也”“各盗敌之长技,以谋独擅,而二家之糅和成焉”可知,方士神学与儒学一样受到君主推崇,并且儒家与方士神学相互融合,取长补短,与汉代儒学相适应,故选D;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西汉不断强化君主专制,并非强化神权政治,排除B;方士神学家群体地位不断提升,主要是适应社会需要,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7.北朝时期,土地买卖仅限于永业田,仅仅“得卖其盈”,“买所不足”;到唐朝时,在好几种情况下,口分田都可以买卖,广大贫困农民可依法货卖自己的份地。这一变化 A. 加速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B. 稳固了自耕农经济 C. 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 减轻了农民赋税负担 【答案】A 【解析】 【详解】 材料反映唐朝时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放松,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加速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选A;唐朝时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放松,导致大量土地兼并,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的稳固,排除B;唐朝时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放松,导致大量土地兼并,自耕农破产,不利于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好几种情况下,口分田都可以买卖,广大贫困农民可依法货卖自己的份地”,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8.唐初,进士、秀才多来自(国家)学校,生徒占优势。但因为国学生徒多是达官贵戚的纨绔子弟,使得(国家)学校呈陵替之势,特别是武则天执政时,学校殆废。安史之乱后,乡贡(私学)成为科举的主要来源。这种变化说明 A. 科举制度严重阻碍学校发展 B. 士族政治冲击了教育发展 C. 教育变革适应官僚政治需要 D. 科举录取途径日益多元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初,进士、秀才多来自(国家)学校,安史之乱后,乡贡(私学)成为科举的主要来源,有利于打破达官贵戚的特权,适应了官僚政治需要,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科举的主要来源的变化,并非说明科举制度的弊端,排除A;B不能体现“这种变化”,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录取的途径,排除D。 9.明初设置巡抚,以京官监视巡查地方,深受君主信赖,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往往事半功倍,可以得到更多授权,更好地统领地方。所以自设立起便注定了向地方官嬗变的“命运”,专制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这体现了 A. 君主专制集权强化的要求 B. 巡抚的设置提高了行政效率 C. 地方官不断威胁中央集权 D. 政府试图不断完善监察体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初设置巡抚,深受君主信赖,专制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说明巡抚的设置是君主专制集权强化的要求,故选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根据“可以得到更多授权,更好地统领地方”可知,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统治,并非完善监察体系,排除D。 10.明代小说《三言二拍》中女性形象占作品人物形象的1/3以上,其中作者着力描写的女性形象也达近百位。这里面的女性形象,或能拥有完整的自我(如闻蜚娥和严芯们),或能痛苦地找回失去的自我(如萃瑶琴和陆慧娘们),或能执着地维护女人与“人”的尊严(如杜十娘和王娇莺们)。这反映了当时 A. 文学具备政治批判色彩 B. 女性自我意识有所觉醒 C. 女性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 男女平等观念趋于流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拥有完整的自我”“找回失去的自我”“执着地维护女人与‘人’的尊严”,说明当时女性自我意识有所觉醒,故选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治批判色彩,排除A;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女性政治地位得到提高,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男女平等的信息,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拥有完整的自我”“找回失去的自我”“执着地维护女人与‘人’的尊严”,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1.据统计,在清朝前期的196年中,顺治十二年(1655)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实行比较严格的海禁,康熙五十六年(1717)至雍正五年(1727)实行了部分地区海禁,总计39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后,欧美各国“在广州收泊贸易”,南洋地区的国家到闽、浙、江海关贸易。这反映了清朝前期 A. 闭关政策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B. 对外贸易基本处于开放状态 C. 外来侵略左右政府贸易政策 D. 政府对海禁的执行较为不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清朝前期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同时也为了防范外国的侵略,材料说明清朝前期闭关政策受政治环境的影响,故选A;清朝前期实行闭关政策,B错误,排除;康熙时期的政策主要是为了对付占据东南沿海的南明反清势力,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政府遂海禁政策的执行效果,排除D。 12.有学者在其著作中对19世纪中后期近代中国如何由天朝中心主义转型为现代国际社会的一员,并艰难地转向主权国家间的现代外交模式作出了细致阐述与精辟分析。下列表述最符合这种“转型”的是清政府 A. 放弃对周边国家的传统宗藩隶属关系 B. 允许外国人到中国游历、经商和传教 C. 不断地与西方国家签订各种类型条约 D. 主动向外国派出公使并在外设立使馆 【答案】D 【解析】 【详解】 根据“转向主权国家间的现代外交模式”,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中后期,中国主动向外国派出公使并在外设立使馆,说明中国转向主权国家间的现代外交模式,故选D;A不符合史实,排除;B是《天津条约》中外国获得的特权,无法体现“主权国家间的现代外交模式”,排除B;C无法体现平等的主权国家间的现代外交,排除。 13.在曾国藩、李鸿章的努力下,朝廷终于同意从1872年到1875年间,每年派出三十名留美幼童,分四批,共计一百二十人。但1881年清政府决定将所有幼童一律撤回国内,原因是幼童“以童稚之年,远适异国,路歧丝染,未免见异思迁”。留学计划的破产从实质上说明了 A. 传统观念制约中国近代化进程 B. 留学教育威胁了清政府的统治 C. 顽固守旧派势力抵制留学教育 D. 教育制度呈现半殖民地化特征 【答案】A 【解析】 【详解】清政府以“以童稚之年,远适异国,路歧丝染,未免见异思迁”为由,决定将所有幼童一律撤回国内,实质上反映了传统观念制约中国向西方学习,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故选A;B夸大其词,并且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顽固守旧派势力,排除C;外出留学向西方学习,无法体现半殖民地化,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以童稚之年,远适异国,路歧丝染,未免见异思迁”,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4.据统计,某时期京师大学堂购买的西方教科书中,社会科学和人文类421部,约占总数的73%,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类153部,约占总数的27%。译学馆所藏教学用书中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为253部,约占45%,社会科学和人文类300部,约占55%。这种情况 A. 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一定基础 B. 说明向西方学习进程逐步深入 C. 延续以往重文轻理的文化传统 D. 反映出广大民众迫切渴求西学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京师大学堂购买的西方教科书以及译学馆所藏教学用书中,不仅有自然科学类还有社会科学类,说明向西方学习进程逐步深入,故选B;维新变法运动时设立京师大学堂,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维新变法运动时设立京师大学堂,维新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此前的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故“以往重文轻理的”表述错误,排除C;材料反映京师大学堂购买的西方教科书以及译学馆所藏教学用书,不能反映出广大民众迫切渴求西学,排除D。 【点睛】. 15.下表是新文化运动主将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前后思想观点的变化情况。 以上变化表明五四运动 A.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B. 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C. 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 D. 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五四运动前,陈独秀对国际联盟抱有幻想,五四运动后,认为资本主义造了无穷罪恶,应该抛弃;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认为群众意识,恶德浊流,惰力甚大,五四运动后,认为“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说明五四运动促进了思想觉醒,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思想,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共产党,排除C。 16.下表是1920年时新式产业与传统产业所占产值的比重,据此可知当时 部门 总产值合计(万元) 新式产业 传统产业 总产值 (万元) 占合计 (%) 总产值 (万元) 占合计 (%) 农业 1049494 — — 1049494 100 制造业 514346 88287 17.16 426059 82.84 矿冶业 29050 10566 36.37 18484 63.63 运输业 58303 28377 48.67 29926 51.33 总计 1651193 127230 7.70 1523963 92.30 A. 新式产业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B. 生产方式的近代化程度较低 C. 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局面逐渐改善 D. 传统产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虽然新式产业有所发展,但所占整体比重仍然很低,故B符合题意;而材料没有反映新式产业的采用机器生产的比重,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表明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局面逐渐改善,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无法表明传统产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1935年10月,在吴起镇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张闻天明确指出:“一个历史时期已经完结,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新的任务就是“要变为直接的民族革命战争,要把土地革命与反帝直接结合起来。”这说明 A. 红军长征实现了胜利会师 B. 民族矛盾促使中共拥蒋抗日 C. 中共仍实施民主革命纲领 D. 土地革命是中共的核心任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要变为直接的民族革命战争,要把土地革命与反帝直接结合起来。”可知,中共仍坚持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故选C;1936年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实现胜利会师,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拥蒋抗日”,排除B;根据“要把土地革命与反帝直接结合起来”可知,土地革命与反帝都是中共的核心任务,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要变为直接的民族革命战争,要把土地革命与反帝直接结合起来。”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18.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漫画,该作品 1954年:“你好啊!你的任务超额完成啦!”1953年:“哈!我相信你!” A. 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B. 表达了工业落后面貌改变后的喜悦 C. 反映国家开展经济建设的计划性 D. 体现了民众交通工具实现巨大飞跃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一五计划,“你的任务超额完成啦!”反映我国经济建设的计划性,故选C;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开始社会主义建设,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54年”“你的任务超额完成啦!”联系所学一五计划的史实分析解答。 19.1963年底至1964年初,外交部长陈毅陪同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先后访问了欧亚非14个国家。在访问埃及时,周恩来拟定出中国同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在马里期间,周恩来宣布了中国对外提供经济援助的“坚持平等互利、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等八项原则。由此可知,此时期的中国外交 A. 为打破国际困局进行灵活调整 B. 固守建国初期制定的外交政策 C. 带有较为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D. 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超越 【答案】A 【解析】 【详解】周恩来拟定出中国同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在马里期间,周恩来宣布了中国对外提供经济援助的八项原则,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美国敌视中国,可见,此时期中国为打破国际困局,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故选A;根据“五项原则”“八项原则”可知,中国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意识形态色彩,排除C;材料中的中国外交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排除D。 20.1977年底,四川省委在农业方面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将农民的自留地增加到总耕地面积的15%左右。并且支持农民采取包产到组的形式经营土地。这说明 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B. 个体小农经营得到广泛认可 C. 农民生产自主权进一步扩大 D. 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将农民的自留地增加到总耕地面积的15%左右,并且支持农民采取包产到组的形式经营土地,扩大了农民生产自主权,故选C;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广泛认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中做法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77年底”“支持农民采取包产到组的形式经营土地”,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1.雅典城邦对官员的管理有一整套的监察制度,“遴选出的官员在上任之前,要由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人民法庭)对其进行资格审查;官员在卸任之时,还要经过陪审法庭的述职检查,这时若有公民就其任职行为提出指控,陪审法庭就会依法进行审理。”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 贯彻了城邦主权在民的执政理念 B. 重视司法审判中程序性民主原则 C. 陪审法庭是专门的官员督查机构 D. 法律面前公民平等理念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雅典城邦对官员的管理有一整套的监察制度,公民对官员进行监督,贯彻了城邦主权在民的执政理念,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司法审判中程序问题,排除B;陪审法庭是司法机构,并非专门的官员督查机构,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公民平等理念深入人心,排除D。 22.苏格拉底说他一辈子除了考虑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并且实行正义和避免非正义以外,任何别的事情都没有做。柏拉图最重要的理论著作《理想国》主要讨论的就是正义。亚里士多德更关注什么样的正义是最现实和可能的。据此可知,这些主张 A. 试图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质 B. 源于对当时民主政治的反思 C. 捍卫思想自由与民主权利 D. 致力于实现公民内部的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思考、关注正义,主要是源于对当时民主政治的反思,故选B;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思想自由、公民内部的平等,排除CD。 23.意大利思想家弗吉里奥(1349—1420)在其著作《论绅士的风度与自由研究》中阐述了自己的教育观即博雅教育,它包括德育、体育、智育和军事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他认为体育与知识学习同等重要,体育就是要对身体进行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服从理性。弗吉里奥的教育观 A. 体现了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 B. 受到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 C. 摆脱了神学教育思想的束缚 D. 成为全面教育思想的源头 【答案】A 【解析】 【详解】弗吉里奥认为体育与知识学习同等重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选A;17、18世纪兴起启蒙运动,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并且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源头”,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体育与知识学习同等重要”,联系所学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分析解答。 24.英国贵族和议员们在经历了内战与共和混乱后都认可了君主制,在不打算对其进行结构性更改的情况下,并不想让政治制度发生显而易见的变革,寻求的是法理上的延续性而非革新。这说明英国 A. 资产阶级革命尚未完成 B. 资产阶级代议制不完善 C. 政治中的传统势力强大 D. 君主制未发生实质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英国贵族和议员们认可了君主制,寻求法理上的延续性,说明英国政治中的传统势力强大,故选C;此时,英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革命,排除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后,确立君主立宪制,是较为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排除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后,确立君主立宪制,与以前的封建君主专制有本质不同,排除D。 25. 1692年,一位牧师给牛顿写信,请教关于万有引力和宇宙性质的一些问题。牛顿在回信中说:“当我写作关于宇宙系统的著作时,就曾经特别注意到足以使深思熟虑的人们相信上帝的那些原理。当我发现我的著作对这个目的有用时,没有什么事情能比这更让我高兴的了。”材料表明 A. 科学理论有利于人们思想解放 B. 经典力学未能冲击神学思想 C. 宗教思想启发了近代科学研究 D. 科学研究与宗教可以相兼容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特别注意到足以使深思熟虑的人们相信上帝的那些原理。当我发现我的著作对这个目的有用时,没有什么事情能比这更让我高兴的了”可知,材料说明科学研究与宗教可以兼容,故选D;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表述错误,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26.1844年,正义者同盟吸收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观点,宣称人类的爱是消灭贫富之间矛盾的手段,要通过号召相互谅解,用和平方法建立同志式的劳动组织。由此可知,这 A. 标志着共产主义同盟形成 B. 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增强 C. 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 D. 表明社会主义得到初步实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人类的爱是消灭贫富之间矛盾的手段,要通过号召相互谅解,用和平方法建立同志式的劳动组织”可知,正义者同盟存在消灭贫富之间矛盾的幻想,属于无法实现的空想社会主义,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共产主义同盟形成的标志,排除A;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社会主义得到初步实践,D时间不符合史实,排除。 27.1848年,英国漫画家威廉•纽曼在《庞奇》杂志上发表了一首题为“脏兮兮的泰晤士老爹”的配图诗。其中“泰晤士老爹”被拟人化的描绘成一副流浪汉的模样。该图客观上说明 A. 工业化带来环境问题的必然性 B. 政府有必要增强自身社会职能 C. 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剧贫富分化 D. 社会底层成为环境治理的主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1848年“泰晤士老爹”的形象实质上反映了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客观上说明政府有必要增强自身社会职能,加强对社会管理,故选B;A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漫画无法体现贫富分化,排除C;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28.1921年,俄共在第十一次代表会议上通过《党在恢复经济方面的当前任务》的决议中指出:“必须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掌握市场,通过有系统的、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的精确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这说明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俄共认可 B.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注重市场作用 C. 新经济政策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 D. 俄国需要利用市场因素发展资本主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必须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市场规律恢复发展经济,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利用资本主义商品市场规律恢复发展经济,A项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表述错误,排除;1936年苏联宪法颁布,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建立,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苏俄利用市场因素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排除D。 29.1947年,法美两国针对马歇尔计划产生了不同的理解。美国试图用马歇尔计划调解法德矛盾,法国将其视为继续压制德国的手段。但在美英等国的压力下,法国被迫放弃对德强硬政策。这反映了 A. 法德已经实现了初步和解 B. 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 C. 意识形态影响马歇尔计划 D. 两极格局蕴含着一定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法美两国针对马歇尔计划产生了不同的理解,但在美英等国的压力下,法国被迫放弃对德强硬政策,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内的矛盾,两极格局下蕴含着一定危机,故选D;根据“压制德国的手段。但在美英等国的压力下,法国被迫放弃对德强硬政策”可知,法德并未实现和解,排除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意识形态影响,排除C。 30.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时,英国决定不加入。1957年创建欧共体的《罗马条约》签署时,英国也缺席。1963年1月,英国在欧共体大会上提出加入申请,但遭到法国的否决。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1975年6月,英国进行第一次脱欧公投,结果67%的民众赞成留在欧共体。英国在欧洲联合上的态度反映了 A. 区域一体化有助于消解国民间的隔阂 B. 主权国家利益与一体化之间的纠葛 C. 世界格局左右英国在一体化上的选择 D. 欧洲联合并不会影响到英国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和脱欧公投,都是由英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反映了主权国家利益与一体化的矛盾,故选B;A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二战后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是两极格局,世界格局不是左右英国在一体化上选择的因素,排除C;材料反映了主权国家利益与一体化的矛盾,D表述错误,排除。 31.下图反映的是1965—1972年纽约市场每盎司黄金价格走势。图中变化说明 A. 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 B. 美国民众的购买力提升 C. 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增强 D. 原有货币体系不断完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1965—1972年纽约市场每盎司黄金价格走势图看出,黄金的价格上升,实际上也反映了美元的贬值,说明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美元的购买力下降,故选A,排除B;美元贬值,说明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下降,排除C;D图表无法体现,排除。 32.该文学流派偏重表现作家的主观世界,运用夸张手法,追求强烈的美丑对比,充满异常的情节,神秘的色彩和奇特的异域情调,将自己的心灵置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对该文学流派叙述正确的是 A. 以浪漫主义风格寻求理想世界 B. 以现实主义真实反映社会丑恶 C. 以印象主义技巧再现宁静自然 D. 以现代主义手法表达复杂情感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浪漫主义文学偏重表现作家的主观世界,运用夸张手法,情节跌宕起伏,追求理想世界,故选A;现实主义主张真实描绘社会现实,现代主义反传统,反理性,故事情节不明,因果关系不清,BD不符合题意,排除;印象主义是绘画流派,重视光色变化,不符合“文学流派”,排除C。 二、主观试题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转型时期的几个世纪(15—17世纪)中,英国成功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率先完成了从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期间,商人的数量和财富不仅迅速增加,而且社会地位也随之获得了提高。……商人还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财富,与英国王权紧密结合,广泛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从而使国家制定有利于商人的政策法令。……这一时期,英国商人逐渐成为一支数量可观、拥有强大经济政治实力的重要社会力量,对英国的社会转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商业和商人的推动作用,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的完成是难以想象的。 ——白永亮《近代早期英国社会转型中的商人及其作用》 材料二:明清商业相对繁荣,其中不乏豪商大贾,而称雄明清商界者又非徽商莫属。明中叶以来三百年间,从其拥有的资金到广泛的影响力,皆为一时之冠,有“无徽不成镇”之谚……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传统宗法等级制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明清时期中国和近代早期英国商人群体是如何推动两国社会发展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推动社会变革与转型方面,与英国近代商人群体相比明清时期中国商人群体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答案】 (1)中国: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加强城乡经济联系;对各地区城市的兴起与繁荣起了积极作用;商人群体举行的赈灾、修路、架桥等“义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或在教育事业,社会公益事业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贡献较大);一定程度上促进资本主义的萌发和封建社会的解体;(任写三点 英国:英国重商主义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增加英国的财富和经济实力;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开拓海外市场;在工业领域上,商人投资于乡村工业和经营制造业,推动了英国工业的发展;在民族国家形成上,推动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任写三点 (2)不同:英国商人群体推动社会转型,中国商人群体没有成为社会变革和转型的重要力量。 原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盘剥与束缚;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商业资本用来置地、买官等,商人缙绅化,商业资本封建化;社会购买力低下,消费畸形;经商致富依靠权钱交易,权力支撑; 【解析】 (1)关于明清时期的商人群体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据材料“从其拥有的资金到广泛的影响力,皆为一时之冠,有‘无徽不成镇’之谚”“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促进农产品的商品化、促进各地区城市的兴起与繁荣、促进教育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以及交通运输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促进资本主义萌发等方面思考作答。关于近代早期英国商人群体推动英国社会的发展,根据材料“商人的数量和财富不仅迅速增加,而且社会地位也随之获得了提高”“商人还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财富,与英国王权紧密结合,广泛参与国家政治事务,从而使国家制定有利于商人的政策法令”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增强英国经济实力;发展海外贸易,开拓海外市场;推动英国的工业发展;推动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等方面思考作答。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英国商人逐渐成为一支数量可观、拥有强大经济政治实力的重要社会力量,对英国的社会转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可概括为英国商人群体有力的推动社会转型;根据材料“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没有成为社会变革和转型的重要力量方面作答。第二小问,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传统宗法等级制的堡垒”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权钱交易等)、经济(重农抑商政策、社会购买力低下)、思想观念守旧(商人缙绅化)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谈者好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不知中国自秦以来,立国规模,广土众民,乃非一姓一家之カ所能专制。入仕得官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高,“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吾人反治国史,见中国有君主,无立宪,以谓是必“君主专制”。何以必削足适履,谓人类历史演变,万逃不出西洋学者此等分类之外?然则中国社会,自秦以下,其进步何在?曰:亦在于经济地域之逐渐扩大,文化传播之逐次普及与夫政治机会之逐渐平等而已。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针对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提出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不能照抄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一)见解:明清时期,皇帝独揽决策权,中央牢牢控制地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理由:吸收元末权臣专横的教训,明太祖废宰相,直接统辖六部;明成祖设内阁作为咨询顾问机构;清雍正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皇帝大权独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打破自然界限,以北制南,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清代实行督抚制,行政、军政长官相互监督制衡,并辅以密折制度,中央权力更为集中。 尽管中国古代并非贵族政治而是官僚政治,但君臣之间实质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这在明清时期尤为突出,是典型的君主专制政体。 (二)见解:战国以来,中国逐渐走向官僚政治,权力并非为王室贵族所垄断。理由: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任免,而非由贵族世袭。 商鞅变法确立二十等军功爵制,打破贵族世卿世禄制;隋唐以来,科举制不断发展完备,愈发公平公正,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使平民中的知识分子得以进入统治集团,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缓和阶级矛盾。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君主的确有很大的权力,但选官制度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改变命运的“上升通道”,君主与文人官僚体系“共治天下”的局面也是不争的事实。 (三)见解:不应盲从盲信西方经验,应坚持实事求是、为我所用的原则。理由: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中央奉行王明“左”倾错误,坚持苏俄革命中形成的“城市中心论”,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而毛泽东同志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到美苏两极格局的影响,中国“一边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发展中存在简单照搬照抄斯大林模式的问题,造成了国民经济比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显著改善的问题;改革开放后,在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应树立“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见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的发展需要,推动小农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理由: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能够有效组织人力、物力、财力,从事大规模经济活动,兴修水利、交通、防御工程,如秦国修筑都江堰、郑国渠、直道、驰道、灵渠和长城等,推动农业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抵御外部侵略,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世界的基础。 历代政府沿袭重农抑商政策,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以后以土地税的形式试图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政府重视农学、中医药学科技成果的运用与推广,如西汉赵过推广先进的牛耕技术和生产工具等,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保障。 我们应“一分为二”得看待历史,不以今天的标准苛责古人。尽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但因此简单粗暴地否定整个传统制度,显然是不正确的。 【解析】 【详解】根据“以专制政体为中国政治诟病”,可提出自己的见解:明清时期,皇帝独揽决策权,中央牢牢控制地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理由:结合所学,可从明太祖废宰相,明成祖设内阁,清雍正设立军机处,说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可从元代实行行省制度,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清代实行督抚制,并辅以密折制度,说明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最后,说明中国古代政治的实质是君主专制政体。 3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传统社会,婚姻以“事宗庙、继后世”为目的。其仪式,通行六礼。宋以后虽有简化,基本上仍遵循凭媒定娶、尊长主婚、写立婚书或收受聘财之习俗。民间婚姻习俗乃百姓私事,只要不因纠纷告上衙门,多与官府无涉。清末新政时期,四川等省份出于改变婚姻陋习,增加新政经费诸考虑,下令废止民间自拟庚帖,改为购买官方统一印制的婚书。四川省拟定大量白话文告示,广为宣传的同时,赶印了5万份婚书,要求各地三个月内售清。这次改革是政府试图以法律形式规范民间婚姻的尝试,由于民间婚俗根深蒂固,官制婚书费用较高等原因,实际效果非常有限 ——摘编自吴佩林《清末新政时期官制婚书之推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官制婚书推行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时期官制婚书推行的影响。 【答案】(1)背景:①民间传统婚俗根深蒂固;②政府对民间婚姻缺乏有限管理;③政府财政紧张;④清末新政时期对西方管理制度的借鉴。 (2)影响:①一定程度缓解清政府的财政困难;②便于清政府加强对社会的控制;③有利于民间婚俗观念的转变;④有利于中国婚姻制度近代化转型;⑤以敛财为目的改革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 【解析】 (1)根据“民间婚姻习俗乃百姓私事,只要不因纠纷告上衙门,多与官府无涉”“民间婚俗根深蒂固”结合清末新政的背景分析总结官制婚书推行的背景。 (2)根据“增加新政经费诸考虑,下令废止民间自拟庚帖,改为购买官方统一印制的婚书”得出一定程度缓解清政府的财政困难,同时反映出以敛财为目的改革进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然后可从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婚姻制度近代化方面分析改革的影响。 36.材料 申纪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建国初期,她挨家挨户动员妇女下地但效果欠佳,于是在村里改革工分制度,首倡男女同工同酬,被《人民日报》详细报道,这原则最终写入五四宪法。1971年被任命为县委副书记时,地坚辞不干;不得不去妇联工作时,提出了“不领工资、不转户口、不要住房、不定级别、不坐专车、不脱离农村”的要求。改革开放后,她根据西沟村的历史与现状,在“个人ロ粮田都放了”的同时,两万多亩山林仍属集体所有,并先后办起了铁合金厂、纪兰饮料公司等村办企业。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地始终代表基层农民说话,“贫困问题、三农问题、修路问题、土地问题等等,年年说”。作为全国劳模,她曾在各地巡回演讲数百场,她坚持“做不到还不如不说”,言行致、始终如一。 ——摘编自畅引婷《共和国见证者的生命足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申纪兰对新中国建设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申纪兰等劳动模范体现的时代精神。答案 【答案】 (1)调动妇女参加劳动的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冲击“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有利于男女平等的逐步实现;大力发展农村乡镇企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发展现代化;切实履行全国人大代表职能,推动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精神;淡泊名利,谦虚质朴;植根基层农村,坚持群众路线;知行合一,以身作则。 【解析】 【详解】(1)根据“她挨家挨户动员妇女下地”得出调动妇女参加劳动的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根据“首倡男女同工同酬”得出冲击“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有利于男女平等的逐步实现;根据“先后办起了铁合金厂、纪兰饮料公司等村办企业”得出大力发展农村乡镇企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发展现代化;根据“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地始终代表基层农民说话”得出切实履行全国人大代表职能,推动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根据“作为全国劳模,她曾在各地巡回演讲数百场,她坚持‘做不到还不如不说’”得出充分发挥劳模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2)根据“在村里改革工分制度”得出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根据“被任命为县委副书记时,地坚辞不干”得出淡泊名利,谦虚质朴;根据“不领工资、不转户口、不要住房、不定级别、不坐专车、不脱离农村”得出植根基层农村,坚持群众路线;根据“坚持‘做不到还不如不说’,言行致、始终如一”得出知行合一,以身作则。 查看更多